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空曉月

    那些奴才能寫出什麼好文學作品?裝腔作勢,無病呻吟,東施效顰,真是生人嗤之一鼻,還拿諾爾爾獎?拿懦夫耳還行。

  • 2 # 烏蘭朵娜仁

    為政治而寫主旋律小說.象當年浩然那樣《金光大道》之類那樣的“讚歌”在國內那就投得機得金雞了.但拿去參加諾獎評選就是笑話了.。縱觀近幾十年來獲諾文學獎的作家的代表作就明白什麼是人文關懷和神一樣博愛、仁慈、悲憫、睿智.

  • 3 # 平安喜悅3

    中國除了金庸誰也不要想諾貝爾文學獎,金庸小說拍成電視劇,電影多少次繪編成各種小說,畫書無數冊,金庸小說可以說家俞戸曉,中國哪一位作家能把自己的作品拍成哪麼多電視劇,電影,金庸的小說也不知出版了多少冊,金庸要不拿諾貝爾文學獎,其他誰還敢拿,

  • 4 # 文草麗

    不去猜那些無意義的事,首先送去了作品,然後才有獲獎的可能,最後誰獲獎,公佈了才知道,就跟學生考學一樣。旁人看結果過程只有自己知道。

  • 5 # 秦漢大唐人

    現在還有什麼作家?還有什麼值得讓大家記住的作品?在國內都了無聲息,拿啥給西方看?有沉下心在基層體驗生活的作家嗎?我只記得那個時候的“陝軍”,他們的作品雖然沒有獲得什麼西方高大上的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全華人民喜歡,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發展。看看今天的作家,寫了些啥?心靈雞湯?官商作家?廣告作家?這樣的作家我們寧可不要,這樣的西方獎我們寧可不拿,不要玷汙了中國作家這個群體!

  • 6 # 鄧曉樂

    我希望是賈平凹。

    他的作品,我讀過的有:長篇:《商州》、《浮躁》《油月亮》《廢都》《白夜》《土門》《高老莊》《懷念狼》《病相報告》《秦腔》《高興》

    中短篇《美穴地》《喝酒》《下棋》《匪事》《醜石》

    散文集《大翮扶風》《說話》《製造聲音》

    在國內獎項中茅盾文學獎算是對於作家作品的一種正名,從第一屆到第八屆中,獲獎的作家中我所讀過的作家作品有霍達《穆斯林的葬禮》、古華《爬滿青藤的木屋》《芙蓉鎮》、劉心武《班主任》(已無印象)、路遙《平凡的世界》、《人生》、陳忠實《白鹿原》、《關中故事》、阿來《塵埃落定》、王安憶《長恨歌》《街燈底下》《叔叔的故事》《悲慟之地》《隱居的時代》《酒徒》、熊召政(一時想不起來作品)、宗璞《紅豆》、賈平凹、遲子建(很多)、麥加(一時想不起來作品)、張煒《古船》、莫言《酒國》、《四十一炮》、《透明的紅蘿蔔》、畢飛宇《那個夏季,那個秋天》《青衣》《玉米》、劉震雲《劉震雲作品集》

    11年之前的茅盾文學獎作品中我讀的較多的是賈平凹和王安憶,遲子建的讀的沒有那麼多,但我很喜歡她的文風,沒有獲獎的作家中我還喜歡蘇童、餘華,另外湖北女作家中池莉,方方,張抗抗的作品也很好,尤其喜歡方方的《風景》,另外閻連科的《日光流年》,當時看過覺得那種文風和內容都是能讓人喜歡的,並且不從眾。而在2015年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中,蘇童有上榜。我看過他的香椿街系列以及非香椿系列類似《妻妾成群》,他得獎的作品是我沒有看過的《黃雀記》,也是屬於香椿街,此次獲獎的作家中我讀的多一點的是蘇童,雖然我讀過王蒙的《雜色》,但我對他的作品讀的少,不瞭解。格非的作品印象中讀過,因為是和韓少功的《馬橋詞典》汪曾祺的《受戒》閻連科的《日光流年》的封面是一樣的,我可能只是借來翻過,對書名沒有印象了。他們的作品在圖書館擺成了一個系列。

    看完獲獎作品中的簡介,我唯一想看的是王蒙的《這邊風景》。因為六七十年代是知青下鄉的時代,而那個階段的文學是匱乏的,作家所能汲取的文學養分也十分貧瘠。而在80年代初,文學的迴歸也是一種傷痕式的斷層式的形式呈現。此前的作家年齡在增長,而他們的作品大多是一種傷痕文學思潮下對於自身經歷的反覆摹寫,是缺少藝術價值的,而且筆力乏拙。而王蒙能夠再現六七十年代的一部分故事,以它背景所寫的故事能獲獎,我想應該是可以看的。對於蘇童的《黃雀記》我沒有特別想看,因為我覺得對於蘇童並不陌生,他的書可以以後看。李佩甫和金宇澄都不瞭解。

    然後再從1978年開始說起,在文學開始重新被重視和再現在觀眾視野初期,26歲的賈平凹就開始在文學上嶄露頭角。這一點可以從他的獲獎經歷上看到,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寫作長度,而橫亙在這一段漫長的路上,唯一譭譽兼有的作品《廢都》都90年代初期應該是受到較多評論家和讀者的詬病的,而在97年的時候,他仍然憑藉《廢都》獲得法國費米娜文學獎,拋卻這部作品不說,一個作家能夠從20幾歲到60幾歲,所寫的作品持續獲獎,寫作的質量與作品的力度一直都穩定不降,對於一直喜歡他的讀者來說,應該是一件大幸。2014年,62歲的賈平凹憑藉剛出版的《老生》獲得年度傑出作家獎,這個獎他十年前就曾經獲得了。他60歲仍然還有作品出世並且質量高剩,可能他的寫作力度,文學能量以及自身的格局是怎樣的宏大。

    對我來說,他和王安憶,蘇童,餘華他們是一起的,而他是我所見過的作品一直是一種持衡穩定的基礎上能夠保持向上的寫作者。好的文學作品所帶來的能量會非常大。

    他的作品難獲獎很難獲獎的原因大概是難翻譯。不過時間還很長,我希望他可以獲獎。

  • 7 # 麥兜葦偉

    西方國家赤裸裸的嘲笑,中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你告訴老外“方便”是指什麼!中國文化5000年,西方國家又能理解多少呢?

  • 8 # er鹽哥來了

    為政治而寫主旋律小說.象當年浩然那樣《金光大道》之類那樣的“讚歌”在國內那就投得機得金雞了.但拿去參加諾獎評選就是笑話了.。縱觀近幾十年來獲諾文學獎的作家的代表作就明白什麼是人文關懷和神一樣博愛、仁慈、悲憫、睿智.我希望是賈平凹。

    他的作品,我讀過的有:長篇:《商州》、《浮躁》《油月亮》《廢都》《白夜》《土門》《高老莊》《懷念狼》《病相報告》《秦腔》《高興》

    中短篇《美穴地》《喝酒》《下棋》《匪事》《醜石》

    散文集《大翮扶風》《說話》《製造聲音》

    在國內獎項中茅盾文學獎算是對於作家作品的一種正名,從第一屆到第八屆中,獲獎的作家中我所讀過的作家作品有霍達《穆斯林的葬禮》、古華《爬滿青藤的木屋》《芙蓉鎮》、劉心武《班主任》(已無印象)、路遙《平凡的世界》、《人生》、陳忠實《白鹿原》、《關中故事》、阿來《塵埃落定》、王安憶《長恨歌》《街燈底下》《叔叔的故事》《悲慟之地》《隱居的時代》《酒徒》、熊召政(一時想不起來作品)、宗璞《紅豆》、賈平凹、遲子建(很多)、麥加(一時想不起來作品)、張煒《古船》、莫言《酒國》、《四十一炮》、《透明的紅蘿蔔》、畢飛宇《那個夏季,那個秋天》《青衣》《玉米》、劉震雲《劉震雲作品集》

    11年之前的茅盾文學獎作品中我讀的較多的是賈平凹和王安憶,遲子建的讀的沒有那麼多,但我很喜歡她的文風,沒有獲獎的作家中我還喜歡蘇童、餘華,另外湖北女作家中池莉,方方,張抗抗的作品也很好,尤其喜歡方方的《風景》,另外閻連科的《日光流年》,當時看過覺得那種文風和內容都是能讓人喜歡的,並且不從眾。而在2015年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中,蘇童有上榜。我看過他的香椿街系列以及非香椿系列類似《妻妾成群》,他得獎的作品是我沒有看過的《黃雀記》,也是屬於香椿街,此次獲獎的作家中我讀的多一點的是蘇童,雖然我讀過王蒙的《雜色》,但我對他的作品讀的少,不瞭解。格非的作品印象中讀過,因為是和韓少功的《馬橋詞典》汪曾祺的《受戒》閻連科的《日光流年》的封面是一樣的,我可能只是借來翻過,對書名沒有印象了。他們的作品在圖書館擺成了一個系列。

    看完獲獎作品中的簡介,我唯一想看的是王蒙的《這邊風景》。因為六七十年代是知青下鄉的時代,而那個階段的文學是匱乏的,作家所能汲取的文學養分也十分貧瘠。而在80年代初,文學的迴歸也是一種傷痕式的斷層式的形式呈現。此前的作家年齡在增長,而他們的作品大多是一種傷痕文學思潮下對於自身經歷的反覆摹寫,是缺少藝術價值的,而且筆力乏拙。而王蒙能夠再現六七十年代的一部分故事,以它背景所寫的故事能獲獎,我想應該是可以看的。對於蘇童的《黃雀記》我沒有特別想看,因為我覺得對於蘇童並不陌生,他的書可以以後看。李佩甫和金宇澄都不瞭解。

    然後再從1978年開始說起,在文學開始重新被重視和再現在觀眾視野初期,26歲的賈平凹就開始在文學上嶄露頭角。這一點可以從他的獲獎經歷上看到,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寫作長度,而橫亙在這一段漫長的路上,唯一譭譽兼有的作品《廢都》都90年代初期應該是受到較多評論家和讀者的詬病的,而在97年的時候,他仍然憑藉《廢都》獲得法國費米娜文學獎,拋卻這部作品不說,一個作家能夠從20幾歲到60幾歲,所寫的作品持續獲獎,寫作的質量與作品的力度一直都穩定不降,對於一直喜歡他的讀者來說,應該是一件大幸。2014年,62歲的賈平凹憑藉剛出版的《老生》獲得年度傑出作家獎,這個獎他十年前就曾經獲得了。他60歲仍然還有作品出世並且質量高剩,可能他的寫作力度,文學能量以及自身的格局是怎樣的宏大。

    對我來說,他和王安憶,蘇童,餘華他們是一起的,而他是我所見過的作品一直是一種持衡穩定的基礎上能夠保持向上的寫作者。好的文學作品所帶來的能量會非常大。

    他的作品難獲獎很難獲獎的原因大概是難翻譯。不過時間還很長,我希望他可以獲獎。

  • 9 # 長空曉月

    那些奴才能寫出什麼好文學作品?裝腔作勢,無病呻吟,東施效顰,真是生人嗤之一鼻,還拿諾爾爾獎?拿懦夫耳還行。

  • 10 # 烏蘭朵娜仁

    為政治而寫主旋律小說.象當年浩然那樣《金光大道》之類那樣的“讚歌”在國內那就投得機得金雞了.但拿去參加諾獎評選就是笑話了.。縱觀近幾十年來獲諾文學獎的作家的代表作就明白什麼是人文關懷和神一樣博愛、仁慈、悲憫、睿智.

  • 11 # 平安喜悅3

    中國除了金庸誰也不要想諾貝爾文學獎,金庸小說拍成電視劇,電影多少次繪編成各種小說,畫書無數冊,金庸小說可以說家俞戸曉,中國哪一位作家能把自己的作品拍成哪麼多電視劇,電影,金庸的小說也不知出版了多少冊,金庸要不拿諾貝爾文學獎,其他誰還敢拿,

  • 12 # 文草麗

    不去猜那些無意義的事,首先送去了作品,然後才有獲獎的可能,最後誰獲獎,公佈了才知道,就跟學生考學一樣。旁人看結果過程只有自己知道。

  • 13 # 秦漢大唐人

    現在還有什麼作家?還有什麼值得讓大家記住的作品?在國內都了無聲息,拿啥給西方看?有沉下心在基層體驗生活的作家嗎?我只記得那個時候的“陝軍”,他們的作品雖然沒有獲得什麼西方高大上的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全華人民喜歡,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發展。看看今天的作家,寫了些啥?心靈雞湯?官商作家?廣告作家?這樣的作家我們寧可不要,這樣的西方獎我們寧可不拿,不要玷汙了中國作家這個群體!

  • 14 # 鄧曉樂

    我希望是賈平凹。

    他的作品,我讀過的有:長篇:《商州》、《浮躁》《油月亮》《廢都》《白夜》《土門》《高老莊》《懷念狼》《病相報告》《秦腔》《高興》

    中短篇《美穴地》《喝酒》《下棋》《匪事》《醜石》

    散文集《大翮扶風》《說話》《製造聲音》

    在國內獎項中茅盾文學獎算是對於作家作品的一種正名,從第一屆到第八屆中,獲獎的作家中我所讀過的作家作品有霍達《穆斯林的葬禮》、古華《爬滿青藤的木屋》《芙蓉鎮》、劉心武《班主任》(已無印象)、路遙《平凡的世界》、《人生》、陳忠實《白鹿原》、《關中故事》、阿來《塵埃落定》、王安憶《長恨歌》《街燈底下》《叔叔的故事》《悲慟之地》《隱居的時代》《酒徒》、熊召政(一時想不起來作品)、宗璞《紅豆》、賈平凹、遲子建(很多)、麥加(一時想不起來作品)、張煒《古船》、莫言《酒國》、《四十一炮》、《透明的紅蘿蔔》、畢飛宇《那個夏季,那個秋天》《青衣》《玉米》、劉震雲《劉震雲作品集》

    11年之前的茅盾文學獎作品中我讀的較多的是賈平凹和王安憶,遲子建的讀的沒有那麼多,但我很喜歡她的文風,沒有獲獎的作家中我還喜歡蘇童、餘華,另外湖北女作家中池莉,方方,張抗抗的作品也很好,尤其喜歡方方的《風景》,另外閻連科的《日光流年》,當時看過覺得那種文風和內容都是能讓人喜歡的,並且不從眾。而在2015年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中,蘇童有上榜。我看過他的香椿街系列以及非香椿系列類似《妻妾成群》,他得獎的作品是我沒有看過的《黃雀記》,也是屬於香椿街,此次獲獎的作家中我讀的多一點的是蘇童,雖然我讀過王蒙的《雜色》,但我對他的作品讀的少,不瞭解。格非的作品印象中讀過,因為是和韓少功的《馬橋詞典》汪曾祺的《受戒》閻連科的《日光流年》的封面是一樣的,我可能只是借來翻過,對書名沒有印象了。他們的作品在圖書館擺成了一個系列。

    看完獲獎作品中的簡介,我唯一想看的是王蒙的《這邊風景》。因為六七十年代是知青下鄉的時代,而那個階段的文學是匱乏的,作家所能汲取的文學養分也十分貧瘠。而在80年代初,文學的迴歸也是一種傷痕式的斷層式的形式呈現。此前的作家年齡在增長,而他們的作品大多是一種傷痕文學思潮下對於自身經歷的反覆摹寫,是缺少藝術價值的,而且筆力乏拙。而王蒙能夠再現六七十年代的一部分故事,以它背景所寫的故事能獲獎,我想應該是可以看的。對於蘇童的《黃雀記》我沒有特別想看,因為我覺得對於蘇童並不陌生,他的書可以以後看。李佩甫和金宇澄都不瞭解。

    然後再從1978年開始說起,在文學開始重新被重視和再現在觀眾視野初期,26歲的賈平凹就開始在文學上嶄露頭角。這一點可以從他的獲獎經歷上看到,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寫作長度,而橫亙在這一段漫長的路上,唯一譭譽兼有的作品《廢都》都90年代初期應該是受到較多評論家和讀者的詬病的,而在97年的時候,他仍然憑藉《廢都》獲得法國費米娜文學獎,拋卻這部作品不說,一個作家能夠從20幾歲到60幾歲,所寫的作品持續獲獎,寫作的質量與作品的力度一直都穩定不降,對於一直喜歡他的讀者來說,應該是一件大幸。2014年,62歲的賈平凹憑藉剛出版的《老生》獲得年度傑出作家獎,這個獎他十年前就曾經獲得了。他60歲仍然還有作品出世並且質量高剩,可能他的寫作力度,文學能量以及自身的格局是怎樣的宏大。

    對我來說,他和王安憶,蘇童,餘華他們是一起的,而他是我所見過的作品一直是一種持衡穩定的基礎上能夠保持向上的寫作者。好的文學作品所帶來的能量會非常大。

    他的作品難獲獎很難獲獎的原因大概是難翻譯。不過時間還很長,我希望他可以獲獎。

  • 15 # 麥兜葦偉

    西方國家赤裸裸的嘲笑,中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你告訴老外“方便”是指什麼!中國文化5000年,西方國家又能理解多少呢?

  • 16 # er鹽哥來了

    為政治而寫主旋律小說.象當年浩然那樣《金光大道》之類那樣的“讚歌”在國內那就投得機得金雞了.但拿去參加諾獎評選就是笑話了.。縱觀近幾十年來獲諾文學獎的作家的代表作就明白什麼是人文關懷和神一樣博愛、仁慈、悲憫、睿智.我希望是賈平凹。

    他的作品,我讀過的有:長篇:《商州》、《浮躁》《油月亮》《廢都》《白夜》《土門》《高老莊》《懷念狼》《病相報告》《秦腔》《高興》

    中短篇《美穴地》《喝酒》《下棋》《匪事》《醜石》

    散文集《大翮扶風》《說話》《製造聲音》

    在國內獎項中茅盾文學獎算是對於作家作品的一種正名,從第一屆到第八屆中,獲獎的作家中我所讀過的作家作品有霍達《穆斯林的葬禮》、古華《爬滿青藤的木屋》《芙蓉鎮》、劉心武《班主任》(已無印象)、路遙《平凡的世界》、《人生》、陳忠實《白鹿原》、《關中故事》、阿來《塵埃落定》、王安憶《長恨歌》《街燈底下》《叔叔的故事》《悲慟之地》《隱居的時代》《酒徒》、熊召政(一時想不起來作品)、宗璞《紅豆》、賈平凹、遲子建(很多)、麥加(一時想不起來作品)、張煒《古船》、莫言《酒國》、《四十一炮》、《透明的紅蘿蔔》、畢飛宇《那個夏季,那個秋天》《青衣》《玉米》、劉震雲《劉震雲作品集》

    11年之前的茅盾文學獎作品中我讀的較多的是賈平凹和王安憶,遲子建的讀的沒有那麼多,但我很喜歡她的文風,沒有獲獎的作家中我還喜歡蘇童、餘華,另外湖北女作家中池莉,方方,張抗抗的作品也很好,尤其喜歡方方的《風景》,另外閻連科的《日光流年》,當時看過覺得那種文風和內容都是能讓人喜歡的,並且不從眾。而在2015年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中,蘇童有上榜。我看過他的香椿街系列以及非香椿系列類似《妻妾成群》,他得獎的作品是我沒有看過的《黃雀記》,也是屬於香椿街,此次獲獎的作家中我讀的多一點的是蘇童,雖然我讀過王蒙的《雜色》,但我對他的作品讀的少,不瞭解。格非的作品印象中讀過,因為是和韓少功的《馬橋詞典》汪曾祺的《受戒》閻連科的《日光流年》的封面是一樣的,我可能只是借來翻過,對書名沒有印象了。他們的作品在圖書館擺成了一個系列。

    看完獲獎作品中的簡介,我唯一想看的是王蒙的《這邊風景》。因為六七十年代是知青下鄉的時代,而那個階段的文學是匱乏的,作家所能汲取的文學養分也十分貧瘠。而在80年代初,文學的迴歸也是一種傷痕式的斷層式的形式呈現。此前的作家年齡在增長,而他們的作品大多是一種傷痕文學思潮下對於自身經歷的反覆摹寫,是缺少藝術價值的,而且筆力乏拙。而王蒙能夠再現六七十年代的一部分故事,以它背景所寫的故事能獲獎,我想應該是可以看的。對於蘇童的《黃雀記》我沒有特別想看,因為我覺得對於蘇童並不陌生,他的書可以以後看。李佩甫和金宇澄都不瞭解。

    然後再從1978年開始說起,在文學開始重新被重視和再現在觀眾視野初期,26歲的賈平凹就開始在文學上嶄露頭角。這一點可以從他的獲獎經歷上看到,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寫作長度,而橫亙在這一段漫長的路上,唯一譭譽兼有的作品《廢都》都90年代初期應該是受到較多評論家和讀者的詬病的,而在97年的時候,他仍然憑藉《廢都》獲得法國費米娜文學獎,拋卻這部作品不說,一個作家能夠從20幾歲到60幾歲,所寫的作品持續獲獎,寫作的質量與作品的力度一直都穩定不降,對於一直喜歡他的讀者來說,應該是一件大幸。2014年,62歲的賈平凹憑藉剛出版的《老生》獲得年度傑出作家獎,這個獎他十年前就曾經獲得了。他60歲仍然還有作品出世並且質量高剩,可能他的寫作力度,文學能量以及自身的格局是怎樣的宏大。

    對我來說,他和王安憶,蘇童,餘華他們是一起的,而他是我所見過的作品一直是一種持衡穩定的基礎上能夠保持向上的寫作者。好的文學作品所帶來的能量會非常大。

    他的作品難獲獎很難獲獎的原因大概是難翻譯。不過時間還很長,我希望他可以獲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沒有退路了,能爆發多大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