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海
-
2 # 趣觀歷史
謝邀。慈禧太后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許多人對其大加批駁,也有少數人對其予以肯定,但無論如何,慈禧太后是有功也有過的。她有政治才能,也有政治手腕,但她之所以落得飽受詬病的下場,是因為她愚昧無知,且不肯接受新思潮與變革,最終落後於整個時代。關於這一點,從慈禧太后坐火車一事就表現得淋漓盡致。
▲慈禧太后劇照
按理說,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擅長權術的女人,慈禧太后一生架空同治、欺壓光緒、冊立宣統,應該是很聰明的,為什麼又會做出許多令現代人無法理解的蠢事呢?這其實與她的性格有關,作為一個極其貪婪自私的人,她能為一己私慾,將國家存亡拋之腦後,再加上她還冥頑不靈、固步自封,不知改過進取,因此才會出現“一葉障目”的結果。
在慈禧太后掌權的幾十年間,中法戰爭“不敗而敗”,“甲午中日戰爭”北洋艦隊覆滅,八國聯軍侵華後割地賠款,喪失大片祖宗江山。更重要的是,在其保守僵化的統治下,大清王朝日益脫離時代發展軌跡,在“戊戌變法”被中斷後,她囚禁光緒、盡廢新法,之後雖然推行清末新政,但很大程度上都淪為一紙空文。
▲清朝時期的火車站
對於“洋務派”所引進的西方先進科技與新鮮事物,慈禧太后更是愚昧到了極點,從她坐火車一事就可見一斑。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洋務運動此時正發展得如火如荼,在北洋大臣李鴻章等人的籌劃下,北方已經興建了許多西洋鐵路。這一年,慈禧太后要去奉天祭祖,李鴻章想著一路坐馬車過去必然十分顛簸,太后肯定會比較勞累辛苦,於是便向慈禧建議坐火車過去。慈禧本來也想嚐嚐鮮,然而在看到火車後卻很是不爽,在她看來,火車與西洋馬車一樣都是大逆不道之物,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是誰先上火車的問題。按照常識,火車一般都是司機等工作人員先上車進行準備工作後,乘客才能上車開始旅程,這樣做比較高效便捷。但是這在慈禧看來就是大逆不道,歷來慈禧都是唯我獨尊,哪能自己還沒上車,火車司機就先上車?
▲老式火車
其次是司機身份的問題。在慈禧看來,火車上開車都是一些酸臭男人與技術工人,而作為一國聖母的皇太后身邊伺候的只能是太監與宮女,讓這些男人來給自己開車不是褻瀆了太后尊嚴嗎?最後,是坐與站的問題。要知道,火車駕駛員都是坐著駕駛火車的,在那個時代,把幾十噸重的火車開動起來是一項技術活與體力活,很容易駕駛疲勞,坐著開就能減少一些,這本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在慈禧太后看來這又成了大逆不道之舉。她認為自己在的地方,就永遠只能是她或者皇帝能坐,沒有經過她批准,這些下人居然堂而皇之地坐著,這就成了尊卑不分,大清國的禮教還要不要了?
▲李鴻章舊照
為了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李鴻章可謂煞費苦心,本來慈禧是想將列車司機全都閹成太監才肯上車的,最後還是被李中堂給勸阻了下來。思來想去,李鴻章找了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對列車人員進行規定:第一,必須太后先上車,然後駕駛員等服務人員方可上車;第二,駕駛車廂的男性都得打扮成太監的模樣,穿上太監服裝,無論如何情況,男性列車人員不得進入慈禧太后所在車廂,太后車廂裡的服務人員換成宮中侍女,相應佈置陳設按照宮中標準。
▲慈禧太后舊照
第三,無論何種情況,駕駛員必須站著開車,不允許坐下,而且列車時速不得過快,以免驚擾皇太后休息。這幾點變動,簡直把火車司機給害慘了,開個火車不僅要站著慢慢開,而且還要穿成太監的樣子,簡直痛苦得生不如死。不過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慈禧太后的愚昧無知,正是她不肯接受新思潮與變革,清朝才會一步步地走向亡國深淵。
參考文獻:
《清史稿》《慈禧太后傳》
-
3 # 史無止境
逆風飛揚畢竟飛不遠,順風、借風之力而行,則天涯海角任你闖蕩,所謂“智者,當借力而行”。
古人講:“智者,當借力而行。”意思是說聰明的人或組織,應當藉助外力的幫助,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懂得借力的人,做起事情來不僅能事半功倍,而且會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
在古代官場上,懂得借力的人,總能謀得權力,例如慈禧。慈禧姓葉赫那拉,小名蘭兒。她的父親惠徵由八品筆帖式做起,經過歷次考核升遷,終於升為四品道員,成為主管一方行政大權的官員。
在惠徵的兩兒兩女中,唯有這個叫蘭兒的女兒天生麗質,長相秀美。因此,在咸豐二年咸豐皇帝選秀女的時候,蘭兒也以八旗女子的身份參選,並被選中,於次年五月送入宮中。入官之後,蘭兒憑藉自己的心機,在短短五年的時間裡,就從一個五等小妃的蘭貴人升到懿貴妃,其地位僅在皇后之下。
由於咸豐皇帝沉溺於女色,加之原本就體質虛弱,他不到三十歲就一副病態,對於每天堆積如山的政事根本沒有精力應付。因此,年僅二十三歲的懿貴妃在皇帝的縱容下開始批閱奏章,對朝廷事務發表自己的見解,為她權力慾的膨脹添薪助燃。
咸豐十一年,咸豐帝在承德熱河病死,遺詔寫明由戶部尚書肅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等八大臣輔佐年僅六歲的皇太子載淳,並改年號為祺祥元年,尊皇后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幼帝生母懿貴妃為“聖母皇太后”同年十月四日,又分別為兩宮太后上徽號“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從此,懿貴妃又被稱為“慈禧太后”,因其居住西宮,故又稱“西太后”。
咸豐帝之死與幼帝繼位,使輔政八大臣與兩宮太后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權力爭奪。肅順等人企圖以祖制來阻止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以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兩宮太后對肅順等人的驕橫跋扈也早有不滿,擔心八大臣會乘機奪權。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太后施展借謀之術,把咸豐之弟恭親王奕訴作為兩官的聯合物件,與奕訢聯手對付輔政八大臣。
肅順等人在咸豐帝駕崩後,就根據遺詔釋出命令,禁止恭親王奕訢和統兵大帥勝保到熱河為咸豐帝弔喪。奕訢接令大為不快,但還是忍了下來,同時透過親信四處打聽承德的動向。然後,奕又上奏摺請求前赴熱河。肅順等人想借此機會剷除奕訢,便答應了奕訢的請求。奕訢於九月五日趕到承德,見了肅順等人後,又奉兩宮懿旨去見兩位太后。到了太后住處,慈安、慈禧與他商談如何對付輔政八大臣,奕訢建議道:“現熱河已被彼所控,若欲治之,非還北京不可。望太后再忍耐時日,我回京嚴加部署,定可擒拿他們聽太后發落。兩宮太后聽取了奕訢的建議。隨後,他們又對權力分配問題進行討價還價,最終達成協議:由慈安、慈禧垂簾聽政,同時奕訢以議政王的身份任首席軍機大臣,兼領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六天之後,奕訢匆匆趕回北京,暗中進行部署,令勝保率軍迎接兩宮及幼帝回京。又令地方督撫中的親信向肅順等表示效忠,以麻痺肅順等。咸豐靈柩啟行回京。在慈禧的安排下,輔政大臣被一一分隔開來,互不通氣,分別進京。慈禧一行於二十八日先抵京郊,立即召見恭親王奕訢。次日進京後又召見奕訢。在這兩次召見中,他們商定了政變的步驟和時間,準備將肅順等人一網打盡。十一月二日,慈禧召見奕訢等人,細數肅順等人罪狀,並派奕訢等人抓捕肅順等輔臣。
當他們被捕時,肅順駕載垣、端華二人道:“早從吾言,何至有今日二人無奈道:“事已至此,還有什麼可說的呢原來,肅順早就主張殺死慈禧,但二人不同意。結果養虎為患,讓慈禧和走了先招,從而使輔致八大臣處處受制,最後落了個任人宰割的下場。
從此以後,慈禧將大權緊緊握在自己手中。其實,以慈禧為首的集團只是一群“招兵買馬”的人。慈禧一開始就以權力為誘餌向奕訢許以重任,算是收買人心後來,她又與慈安合作,削掉了恭親王奕訢的議政王頭銜。她要使奕訢明白,生殺予奪之權均操縱在自己手中。就這樣,慈禧太后登上了權力的巔峰,統治中國半個世紀之久。慈禧一生,正是深借力謀權之道,從而獲得最高權力。事實證明,成大事者,都很善於借力,畢竟孤軍奮戰,其力微薄,眾人拾柴火焰高正如《詩經》中所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它的本身含義是形容園林建築巧奪天工的藝術,但這一切無不揭示了同樣的道理。記住,智者,當借力而行。 你是怎麼看呢?
回覆列表
慈禧算是一個權力慾望比較大的人。一輩子貪戀權位。
掌權之後又窮奢極欲。不可否認的是,慈禧太后有一定的手腕和政治策略,能夠駕馭全域性,說明能力不錯。
但是由於她的眼光比較有具有侷限性,或者說只是貪戀權位,對於國家人民民生等,可能沒有太大興趣。至使在他統治中國期間,中國遭受了有史以來比較嚴重的內憂外患,從而導致了清朝的滅亡。
當然如果把清朝的滅亡都推給慈禧太后,這也是不正確的。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慈禧太后是清朝真正滅亡的最後一個權力掌控者。對其執政期間所簽署的不平等條約和賣國求榮的一系列政策行為,她應該對清朝的滅亡,或者中華民族的災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慈禧太后和武則天相比,只有武則天的慾望,卻沒有武則天的野心。
雖然慈禧太后的名聲不太好,但是不可否認人家也在歷史上留下了很濃重的一筆,最少現在很多人都知道有慈禧太后的存在。
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嗅萬年。慈禧太后用他的行為,註解了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