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建平嶺南
-
2 # 謝亞鐵
宋鈞瓷,若是民窯的話,恐怕與金元鈞形釉質差別都不會很大,不可與北宋官鈞瓷同日而語…因為北宋鈞官窯在金入侵佔領前已毀了,宮廷所存鈞瓷當時就對不上記錄,恐怕也是隻剩民窯鈞瓷以哄金人了…金人喜鈞瓷,以為民鈞就是正統的了,因宮廷禁民燒民用官鈞甚嚴,民鈞也未能認識官鈞,也燒不出官鈞…又經歷了明嘉靖年間的大地震,北宋官鈞應難見真物存世…
北宋官鈞器物按許之衡說法應無大器,高或寬不會過20公分…北宋官鈞用釉應也是用瑪瑙釉,有人認為官汝鈞同用一種釉的,是窯溫分燒窯口胎土上的分別…今見存世所謂宋鈞瓷,釉麵粉感毛感與金元鈞無大別,而作北宋官鈞認定是可疑的,不足以服人…
根據前人古瓷著述說出了宋民鈞、金元鈞的不足,而道出了宋官鈞瓷的卓絕特徵:
⑴釉面潤澤度不高。紫釉不能“汗漫全身”,只是區域性出現。(宋官鈞:釉面潤澤,紫釉“汗漫全身”,內外一律)
⑵多數釉薄。有的釉厚但不勻,垂流。多數有明顯的棕眼。(宋官鈞:釉厚而勻,不垂流,不存在明顯棕眼)
⑶釉色不管深淺濃淡,達不到渾然一律。(宋官鈞:釉色渾然一律)
⑷紫斑或紅斑浮於釉面,大多輪廓比較清晰,瀰漫程度較低。(宋官鈞:紫斑或紅斑不浮凸,與釉面過渡自然而平滑,相溶程度極高)
⑸普遍沒有蚯蚓走泥紋。(宋官鈞:蚯蚓走泥紋很普遍)
⑹普遍墊燒。(宋官鈞:普遍支燒)
這六個方面的區別可看出宋官鈞是至今無法仿及的,若天下尚存有具備這六大特徵的宋官鈞,必是真品無疑…若是仿品,恭喜你,你已成功突破,將是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另外,古董店學徒工出身的孫瀛洲應是未曾見過宋官鈞瓷的,他的文化程度恐怕連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也讀不懂的,進入新中國做了所謂專家,以致認了那種蛔蟲樣的東西認作“蚯蚓走泥紋”肯定是錯認的,一是因為這種紋不是窯變而形成的,今人也可人為燒出;二是北宋官鈞的蚯蚓走泥紋得以著名的原因是“地上龍”,宮廷百官及皇帝都認為是象徵大宋要一統天下大吉祥之天意,朝廷奉為神物而珍重之,這必是窯變所致,並非今人所認的蛔蟲或枝棍樣的甚至可以人為燒出的東西…由此可斷定,北宋官鈞的蚯蚓走泥紋必是形象的,一定要是“蚯蚓”(地上龍),一定要是“走”(活的),一定要走的是“泥”(地上),缺一不可…否則,若認了這蛔蟲或枝棍是什麼“蚯蚓走泥紋”,就太低估朝廷及制瓷人的想象能力了,也幾近辱沒了一個燒製鈞瓷巔峰的偉大時代…
-
3 # 歇心堂
北宋鈞窯,這個概念目前是有爭議的。北宋皇室審美以宋徽宗為代表,棄白尚青,以汝瓷為最,鈞瓷的窯變以藍紅紫為主,莫非也是宋代皇室隱秘的愛好和選項?在唐宋始的陶瓷燒造歷史上,唯有唐三彩和清代景德鎮單色釉和鈞瓷,是劃時代的三大彩色瓷,其中又以鈞瓷窯變石破天驚,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從唐宋時代的皇宮建築來追根溯源,那些大紅大紫的宮殿色彩,可見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內心深處,也是不斷在強化天人合一替天行道的大統思想,反映到物化的一切環境器物,必然極盡尊崇而神秘,如果春秋戰國時期取向樸素無華,唐宋則更指向暗黑的神秘感審美,也必然需要變幻莫測的紅紫藍大型器物,因此,因為皇室用品的鈞瓷就應運而生了。這一時期的鈞瓷造型渾厚大氣,釉色多變而富的獨特的審美,圖案不可描述,可以參考宋代的宮廷書畫,一脈相承,跟現代鈞瓷的精細窯變審美不同,部分燒造也能呈現宋代鈞瓷的窯變。鈞瓷窯變超越了傳統,也印證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本質,發多種圖片可以一窺鈞窯的承前啟後驚世美感。
-
4 # 沅汰
上圖鈞窯月白釉鼓釘三足花盆託
鈞窯全稱“鈞臺窯”,始燒於北宋徽宗時期,主要燒造時期是宋、金、元。
從故宮博物院現收藏的北宋鈞窯來看,比較多的器型是:花盆、盆託、三足爐、三足盆託、碗、碟、盤、盞託等,器型簡單大氣,也有稍帶變化的,比如葵口盤,海棠盤等。
鈞窯的釉色比較特殊。不像汝窯、官窯、哥窯是青瓷類,定窯是白釉。鈞窯的顏色有:玫瑰紫、鈞紅、天藍、月白,顏色很多,入窯一色而出窯萬彩。
下圖鈞窯天藍釉墩式碗
鈞窯屬於窯變色的瓷器,燒造過程中顏色開始產生變化,人力不可控。有句詩形容鈞窯的顏色變化說“夕陽紫翠忽成嵐”,就是指燒造中的窯變。
宋代鈞窯的顏色用清代許之衡的詩說“宋鈞之紫瀰漫全體”,就是說色彩完全瀰漫開,沒有明顯的邊緣,這一邊區別於元代鈞窯。而且宋代的鈞窯也不像金代鈞窯那樣有明顯的色斑。
下圖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
5 # 收藏界小資
鈞窯創燒於北宋初期,以生產日用瓷為主。北宋中期,雖仍以生產日用瓷為主,但品種繁多,造型規整,色澤瑩澤。北宋晚期,享有盛譽的鈞瓷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開始燒造御用瓷,雖然時間較短,燒造的品種卻豐富多樣,是為官鈞。
鈞窯釉色鈞窯的釉面豐厚流動,釉質乳濁,釉色濃淡不一。月白釉,以藍為基調,釉面顯有棕眼;天藍釉,藍色釉層豐滿,晶瑩透澈;天青釉,比天藍釉色淡,比月白釉色深;玫瑰紫釉,紫中有藍,藍中有紫。鈞窯的釉色還有丁香紫、葡萄紫、海棠紅等。
鈞釉中有一種曲折線很特別,即所謂的“蚯蚓走泥紋”。
鈞窯的胎釉選料精細,一般胎骨較厚,硬度較高。在配釉中加入銅、鐵、磷、錫等多種元素,分別配製和分層掛釉,使釉層結構複雜。燒造工藝採用匣缽、支架及墊餅相結合。
一般圓型器,採用渣餅墊燒法;內外滿釉的精品採用鋸齒狀支釘,一缽一器支燒法;桶狀匣缽主要裝燒尺寸較大的器物,漏斗狀匣缽主要裝燒碗、盤類器物。
-
6 # 以瓷惠友
北宋鈞窯瓷器的造型總的特色是中庸典雅、端莊大方、黃金比例、秀美脫俗、鬼斧神工、巧奪天工;它比汝窯厚重,比官窯靈動,比哥窯規整,比定窯雍容。北宋鈞窯瓷器的造型堪稱華夏審美的典範:中庸含蓄、雍容典雅、端莊清秀、富貴華美。
北宋鈞窯瓷器釉色的總特徵是瑰麗絢爛、五彩斑斕、萬紫千紅、千姿百態,只有想不出,沒有做不到!寧靜時,若一泓碧潭,深幽青邃;奔放處,霞光萬道,風情萬種;靜寂中,蚯蚓走泥,清泉飛瀑;纏綿裡,如絲如縷,如泣如訴!這是童話王國,這是詩畫故鄉,這是世外桃源,這是審美淨土!任你放飛心靈,任你沉思遐想,任你品味昇華!
上幾件北宋鈞瓷圖片,以餉同道與同仁。
回覆列表
根據河南省禹州市鈞臺窯址發掘資料與傳世的官鈞瓷器相印證後分析,在北宋末年,鈞臺窯的工藝技術已臻完善,當時為了滿足宮廷需要而生產各式花盆和與之相配的盆託、出戟尊、鼓釘洗等陳設用瓷。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器物按照宮廷的設計與不同的需要進行生產,僅花盆就有葵花式、蓮花式、海棠式、仰鍾式、渣鬥式、長方形、六角形、方形等。底部一般有五個圓形小孔,唯獨六角形花盆的底部有七個圓形小孔。各式花盆又有大小不同的十個規格,由大及小依次遞減。各式花盆配有式樣相同的盆託,器腹較花盆淺,平底,不留圓孔,以承接花盆中的滲水。外底均有如意形足、三足、四足或六足不等。盆託和花盆一樣,按照器形大小排列。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月白釉鼓釘三足洗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奩
鈞窯玫瑰紫釉蓮瓣式洗
鈞窯遺址出土的"蚯蚓走泥紋"標本 鈞窯遺址出土的標本
鈞臺窯出土的各類鈞瓷碎片中,花盆和盆託佔絕大多數。釉色既有通體天青、天藍的單色釉,又有盆內天藍、盆外為變幻莫測的玫瑰紫窯變釉;器表還有由於釉層在乾燥或燒成時發生乾裂,後在高溫階段又有釉流入填補而形成的"蚯蚓走泥紋"。也有天藍釉上窯變有淺紫或玫瑰釉,或渾然一體的月白釉、天青釉,又有鈞窯器中典型的"內青外紫"––––內青或天藍色釉,外部則為神奇的玖瑰紫、葡萄紫和丁香紫等窯變釉。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洗
鈞窯器的造型古樸典雅,與採用的多種成型方法密不可分。根據鈞臺窯址出土的器物坯體殘件分析,鈞窯的製作大多采用手拉坯成型,技術要求高。某些器物的區域性,如器耳、把手等製作則採用模製、手工捏製等方法,具有堆、捏、刻、挖、鏤、卷、圍、壓等,輔以印坯成型等方法,使器物造型達到更加理想的藝術效果。
鈞瓷的窯變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鈞窯尚天青或"色重而藍"的天藍,因在青料中加有銅質,經氧化、還原焰作用呈現紅色,並與青色互相融合,形成青中帶紅,紅中泛紫,紫中藏青或紅、藍、紫相間,猶如玫瑰,又像海棠。變化多端,古人曾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等詞語形容鈞窯窯變色彩的神奇。
鈞窯玫瑰紫釉尊
鈞瓷青、紫並重的基本色調,主要以官辦性質的鈞臺窯為代表。具體表現為青、藍釉施於器內,紅紫釉施於器外,也有內外皆施青、藍釉的。而且鈞窯的青藍釉有別於北宋早期以禹縣神垕鎮劉莊窯為代表的民窯天青釉那樣純粹而勻淨,大都是在深藍色背景上佈滿近月白色汗珠狀的流紋,少數燒得好的則遍佈紅紫色迂迴曲折的蚯蚓走泥紋,或在紫紅色背景上遍佈藍白色流紋。這些特徵正好與《陶雅》中"宋鈞之紫,汗漫全體,暈成一片"及“內青外紫”的記載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