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安交大黎荔

    神秘的河圖洛書到底是什麼?相傳遠古時期,黃河中出現一馬頭龍身的神獸---龍馬,龍馬揹負河圖,伏羲氏根據河圖推演了八卦。大禹在治理洛水時,見到一隻神龜,揹負玉版,上刻洛書,大禹從洛書中悟出治理天下的九類大法,治服了洪水,劃天下為九洲。“河圖洛書”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是我們祖先心靈思維的最高成就。河圖洛書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我認為是上古的天文曆法。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前者為天道,後者為地道,人道在其中,自然“仰觀”為第一要義。

    天文研究,第一研究物件是太陽,第二是月亮,第三是北斗星,觀測物件還有二十八宿,金木水火土五星,但前三位是日月與北斗,在上古先民那裡,最重要的是觀察頭頂上的日月交輝與七星連珠。觀測的是天文,量化的是數字,天文的量化即是曆法。天文學實乃中華大地上的第一學,曆法實乃中華大地上的第一法。天文曆法是在文字之前出現的,是用抽象符號表達的。以太陽為座標形成了太陽曆,十月太陽曆是用洛書表達的。以太陽月亮北斗為座標形成了十二月陰陽合曆,陰陽合曆是用河圖表達的。這就是中華大地第一學“河圖洛書”。

    河圖的佈局是四面而五方的結構,對“5”數非常器重,是陰陽五行的“五行”之源。洛書的佈局則是八向而九宮的結構。洛書用了“9”個自然數,“9”種點符編碼,整體佈局呈“9”宮格結構,表明《書》更注重“9”這個數。換言之,洛書以“九”為單位地不斷迴圈。“九九歸一”也是源自洛書的一個成語。“九”是最大的意思。數目大到“九”時,就該進一位,再從“一”計數。珠算也遵循這個原則。

    洛書由奇偶之陣列成,具體圖形為:上九下一,左三右七,四二為肩,八六為足,五居中央。一三九七,四個奇數分居四方;二四六八,四個偶數分居四隅。洛書表達的是十月太陽曆。一個奇數代表一季(行)72天,每個偶數代表18天,四個偶數代表72天,五季共360天。五居中央統領四方。所謂十月太陽曆,是以太陽為座標制定出的,是一年分五季十個月的歷法。一月36天,一年360天,剩餘5-6天,不計入月,用於大小兩個年節。冬至過大年,夏至過小年。大年過3天,小年過2天,閏年大小年均過3天。苗族古歷,就是冬至過大年,夏至過小年。至今我所出生與成長的粵語方言區,民諺依然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

    洛書中1至9的數字之和為10,5為中間數,因此居中。每個奇數與偶數,其實都暗含了其對位的暗數(以恆數10來相減),因此可以我手繪圖表來說明,洛書九宮格中的左下“八”暗含了“二”。因此,可以定“一”定為曆法中的冬至。從冬至“一”到立春“二”到春分“三”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什麼“一”是冬至呢?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所以把冬至當作年週期、大自然氣運週期、萬物生長週期的真正起點。在代表冬至的卦中,本是全陰的六根陰爻的最下面一根已變成陽爻,所以冬至又稱作“一陽生”,也即一陽來複。所謂“冬至陽生春又來”,所以很早以前冬至就已成為一個古老而重要的節日。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中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的說法,“三九”過後就立春,也即“三陽開泰”,永珍更新,冬去春來。

    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夏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春分與秋分則為白晝與黑夜完全平分、晝夜時間長短相等的一天,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也是四個重要的節日,這八個節日是最古老的,遠比我們現在用的二十四節氣要古老。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由於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執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瞭解太陽執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從上古的洛書中就可以看出來。洛書把一歲的時間分為四時八節,洛書以1到9的數字來編碼,卻隱含了“10”這個數。不難發現,洛書編碼中的陽十字線或陰十字線兩端的點符數之和,都是“10”數。隱含“10”數,卻不用10個點符的編碼,是洛書的高明之處,它既主張一歲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又不否定一歲10日(月),每日36天的歷則。是典型的十月太陽曆,在曆法上更具有本源性,八卦就是從中孕育誕生,也可以說我們後世才有圓形的太極圖,上古時期的天文考察,最初是四方天井文化(挖出一個方形地坑進行天文觀測,從而有了中、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這九個方位

    ),也即是一個方形太極圖。

    綜上所述,“河圖”“洛書”是中華民族的史前先祖,為了認知天文曆法、自然規律而構建的符號、數字模型,是其認知並用以解釋天地萬物變化規律的工具和方法,也必然成為當時治國理政,建立中華文明時所遵循的準繩和依據,如此才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傳·繫辭上》)以及“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論語·子罕》)的慨嘆,故而稱其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根、之源。“河圖洛書”的數字結構,是在太陽為天文背景下建立的以時間、空間、序列、節律為基本要素的模型,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 2 # 五體啟示錄

    河圖洛書是貫通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橋樑”,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內容。所以,河圖、洛書又被人視為中華文明之源。現在我們所稱的圖書,圖書館源自於此,它的影響滲透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它對中國對世界的影響都是深遠的。西方人認為洛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密碼,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最本質的東西。在世界數學史上,也有洛書的一席之地。前蘇聯D.J.斯特洛伊克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寫的《數學簡史》,稱洛書縱橫數字圖是“最著名的數學貢獻”。

    河圖洛書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起源。相傳在七千多年前的遠古伏羲時代,有一種神奇的龍馬揹負著一張神秘的圖,出現於孟水水面上,象徵吉慶,後世稱為“河圖”,也被稱為廣義宇宙圖。河圖中共有五十五個黑白點,代表“天地之數”五十五。其中白點為單數,一、三、五、七、九,代表陽,又代表天,稱為“天數”;黑點為雙數,二、四、六、八、十,代表陰,又代表地,稱為地數。天數加起來為二十五;地數加起來為三十。天地之數相加共五十五。因此稱“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一至五為“生數”,六至十為“成數”。表示天生地成。

    “五”這個數對於“河圖”特別重要。所以《圖》的核心是“5”,是5個“陰陽對”組成的圖樣。而且每個“陰陽對”的“陰陽點符”數目之差,都是5!

    五行之數,五行之“氣”,各有陰陽,總共10“氣”。這10“氣”,就是把一個太陽年分為10個“月”(上古時代稱“日”,當時“日”“月”相通)。

    上古時代,先人把一個太陽年分為10個相等的時期,類似今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上古時代的一歲10個相等的時期叫“日”。也就是把一年分為10個“日”。10日曆在中國流傳了一萬四千多年。“10日曆”的每“日”是36天,10“日”共計360天。歲末有5~6天為過年期。

    順便指出,與一年10個“月”相應的,還有過把一晝夜10等分的“十辰制”。流傳至今的十二辰制是後來出現的。

    五行、十日(月)是《河圖》核心要素,是構成原始曆法的基本框架。

    《河圖》的哲學思想是“宇宙五方,萬事萬物負陰而抱陽”。它的基本功能是充當最原始的“太陽曆法”。

  • 3 # 節度使95

    不是。紋為道顯,河圖的河字取道不息無終無窮之意,河圖是人道的道圖。內經之用河圖揭示人道返先天的途徑。洛書修改了河圖神數的位置和分佈位取類性質,洛書是後天為用。

    河圖是天人合一的先天道圖。河圖顯天人合一之道,正看是人體合四季的氣機迴圈圖,左升右降一也是陽升陰降,四季為春夏秋冬,人體養生也循四季變化升降之用。河圖倒看是地理分佈圖,以氣機的天人合一調地理環境的飲食,保精全神成天人之道。河圖是內經的基礎,也是五運六氣的基礎,《三皇內經》以河圖為基礎論道。

    太陽系運轉法則,對人類顯示為星像,以星觀天執人道。河圖被人定的天干沒問題,地支在河圖裡沒定,後天卦設的地支有問題。我還沒有研究到這來,忙著解河圖解內經框架。

  • 4 # 先天一二三

    河圖洛書數合先天,數分奇偶陰陽,上下左右,右行左旋,天生地成,氣形變化之理自然而顯。

    上下為天地,立體定位。氣升降於上下,升降於天地間。乾坤之爻升降,爻者,氣也。氣者,變也。

    左右在天為日月,在地為東南西北,為山水。

    若平面形式觀天體,天左旋日右行,此左旋右行天日逆數。

    天生地成為後天。

    氣形變化,為後天生萬物,氣變形化。天地相依,氣形相附。依乃互為依存而在,其因為先天。附乃符應為天先地後,天唱地,地和天,天地合而生萬物,父母合而生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就職前獲得老闆賞識,但就職後對自己表現並不滿意,有些無所適從,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