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怪誕說

    有時候,不作為才是最大的作為!

    其實,南中地區在漢武帝時期,就開始了開拓和治理,並且還派兵平定了那裡的南越和夜郎等小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從整體來看還是相對有限的,而這個狀況一直持續到三國蜀漢時期,諸葛亮主政後才有了較大變化。

    當時南中地區發生大規模反叛,諸葛亮就率領蜀漢軍隊進行討伐。

    他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平定了蜀漢南中地區上所有的叛亂,可能諸葛亮覺得南中四郡太大了,於是就把四郡劃分六郡。

    然後又用了幾個月的時間,為南中地區百姓專門制定一系列“安撫”政策。

    首先,諸葛亮在平定南中後,儘量任用當地有影響力的上層人物,只要他們維護蜀漢政權,就讓他們擔任南中地區的各級官員。

    他曾上書皇帝推薦在叛亂中仍然保持忠節,積極率領全城百姓、官員一起抵抗叛軍的地方官員,呂凱和王伉等人。

    後來呂凱被任命為新設立的雲南郡太守,王伉也被任命為永昌郡的新太守。

    因為用熟悉當地情況,而且忠於蜀漢的土著來做南中地方長官,對穩定當時的局勢和緩解民族矛盾起到很好的影響作用。

    諸葛亮不僅任用當地土著為長官,還尊重當地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引導他們自治。

    諸葛亮採取不留兵、不留官的策略,保留了少數民族原來的各族部落組織,承認少數民族首領和酋長的統治權利,並給予他們新的封號,讓他聽從朝廷的調遣和命令,

    這樣朝廷就可以透過這些首領的統治,已達到少數民族自治,朝廷也可以透過他們來穩定南中地區安寧。

    當時,諸葛亮手下的一些文武官員都很不理解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們認為這次叛亂就是當地人挑起的,而諸葛亮居然還讓當地人來管理當地人,這樣做太過危險了。

    對此,諸葛亮就專門為這事向他們解釋道:“如果我們在南中地區,留駐外來官員來統治當地人的話,就要再留下一部分的軍隊保護他們。但是當地沒有足夠的糧草來供給軍隊,這第一個問題不好解決·。

    這次戰爭剛停止,當地人剛經歷過戰爭的創傷,不少人因此失去了父母和兄弟。

    如果我們只留漢人官員不留軍隊保護官員,那麼我們的官員就會遭到當地一些人的報復,這第二個問題不好解決。

    另外有些人多次襲擊過漢人官員,他們擔心自己的罪行得不到朝廷的原諒,怕朝廷報復。以至於不敢信任漢人官員,這第三個問題不好解決。

    所以現在我打算不留軍隊,也不運軍糧而是讓南中地區政局和法紀在大體上得到穩定和確立,使得漢人和少數民族之間大體上能和平相處得過去而已。

    接著,諸葛亮又在南中大力發展經濟,加強邊遠地區的對內地的聯絡。

    那時南中地區農業很落後,以至於養不起兵,所以諸葛亮決定不留軍隊。

    諸葛亮知道問題的根本就打算著手發展南中地區的經濟。

    他命令李恢在今天雲南曲靖市進行屯田。

    又命人教當地少數民族種田,還興修水利提拔。

    勸導那些住在深山山洞,以打獵為生的百姓還到平地蓋房子,改為種田過日子。

    而且還修復了一條已經斷通了一百多年,南中地區通往成都的道路,使得來往的商人大感方便,順便還有統一了貨幣。

    諸葛亮的一系列政策,大大改善了原來南中地區落後的文化和生活。

    三國時期,三個國家都有嚴重的民族問題,但能在少數民族中產生廣泛的影響,取得他們是讚揚和敬畏,以至於千百年還崇拜紀念的,只要諸葛亮。

    諸葛亮開創了不留兵,也不留官的少數民族自治政策,使得廣大南中地區的人們,慢慢地消除了漢人朝廷的仇恨,和猜忌心理。

    從此以後,蜀漢的南中就很少發生大規模的叛亂了。

    而南中的穩定也保證了諸葛亮的北伐,因為南中地區資源很豐富,支援了蜀漢多年用兵的軍資,而當地一些驍勇的少數民族,也成為北伐大軍的一部分,而當地一些人才也被諸葛亮選拔到蜀漢朝廷裡去做官,其中孟獲做到御史中丞,孟琰跟隨諸葛亮北伐,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和司馬懿交過手。

    諸葛亮攻心政策的成功,讓當地的少數民族一直懷念著他以至於到了清朝末年時,雲南劍川白族人趙藩,還在武侯祠寫了一副攻心聯,來提醒當時的四川總督多學學諸葛亮,少點殺戮多的“攻心”。

  • 2 # 被理與德眷顧的海

    這個問題我小時候《三國演義》的時候就想過。現在給出我一貫的答案

    首先,氣候原因。古代華人並不習慣溼熱的熱帶雨林環境,儘管那裡適合種植,現在的南中地區其實是雲貴高原以東和以南的大片雨林區,這種地方開發難度非常大,而且疾病縱橫。直到現在,雲南的經濟中心和政治東西都在高平原上,現在科技都無法征服的南中,是不適合漢人大量移民的。

    其次,國家策略原因。蜀漢建立之初就沒想著安安心心守住四川,而是想著北上陝甘,進而克復失地,還於舊都。平定南中,只是為了使北伐沒有後顧之憂,出於戰略原因而非經濟考慮。

    其次,國家實力原因。東漢末年,華人口因為戰亂和自然災害和原因銳減。本來接近1億的人口,有3/5都因為戰爭原因沒有進入戶籍,所以每個國家能利用的人員都不到500萬,四川開發面積小,開發歷史短,戶籍人口甚至不到100萬。這麼點兒人口還要應付北方和東方王朝的威脅,並且還要開發四川盆地,完全勻不出多餘人員開發蠻荒之地。以上就是我認為阻礙蜀漢發展南中的三個主要原因,望大家採納。

  • 3 # 東觀史話

    實際上諸葛亮南征以後,對南中地區是有過開發的。

    諸葛亮在建興三年(225年),分三路進攻南中地區。在整個南征過程中,諸葛亮鬥比較注意採取“攻心為上”這個策略,軍事上也接連取得勝利。大概在當年秋,蜀漢軍隊平定南中四郡,於冬季班師回成都。

    軍事上的征討結束之後,諸葛亮還採取了很多措施對南中進行開發。

    一、以夷制夷和從南中徵兵,開發人力資源。

    在對待南中的人力資源方面,諸葛亮對當地的夷帥和豪族採取拉攏政策,以獲取他們對於蜀漢政權的支援。還把其中一些特別優秀的人物,安排到蜀漢的中央政府任職,比如我們熟知的孟獲,就官至御史中丞。最重要的一點,蜀漢軍隊有大量的“夷兵”,這些很多都來自南中的少數民族。這些“夷兵”的加入,極大地緩解了蜀漢兵源不足的問題。

    二、在南中推廣漢族先進的技術,積極開發土地資源。

    實際上,諸葛亮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他曾經在南中設定五部校尉,進行屯田。在這個基礎上,他把漢族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也帶到了南中,南中以前基本都是使用刀耕火種,諸葛亮南征之後,牛耕開始普及,蜀漢比較先進的織錦技術也同時被引入南中。

    三、在南中開發礦產資源

    蜀漢的南中地區擁有豐富的鹽鐵礦產資源,蜀漢政府在南中設定有鹽府校尉和司金中郎將。這兩個官職就是主管鹽鐵事務的,和兩漢的情況相似,蜀漢把鹽鐵經營權收歸政府,進行壟斷從中獲得了很高的財政收入。

    四、開發南中地區的交通

    蜀漢的南中地區,地處偏遠又多山川河流,和蜀漢在中央政府所在地成都交通極其不便。張嶷曾經被任命為越嶲太守,在任期間張嶷除了多次帶兵平叛以外,還組織人力物力修復了犛牛古道,而在此之前這條古道自東漢以來,已經斷絕長達百年。交通的條件的改善,對於開發南中地區顯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應該說,南中地區遠離蜀漢的核心統治區,開發確實存在很大的難度。但是在這種非常艱難的情況下,諸葛亮還是對南中進行了儘可能的開發,使得南中基本沒有出現大的動盪,成為蜀漢重要的兵源地和物資供給地。在諸葛亮之世,南中算的上是一個穩定的大後方。

  • 4 # 青峰山女史

    投入收益不成正比。用大力氣花在不毛之地,不值得。漢丞相諸葛亮政治注意力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只要南中穩定就行了……

  • 5 # 老白的歷史課

    秦始皇南征百越,調集五十萬大軍佔領開發。

    諸葛亮要想徹底整合南中,不得抽調二十萬進行民族大融合呀,蜀漢沒這個實力。

    北和諸戎,南撫夷越,當年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經安排的明明白白,關鍵就是一個撫字,安穩南中人心,不扯蜀漢後腿就好了。

    理論大師馬謖說過:"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諸葛亮就很吃這一套。所以採用的是南人治南的基本方略,有個糜降都督在南中統覽大局就行。

    為維持穩定,還把南中分為七郡,細化處理,如果非要開發南中,便是得不償失,南中荒蕪之地,能有多少GDP,勉力開發不僅會和蠻族不死不休,牽制蜀漢大部分兵力,就算辛辛苦苦開發二十年,還不如北伐得到二個郡。所以,我覺得諸葛亮的操作沒毛病!

    蜀漢四十餘年,南蠻還是不錯的,關鍵是要有對比,和東吳山越比,那簡直乖巧可愛,孫權是鐵了心訓服山越,結果落個孫十萬的稱號,要是不跟山越玩,那可就是孫二十萬了,天天抓他們當苦力,徵山越已經成為吳國的必修課,牽扯了吳國大部分精力。

    相比之下,霍弋萬餘精兵就安得住南人之心,不過蜀漢十分之一兵力,南人相當乖巧了。

    不是人人都是秦始皇,就算有那個魄力,蜀漢也沒那個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會讓人腦子運轉速度變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