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寸書齋s

    蒙古鐵騎征服不了日本有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的影響,不過主要因素並不在此,日本還不足以讓蒙古人動心傾力征伐,而且當時的日本民族也處於相對野蠻的狀態,戰爭的損失同樣不小,兩相比較之後覺得有些得不償失,所以放棄了這一塊雞肋。

    蒙古軍隊增經兩次征戰日本,均以失敗而告終,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來看,乘船過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又遭受到颶風的影響,還沒開戰就損失慘重。而且蒙古人最犀利的是騎兵,海運馬匹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進一步造成了登陸的蒙古軍隊的戰鬥力的下降。

    在客觀的環境因素之外,當時日本人的戰鬥力也給蒙古軍隊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不同於中國一直的儒家教化,日本民風剽悍,戰鬥起來悍不畏死,所以在戰鬥意志上是高於當時宋朝的軍隊的,這就給本就虛弱的蒙古軍隊帶來了更大的損失,只能夠灰溜溜的撤回。

    蒙古兩次征伐日本雖然規模都不是很小,但是同比於與宋朝的戰爭來看,這樣的規模仍舊是不大,可見蒙古對於日本的興趣並不是特別高,只是為了面子而去征戰,在損失較大之後,自然就不願意再在這裡耗費精力了。

    當時蒙古帝國佔據的土地面積十分廣闊,雖然將領們遵從統一的領導,但是其實也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戰,在有更多易於攻打併且收益更高的地方可選擇的情況下,也沒有那個將領願意去肯這塊沒肉的骨頭,所以那一時期的日本才得以儲存。

  • 2 # 銘蘇先生

    元軍在歷史上曾兩次發動對日本的征服戰爭,但是兩次均以失敗而告終,元軍兩次失敗的重要原因是都遭遇了颱風襲擊,導致船隻毀損過大而撤退。

    忽必烈稱帝以後不久,即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企圖使日本像高麗一樣向元朝稱臣,可是被日本無情地拒絕的,此後元朝又派了多次使臣,均被日本拒絕。

    這對於忽必烈來說,一個小小的日本居然不給我這個大汗面子,所以忽必烈決定對日本實施武力征服。

    第一次徵日戰爭發生在1274年,由徵東元帥忻都、右左副帥洪茶丘和劉復亨統率蒙漢軍2萬人、高麗軍5000人、水手6700人,共計3.23萬人攻打日本。蒙古大軍不但作戰勇敢,同時武器也比日本先進,因此在登陸作戰後元朝軍隊佔有優勢。當時由於劉復亨在作戰時受箭傷,元軍當晚撤至船上,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一場颱風令元軍損失了200多艘兵船,元軍被迫撤退。

    第二次徵日戰爭發生在1281年,第二徵日戰爭跟第一次很相似,元朝大軍遭遇了一場持續兩天的颱風,導致元軍損失慘重。

    所以,蒙古大軍之所以沒有徵服日本,都是天意弄人,兩場颱風令元朝的兩次徵日戰爭以失敗而告終。這下日本可有的吹了,一統歐亞大陸的蒙古大軍,居然都被日本戰敗。

  • 3 # 平沙趣說歷史

    強大的蒙古騎兵

    蒙古騎兵是古代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智勇兼備、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13世紀由成吉思汗建立並由他的繼承者保持了一支騎兵部隊,蒙古騎兵沒有歐洲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建立了宏偉的帝國——蒙古帝國。

    他們體格強壯,能適應戰鬥的需要;他們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其後的敵人;能夠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但就是這樣一支無敵之師,在遠征日本時吃了敗仗。

    兩戰皆敗

    1258年高麗臣服後,忽必烈還要求日本表示效忠。日本鎌倉幕府八代執政北條時宗兩次拒絕。

    忽必烈很生氣,於1274年發動第一次對日作戰,進攻日本的蒙古遠征軍共兩萬五千人,面對第一次“蒙古遠征軍來襲”,日本舉國參戰,武士和民兵都投入戰爭中,慘烈的戰鬥進行了二十多天。

    擅長騎射的蒙古兵在擅長肉搏戰的日本人面前遭到重創, 頑強的日本民兵成功地阻止了蒙古軍的推進。

    由武士組成的日本重騎兵隊尤為英勇,他們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著箭雨列陣衝擊敵人,與敵軍貼身近戰,使蒙古人的弓箭優勢失效。蒙古軍折損大半後無力繼續守住陣地,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北韓的路上,蒙古的艦隊遭風暴襲擊。

    第一次伐日雖然失敗,但是忽必烈不肯輕易罷休,尤其在完全征服了中國、得到東方最富饒的大陸後,他不免生出得隴望蜀之心,於是對日本發動第二次戰爭。

    1276年,忽必烈重申要日本效忠的要求,再次遭到北條時宗的拒絕。1281年6月,忽必烈派出更大的船隊進攻日本,此戰忽必烈投入的參戰人員是第一次戰的十倍,但是依然沒有撈到半點便宜,最後再次被夥同“神風”的日本武士和民兵打敗。

    戰敗原因:地理和文化

    元朝之所以戰敗,跟日本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由於日本遠離大陸,蒙古遠征軍必須要離開自己熟悉的馬背,登上戰船,這是以短攻長。

    當然,蒙古遠征軍失敗的更重要原因在於日本的同樣野蠻。

    眾所周知,推崇“尚德抑武”的儒家文化是偏軟的,日本雖然受到兩千年儒家文化影響,但日本仍然長期保有“強悍、尚武、富有反抗精神”的民族傳統。

    從生存環境而言,日本雖然不是“草原部落”,但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為生存廝殺爭鬥激烈程度不亞於草原部落。

    由於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戰爭頻繁,內外紛爭不斷,這些國家的歷史烽煙不斷,幾乎就是一部充滿戰爭的歷史,也因此造就了日本對於強者的崇拜。對於歷史上勇猛善戰的英雄人物,他們特別崇敬,由此形成了特有的“武士文化”、“戰鬥文化”。

  • 4 # 靜夜史

    因為這是個偶然,也是必然。

    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難河源稱汗,建立蒙古汗國。隨後,蒙古開始四處擴張,並建立起了橫跨亞歐,疆域空前廣闊的大帝國。

    在蒙古擴張的過程中,無數大國,如金國、南宋以及花剌子模等紛紛成為蒙古的刀下之鬼,而膨脹的蒙古,也堅信自己可以將周邊的蠻夷徹底從地圖上抹去。這其中就包括日本。

    但是很可惜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兩次發起對日本的進攻,都鎩羽而歸,縱橫歐亞無人可擋的蒙古鐵騎被日本生生攔下了,是日本人強悍還是蒙古人無能?

    “靜Yes”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颱風的眷顧

    元朝應該是最受颱風眷顧的政權了。

    1274年11月,忽必烈因多次要求日本稱臣均遭拒絕,勃然大怒,第一次遠征日本,他調集了戰船近900艘,載著33000士兵從高麗渡海東征。在佔領了幾個小島之後,於11月20日在九州博多灣登陸,遭到日本軍隊的頑強抵抗。這天晚上,日本海域突然颳起颱風,導致蒙古軍隊後撤時陣型大亂,蒙古遠征日本大多是平底船,無法抵抗大風大浪,這導致不少船隻被海水淹沒,這次颱風直接導致13000多名士兵喪生。

    第一次遠征的失敗深深刺激了忽必烈,並堅定了一定要拿下日本的決心。1281年7月,忽必烈命蒙古和高麗聯軍共4萬人,乘戰船900艘為北路軍,命令南宋降將范文虎率兵10萬,乘戰船3500艘為南路軍,分兩路東征日本。8月23日,正當元軍再次在九州博多灣登陸時,元朝艦隊再次突然遭遇強颱風襲擊,再次有數百艘船舶淹沒。范文虎等慌亂指撤退,再次陣型大亂,戰船損壞嚴重,被海水淹沒計程車兵成千上萬,陸上殘存的部隊全部戰死。

    忽必烈沒有放棄,一直在準備第三次遠征,可惜到死也沒有成行。元朝的颱風之源還不止於此,1293年在渤海灣元朝也曾遭遇過一次颱風影響,在這個幾百年不遇颱風的地方,元朝趕上了。

    所以,這就是命!

    不過我們相信科學。元朝之所以兩次都遭遇颱風,是因為當時的元朝大軍對日本的水文條件缺乏瞭解。一般日本的颱風多發季節比中國東南沿海要晚,這導致元朝軍隊次次中獎。

    2、不利的地形因素

    元朝遠征日本,首先要征服的,就是北韓海峽。

    海上不同於陸地,特別是像蒙古高原這樣的平坦陸地,因此,蒙古縱橫歐亞的騎兵是無計可施的。

    然而,元朝的海軍並不強大。

    元朝的水師來自於投降的漢軍,比如劉整。作為元朝的短板,水師一直是元朝力不從心的地方。

    所以遠征日本,根本就不可能像陸地上這樣傾盡全力。自然也就不可能取得巨大戰果。第二次遠征的時候,為了保證戰則必勝,忽必烈徵調南宋降將范文虎指揮南宋降軍10萬配合北路軍進攻。

    本來就是降軍,忽必烈是不作重視的。因為降軍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元朝的作戰中,從根本上來說元朝對降軍不夠信任,而降軍對新主子元朝也沒有什麼積極性。

    在南宋降軍看來,忽必烈的此舉,更多的可能是藉著遠征日本大量消耗自己的有生力量,所謂借刀殺人而已。所以自然是能避就避,能拖就拖。

    范文虎這個人沒有什麼軍事才能,是個典型的庸才,加上故意延誤行軍。最終導致元朝大軍南北不能會師,遭致慘重的失敗!

    忽必烈遠征日本,南路需要浮海數千裡從東海向東,北路則需要從高麗半島進軍。高麗雖然在蒙古軍隊的九次打擊下最終臣服。但是這裡的地形實在不是行軍的好地方。半島內90%都是山地,這對於馳騁草原的蒙古騎兵而言就是噩夢。

    等到大軍風塵僕僕地從本土到達高麗半島南端,準備渡海作戰時,元朝軍隊首先就已經疲憊不堪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楚平王之類的將兒子換下娶兒媳的不在少數。對這一現象,當時在婚嫁方面有什麼風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