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閱讀很好,這我們都知道。 可是有時候,書中的內容往往看過就忘,不知道各位有什麼秘策提升閱讀的效果?
5
回覆列表
  • 1 # 遇雨就聽晴天

    閱讀,是很多人一直堅持在做的事,但當你問他們:“你讀過哪些好的書?這些書講了什麼?你從中收穫了一些什麼?……”等一系列問題,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想得到但是說不出來,如鯁在喉。為什麼會出現這這種情況呢?那是因為看過的書只是看過了,裡面的資訊沒有經過梳理,也談不上掌握和消化了,自然也就說不出來。

    針對以上情況,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作者是奧野宣之,他本人畢業於同志社大學新聞專業,在出版社和報社工作過,因為喜歡在生活與工作中,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而被稱為“筆記本作家”。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裡,奧野宣之詳細地闡述了:如何製作讀書筆記以及利用讀書筆記來掌握書的內容,並進一步活用。

    筆記:把讀過的書轉化為自己的

    筆記在讀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於:

    1. 它能夠幫助你回想起自己曾經讀過的書

    2. 改變你的讀書態度。當你要做讀書筆記時,你肯定不會再想著讀完就好,你會開始留心書裡那些對自己有意義的內容,否則後面的讀書筆記,你會無從下手。

    3. 鞏固印象,加深理解。

    筆記的準備工作,在閱讀時就要開始了。閱讀分為通讀和細讀,通讀是閱讀所有的內容,發現並標記重要或者對自己有意義的的內容,而細讀則是在通讀的基礎上,仔細閱讀標記的內容並再次進行篩選,接下來就可以劃重點、做筆記了。在這一過程中,閱讀不再是一個被動接受資訊的過程,而是自己掌握主動權,篩選資訊的過程。另外,你要明白的是:一本書裡傳達的資訊有很多,而你要做的就是專注對你真正有用的資訊,消化並吸收對你真正有益的知識,而筆記可以幫助你完成這些。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裡》提到了兩種做讀書筆記的方法:“蔥鮪火鍋式”筆記法和剪報式筆記法。還有別忘了把筆記必備三要素:日期、書名、作者也記錄在你的讀書筆記上。奧野宣之特別強調的是:讀書筆記重在堅持,你要真正去理解書的內容,藉助讀書筆記來消化吸收對自己有益的內容,切忌形式主義。

    ⚪摘抄,能夠促進對內容的吸收,加深自己的印象與理解。那麼需要摘抄哪些內容呢?在這本書中,最具代表性的語句可以摘抄下來,也可以是讓自己心動或者覺得“這樣一說,確是有道理”,而摘抄時依舊覺得的語句。更值得摘抄在筆記本的是那些顛覆自己的認知,在摘抄時,依舊讓自己信服的語句。要注意把握摘抄的數量,嚴格篩選,找不到內容摘抄時,可以選取小標題和關鍵字,在評論欄進行補充說明。

    剪貼式讀書筆記:與書有關的實物+讀後感。收集與書有關的實物,如書的腰封、書籤、海報等,進行適當裁剪,貼上在筆記本上,在後面加上自己的讀後感,一篇完整的剪貼式讀書筆記就完成了。奧野宣之指出實物的存在,能夠幫助我們回憶起書的內容。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還有一個疑問:難道所有的書都按以上兩種方法制作讀書筆記嗎?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裡》給出了答案,他主張“實用性書籍”可以不用摘抄,而是總結要點,然後在後面書寫自己的感受;小說休閒類書籍,則可以分條書寫自己的感受。另外,如果剛開始製做讀書筆記,不知如何下手,那麼試試從書寫一句話開始吧。當你開始下筆寫的時候,你會發現,這本書給你的感受並不止一句話。

    寫完讀書筆記了,這是自己對這本書的感受,你想知道其他人是如何看待這本書的嗎?如果你想知道的話,你可以找來其他人的書評進行閱讀。“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人從同一本書裡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閱讀書評,你可以從中找到作者的不同感受與觀點,獲得多重的閱讀體驗,得到新的觀察視角。

    活用:將讀書筆記學以致用

    讀書筆記做完了,而你與這本書的交集並沒有因此而終止。,以上涉及的是如何利用讀書筆記梳理、掌握書的內容,而讀書筆記的作用遠不止如此,活用解決的是如何有效利用讀書筆記的問題。

    如果你想有效運用讀書筆記,那麼你十分有必要進行重讀。重讀可以幫助你更好吸收輸的內容;常讀常新,在重讀過程中,可能會有新的發現;重讀也可以幫助“書讀百遍”的實現,實際情況中,我們很少有耐心重頭閱讀一本書,有了讀書筆記以後,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性重讀,同時參考讀書筆記產生的新想法,在與過去的想法相比較時,也會讓你收穫到資訊與知識。

    讀書筆記本,經過你的書寫,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筆記本了,那麼讀書筆記還有哪些用途呢?

    你知道創意是如何產生的嗎?創意可以來自創新,也可以來源於既有元素的重新排列和組合。讀書筆記會提供給你元素,如何排列組合則要看你自己的運用了。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在日本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在空閒時間學習,一個酒吧老闆得知了這個資訊,他對自己的酒吧進行一些改造,白天可以作為自習的場所,晚上繼續經營,這樣就最大化利用了酒吧的價值,創造收益。在此之前,自習室和酒吧是毫不相關的兩個概念,經過酒吧老闆的改造,兩者融為一體,你敢說這不是一個創意嗎?

    閱讀,是一件需要持續進行的事情。讀完一本並不意味著和這本交流的過程結束了,運用好筆記本,將自己和書交流的證據記錄下來,同時也要利用好讀書筆記的內容。

    如果你堅持書寫讀書筆記,下次再被人問起讀過的書,你不僅可以將作者在書中傳達的思想告知他,還可以說說自己個人的見解,是不是開始期待這樣的場景了呢?閱讀意義是什麼呢?閱讀的意義在於透過有效的閱讀,能夠吸收對自己有益的知識,滿足自我的需求,實現自我的提升。希望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或許可以幫到你。

  • 2 # 認知框架

    書通常都是挺厚的,要透過自己重新去設計書中的知識,把厚厚的書變得薄薄的。什麼去理解這句話呢

    自己可以建立這樣的一個視角

    厚厚的書是作者寫的。

    薄薄的書是自己寫的。只不過要透過厚厚的書去設計出屬於自己的一本薄薄的書。

    厚厚的書是作者的,跟自己沒多大的關係。

    如何提升閱讀書籍的效果,這句話是有問題的,書籍關是閱讀效果是有限的

    其實提升閱讀書籍的效果,不能只停留於閱讀層次,還要往前推進,進入設計層次,透過自己重新去表述書中的知識。還要再往前推進,最後進入寫作層次,把讀到的書,透過自己消化以後,再寫出對應的一本甚至只有幾頁的薄薄的書。再往前推進一步,分享你讀書的觀點,這時,你分享的東西,一定會帶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已經不完全是從書中學到的知識。

    讀書的效果,更大的一個作用在於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

    讀了一本書,你不僅收穫了新知識。

    有時更重要的是,激活了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

    有一種情況,被重新啟用的已有知識可能比自己學到的新知識還要多得多。這樣的讀書當然很有效率了,也很有效果了。

  • 3 # 如是分享

    閱讀書籍的效果主要體現在閱後記憶的深度上,只有閱後還能深刻記憶才談得上更多的體會和感悟。

    關於閱讀中“閱後即忘”的問題我有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卡片閱讀法。

    具體來說分以下幾步操作:

    1. 把準備讀的書想象成一座果園,在這個果園裡有蘋果、梨、桃子等水果,而“蘋果”是今天我們想從果園得到的東西。

    那麼當我們走進果園的時候,為了最高效率的得到蘋果,我們會

    對其他水果暫時“視而不見”,一心一意只摘蘋果而不做其他無效勞動。

    2. 根據“蘋果”這個唯一目的,在閱讀過程中發現關鍵詞或關鍵句,例如:“一個紅色的蘋果”,在這裡“蘋果”就是關鍵詞。

    3. 將關鍵詞或關鍵句加以記錄,同時記錄下此刻自己對這些關鍵詞句的想法和啟發;

    建議記錄時採用以下圖片中格式:

    4. 全書記錄完畢後,一般我們能夠獲得二十個左右的關鍵詞句。

    尋找這些關鍵詞句之間的邏輯關聯加以歸納,從而從書中牽出一條線,或者整理出全書的完整架構。

    當然一本書中往往有不止一條線,如果你想再瞭解“桃子”那條線,那麼您只需要如法炮製,重複一篇卡片閱讀法即可。

    透過以上完整操作,相信你對這本書的整體架構及重要內容都已瞭然於胸,再想忘記恐怕都很難了。

  • 4 # 福爾圖娜之瞳

    我平時最喜歡看的是文學類的書籍,我自己讀書的習慣是首先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如果選的書晦澀難懂,頭腦昏脹,也很難看下去;

    篩選好書籍過後,就要根據以往自己的讀書節奏來制定每天要讀多少,讀書的過程中有好的觀點可以新增書籤,遇到不懂的就記下來,等到讀書結束後透過網路去解決自己讀書過程中遇到的疑問;

    如果期間由於種種原因很難看完當天制定的進度計劃,可以適當降低進度,但不可不看,一次放縱自己,以後就很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讀完整本書後,還要及時針對新增的書籤以及遇到的不懂的地方及時總結,也是把一本書變薄以及知識內化的過程。

    所有習慣的養成,只要堅持下去,總能看見美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那些事兒》中提到朱元章誅殺功臣,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