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夢千年1000

    在清朝賜穿黃馬褂是大臣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榮譽。在清前期時想要賜穿黃馬褂是非常困難的,只是到了晚清時節,朝廷財政困難,大臣貪汙成風,大清江山風雨飄搖。官職都可以明碼標價。朝廷為了收攏人心大肆賞賜這些惠而不費的東西就是必然的了。

    賞賜的多了自然就不值錢了。這就是惡性迴圈了。越不值錢朝廷越捨得賞賜的越多。賞賜的越多越不值錢。

  • 2 # 香茗史館

    在清朝影視劇中,“黃馬褂”出現頻率極高,通常由內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衛等人穿戴。因明黃色乃是皇家御用顏色,故而“黃馬褂”便也通常被賦予了一種極高的榮譽象徵,通常被賞賜給有功的武將和大臣,乃是一種極高的榮耀。然而到了慈禧時期,黃馬褂卻成氾濫之勢,甚至已經到了“市井穿黃馬褂者多矣,如草繩繫腰”的境地。

    黃馬褂被賦予特殊象徵,清朝中前期穿戴者較少

    黃馬褂其實就是一種用明黃色綢緞或紗(冬天用綢緞,夏天用紗)製成的馬褂,沒有花紋和彩袖。本沒有什麼特殊象徵,但因“明黃”色(淡黃色)乃是帝王專用的顏色,就連貴族和宮妃也只能用“金黃色”(深黃色),而平民更是隻能用“杏黃色”(紅黃色),因為顏色的特殊性,使得黃馬褂也被賦予了一種極高的榮譽象徵。

    按照清朝的規定,黃馬褂分為四種,且只有四類人在特定的條件下才可以穿:

    1、行職褂子。這種是在皇帝出行時,各內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衛等隨從,必須穿黃馬褂以壯行色。不過由於其實因職責的原因而被允許穿,故而一旦離職,或者不與皇帝同行時,便不允許穿。正如《清會典事例·侍衛處·儀制》所載“後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衛升級新補者,歲於十二月行文內務府,支領緣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衛支領蟒袍;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2、行圍褂子。咸豐以前的清朝皇帝,每年都要外出行獵,在皇帝舉行圍獵、校射(射箭比賽)之時,表現出眾或向皇帝進獻獵物之人,皇帝一般都會賞賜黃馬褂。但這種黃馬褂只有在跟隨皇帝行獵之時才可以穿著,平時禁止穿著。

    3、武功褂子。這種黃馬褂便是我們常見的“賜穿黃馬褂”,但只有在立下特殊功勳時才會賞賜,但在嘉慶以前少見於史書,因而判斷應該是在道光或咸豐年間以後才開始出現的。太平天國時期,與太平軍作戰立下戰功者多有賞賜,但通常也只是賞賜給高階武將。此外,如果能夠討得皇帝或太后歡心,有時也能被賞賜。不過,這種黃馬褂只有在隆重場合才可以穿,平時則要高高供奉在祖宗堂上,以示榮耀。不過,他們可以複製一件較原物簡單的黃馬褂,以備公務需要時穿用。

    4、特使特賜。這種黃馬褂通常只被賞賜給特使或宣慰中外的官員。而且,被特賜的官員在詔書宣讀之後,被特賜黃馬褂的官員還要騎馬繞紫禁城一週,以示榮耀。

    這四種雖然都被稱為“黃馬褂”,但因其功能用處不同,因而形制上也有所區別,例如侍衛及打獵與比武賞穿的黃馬褂的紐絆為黑色,而武將和文官穿用的黃馬褂的紐絆則為黃色。

    慈禧時期黃馬褂開始氾濫,已到“市井穿黃馬褂者多矣”的境地

    從關於黃馬褂的規定不難看出,在清朝中前期,能被獲准穿黃馬褂的人其實並不多,他們要麼是天子近侍或天子近臣,要麼是立有卓越功勳的武將,然而隨著清朝的沒落,到慈禧臨朝稱制時期,黃馬褂卻逐漸開始呈現氾濫之勢。

    雖說在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爆發之後,清朝賞賜黃馬褂的標準已經開始降低,但當時不僅對軍功的要求依舊較高,而且他們一旦違背皇規或犯錯誤時,皇帝還要將黃馬褂收回,以示懲罰。因此,這一時期黃馬褂的含金量還是比較高的。

    然而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清朝國力每況日下,尤其是經歷了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之後,清朝的財政開始陷入困境。朝廷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可以給予功臣和封疆大吏豐厚的賞賜,只好將成本較低,但同樣有特殊意義的“黃馬褂”作為主要的賞賜物品,於是乎湘軍、淮軍的主要將領,地方總督巡撫等封疆大吏,幾乎是人手一件。

    △電視劇中喜來樂被賜穿黃馬褂

    而到了慈禧手裡,更是進一步放寬了賞賜條件,凡是能夠逗其開心的藝人、為其開火車的司機、在清政府任職的洋人都得到過“黃馬褂”。而為了應對龐大的朝廷開支,以及鉅額的賠款,更是將“黃馬褂”大肆賞賜給了捐款的商人。

    到了最後,清政府為了籌集資金,甚至開始公開拍賣黃馬褂,而價格也從一開始的幾萬兩白銀,一路降低到幾千兩、百十兩,如此低廉的價格,自然就導致曾經榮耀無比的“黃馬褂”爛大街了。正所謂“市井穿黃馬褂者多矣,如草繩繫腰,綽綽令之試色,百姓多有詬言”。據說江寧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竟然有個屠夫穿著黃馬褂賣狗肉。

  • 3 # 我有我的歷史觀

    我們先從李鴻章在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時,被日本浪人開槍擊中臉部,被血染的那件黃馬褂說起。

    西方與論本末倒置,不關注中國利益,而對黃馬褂感興趣

    “甲午戰爭”中國憾敗,被迫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簽訂是在日本馬關進行,清廷派李鴻章一行為代表。由於日本政府漫天要價,談判陷入僵局。

    第三天,日本浪人“小山豐太郎”刺殺李鴻章。左臉中彈,倒在血泊之中的李鴻章在昏迷之際,竟不忘囑咐隨從將染血的黃馬褂儲存好,並說了句著名的話:“此血可報國矣!”意思是:作為談判大使,卻在日本遇刺。這血染的黃馬褂可作為“證物”,與倭奴在賠償白銀數目上可以討價還價。後果然賠款數目從三億兩降為兩億兩。

    此案在國際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但是,西方媒體從來就是不健康的媒體,它們本末倒置。他們根本就不注重民生,不關注中國的利益,不考慮談判的結果是賠款了多少白銀。而是大篇對李鴻章那件血染的黃馬褂進行八卦。

    那麼,一件黃馬褂為什麼能引起西方媒體如此濃厚的興趣呢?

    黃馬褂是身份尊貴的象徵

    黃馬褂——用“明黃色”的綢緞或紗(冬穿綢,夏穿紗)製成,衣襬不過腰,衣袖不過肘。是清朝時的特有服裝,是跟隨皇帝出行的內大臣和御前侍衛的隨從們必須的行褂。

    那麼,為什麼非要用明黃色呢?在當時,明黃(淡黃)是帝王專用的顏色。除皇帝外,只有為皇帝服務的人才能特許穿明黃色的服飾。因此,這種馬褂一般來說是天子近侍的服裝。其他不管是朝堂官員還是民間百姓,都禁穿這種明黃色的服飾,否則就是犯了“大忌”。有凱覦天子之位之嫌

    為了表現“皇恩浩蕩”,皇帝后來對一些特殊的人員也賞賜黃馬褂,叫做“賞穿黃馬褂”。這又分為四類:①每年秋末冬初,清廷都要在皇家的“圍獵場”打獵射鹿20天,叫做“行圍”。漢滿官員都要參加。射中五箭(漢官為三箭)且官階較高的,可以得到御賜黃馬褂。這叫“行圍褂子”。

    ②比武勝出者。叫“武功褂子”。

    ④特使特賜——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員。通常情況下,皇帝特賜某官員的黃馬褂的“詔曰”宣讀後,被特賜黃馬褂的官員須騎馬繞紫禁城一週。這種威武而又莊嚴的儀式,在咸豐年間最為盛行。

    穿黃馬褂的場合

    雖然皇帝近侍、圍獵優勝者、比武勝出者、立有軍功的文武官員、特使擁有了黃馬褂,但並不是就可以任何場合下都可以穿。

    ①凡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等,其黃馬褂必須是在職時才可以穿。一旦職務解除,則收回黃馬褂。

    ②“行圍褂子”和“武功褂子”必須是行圍時和比武時才可以穿。

    但如果犯了皇規或其它重大錯誤時,黃馬褂將被收回。也有一些大臣後又有重大表現。又再次賞賜。

    這就好比我們今天所說的“使用權”和“所有權”。侍衛、大臣們身上的黃馬褂只有“使用權”,且使用的時候和場合還受到限制。只有皇家才擁有“所有權”,隨時可以收回。這就是題目所提到的“皇家獨享”。

    既然黃馬褂是皇家獨享,就顯示了它的尊貴。侍臣、受獎的大臣也感到是一種“榮耀”。就足見黃馬褂的“含金量”了。

    這就是我為什麼要花兩、三段文字介紹了西方對李鴻章的那件黃馬褂抱有濃厚興趣的原因。

    清廷猶如一個破落戶,由於“濫用”黃馬褂,黃馬褂也跟著“貶值”了

    由於清廷的腐敗,社會矛盾凸現,農民起義爆發了。一個強大的帝國走向衰落。

    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佔據了東南富饒之地。更致清廷國庫空虛,財力捉襟見肘。

    為了彌補財政收入的不足,清廷利用人們對黃馬褂“敬仰”的心理,開始公開拍賣黃馬褂。人們穿在身上,感到了一種“榮耀”和“高貴”,人們願意高價購買。

    久而久之,人們感到這種“榮耀”和高貴是虛無的,是自我心理作用。開始覺得它“華而不實”了,就沒有那麼濃厚的興趣了。沒有強烈購買慾了

    於是清廷感受到黃馬褂“貶值”的壓力,從最開初的幾萬兩白銀,變成幾千兩,直至後來的百十來兩。貶值的黃馬褂讓紈絝子弟、地痞流氓等土豪劣紳紛紛購買。從此黃馬褂氾濫成災。甚至江寧(今南京)有賣狗肉的屠夫也穿著黃馬褂。

    從此黃馬褂不再是權貴的體現,榮耀的顯擺,早已沒有了威嚴的氣勢,已變得稀鬆平常。

    黃馬褂從皇家獨有,到氾濫而災;從尊貴到貶值,其價值的嚴重縮水,也是清王朝走向沒落的一個“縮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鐵泡麵事件續集,女主角要狀告泡麵男子侵犯肖像權、名譽權,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