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一歲半到三歲多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就突然覺得孩子很難帶了,動不動就跟爸爸媽媽發脾氣,還特別倔強愛耍橫,即便爸爸媽媽苦口婆心講道理,也沒什麼效果。

    但事實上,叛逆期,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階段,有這樣的表現很正常。

    但不可否認,要和這個階段的孩子朝夕相處,特別是經常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發脾氣的時候,對爸爸媽媽來說,仍然是個很大的挑戰。

    雖然每個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各不相同,有時候即便是親爹親媽,也弄不清楚孩子為啥突然就不高興了。

    不過,小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大脾氣”,還是有些規律可循的。

    我們來看看孩子發脾氣的5個階段:

    一、憤怒

    孩子的憤怒行為,比如尖叫、大哭、和扔東西,通常會在發脾氣時表現得淋漓盡致。

    別看孩子小,尖叫大哭起來,噪音不亞於高峰時段的公路交通。

    二、憤怒 + 悲傷

    孩子發脾氣,通常有兩個不同的階段:憤怒,然後是悲傷。

    但是,憤怒和悲傷不一定總是先後出現,很可能是在憤怒的同時,也包含著悲傷的情緒。

    而在旁邊看著的家長,很可能只注意到孩子的怒火,——畢竟孩子哭、叫起來確實已經足夠讓人煩心了——而忽視了孩子內心的悲傷。

    三、憤怒程度降低

    如果孩子還非常憤怒,情緒很激動的時候,爸爸媽媽即便蹲下身,想抱抱孩子,也可能被孩子推開、背過身、“無情”地拒絕。

    憤怒的情緒,驅使著孩子,讓他拒絕安慰。

    所以,這個時候不要試圖跟孩子講任何道理,孩子很難聽進去。

    我們只需要默默地陪在孩子身邊,等他的憤怒漸漸平息,再試著安慰。

    四、想要一個擁抱

    一旦“山呼海嘯”的脾氣過去了,孩子就可以接受來自爸爸媽媽的幫助了。

    事實上,孩子自己也很不喜歡失去控制,孩子自己也很不喜歡脾氣暴躁!只是,2、3歲的孩子,還無法很好地控制、處理這些情緒。

    所以,發脾氣既是孩子情緒的表現,也是孩子求助的呼聲,孩子自己也很不想陷在這失控的情緒裡。

    當憤怒的情緒過去,孩子才會意識到:自己特別需要爸爸媽媽的支援,來重新建立起和爸爸媽媽的連線,讓自己的“失控”“沮喪”都趕緊好起來。

    這時候,就是爸爸媽媽和孩子重新拉近關係,重新發生連結的好時機。

    給孩子一個擁抱、和一個吻,對孩子說:“嗯,剛才真是不容易,我們好難過啊”

    承認剛才發生了不好的事情,它令人心煩,但現在,不好的事情已經結束了。

    五、繼續前行

    孩子通常能比成年人更快地轉換情緒。

    所以,我們經常看見,孩子們臉上還掛著眼淚,卻已經在笑眯眯地玩玩具了。

    即便孩子的脾氣讓大人頭疼,但其實,孩子也在從發脾氣的過程中,學習如何控制和處理情緒,如何控制衝動。

    只是,幼小的孩子難免有“自我控制崩潰”的時候,作為爸爸媽媽也無法完全避免。

    可是,我們能夠想辦法,盡力減少孩子發脾氣的頻率和強度。爸爸媽媽可以嘗試:

    1、實踐預防:

    確保您的孩子充分休息,並且不會過度緊張,對防止發脾氣很有效。

    2、適當讓孩子放鬆一下

    確保孩子有自由的時間玩耍、瘋跑,不用過度擔心弄髒、弄亂。

    不是很危險、很必要的時候,就儘量少對孩子說“不”。

    因為對孩子說“不”的時機很珍貴,儘量留到需要制止真正危險、或面對原則性問題的時候再說。比如:不能玩火、不要在馬路上瘋跑。

    3、保持冷靜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真的很能激起爸爸媽媽的怒火。

    不過,孩子發脾氣,既是孩子情緒的表現,也是孩子求助的呼聲。

    如果爸爸媽媽能保持冷靜。輕輕地,但堅定地試著抱著你的孩子,以免他傷害自己或他人。讓他遠離憤怒的根源,孩子

    就會得到一個恢復的機會,他會很快好起來。

    4、試試幽默

    對於溫和的發脾氣,嘗試用幽默來緩和這種情況。

    不過要注意,別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在取笑他。

    所以,這種時候,爸爸媽媽分享自己的經歷,用“自嘲”的方式會比較好。比如:

    “爸爸上次搭積木,全部都倒了,氣的我頭髮都豎起來了!你看過爸爸頭髮豎起來的樣子嗎”?

    5、在面對沮喪時,給孩子更多的處理問題的建議

    穿不上鞋子,於是生氣得哭起來,爬梯子爬不上去,急的發起脾氣……

    當孩子感到沮喪的時候,幫助孩子掌握一門戰勝眼前困難的技能,孩子會很有成就感。

    當然,在這之前,我們得先理解和認同孩子的需求和情緒。比如:

    我知道你想爬梯子,這個梯子太危險了,稍後們去公園,爸爸帶你爬滑梯。

    我剛才感到很難過、我玩具被收走了我很傷心、我很委屈……

    絕不是為了讓孩子“認錯”或是“追究責任”,比如我們常常聽見的:

    “你自己說,你剛才錯了沒有?”

    即便讓孩子“認錯”,也不一定教會了孩子更好地情緒處理方法。就像很多家長都會抱怨:每次都認錯,但從來都不改!

    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卻可以讓孩子從真實的經歷中,學會更好的情緒處理方式。

    7、不用自責

    如果孩子已經暫時崩潰了,他很可能對著爸爸媽媽,口不擇言地喊出:我討厭你!不要媽媽!

    聽起來當然很傷人,但爸爸媽媽要明白:孩子這樣的行為,並不是針對你,他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挫敗感。

    這是孩子最憤怒的時刻,但是,感覺是會改變的。

    只要爸爸媽媽能平靜地處理,孩子一定會很快好起來。

  • 2 # 豆豆數學

    “法官媽媽”尚秀雲曾說過:

    孩子進入孩子在12歲已經進入青春期,獨立意識的增強,親子關係下降,夥伴關係上升。這一時期又被稱為“心理斷乳期”,會呈現出不穩定性和可塑性強等顯著特點。

    具體表現為:

    1.精力旺盛,好奇好動;

    2.各種能力,包括經驗、見識、自控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分辨力都有限;

    3.自主意識加強,逆反心理嚴重;

    4.模仿性很強,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尤其是同齡人,若一旦交友不慎,就會走上歧途。

    因此,這一時期的孩子由於成長需要,會有一段“離經叛道”的心理歷程。在此過程中,父母若忽視孩子的身心特點和情感變化,老師若忽視孩子的行為規律和心理需求,他們就極易出現偏離行為。

    這個年齡的孩子還特別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這種欲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們會做一些出格的事來引起別人的注意。如: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受到家長斥責、老師忽略、同學歧視後,就會故意違反課堂紀律、為難老師、打罵同學,甚至幹出更出格的事情。

    如何應對

    1.孩子自尊心極強,不能“打臉”教育

    成人都好面子,孩子們也一樣。如果總是再公開場合,把孩子的痛處、不是拿出來數落,美其名曰,“為孩子好,不知道痛就不會反省”,實際上就是赤裸裸“打孩子的臉”。

    “打臉”教育從來都不會進入孩子的內心,因為人性就是這樣。看看美國那些死囚臨終遺言就知道了。

    “好吧,我先要說,他們可能給我判了刑,但是他們不能懲罰我,因為他們不能懲罰一個無辜的人”……

    大多數人從來都不會因為強烈的指責,甚至是公開指責而覺得自己錯了,相反他們會產生強烈的抗拒心理,甚至認為“自己是無辜的”。

    2.孩子逆反心強,言傳不如身教

    相信在這個時期的孩子,非常討厭的一句話是“別人家的孩子又怎麼樣了”。父母這樣說,孩子心理就會想,“別人家的父母又怎麼樣了”。有些孩子嘴上不敢說,默默在內心反抗,長久下去,容易集中爆發,做出極端行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家長身上都有相當多的缺點及多年養成的壞習慣,又怎麼能苛責孩子達到“完美”。

    家庭教育需要“潤物細無聲”,試著把自己變成孩子的榜樣,如果家長能做到,不用多說,孩子也能。

    3. 孩子易被影響,關注孩子異常變化

    小學的時候思考很單純,進入初中才發現:

    自己的外表為什麼不好看,為什麼找不到懂我的朋友,為什麼父母什麼都不懂,……那個女生化妝了,我要不要試試?那個男生打架了,感覺有點酷?同學們都在追某某,我也跟著追?……

    孩子的思維變得敏感,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如果對一些“奇妙的東西”認識不到位,很可能往壞的方向發展,比如性、男女友誼等

    經常關注孩子各種情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交友環境是父母要做的。但別隨意批評孩子的交友圈,這隻會讓她越陷越深。

    透過和老師積極溝通,給孩子介紹更好、更懂她的朋友,才是管孩子的正確姿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閱讀應該重視“讀圖”還是“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