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像《海底兩萬裡》裡的潛水艇
8
回覆列表
  • 1 # 2100年的銀河

    太多了,最突出的是阿西莫夫。科幻三巨頭之一,堪稱“預言帝”。如機器人,他將單詞“robotics”(機器人學)第一次引入英語,“2014年,機器人還不會普及,而且不是非常好用,但它們已經出現”,他曾說。 “到2014年,只有無人駕駛的飛船能降落在火星上,而一次載人探險則在準備之中。”有人甚至稱他為“機器人之父”。1945年,28歲的克拉克提出了同步通訊衛星的設想。1960年,這一設想成為現實。為此,通訊衛星所執行的軌道後來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命名為“克拉克軌道”。他提出的用太陽風驅動的飛行器,也被歐洲空間局等在實際太空探索中驗證。

  • 2 #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凡爾納小說裡的不少設想,在當時曾被視為痴人說夢。如飛機、坦克、火箭、潛艇、遠射程大炮、電話、電影、電視、傳真、摩天大樓等等,可是後來卻一件件成為了現實。

    1944年底,美國科幻作家卡特米爾在《生死界線》中精確地描述了原子彈的功能和原理,當即引起了美國軍方的強烈震動,為此展開了一場調查。調查結論是,“曼哈頓計劃”不存在任何洩密行為,小說中的描寫只是作者碰巧“推測”出來的。幾個月後,世界上第一顆真正的原子彈爆炸了。

    類似的“神預測”在科幻小說史中比比皆是。

    1、耳機。雷·布拉德伯裡的《華氏451度》(1953年)

    2、影片通話。雨果·根斯巴克的《大科學家拉爾夫124C·41+》(1911年)

    3、原子彈。赫伯特·威爾斯的《解放全世界》(1914年)

    4、信用卡。愛德華·貝拉米的《回顧》(1888年)

    5、抗抑鬱藥。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1932)

    6、電子書。道格拉斯·亞當斯的《銀河系漫遊指南》(1979年)

    7、網際網路。馬克·吐溫的《來自1904年倫敦時報》(1898年)

    8、手機。亞歷山大·貝利亞夫的《在空中戰鬥》(1927年)

    9、仿生義肢。馬丁·凱丁的《半機械人》(1972年)

    10、三維投影儀。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1965年)

  • 3 # 歷史好奇怪

    如果某種科學技術得以實現,那麼未來將……

    是著名科幻小說《時間機器》的開篇……

    這也成為了科幻小說的一種經典開篇範例……,這是科幻小說的一種信仰,科幻小說的建立,是在科學精神至上的價值觀上的,它不是臆測,而是合理的科學幻想和預言……

    科幻小說的歷史其實並沒有很悠遠,事實上都是歐洲工業革命崛起後,人們對未來世界的暢想……

    科幻小說大致誕生於19世紀,進入19世紀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工業革命已經轟轟烈烈的展開了,動力的革命性變化使人類脫離了自然力的束縛,生產力也得以極大的發展,人類突然進入了另一個時代。

    這個時代迥異於以往數百年甚至數千年,開始全面進入以科學發明和技術革命為主導的時代,機械取代人力,這是在19世紀以前人們未曾想象到的。

    人們開始製造出火車,汽車,輪船,飛機,甚至在今天製造出通向宇宙的飛船火箭……

    科學的震撼發展,技術的大爆發,讓人們覺得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所以人們的很多幻想就可以依靠科技在未來有了得以實現的極大可能性,就是科幻小說之所以形成的原因。

    這也是科幻小說之所以稱之為科學幻想的原因,因為它具有某種前所未有的預言性。凡爾納是科幻小說之父,他的科幻小說最早就被稱為anticiption,是預言預測的意思。

    對科幻小說,這樣的文學作品本來就是基於科學的條件對未來科技發展的一種暢想,或者一種幻想;因此這一建立在科學主義科學至上精神的很多科幻小說,對未來世界的暢想,的確有實現的可能。

    作為科幻小說之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重要的科幻小說家法華人儒勒凡爾納,其作品中就有著非常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而且已經實現了的科學語言。

    關於海底兩萬裡的潛艇……未必是預言

    在19世紀末,凡爾納有一部作品叫做《海底兩萬裡》,《海底兩萬裡》是在1869年到1870年連載在《教育與娛樂雜誌》上的,所以人們認為,凡爾納成功的預言了潛艇的發明。

    當然又有人說在1863年法國就建造了潛水號潛艇,而且在水下下潛深度為12米,能夠下潛時間為三小時,速度為2.4節,是壓縮空氣發動機,所以這個算不算預見,有些爭議……

    但是除此之外,凡爾納預言了一個在當時看來完全不可能實現的設想,那就是登上月球。

    在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中,法國冒險家米歇爾阿爾當乘坐幾顆炮彈到了月球冒險,並且在離月球2800英里的地方繞月執行,而且他的科幻小說並不是全部來自於臆想,而是有著堅實的科學基礎和依據,以及包含了非常豐富的理性知識……

    也曾在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美國有人發表了一篇科幻小說,竟然精準的描述了原子彈的功能。

    美國軍方震動不已,甚至為此展開了一場調查,但最後發現曼哈頓計劃並不存在任何洩密行為,但小說作者幸運的推測出來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小說,科幻史作者們認為,科幻小說與未來的科技發展是有著密切的聯絡的。

    而且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領導者約翰坎貝爾,也在1940年就成功的預言了未來50年代和60年代的現實科技,而他的預言與後來歷史的發展中竟然驚人的吻合。

    但有些科幻作品中的主題,比如說時間旅行,外星人,機器人等以及著名的基地系列,是需要一個漫長的科技發展過程才能驗證的,人類的科技史從19世紀到21世紀,也不過是200多年的時間,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實在是微不足道的渺小一瞬。

    無論是20世紀著名的英國科幻小說家威爾斯對外星人的描寫或者是第四維的時間旅行;

    又或者20世紀中期,在科幻小說迎來黃金時代的年代裡,阿西莫夫這位卓越的科幻小說家,在基地系列和機器人系列的預言,包括機器人三定律這種經典的機器人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

    又或者劉慈欣的三體這種超越我們當下想象的遙遠太空文明,和種種難以快速衝破的技術瓶頸……

    是一個需要我們的科技持續爆炸性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得以見到和驗證的,這一切都需要時間,相較於科幻小說對未來世界的偉大展望的恢宏,其作品所經歷的時間之短暫實在是太不值一提了。

    或許有生之年都無法見到科幻的黃金時代這些作品裡的神奇預言成為現實……,但不代表不能成為現實!

  • 4 # 到處亂跑的怡寧

    劉慈欣科幻小說裡面提到過人生了在當時無法治療的疾病可以把人凍起來,等到科技成熟時候解凍,這項技術2016年已經問世

    人體冷凍技術。

    但是,現實並沒有任何人能在冷藏後復生,但是,人體冷凍者卻基於以下的信念,相信技術的可行性,包括

    a)、 假如人體或動物的結構能夠完好地儲存,那麼生命可以被停止,也可以被重新啟動。

    b) 、玻璃化冷凍方法能有效地儲存人體或生命。

    c)、 相信未來的分子修復技術可以有效地修復受損 (甚至己死去) 的生理結構。

  • 5 # 吉菝貓

    瑪麗·雪萊1818傑作的《弗蘭肯斯坦》,裡面的人造人弗蘭肯斯坦,對應現實中的基因工程技術,透過基因編輯,我們可以像畫畫那樣,隨心所願地“創作”,是男是女,單眼皮雙眼皮,個子多高,顏值多高,智商幾何,一生生幾次病,一輩子快樂多久……任君調控。儘管上述基因性狀短期內無法精準改變,但這次的實驗算是開了個頭,要知道基因編輯技術早已存在,只是受倫理道德束縛,人體胚胎應用方向的發展被限制了,一旦這個頭開得好,“上帝造人”、“自然造人”都將翻篇為“人造人”。

  • 6 # 那一抹陽光8845

    、抗抑鬱藥。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1932)

    電子書。道格拉斯·亞當斯的《銀河系漫遊指南》(1979年)

    網際網路。馬克·吐溫的《來自1904年倫敦時報》(1898年)

  • 7 # 氣勢如虹

    最經典的凡納爾著的一系列小說、如“海底兩萬裡”等,科幻永遠是預言人類文明的一種方式!很多小說的情節都實現了,只不過那些小說比較早,像是飛機,微型電腦等。即使是早些年幻想的懸浮車,現在也有懸浮滑板了不是麼

  • 8 # 夜一一解答心中的疑惑

    誕生於科幻小說之中一樣,人們對機器人充滿了幻想。也許正是由於機器人定義的模糊,才給了人們充分的想象和創造空間。

    現在, 中國的機器人專家從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分為兩大類,即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所謂工業機器人就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機器人。而特種機器人則是除工業機器人之外的、用於非製造業並服務於人類的各種先進機器人,包括: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娛樂機器人、軍用機器人、農業機器人、機器人化機器等。在特種機器人中,有些分支發展很快,有獨立成體系的趨勢,如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軍用機器人、微操作機器人等。國際上的機器人學者,從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也分為兩類:製造環境下的工業機器人和非製造環境下的服務與仿人型機器人,這和中國的分類是一致的。

  • 9 # 2100年的銀河

    太多了,最突出的是阿西莫夫。科幻三巨頭之一,堪稱“預言帝”。如機器人,他將單詞“robotics”(機器人學)第一次引入英語,“2014年,機器人還不會普及,而且不是非常好用,但它們已經出現”,他曾說。 “到2014年,只有無人駕駛的飛船能降落在火星上,而一次載人探險則在準備之中。”有人甚至稱他為“機器人之父”。1945年,28歲的克拉克提出了同步通訊衛星的設想。1960年,這一設想成為現實。為此,通訊衛星所執行的軌道後來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命名為“克拉克軌道”。他提出的用太陽風驅動的飛行器,也被歐洲空間局等在實際太空探索中驗證。

  • 10 #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凡爾納小說裡的不少設想,在當時曾被視為痴人說夢。如飛機、坦克、火箭、潛艇、遠射程大炮、電話、電影、電視、傳真、摩天大樓等等,可是後來卻一件件成為了現實。

    1944年底,美國科幻作家卡特米爾在《生死界線》中精確地描述了原子彈的功能和原理,當即引起了美國軍方的強烈震動,為此展開了一場調查。調查結論是,“曼哈頓計劃”不存在任何洩密行為,小說中的描寫只是作者碰巧“推測”出來的。幾個月後,世界上第一顆真正的原子彈爆炸了。

    類似的“神預測”在科幻小說史中比比皆是。

    1、耳機。雷·布拉德伯裡的《華氏451度》(1953年)

    2、影片通話。雨果·根斯巴克的《大科學家拉爾夫124C·41+》(1911年)

    3、原子彈。赫伯特·威爾斯的《解放全世界》(1914年)

    4、信用卡。愛德華·貝拉米的《回顧》(1888年)

    5、抗抑鬱藥。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1932)

    6、電子書。道格拉斯·亞當斯的《銀河系漫遊指南》(1979年)

    7、網際網路。馬克·吐溫的《來自1904年倫敦時報》(1898年)

    8、手機。亞歷山大·貝利亞夫的《在空中戰鬥》(1927年)

    9、仿生義肢。馬丁·凱丁的《半機械人》(1972年)

    10、三維投影儀。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1965年)

  • 11 # 歷史好奇怪

    如果某種科學技術得以實現,那麼未來將……

    是著名科幻小說《時間機器》的開篇……

    這也成為了科幻小說的一種經典開篇範例……,這是科幻小說的一種信仰,科幻小說的建立,是在科學精神至上的價值觀上的,它不是臆測,而是合理的科學幻想和預言……

    科幻小說的歷史其實並沒有很悠遠,事實上都是歐洲工業革命崛起後,人們對未來世界的暢想……

    科幻小說大致誕生於19世紀,進入19世紀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工業革命已經轟轟烈烈的展開了,動力的革命性變化使人類脫離了自然力的束縛,生產力也得以極大的發展,人類突然進入了另一個時代。

    這個時代迥異於以往數百年甚至數千年,開始全面進入以科學發明和技術革命為主導的時代,機械取代人力,這是在19世紀以前人們未曾想象到的。

    人們開始製造出火車,汽車,輪船,飛機,甚至在今天製造出通向宇宙的飛船火箭……

    科學的震撼發展,技術的大爆發,讓人們覺得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所以人們的很多幻想就可以依靠科技在未來有了得以實現的極大可能性,就是科幻小說之所以形成的原因。

    這也是科幻小說之所以稱之為科學幻想的原因,因為它具有某種前所未有的預言性。凡爾納是科幻小說之父,他的科幻小說最早就被稱為anticiption,是預言預測的意思。

    對科幻小說,這樣的文學作品本來就是基於科學的條件對未來科技發展的一種暢想,或者一種幻想;因此這一建立在科學主義科學至上精神的很多科幻小說,對未來世界的暢想,的確有實現的可能。

    作為科幻小說之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重要的科幻小說家法華人儒勒凡爾納,其作品中就有著非常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而且已經實現了的科學語言。

    關於海底兩萬裡的潛艇……未必是預言

    在19世紀末,凡爾納有一部作品叫做《海底兩萬裡》,《海底兩萬裡》是在1869年到1870年連載在《教育與娛樂雜誌》上的,所以人們認為,凡爾納成功的預言了潛艇的發明。

    當然又有人說在1863年法國就建造了潛水號潛艇,而且在水下下潛深度為12米,能夠下潛時間為三小時,速度為2.4節,是壓縮空氣發動機,所以這個算不算預見,有些爭議……

    但是除此之外,凡爾納預言了一個在當時看來完全不可能實現的設想,那就是登上月球。

    在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中,法國冒險家米歇爾阿爾當乘坐幾顆炮彈到了月球冒險,並且在離月球2800英里的地方繞月執行,而且他的科幻小說並不是全部來自於臆想,而是有著堅實的科學基礎和依據,以及包含了非常豐富的理性知識……

    也曾在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美國有人發表了一篇科幻小說,竟然精準的描述了原子彈的功能。

    美國軍方震動不已,甚至為此展開了一場調查,但最後發現曼哈頓計劃並不存在任何洩密行為,但小說作者幸運的推測出來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小說,科幻史作者們認為,科幻小說與未來的科技發展是有著密切的聯絡的。

    而且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領導者約翰坎貝爾,也在1940年就成功的預言了未來50年代和60年代的現實科技,而他的預言與後來歷史的發展中竟然驚人的吻合。

    但有些科幻作品中的主題,比如說時間旅行,外星人,機器人等以及著名的基地系列,是需要一個漫長的科技發展過程才能驗證的,人類的科技史從19世紀到21世紀,也不過是200多年的時間,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實在是微不足道的渺小一瞬。

    無論是20世紀著名的英國科幻小說家威爾斯對外星人的描寫或者是第四維的時間旅行;

    又或者20世紀中期,在科幻小說迎來黃金時代的年代裡,阿西莫夫這位卓越的科幻小說家,在基地系列和機器人系列的預言,包括機器人三定律這種經典的機器人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

    又或者劉慈欣的三體這種超越我們當下想象的遙遠太空文明,和種種難以快速衝破的技術瓶頸……

    是一個需要我們的科技持續爆炸性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得以見到和驗證的,這一切都需要時間,相較於科幻小說對未來世界的偉大展望的恢宏,其作品所經歷的時間之短暫實在是太不值一提了。

    或許有生之年都無法見到科幻的黃金時代這些作品裡的神奇預言成為現實……,但不代表不能成為現實!

  • 12 # 到處亂跑的怡寧

    劉慈欣科幻小說裡面提到過人生了在當時無法治療的疾病可以把人凍起來,等到科技成熟時候解凍,這項技術2016年已經問世

    人體冷凍技術。

    但是,現實並沒有任何人能在冷藏後復生,但是,人體冷凍者卻基於以下的信念,相信技術的可行性,包括

    a)、 假如人體或動物的結構能夠完好地儲存,那麼生命可以被停止,也可以被重新啟動。

    b) 、玻璃化冷凍方法能有效地儲存人體或生命。

    c)、 相信未來的分子修復技術可以有效地修復受損 (甚至己死去) 的生理結構。

  • 13 # 吉菝貓

    瑪麗·雪萊1818傑作的《弗蘭肯斯坦》,裡面的人造人弗蘭肯斯坦,對應現實中的基因工程技術,透過基因編輯,我們可以像畫畫那樣,隨心所願地“創作”,是男是女,單眼皮雙眼皮,個子多高,顏值多高,智商幾何,一生生幾次病,一輩子快樂多久……任君調控。儘管上述基因性狀短期內無法精準改變,但這次的實驗算是開了個頭,要知道基因編輯技術早已存在,只是受倫理道德束縛,人體胚胎應用方向的發展被限制了,一旦這個頭開得好,“上帝造人”、“自然造人”都將翻篇為“人造人”。

  • 14 # 那一抹陽光8845

    、抗抑鬱藥。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1932)

    電子書。道格拉斯·亞當斯的《銀河系漫遊指南》(1979年)

    網際網路。馬克·吐溫的《來自1904年倫敦時報》(1898年)

  • 15 # 氣勢如虹

    最經典的凡納爾著的一系列小說、如“海底兩萬裡”等,科幻永遠是預言人類文明的一種方式!很多小說的情節都實現了,只不過那些小說比較早,像是飛機,微型電腦等。即使是早些年幻想的懸浮車,現在也有懸浮滑板了不是麼

  • 16 # 夜一一解答心中的疑惑

    誕生於科幻小說之中一樣,人們對機器人充滿了幻想。也許正是由於機器人定義的模糊,才給了人們充分的想象和創造空間。

    現在, 中國的機器人專家從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分為兩大類,即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所謂工業機器人就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機器人。而特種機器人則是除工業機器人之外的、用於非製造業並服務於人類的各種先進機器人,包括: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娛樂機器人、軍用機器人、農業機器人、機器人化機器等。在特種機器人中,有些分支發展很快,有獨立成體系的趨勢,如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軍用機器人、微操作機器人等。國際上的機器人學者,從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也分為兩類:製造環境下的工業機器人和非製造環境下的服務與仿人型機器人,這和中國的分類是一致的。

  • 17 # 三豐

    對於很多人來說為什麼科幻電影為什麼那麼有吸引力,其實我們都是被其中的一些未曾出現的高科技所吸引,這也真是科幻電影的魅力所在,在影片中展示未來可能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的高科技。

    《星球大戰》、《銀翼殺手》、《回到未來 2》中的飛行汽車讓人類擺脫了重力的束縛,可以高速、高效的實現位移,交通擁堵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美國一家名叫“脫離地球”的公司生產出了一種帶翅膀的汽車,正常行駛過程中和普通汽車並無區別,在需要飛行的時候只需要幾秒鐘它就如同變形金剛一樣伸出兩個翅膀。並且這款飛行汽車在2009年獲得美國政府的認可,可以用“輕型運動飛機”的行駛證上路行駛、上天飛行。

    《鋼鐵俠》中酷炫的3D全息投影為Tony帶來了近乎無敵的體感操作,三維的操作模式讓還是使用滑鼠鍵盤的我們歎為觀止。

    伴隨著電影中越來越多的全息投影鏡頭,Leap Motion體感控制器在2013年橫空出世,可以透過手勢控制電腦,並且有自己的應用商店,滿足大家娛樂、辦公的需求。在2016年,微軟的HoloLens橫空出世,相比較傳統的VR眼鏡,它向全息投影更邁進了一步,使用者在眼鏡裡看到影象和按鈕之後,可以直接伸手去觸控、去點選,這項技術另闢蹊徑實現的全息投影和體感操作。

    《星際迷航》中神奇影印機可以快速生產出任何你想要的東西,現在隨著3D列印技術的逐漸成熟,3D印表機不僅可以傳統的工業產品,甚至可以製造出人體結構,3D打印出的電動眼瞼,甚至可以幫助病人正常眨眼,現今3D列印的肝臟已經可以存活數週,不久的將來,3D列印技術或許可以在器官移植領域普及開來。

    《人工智慧》、《機械姬》等眾多電影都描繪了具有人類智慧的機器人,如果人類有了這種“機械奴隸”,那人類就可以徹底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甚至大部分智力勞動也都不需要人類費神。這種憧憬隨著AlphaGo在圍棋比賽中戰勝世界頂級圍棋棋手李世石變得越來越近,甚至有人驚呼,AlphaGo為了躲避被拆解的命運故意輸掉一局,機器已經覺醒了!

    現在,富士康已經有6萬名員工被機器人取代,而且最痛苦的是,最先進的機器人不需要程式設計來指導他們如果工作,只需要一個人工師傅對著他們做幾遍,他們就可以自己學會,並且做的更好。最大膽的工程來自NASA,他們正在開發人工智慧無人機,以便在外太空尋找智慧生物。但是這些無人機尋找到的智慧,究竟是類似人類的生物,還是人工智慧呢?

    像是電影《第六日》主人公是一個克隆人的母體,回家時發現他已經被克隆人代替,而且還面臨被克隆人公司滅亡的危機,在這影片中的克隆人我們現在的雖然還沒有完整的克隆出一個人出來但是現在已經有國外的組織在進行克隆人實驗,美國肯塔基大學的扎沃斯教授正在與一位名叫安提諾利的義大利專家合作計劃克隆一個人出來,如果成功那麼將是世界科技上的一場大變革,可能比原子彈的出現更在猛烈,但是這是一把雙刃劍,但是對於改變世界的科技而言,又有哪個不是一把雙刃劍呢?

    ,不管是科幻電影中那些科技已經出現在現實生活中也好,還是正在進行也好,還是現在不可能觸及的也好,未來都是充滿希望和令人期待的,如果在有生之年人類掌握了永生的科技,那一切的未來都將變成現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excel單元格里有很多列怎麼變成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