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老師79的
-
2 # 流灃
藝術家肯定有瓶頸期的,燈火是網路小說作者,不敢自稱作家更不要說藝術家。但是燈火也有瓶頸期,也有卡文的時候,一旦靈感陷入窘境,就像是魚落到沙漠裡,鳥兒入了籠,人缺氧一般。卡文的時候吃不下睡不著,那種噁心的感覺,讓你幾乎發瘋,做什麼都不對勁,看什麼都不順眼,不願意和任何人交流,只想自己跟自己較勁!
-
3 # 審判與引導之王
一般來說,只要是從社會最底層出來的藝術家,窘境肯定會有的,對於那些背後本就有資本支援的,窘境一般就只侷限於靈感的問題了
-
4 # 獨釣寒江雪Athena
藝術家肯定有囧境。
其實,相比較其它行業,也許藝術家的囧境更多,甚至更長。
不管是哪個行業的藝術家,付出的時間和經歷都是相對比較艱辛的過程:應酬,違背內心,奴化藝術……
當然,一旦成名,所有的過往也就悄然離去,身邊留下的都是燦爛的光環,乃至久遠流傳。
-
5 # 行走在筆端的浪花
當問題出現層次之分時,那麼思維的特質就出現了孤立性!藝術來源於生活,而表現生活最立體的方式,必然都是人類造成的,無論是什麼家,其身份都是人,是人都是在接觸生活以後,才懂得生活的本質,生活是藝術的靈魂,而藝術又是從生活中發現而來的,那麼這一切都離不開創造以及創新,那麼這中間有樂趣也必然有窘境
-
6 # 趣談文化
藝術家,是指在藝術領域有所建樹並留下精品傳世的代表人物。在中國的發展史中,無論是哪個朝代,還是哪個藝術類別都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藝術精品,而這些藝術作品的設計者無須多言,自是藝術家中的傑出人物。例如: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王羲之的書法等等。
然而,即使是藝術家也不一定就一帆風順。所謂的盛世收藏,意思是說只有在天下太平,風調雨順的大環境下,藝術品才會彰顯出更加濃郁的藝術魅力。
可是,在中國的封建歷史發展歷程中,分分合合,戰爭不斷……幾乎每一個朝代都存在著諸多不安定的因素。與我們當下的生活相比,完全無法相比。
在這種大環境之下,連衣食溫飽都難以保證,藝術家又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呢?
當然,忽視藝術家的問題,不僅僅在中國的封建王朝存在,即使是在西方的發達國家,也有諸多藝術家因生活所迫,而窘困不已。
窘迫的天才,梵高
1853年,梵高出生於荷蘭鄉村津德爾特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早年的他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最後他投身於繪畫。
1859年中旬,梵高因為從小就孤僻的原因被送進津德爾特的公立學校,因為慘不忍睹的學習環境導致梵高越來越叛逆,於1861年10月底退學。
後來父母在家請家教為梵高授課,待了三年,母親終於忍受不了依舊不愛說話,不與人交流的梵高,直接把他送去離家北13英里的澤文伯根鎮寄宿學校,一所名為普羅維利寄宿學校,梵高在這裡待了兩年。
為了能回家,文森特開始選擇逃學,父親之後來安慰他,但是沒多久後文森特又被迫回了澤文伯根。 1866年9月3日,父母將這位自閉症的孩子轉移到了蒂爾堡學校。
由於性格的問題,梵高畢業後更換了多個工作,依然難以勝任。他除了親愛的弟弟和有點權勢的叔叔可以交流之外,其餘的時間裡,他都用來學畫,看畫和嘗試作畫。
圖為梵高的作品,星空
1888年,梵高來到法國南部小鎮阿爾,已經擺脫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響,走到了與之背道而馳的境地。同年與高更交往,但由於二人性格的衝突和觀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敗。此後,梵高的瘋病(有人記載是“癲癇病”)時常發作,但神志清醒時他仍然堅持作畫,1890年7月,他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
有人說梵高是天才,他對色彩的運用吸收了印象派和日本畫的眾長,異常絢麗,可是,他悲情的一生卻令人同情。
無獨有偶,中國的明朝也有一位悲情才子,他因後世的杜撰和演繹,變得家喻戶曉,實際上,他去世時,身邊竟然沒有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唐伯虎,唐寅。
唐伯虎出生於蘇州一帶,其父唐廣德經營一家小酒館。其父讓他讀書求取功名,唐寅不負父望,十六歲中蘇州府試第一入庠讀書。28歲時中南直隸鄉試第一,次年入京應戰會試。因弘治十二年科舉案受牽連入獄被貶為吏,突發變故讓唐寅喪失進取心,從此遊蕩江湖,埋沒於詩畫之間,終成一代名畫家。
圖為唐伯虎的人物畫
唐伯虎最大的成就在詩畫,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說的是“詩畫雙絕”,這個說法很貼切,特別是他的畫,如今大多儲存在臺北博物館和流落在世界各地,已成稀世珍品,價值連城。早在2013年,唐伯虎的一幅立軸《廬山觀瀑圖》以3億美元起拍,經過120輪叫價,最終以5.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億元)的天價成交,這是筆者所知道的身價最高的一位中國畫家,足以證明其在書畫藝術上的造詣。
然而,命運從來不會照顧某個人,唐伯虎連遭兩次打擊,整個人變得失魂落魄,更是無心參政。於是,便退隱鄉下,自稱桃花庵主,有一首桃花庵的詞,正是他真實生活的寫照。
36歲那年,他在風月場合認識了名妓沈九娘,然而好景不長,沈九娘後因病離世,唐伯虎萬念俱焚,終於1524年離開人世,去世時,身邊一個人都沒有。非常悽慘,享年54歲。
無論是什麼身份的人,都有可能會因各種原因處於窘困之中,因此,不要迷信任何成功的捷徑,唯有踏踏實實的過好一生,才是人間正道。
作者,一塵,80後女性作家。
-
7 # 海絲品讀匯
首先藝術家也是普通人,人在囧途,難免有囧境。其次,藝術來源於生活,不是一蹴而就,創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涅槃重生的過程,所以它高於生活。再次,有時候知音難覓,絃斷誰聽?能心意相通者寥寥,附庸風雅者無數,用尼采的一句話:更高階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最後,好的藝術作品並不是在於表現如何精深巧妙,而在於如何做到化繁就簡。有時候好聽好看就是藝術,不過要能做到直指人心就很難。所以,我認為以上這些都是囧境。
-
8 # 靜品詩情
如果囧境用來指處境困迫,那太有了。就說清朝著名畫家鄭板橋吧,請先看他的一首詩:
《貧士》
貧士多窘艱,夜起披羅幃。
徘徊立庭樹,皎月墮晨輝。
念我故人好,謀告當無違。
出門氣頗壯,半道神已微。
相遇作冷語,吞話還來歸。
歸來對妻子,侷促無儀威。
誰知相慰藉,脫簪典舊衣。
入廚燃破釜,煙光凝朝暉。
盤中宿果餅,分餉諸兒飢。
待我寶貴來,鬢髮短且稀。
莫以新花枝,誚此蘼蕪非。
大意是說,貧士的生活窘迫,半夜起來,在庭院的樹下徘徊,看到皎潔的月亮,想想我以前的好朋友,如向他們求助,可能不會被拒。剛出門時覺得很有把握,可中途又狐疑不振起來。相見後說話冷淡,借錢的話沒敢說出就回來了。此時面對妻子,侷促不安。可妻子卻好言安慰,並典當簪衣以解眼前困境。下廚燒起破鍋,在黎明中點燃柴火。剩下的食物先分給幾個兒子充飢。何時能發達,恐怕那時妻子也老了。人們啊千萬不要喜新厭舊,拋棄糟糠之妻是不對的。
這首詩裡鄭板橋把自己稱作貧士,是描寫自己囧境最真實的寫照,詩中也寫了他與妻子患難與共,真摯的情感,也表達了對她的感激。
一個大畫家,生活竟是這般境況,是令人想不到的。
鄭板橋一生大約有十年的賣畫生涯,這是他一生中最窮愁潦倒落魄的一段時期。他選擇賣畫,可畫又常常賣不出去,真是挺無奈的。他的一句“賣與東風不合時”的詩句應該就是這種窘迫境況下寫出的。
鄭板橋才能出眾,文學藝術特點鮮明,他擅才畫竹、蘭、石。性格狂放不羈,憤世嫉俗。他做過愛民的好官,也歷經過囧境的生活,這何嘗不是歷史上其他一些藝術家的生活寫照呢,朱自清,唐伯虎,陶淵明,梵高,巴爾扎克等等等等。
-
9 # 尋字記
真正的藝術家應該追求無極的靈魂滿足,要是拋開生活就是也沒有什麼囧境,但是睜眼材米油鹽醬醋茶,他的囧跟我們都差不多!
-
10 # 是老糖嗎
囧境等同於窘境,顧名思義就是指處境艱難、困迫。
每個人都有囧境,這並不是藝術家特有的福利。
漫漫人生路上總會遇到各種囧境:學業、工作、感情、家庭、人際、自身。這些都是每個人生活中多多少少會經歷的,有的人戰勝它了,有的人繞過去了,總之都會過去,人生插曲而已。工作還要繼續、生活更要前行。
藝術家的囧境更多的來自於他所追求的藝術道路上的困惑,這要比普通人來的更猛烈、更徹底,會摧毀他原有的認知體系、打破他的創作源泉,使他轉變,這完全是藝術家的靈魂深處的。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會迷茫。正因為藝術家的工作與生活的一體性,這樣的囧境會極大影響他的創作。
囧境對於藝術家來說是致命的,給後人留下的痕跡是抹不掉的。
回覆列表
藝術家的囧境這是必然要有的。藝術不是經濟學,是無法被證明和推理的。許多藝術家總是在苦苦思考和尋求新的藝術規程和典範,使其藝術作品既能符合歷史又能體現時代精神,這種“既能,又能”只是成為藝術評論家讚頌作品的一種普遍手法,解決不了任何藝術問題,即使產生了這樣的作品,它的出現,本身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