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一題目也是老生常談,本人也反覆思考了多年,都找不到一個十全量化之法。從影視看古人玩瓷,是放在大堂、書房,但如果是這樣那十天半月得擦洗,長年下來那器物就得留下擦痕?這用放大鏡不就看出來了。
18
回覆列表
  • 1 # 匠仁堂瓷器修復工作室

    方法/步驟

    6/7 分步閱讀

    明清瓷器鑑定方法:

    1、看瓷器造型: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生活習慣以及技術條件,因此生產的瓷器產品有不同的造型特點,這給我們的明清瓷器鑑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首先要對歷代器物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掌握器形發展的總趨勢,春秋戰國的原始青花瓷,造型多仿青銅器,古樸剛勁;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發展;唐代瓷器則渾圓飽滿,顯出雍容華貴的氣質;宋代瓷器修長輕盈,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風格,器物高大,顯得厚重粗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點,器物造型秀麗古拙,給人以清新優美之感;清代則器形繁多,製作精巧。

    2/7

    2、看瓷器胎釉:

    不同時代,不同窯口燒製的瓷器,由於胎釉成分和燒造條件不同,燒成的器物質地、釉色各不相同,成為我們明清瓷器鑑定的重要依據之一。鑑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無論任何時代器物,在底足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處,大多可以看出胎質特色。觀察釉質則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特徵。例如,福建建陽宋代建窯所生產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鐵成分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質堅緻。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窯生產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雖與建窯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黃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質粗松,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把窯口區分開來。

    即使同一個時代,同一品種,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也會發現胎釉有不同之處,例如,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膩,釉麵肥潤,隱現桔皮狀的凹凸感,仔細觀察,釉中可見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語。

    3/7

    3、看瓷器工藝:

    器物成型工藝不同,裝燒方法不同,燒成氣氛和燃料不同,都會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徵,成為我們明清瓷器鑑定中的重要依據之一。例如,宋代定窯瓷器採用覆燒工藝,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而宋代汝窯瓷器採用支釘支燒工藝,燒成的器物通體滿釉,器底只留下極小的芝麻狀支釘痕跡,這些特徵,都應著重掌握。

    4/7

    4、看瓷器紋飾:

    瓷器上的紋飾,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觀,每一時代,都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和特點。例如,元代瓷器的紋飾,佈局繁密,層次較多,少則二、三層,多則七、八層;而到了明代永樂時期,則趨於疏朗。再如,中國瓷器上裝飾常用的龍紋,各個時代各有變化,不盡相同。有的叱吒風雲,有的細軟疲沓;有的威武雄壯,有的老態龍鍾,這些,都成為我們明清瓷器鑑定時的參考因素。

    5/7

    5、看瓷器彩料:

    瓷器上的釉彩,各時期有各時期的特色,有的雖然採用一種呈色的彩料,由於所含成分不同,或製法不同,燒成條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雖然這種不同有時是極其細微的,但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其中的差異。例如,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進口青料,這種青花料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燒成後往往會在青花上出現黑疵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徵之一。而清代雍正時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準確地再現宣青風格,青花上的黑疵斑點是用筆觸多次點染而成,只要仔細觀察,就可發現人工留下的痕跡,與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7

    6、看瓷器款識:

    款識是指刻、劃、印或寫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時代、窯口、製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明清瓷器鑑定的依據之一。不同的時代,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窯瓷器,器底書“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型、筆法與康熙時不同,一看就知是後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識特徵來斷代和辨偽也是相當重要的。

    7/7

  • 2 # 北京慕名世紀文化

    明清瓷器以其器形多樣、色彩豔麗、紋飾精美、裝飾性強而格外被人們關注。拍賣會上,一件明清官窯精品瓷器,動輒即被抬至數十萬、上百萬元的價格;古玩城中,人們流連忘返,對這類造型各異、五彩斑斕的器物偏愛有加。

      然而,在熱鬧的背後,卻隱藏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仿品、贗品橫陳,讓人真偽難辨。許多收藏愛好者因不知道怎樣辨偽而不敢介入,有的藏友憑感覺去買,結果屢屢買到的是贗品。那麼,明清時期的瓷器如何鑑定真偽呢?

      遠古瓷器,因年代久遠,儲存民間的傳世品甚少,如發現有出土文物,可藉助墓葬品仿證參考,同時還可藉助歷代窯址標本,用現代科技方法進行斷代鑑定。而明、清時期的瓷器,因距今較近,傳世品較多,加之當時仿製摹古之風盛行,所以對明、清時期的瓷器鑑定,除了需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歷史知識有綜合性的瞭解外,還要靠我們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徵作規律性的認識和研究,透過實踐,在白己腦子裡形成了概念後,才能對瓷器進行科學鑑定。有四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我們必須學會,它們分別是瓷器的器型、胎釉、紋飾、款識。

    1、器型

      明清瓷器的各類器型,能較多的準確反映明清各朝各帶在當時的生活習俗、社會風貌、審美標準和技術條件。在鑑定過程中,要重視對時代風貌的研究,並對其不同的風格進行詳細瞭解。

      明清瓷器造型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胎體,琢器指立體造型,如瓶、尊等,都較厚重。圓器指平面造型,如盤、碗等,其胎體也較清代厚重。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繼承前朝的之外,也有因時代需要變化而新產生的,如永宣時期的壓手杯、雙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時期則以鬥彩雞缸杯、天字蓋碗等為典型器物;正德、嘉靖、萬曆各朝的大龍缸、方鬥碗、方形多角罐、葫蘆瓶等也都頗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筆管、瓷硯、水注、鎮紙、棋子、棋盤、棋罐等瓷器傳世。

      清代無論在器型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並且製作精巧。康熙時期的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蘋果尊、棒棰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到了雍正在器形的創作方面更加豐富多彩,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等,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很少見有創新之作。觀察瓷器的器型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

    2、胎釉

      就瓷器而論,胎為骨,釉是衣。細緻觀察胎體和釉面,是斷代和鑑別中很重要的。

      釉面呈青白色,是元明兩代瓷器的共同點,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異,明代官窯瓷器和民窯瓷器釉面一般都呈青灰色,官窯瓷器卻較民窯瓷器更加白潤肥厚,玻化程度也較高。明代景德鎮瓷器品種按其製作工藝可分為:釉下彩,釉上彩,鬥彩,五彩及單色釉,雜色釉等,此外,還有仿哥釉,仿龍泉釉,鐵紅釉等,其中還有一種釉稱之為雜色釉興盛於明代嘉靖時期。

      清代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鎮瓷業進入了制瓷歷史高峰,青花、五彩、三彩、郎窯紅、豇豆紅、琺琅彩品種風格別開生面;雍正的粉彩、鬥彩、青花和高低溫顏色釉等,粉潤柔和,樸素清逸。顏色釉中霽紅、霽藍、醬色釉、黃釉等數量在當時都比較多,康熙時期豇豆紅、郎窯紅、胭脂紅、祭紅、灑藍、瓜皮綠、孔雀藍、豆青、金銀釉等等花色品種紛紛出現,爭奇鬥豔。琺琅彩、粉彩也是這一時期勞動人民的重大發明。

      鑑別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觀察,注意胎土淘煉的純淨與燒結的縝密程度。明清瓷器製坯前的和泥是人工,人工和泥製坯燒出來的胎密度適宜,無密度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現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泥是煉泥機煉製,用這樣的泥製作出來的胎密度過大,拿到手裡有過重的感覺。也有用灌漿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過於疏鬆,拿到手裡有過輕的感覺。老瓷器露胎部分長期與外界物質和空氣接觸,經過風化和吸取營養,胎質有滋潤的感覺;仿品瓷器的胎質一般較為乾澀。從釉面的新舊光澤上,各時期施釉的厚薄,釉質的縝密和疏鬆,及濃縮、積釉情況等都能作為瓷器鑑定真偽的一個重要依據。

    3、紋飾

      明清不同時期的瓷器紋飾多為寫意,畫面豪放生動,畫龍多兇猛,咀巴象豬咀,俗稱“豬咀龍”,怒發前衝,爪部團成圓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龍紋有衰老之態。前期所繪鳳紋與元代一樣,頸部無發毛,在龍、獅及獸身上多帶有火焰紋。嘉靖以後所畫兒童形象,頭部很大,額角及後腦勺凸出。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文字裝飾有回紋、百壽字、福字等。

      瓷器紋飾都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不同的風格特點,明代瓷器紋飾裝飾主要以繪畫為主,也有刻花、劃花、印花、鏤雕等方法,官窯瓷器的紋飾比較工整、細緻,民窯器物的紋飾筆法瀟灑、自由奔放。明代所畫的人物比較挺拔,小孩兒頭比較肥大,不合比例。清代瓷器的紋飾較為複雜,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在康熙後期的瓷畫風格多受當時著名畫家“四王”的影響,裝飾內容多為山水松石、古裝人物、神仙羅漢、仕女美婦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歷史中,最強大的軍隊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