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書的蘇菲
-
2 # asiavikin雜談
2-3歲的啟蒙階段宜讀圖,一幅畫配一行字的,例如《鼠小弟》或更簡單一些的繪本。
待孩子開始對閱讀感興趣後逐漸增加讀物的字數,可以有一幅畫配多行字的,例如《小兔彼得和他的朋友們》。
初始階段一定要以親子閱讀的方式,這樣有助於提升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即便孩子表現為正在玩耍,不認真聽也要念,日復一日逐漸讓孩子適應閱讀成為例行活動。閱讀過程中要帶有感情色彩地念,這樣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兒童閱讀的核心是培養閱讀興趣,孩子一旦建立了興趣,家長就可以淡出了。但是這個過程會比較長,快的也要三、四個月,因此家長必須有耐心,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
3 # 朵朵媽980
我覺得閱讀是一個伴隨小孩子成長的過程,所以讀圖還是讀文字也是根據小孩子每個成長階段而有所不同的。我們讓小孩子閱讀最終的目的是培養他的閱讀習慣,所以當她認為她能從閱讀中得到樂趣,並且喜歡上閱讀的時候,我很多時候不會在乎她有沒有學到知識。
一開始給朵朵買繪本的時候,我都會選擇字很少的,想著反正都是我給她講,她也不認識字,沒必要買很複雜的。雖然字很少,但這樣也要求圖案要精緻一點,顏色鮮豔一些,要足夠吸引到小孩子的注意力。這點對於還不認識字的小寶Bora說是很重要的,畢竟有了興趣才能繼續聽下去呀。
這裡需要提到一種繪本形式——無字書,顧名思義,這樣的繪本是完全沒有字的,所以要知道故事講了什麼完全是“看圖說話”,這類繪本比較有名的肯定圖案都是很細緻和豐富的,媽媽們想買這種繪本的時候還是選擇比較有名的吧,至少質量有保證。這類繪本我自己感覺對孩子的語言、邏輯能力以及想象力這些方面都是有用的,我一般買了這種繪本之後都是讓朵朵給我講,她自己看圖講故事,雖然有時候講地跟圖完全沒有關係,但小孩子如果可以將故事一整個講下來,完全是自己看圖發揮,那相信她們各方面的能力都會得到提升。
其實繪本還是可以幫助小孩子認字的,小孩子會有這方面的好奇心。我買的那些簡單的繪本都是照原文讀的,而且我在讀的時候會邊讀邊指,每個字怎麼讀都很清楚地念給她聽,她要是有興趣會問我哪個字怎麼讀,我不會要求她。我們知道有一些國外的繪本是根據童謠改編的,所以這類繪本的內容通常是簡短、文字重複率極高而且朗朗上口的,通常小孩子聽幾遍之後就會跟著唱了,所以想要讓小孩子認字的時候可以選擇這種繪本。家長也可以試著買英文版的,結合中文版一起聽,也可以讓孩子學到英語啦。
至於文字更多一點的繪本我在讀了原文之後還會給她解釋一遍,帶著插圖一起,讓她能很完整地知道故事到底講了什麼。不管是看圖還是看文字,我覺得更多地是培養孩子對於一件事情的理解能力,以及她最終聽了這個故事之後的概括能力和自己的內在邏輯和思考能力。
所以,繪本還是儘量選擇有名的,不管是插圖的質量,還是文字的凝練能力,都包含了作者的心血,也經過了很多人的驗證。關於閱讀時“讀圖”還是“讀文”,我總覺得小孩子自己會有一個成長或者轉變的過程,我們不必過多在意哪一方面,畢竟我們最終是希望小孩子愛上閱讀的吧!
-
4 # 閱讀育兒
答:具體要看孩子處於哪個年齡段。
(一)0-3歲孩子,適合閱讀多圖少文的繪本。在家長和孩子親子共讀的同時,還可以讓孩子嘗試自己閱讀,不會因為文字多而畏難打退堂鼓。
(二)3-6歲孩子,適合多圖多文的繪本。家長在讓孩子閱讀看圖的同時,也要開始引導孩子主動認識繪本故事中的高頻詞、短語等等,讓孩子透過閱讀繪本來拓展自己的詞彙量。
(三)6-8歲孩子,適合少圖多文的橋樑書。這個年齡段是孩子從圖畫書向文字書過渡的重要階段,家長可以讓孩子多讀橋樑書,比如《神奇校車》、《神奇樹屋》、《老鼠記者》等等,既適應了孩子喜歡看圖的潛意識,還滿足了透過文字來拓展故事性,引導孩子實現深度閱讀的路徑需要。
(四)8-12歲,適合閱讀插圖文字書。家長可以讓孩子獨立閱讀,插圖已經是點綴,文字才是閱讀的重要載體。可以從《笨狼的故事》到《長襪子皮皮》再到《講不完的故事》以及《草房子》、《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和《三國演義》等等,最終實現孩子達到整本書閱讀的能力。
-
5 # 文筆緣
兒童閱讀應該重視“讀圖”,還是“讀文”?
近日我走訪了兩家幼兒園,接觸了一些家長,有些家長一到晚散學後,第一聲問孩子,今天學了幾個字,什麼字,寫來看看,孩子確搖搖頭,招招手,總說不出真象,家長難免報怨老師,認為老師沒有盡到教育責任,一天連一個字沒有給孩子教,老師在學校是幹什麼的。
當我在校內體驗觀察,並不是家長們說的那樣,在每個幼兒不同班級,確教學大形型大不同,玩玩具的,自由來玩的,中,大班教室裡,繪圖的,唱歌跳舞的,操場上,做有意義的遊戲,教認識數字1到100之內,認最常見的字,如象人手口,上中下,孩子的名字等幾十字為標準,漢字拼音宇母等的文字。而老師忙忙白白,不停地倍著孩子,教的很認真,對孩子很關心負責,並不是以教字為主。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
兒童時期,由於心裡不成熟,眼界狹小,教育應根據孩子的成熟能力來教育,孩子幼小,主力讓孩子認識事物,接觸外界,提高認識能力,主重孩子的心靈變化,提高孩子的膽識,孩子好奇性銳敏,應按孩子的喜悅性,滿足孩子需要,增加孩子的興趣性,根據孩子具有的這些特點,閱讀一些好的圖畫比讀文字符合兒童的生話成長切合,如連環畫冊,動畫和花草,善行動物,果品類等等,孩子接觸認識快,好記議,對兒童幫助進步快,主力教育孩子的禮貌學習,安全意義教方,認識教育,膽識培養精神興趣提升。文字對兒童認識期,孩子不喜歡,不愛看,不愛學寫,更會忘記,孩子進入六七歲後,適當閱讀文字類帶圖片的書,接受文字,較為合適些,說到底,就是宜遲不宜早。
-
6 # tinged111
我個人想法,5歲以前,以讀圖為主。為什麼呢?
一個是孩子還不認識字,對於她們來說,圖片給予她們的印象更生動活潑,而且現在很多繪本都做的很好,圖片精美,生動,很吸引眼球。如果光是字,孩子基本沒有興趣。
二是透過圖片,孩子能更好產生共鳴,能根據圖片自己進行分析提問,進一步促進對故事的理解。
等大了一點,認識字了,就可以慢慢向讀文方向轉變了。
-
7 # 杜鵑花啊
個人認為,兒童閱讀中,“讀圖”和“讀文”是同等重要的,甚至很多時期“讀圖”比“比讀文”更重要。比如學齡前孩子的閱讀,比如還沒有從具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能力的孩子的閱讀,“讀圖”無疑是更容易、更重要的。
對於已經具備一定的、對抽象文字元號理解能力的孩子來說,可以“讀圖”和“讀文”相結合,只是兩者在兒童閱讀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就激發兒童閱讀興趣來說,從閱讀圖畫書入手是比較合適的。
就發展和提高閱讀能力來說,應以閱讀文字書為主,圖畫書為輔。
-
8 # 一慢二看
兒童的標準說法是0-18歲,而這麼一個發展階段,就閱讀而言完成了從玩具書到圖畫書到橋樑書到文字書的閱讀臺階!
就學前兒童而言,嬰幼兒最初學習訊息來自於頭部區的感官: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等,其中,透過視覺和聽覺接受資訊所佔比例較高,而對於文字的敏感和發展則要晚。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應該鼓勵和支援、幫助七歲前的孩子更多地“讀圖”。
同時,大腦發展需要均衡,最簡單地說,我們應該在學齡前多讓孩子的右腦多鍛鍊--多看圖畫書、多看畫冊---讀圖更為重要。
但也不是上了小學“讀圖”就不如“讀文”重要了,讀圖思考、看圖說話、寫話都是發展兒童語言能力的重要策略。
讀圖甚至成了各級考試的重要題型別的不多說,昨天剛結束的北京中考語文試卷的作文題又跟以前一樣出了一道讀圖題:
小作文的題目二是提供班級將要舉辦“講述歷史故事,傳頌中華文明”主題班會的場景,並給同學提供一組張騫出塞的連環畫,讓學生擬寫一段發言稿。
要求寫100-200字,“價值10分”---這可是完全考核讀圖表達能力的10分啊---從小多讀圖,到了小學堅持“讀圖”,把握試卷中的讀圖題,可以緩解“差一分一操場”的殘酷哈。
看來不能荒廢了讀圖。
而圖畫書就是最好的讀圖練習——
圖畫書就是以圖畫為主的故事書,透過影象與文字,使得各種不同的故事主題,能以豐富的面貌清楚的呈現在孩子面前:擴充套件孩子的生活、視野與美感經驗,進而養成孩子閱讀的興趣,孩子也會真正享受到“讀圖的樂趣”。如果孩子看著圖,能跟著講出一些話,就會有“我懂”的快樂。這種快樂的累積,到了小學階段,看圖說話、寫話,甚至是寫作、考試當然手到擒來。
我還有一句經常更父母們分享的是---
遲早都要讀文的,不妨讓孩子讀點時間讀圖! -
9 # 山奇讀生活
兒童閱讀是分年齡段的,處於哪一階段,閱讀就要重哪個方面。學齡前及一年級的孩子,識字量少,當然是重視讀圖,等孩子通過了橋樑閱讀,進入文字世界,這個階段當然是重讀文了。
前幾天去聽了一個報社地方站長的課,他從男士的角度批判了小學階段的繪本閱讀,當時聽課時我就很氣憤,不瞭解兒童發展需求、不懂繪本與漫畫區別、自己學習跟不上的人,會怎樣可怕的去影響一些人啊。所以當網路上充斥各種觀念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
從兒童成長的需求,讀圖是重要的起步,絕不能少,但是進入文字閱讀後,深層次的繪本還是穿插去看。我父親是我們當地比較有名的高中物理老師,他特別建議孩子適當讀圖,他說這類孩子將來對題目中的圖理解更準確到位,做題正確率高。
但是一定要區別繪本與低質漫畫的區別,在孩子選書時做到有效引導,多看營養豐富的書,少讀垃圾書。
-
10 # 快樂慧媽育兒
讀圖還是讀文應該根據孩子的成長髮育來決定。一般來說,孩子最開始都是會先對圖感興趣的。圖相對文字來說更生動有趣,色彩更鮮豔,所以很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那麼如果說讓還沒到學齡的孩子學習字,估計孩子也是提不起興趣的。那麼不如讓孩子從圖開始,然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逐漸增多一些文字,慢慢地從讀圖過渡到讀文字。這樣是在孩子的可接受範圍內的,同時也容易讓孩子記住,吸收,運用到。當孩子對文字感興趣時,不論是處在哪個階段,都應該積極地去幫助孩子解惑,這樣能讓孩子對文字多些興趣,多些瞭解。
-
11 # 藍山繪本心讀寫
讀圖和讀文都是兒童閱讀中的必須,各有各的好處,但具體到閱讀過程中,兒童應該是從讀圖開始的,因為他們的閱讀應該在不識字的時候,從繪本的親子閱讀開始,孩子在父母的陪伴閱讀中,邊聽故事邊看圖,透過圖與文字的結合,慢慢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識字量越來越大,自然他就不會滿足於單一的繪本閱讀,會找到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簡單的文字書,比如一些橋樑書來閱讀,這時候,家長要適時給孩子購買一些適合不同年齡段 的橋樑書和其他圖書,讓孩子自主選擇,慢慢地,就會進入到讀文的階段了。
回覆列表
問題不在於重視不重視,而是對兒童來說,他們這時候的思維方式就是形象思維。
簡單說,他們這時候就算是看了字,也會把這些文字在頭腦中轉化成圖畫的形式進行理解。
兒童心理學家發現,一般12歲以前的孩子都是這樣。當然每個孩子思維發展不同,但不論哪個孩子,一定會經歷形象思維的階段。
所以,這要求家長給孩子選書的時候,不僅要重視書的文字,書的印刷,更要重視書裡的插圖!
被譽為“日本圖畫書之父”的松居直先生在《我的圖畫書論》這本書中提到,插畫對兒童閱讀的作用:圖畫是不是僅僅用來欣賞插圖的讀物,插圖的作用在於幫助孩子構築想象的故事世界。比如,安徒生童話是兒童經典讀物,但是安徒生並沒有給童話配插圖,我們現在看到的插圖都是不同時代的人的後期創作。
這導致插圖質量良莠不齊。
質量不佳的插圖甚反而會干擾孩子的想象,影響對童話內容的正確理解。
就像下面《醜小鴨》的插圖,為什麼遠處的房屋和近處的水要用這種顏色呢?這種配色既和現實相悖,也與故事情節無關。某出版社《安徒生童話》中的《醜小鴨》頁面配圖好插圖是什麼樣的呢?我會以雲南美術出版社的《安徒生童話》為例,從插圖的色彩和細節兩個角度,分析一下這版《安徒生童話》的插圖是如何與故事融為一體的。
插圖色彩營造了故事氛圍1.暗色描繪邪惡與神秘
如果請你選一種色彩代表女巫,你會選什麼顏色呢?紫色、藍色、黑色?
一般來說,我們習慣用暗色調代表邪惡、詭異。《海的女兒》就是採用的暗色調勾勒出了海底女巫的形象。
這幅圖描述的是小人魚想變成人,去找海底女巫。
整幅插圖,除了小人魚是粉色的,周圍的背景色幾乎都是暗色:黑色、深藍、紫色、草綠,即使有紅色出現也只是作為勾勒女巫輪廓的線條使用。
這種暗色背景+紅色點綴更會給人一種詭異的神秘感。《海的女兒》插圖,拍攝自雲南美術出版社《安徒生童話》
2.亮色表現希望與美好童話故事除了有黑暗和邪惡之外,當然也少不了希望。如果選一種顏色代表希望,你會選什麼呢?
歐·亨利在《最後一片葉子》中,用畫在牆上的一片深綠但泛著黃邊的葉子象徵了活下去的希望。雲南美術出版社這版《安徒生童話》的插畫師同樣用綠色和黃色這兩種色彩,為童話中的希望染上了顏色。
插畫師用黃綠色葉子為背景,畫出了醜小鴨從醜鴨子蛻變成天鵝的過程。《醜小鴨》插圖,拍攝自雲南美術出版社《安徒生童話》
醜小鴨從剛開始低頭耷腦灰撲撲的樣子,一步步抬起頭,褪下灰色自卑的羽毛,換上鮮亮的羽毛。新換上的鵝黃色羽毛好像被太陽照耀著一樣閃閃發亮。這些色彩變化也象徵著醜小鴨的心境從晦澀逐漸轉向明亮。
繪畫細節描繪故事內容孩子,尤其是不認識字的孩子看有插圖的書時,會透過看圖瞭解故事,而且他們為了瞭解故事內容,不會放過圖中的任何細節。—— “日本圖畫書之父” 松居直插畫師想畫出能讓孩子只靠插圖就能瞭解情節的插圖,需要創作時忠於故事,不能信馬由韁。
雲南美術出版社這版《安徒生童話》的很多插畫都畫出了故事的細節。
1.人物神情反映人的感受
你看到這幅插畫中的王子時,有什麼感覺?是不是覺得這個王子好像一點生機都沒有,一副死氣沉沉的樣子?《海的女兒》插圖,拍攝自雲南美術出版社《安徒生童話》
確實如此,因為這幅圖裡的“王子”,不是王子,而是一副漢白玉石像。
這幅插圖取自《海的女兒》,描繪的是小人魚見到王子後一見鍾情,但一腔深情無處傾訴,只有抱著她撿到的一副神似王子的大漢白玉石像紓解相思。
所以這幅圖裡的“王子”才給人一種沒有生命的冷寂感,因為他本來就不是真人,而是石頭。
儘管如此,插畫師還是畫出了小人魚一臉的溫柔繾綣,這更顯示出她對王子的一片柔情。
2.畫的內容呈現故事細節
雲南美術出版社這版《安徒生童話》的插畫裡,還隱藏了很多故事中的細節。我們先來考考眼力,請你找一找,插畫中一共有幾個人?《小克勞斯與大克勞斯》插圖,拍攝自雲南美術出版社《安徒生童話》
你發現了嗎?插畫中一共有三個人。
除了坐在桌子旁邊的兩個人之外,桌子下面的箱子裡還有一個人偷偷往外看。為什麼這個人要在箱子裡呢?你可以在《小克勞斯與大克勞斯》這篇童話中找出答案。
好啦,關於插圖和閱讀的關係,以及如何判斷一本書的插圖好不好,就分析到這裡。
祝大家都能挑到優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