首頁>Club>
不懂日文的中國人看到日文都可以大概理解一點意思,但韓國和朝鮮是我國的鄰國,為什麼韓語就看不懂?
15
回覆列表
  • 1 # 日本里的故事

    日本跟北韓半島,歷史上都是一開始藉助漢語去記錄他們的語言。只不過,北韓半島發明了自己的文字訓民正音,1446年開始推廣使用,1948左右因為民族主義,廢除使用漢字,跟漢子絕緣的比較徹底一點。但是日語呢,整體上是從漢字演化過來的,後來也一直保留了漢字(繁體字),所以我們沒有學日文的,很多時候看到日文裡的漢字,還是能明白怎麼回事兒。

    那像日語裡的假名,五世紀左右的平安時代就已經出現,代表性的就是萬葉假名,就是在《萬葉集》裡出現的,用漢字當表音符號用的記錄方式。因為漢字比較難寫,只有一小部分上流人士花的起錢跟時間去慢慢掌握。沒有這個條件,或者想偷懶的人呢就自己想辦法怎麼去避開這個複雜的漢字。

    人心所趨,一開始出現的是平假名。女性在抄寫詩歌之類的作品時呢,用草書版的萬葉假名來記錄。平假名出現了大於200年之後,片假名也有了。一些上層社會的聰明人,他們在學習歷史典籍的時候呢,為了把複雜的漢字更好地結合日語的發音給標註清楚,就把萬葉假名裡漢字的簡化拿來使用。後來就演變成了日語文字裡獨特的片假名。

    其實日本明治維新時,也曾經討論過要不要全部廢除漢字。當時洋學堂都用英文教學,像夏目漱石等那個時期的大文豪,他們的英文是非常好的。但是為什麼後來沒有廢除漢字呢?是因為日語裡母音,子音字母比較少,有很多聽起來是同樣的發音,但是意思不是一樣的詞語。為了更好把意思區分開,避免有歧義所以漢語就成了有用的工具。我們看到日語裡,有平假名,片假名,還有漢字三種文字,算是世界上比較少見的,用這麼多文字來記錄的一門語言了。

    這三種文字日本人在使用時是有區分的,漢字大多是在政府的文書或者是學術性強的文章等,比較嚴謹的文章裡出現的多。那麼在平常生活當中發個簡訊,散文隨筆類文章等平假名詞語比較多。片假名主要用在從外語引進來的詞彙上,比如“電腦”,“app”等。

    總體來說,中文,韓文,日文有很多關聯,比如“電話”等一些詞的發音,聽起來就很像。結構上韓文跟日本結構類似,不同於漢語,語序不一樣,助詞也很多。比如“你吃飯了嗎”,日語的表述就是“你(助詞)飯(助詞)吃了嗎/あなたはご飯を食べましたか”。所以我身邊很多南韓人的朋友,學起日文來感覺更輕鬆。

  • 2 # 舊城舊夢舊時光369

    韓語和日語受漢語影響較重,但是在語言學上關係很遠。

    首先三個語言分屬的語系不一樣。漢語屬漢藏語系,日語不屬於任何語系也就是獨立語系,韓語通常認為是通古斯語系(原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與滿語一樣是黏著語,滿語也是通古斯語系。但是南韓自己比較支援的說法是和日語一樣是獨立語系,也有觀點認為應把韓語和日語單獨弄一個日韓語系/日本語系。

    詞彙方面受漢語影響有較多的漢語詞。日本的漢字發音就分"漢音,唐音,吳音"三種外加訓讀。另外受古漢語影響韓語至今沒有f聲母,漢語則是在宋朝時部分b p聲母字演變為f聲母,類似分—盆,反—板,甫—浦等,南韓著名的城市釜山韓語發音就是pusan。日語則是常把f聲母字用h聲母代替。假如你讓一個南韓人和一個日本人來讀"WIFI",南韓人會讀成"歪派",日本人會讀成"歪壞"。另外日語與現代漢語有類似的鄂化現象,類似"心臟"一詞,心字在近古仍然讀sin,後鄂化為舌面音xin。日語不光帶齊齒介音的鄂化,東亞漢藏語系中特有的翹舌音字也鄂化,漢語在宋朝時把知組和莊組原為d t聲母的字演化成zh ch sh翹舌音,後來大部分地區出現平翹舌合流,僅官話和少數方言有平翹舌對立,粵語也有明顯的翹舌音殘留,但趨勢是平翹舌合流為平舌音。

    另外,三種語言最明顯的區別就是語法。漢語是SVO結構的語法,也就是主謂賓,而韓語和日語是SOV結構,即主賓謂。一句話你不聽到最後根本不知道在說些什麼。但這其實反而是漢語奇葩了,東亞五國裡面只有漢語是SVO結構,縱觀全世界,語法上最接近漢語的是英語…………其次是法語和越南語…………

  • 3 # 方玄靈

    嚴格來講,題主的問題不嚴密。“中文”是一種文字,而“日語”、“韓語”屬於語言的範疇。看描述,題主應該是想問中文與日文、韓文的關係。

    如果你去看一篇日語的文章,你會發現裡面有很多漢字,就算一點日語都沒學過也可以看懂一些句子。韓語中也有不少漢字詞,比如你好“안녕하세요”中的“안녕”就是“安寧”兩個字在韓語中的發音。既然日語、韓語都有這麼多漢字詞,是否說明這兩種語言和漢語存在某種關係呢?

    日語、韓語不是漢語的方言

    有人說日語和韓語是漢語的方言,但是如果你比較一下這兩種語言,跟漢語是有很大差別的。漢語是“我吃飯”,日語、韓語卻是“我飯吃”,而且還多了一些助詞把句子的各種成分粘起來。

    私(我)はご飯(飯)を食べる(吃)。

    나(我)는 밥(飯)을 먹다(吃)。

    事實上,日語、韓語的語法和漢語的差別遠不止這些。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講,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日語、韓語都是孤立的語系,也就是一個語系裡面只有自己一種語言。當然也有人認為日語、韓語和滿語、蒙語一樣都屬於阿爾泰語系,事實上他們也都有相似的語法構成。雖然有很多爭議,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日語、韓語跟漢語的關係,還沒有藏語、緬甸語這些語言跟漢語的關係近。說是方言關係,更是無稽之談。

    漢字對日韓的影響

    在過去,日本和北韓半島都沒有文字,但是有自己的語言,有點像一個會說話但不會寫字的小孩子。小孩子想把自己說的話記錄下來,只能找老師來學習文字,這個“老師”就是中國。中國各地甭管使用什麼樣的方言,寫字的時候總會轉化成文言文記錄下來。日本、北韓半島也就跟著學習這種文言文,來記錄自己的語言。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漢語的詞彙就自然地融入了他們的語言。

    但是,文言文對他們而言畢竟是另外一種語言,想寫點什麼還得先翻譯,實在是麻煩。而且,除了大量的漢語舶來詞以外,還有不少本民族語言的固有詞彙,如何轉化成漢字書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麼樣用文字直接記錄自己的語言而不必翻譯成外文,兩個民族都有各自的做法。

    日本人除了把漢字詞寫成漢字以外,一些可以翻譯成漢語的固有詞也都寫成漢字。比如,日語中的我讀作“warashi”,寫作“私”。吃讀作“taberu”,寫作“食べる”。大部分的名詞以及動詞、形容詞詞幹部分都能翻譯成漢字,我們現在看到的日文中的所有漢字都是由漢字詞(音讀)和固有詞(訓讀)這兩個部分組成的。但是還有一些助詞、虛詞以及動詞詞尾部分不能直接翻譯成漢字,這該如何書寫呢?

    在那個年代,西方已經有了希臘字母、拉丁字母這種可以靈活表音的符號系統。我們所熟悉的英文正是借用拉丁字母來書寫自己的語言。日本就是離西方太遠,要不然人家早就使用羅馬字母來書寫自己的語言了。漢字雖然不能像字母那樣用於拼讀,但是對於任意一個讀音,選取一個讀音相近的漢字來表示還是沒有問題的。比如“奈良”在日語中讀作“nara”,“na”對應“奈”,“ra”對應“良”,所以用“奈良”這兩個漢字就可以表示“nara”這兩個音。在日語的全部讀音當中,每一個音選取特定的漢字來表示,就是最早的“萬葉假名”。這些“萬葉假名”的草書體變成現在的平假名,偏旁或某一部分變成現在的片假名。這兩種看上去和漢字差別極大的文字,就用來表示日語中不能用漢字書寫的那部分。

    與日文不同,北韓文字的產生並沒有藉助漢字。北韓李氏王朝的世宗大王率領群臣,無中生有硬造了一套表音符號(諺文),也就是現代韓文的雛形。但當時的官方仍然使用漢文,諺文只是民間文藝青年偶爾使用,畢竟這東西就像拼音一樣,學起來可比漢字簡單一千倍。李朝末期官方開始使用漢文、諺文混合體,相當於把現代韓文中的漢字詞都改成漢字,類似於日文的表達。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完全西化,好多新的概念進入日本。為了表達這些新的概念,日本的學者決定在古籍尋找靈感。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西方有一種教育機構,叫“university”,這在亞洲是從未出現過的。日本人翻閱古籍,發現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既然是學習的地方,用“大學”來表達再合適不過了。當時的日本人造了很多新詞,這些詞反過來被引入到漢語中,豐富了漢語的詞彙。像“經濟”、“混凝土”、“社會主義”這些詞,都是從日語引入的。

    北韓這邊,二戰之後,半島分裂,北北韓政府1948年全面廢除漢字,南韓漢字使用頻率也在逐漸降低,直到1990年完全使用諺文書寫文章,變成現在的樣子。

    中日韓語言文字的關係

    語言方面,漢語和日語、韓語雖然分屬不同的語系,但由於歷史的原因,日語、韓語都引入了很多漢語的詞彙。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創造的新的詞彙,又被漢語、韓語共享。這使得中、日、韓的語言中有相當多的共通詞彙。

    文字方面,日文最大程度地借用了漢字,並且在漢字的基礎上演變出自己獨特的表音符號。北韓半島目前使用的諺文,畢竟是憑空產生,和漢字真的沒什麼關係。

    瞭解了日文和韓文的前世今生,我們會更容易理解這兩種文字。雖然外表不同,卻有著相似的血肉。彼此的語言中又都包含著相同的元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種獨特的紐帶,也必將在漢字文化圈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評價電影《天生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