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英倫童話館

    克萊因認為人從出生開始人的本能就已經出現並開始發揮功能,這樣的話一個人的幻想必定從出生就已經開始了,克萊因認為一個人的幻想是本能作用的結果,這些本能一出生就存在了,也意味著人的幻想從一開始就存在了,比如一個嬰兒他在人生中第一次感到飢餓,他的本能驅力就開始起作用,同時他也開始幻想,必然有什麼能滿足我飢餓的需要,並且他的幻想是在他的身體層面和心理層面同時產生的,嬰兒此時的幻想世界要比現實世界大非常多,或者說此時的嬰兒現實世界幾乎還沒有開始形成,幾乎全是由幻想構成的世界,孩子的這種狀態會讓他認為自己是全能的,這種全能幻想讓他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讓他認為自己一餓就必然會有奶吃,所以即使是睡著了,也會有吮吸的動作。

    最開始嬰兒的幻想空間很大,因為他的現實空間很小,隨著孩子的長大,他會經歷一些挫折,這會導致他幻想的空間慢慢縮小,而現實的空間逐漸增大,這些真實的體驗會進入到孩子的無意識幻想中來,形成相互的影響,逐漸讓孩子的人格發展起來。

  • 2 # 像孩子一樣謙卑

    幼兒的潛意識幻想是如何影響人格形成的

    在心理學中,潛意識是意識的一部分,只不過還沒有浮現出來成為可以概念化的主意識。"潛意識"是法國心理學家皮埃爾·珍妮特(Pierre Janet,1859-1947 年)第一次提出的。他認為, 在邏輯思維功能層下隱藏著一個沒有浮現出來的強大的意識, 他稱之為潛意識。

    近代科學研究曾經達成共識,並在過去數十年的時間裡勾勒出嬰兒的尚未發育的大腦所無法做到的事情。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 無法延遲滿足, 甚至無法表達他們的慾望。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家彼得·辛格 (PeterSinger) 甚至說過:"殺死一個殘疾嬰兒在道德上並不等同於殺死一個人。很多時候, 這樣做沒有什麼道德問題“。

    然而, 當代科學家們開始大幅地修正他們關於嬰兒思維的理論。透過使用新的研究技術和工具, 他們發現嬰兒的大腦充滿豐富多彩的活動, 他們能夠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獲得到驚人的資訊量。與成年人的思想不同, 當一個孩子剛出生時, 他們沒有先知識,邏輯, 原因或自我抑制。為了知道他們的需求, 他們使用原始機制。嬰兒的交流和學習完全依賴潛意識。有意識的頭腦用眼睛看。它感知到我們頭腦外的經驗。潛意識與外界沒有聯絡。它是盲目的。潛意識使得孩子不知道真實和想象的區別。但是潛意識也可以用來保護孩子。潛意識可以觀察周圍的環境,讀取訊號,迅速抽取以前所學到的“資訊“,根據內在的身體條件,採取最最佳化的行為。這些都是在兒童的潛意識中完成的。 如當一個球向我們打來時,我們的潛意識是以每秒20,000,000 環境刺激點的速度來反應的。我們的眼睛會眨,腦袋會躲。但是我們的主意識卻以只有每秒40 環境點的速度反應。這與前者差的太多了。其實很有可能我們的主意識完全沒有意識到危險。

    這種超級潛意識對兒童的成長有極大的好處, 它允許幼兒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瞭解世界。在短短的幾年之內, 他們可以掌握多種技能,從語言(一個兒童每天可以學習10個新單詞),到複雜的運動技能, 如站立,走路。他們不把他們自己限制在一個狹窄的現實中, 嬰兒可以接受更廣泛的感覺。從更重要的角度說,他們比成人更瞭解世界,他們的主意識也在以大躍進的方式浮現出來。在另一方面,幼兒時期孩子的邏輯思維,獨立思考能力大幅提高,是兒童習慣性潛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擁有正確的潛意識,創造和諧的主意識和潛意的關心能影響到他們今後一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所以這一時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期。父母應該很好的瞭解兒童的頭腦工作方式,情感表達方式,採取適當的應對態度才能不會阻礙兒童正常的身心發育,幫助優良品行的養成。

    兒童用潛意識學習有兩種方式代表他們成長的兩個階段:

    1. 生命的前7年, 潛意識用來廣泛的學習吸取知識。

    孩子在這個階段,主要透過催眠學習,在這過時期,孩子的低腦電波頻率theta振動較大。當嬰兒出生時, 他們沒有完善的清醒意識。他們的大腦節律只有每秒幾次。頻率範圍通常介於 5 – 8Hz/秒之間,好像成人的睡眠頻率。成人正常頻率應該是12-40赫茲/秒。其實這個潛意識的開始形成其實在嬰兒未出生,在母親懷孕的最後三分之一的階段就開始了。隨著他們長大, 他們的大腦發展頻率增加。他們對所接觸的周圍的一切事物的反應完全是透過潛意識的。包括人物,環境,味道,顏色等。他們的大腦像計算機一樣將這些資訊如程式一樣儲存起來。提取的資訊大都是他們與人,與環境互動所反饋回來的“資訊”。絕大多數是來自家庭和周圍的人。這臺頭腦計算機就這樣透過潛意識設定出他們今後要說的語言, 喜歡的食物, 特定的做事方式,興趣取向,經驗,自我概念,知識,思維模式等等等。在這個年齡段, 兒童右腦活躍, 左腦(包括批判性思維)尚未完全發揮作用時, 兒童會非常容易接受任何事物。這些“資訊” 就是他們未來人格構成的基本元素。

    心理學家布魯斯·利普頓博士說 "孩子生命的頭六年, 就像錄音機一樣。它所看見的一切, 氣味, 觸覺, 體驗, 無論它聽到什麼, 都下載到大腦裡, 孩子的潛意識也逐漸變得明顯“。400年前,耶穌會士曾說過,"給我一個孩子直到他7歲, 我會讓你看到他是怎呀的一個男人"。7歲之前,是個接受程式設計的時期, 無論誰給孩子的頭腦程式設計, 他們可以很大程度上控制孩子的結果, 因為孩子7歲以後, 大腦中95%的程式已經編好了。當孩子開始發展意識的時候,他們從程式下載變成了程式設計。正是在這個形成的歲月裡, 潛意識在孩子的大腦裡積極地工作著。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失去耐心,用傷人的話和孩子對話,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傷害他們正常意識的形成,限制他們的主意識的發展,並阻礙他們以後的成功。

    2. 7年後, 孩子透過重複養成習慣形成潛意識

    兒童從8歲到12歲以後, 大腦活動增加到13hz/每秒。這是一個有意識的、分析性思維的世界。頭腦清醒、專注、警覺, 能夠進行邏輯思維。他們可以做決定, 發展意志力。這部分有意識的頭腦, 佔頭腦的大約10%,潛意識仍然是90%的思維。這個時候資訊進入頭腦不是直接進入潛意識了,而是被有意識的頭腦篩選和顧慮過了。換句話說, 在這個年齡, 大腦不只是下載資料, 而是開始自己程式設計了。雖然如此,大腦仍然沒有完全發育,事實上,科學家們現在相信,大腦直到我們二十多歲,甚至三十多歲才完全發育。這個時候是信念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兒童的信念和習慣是透過重複而形成的。他們透過每天思考相同的想法、擁有同樣的感受和遵循相同的規則來獲得習慣。一旦他們學會了走路, 他們就不需要再學習它了。如果沒有潛意識, 他們每天都要重新學習。潛意識對我們來說,就好像一個成年人開車和旁邊的乘客說話一樣,談話是有意識的,開車是用潛意識。

    潛意識可以在很多情況下使我們的情緒,態度,感覺受挫,所以我們可能對某些行為感到不舒服,尤其是當有些新的東西到來或變化發生時。兒童會有愛怕或拒絕的感覺。這其實是我們的潛意識被打開了,它在試圖自我保護。如果我們要教導我們的孩子有積極健康的世界觀,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們建立和諧一致的潛意識和主意識。只有當潛意識和主意識齊心協力,一項工作才能組好最有效的完成。因為願望(主意識)啟動一個工作;習慣(潛意識)使我們將工作堅持下來。

    如果我們想幹一件事,而我們的潛意識跟我們的願望做對,那麼我們的主意識很難應付。那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磨蹭,拖延,不配合,因為我們的習慣脫了我們的後腿,限制了我們的能力。所以在這個階段,學到的無助感會發生在幾乎任何家庭的任何孩子身上。這個時期,如果孩子感覺好,他們才會做正確的事。作為家長,最主要的任務是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習慣,發現他們感覺良好呢地方?透過接受他們的感受, 幫助他們糾正他們的生活指令碼。很多情況下,父母通常不會接受孩子的感受, 甚至沒有意識到。例如:"你並不真正有這種感覺。"你這麼說因為你累了。"你沒有理由總是如此沮喪。“等。否認孩子的感情會混淆和激怒他們。還教會他們不要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麼, 不相信自己。

    總之,潛意識是一個強大的工具也是兒童期重要的成長環節。在0 到 7 歲之間是孩子信仰形成,對自己和生活的概念形成的重要時間。其中許多將保持為無意識,貫穿一生,但是會表現在他們今後的行為中, 包括如成就,目標的設定,如何選擇朋友,或生活夥伴,等等。這個時候正是父母給孩子“下載資訊”的時候。因為這時候,不論什麼孩子都會接受。這個時候最能限制孩子的發展的資訊就是 "我不夠好,我不值得,我一文不值,我不可愛"。想一想, 孩子擁有的每一個信念 ,都是被人放在那裡, 或者被別人建議,多是是父母,或周圍的人,父母就知道他們在塑造孩子的人格和品行方面肩負著重大責任。他們要把他們自己的程式輸入孩子的潛意識中。如果家長不把孩子的正在成長髮育的心靈考慮進去,把他們成人化,那問題就會很大。也就是在阻礙孩子們的正常‘程式設計”. 所以在生命早期, 特別是在頭7年父母給予孩子正確的護理, 充分發掘和積極培育他們好的習慣和潛意識,可以預防許多心理疾病, 幫助他們建立自信,積極人生態度,和應變能以迎接生活的挑戰。

  • 3 # 心靈的精靈

    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嬰幼兒的潛意識和幻想從何而來說起,簡單來說就是本能的從周邊環境中學習與模仿然後經過驗證經過思考繼續發展而來。這種思考深度隨著腦發育的過程逐漸加深。

    這裡周邊環境對孩子的意識幻想影響很大,因為人的認識影響自己的性格,而認識又是從經歷驗證而來。那麼環境如何經歷又是不同。

    周圍環境指父母親屬、生活環境、朋友、老師以及其它非生命事物。一般來說親近的人對其影響最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自己打豆漿也有豆渣,還有哪些好的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