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O故事

    從15世紀起,隨著新航海路線的開闢,歐洲的許多國家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18世紀中葉,英國的殖民地已遍佈除南極洲外的六大洲,驕傲的稱為“日不落帝國”。直到二戰時期,英國仍在海外擁有眾多的殖民地。圖為二戰時英國的殖民地圖(紅色區域為英國殖民地)。

  • 2 # 愚讀歷史

    從東方到西方,從亞洲到美洲,都有英國的殖民地,甚至澳洲都成了英華人流放罪犯的地方。一天24小時,無論太陽照到哪裡,都有英國的勢力範圍,因此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 3 # Andy梁言可鑑

    英國作為曾經世界上的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擁有廣泛的殖民地,由於英國在17世紀中葉便最早的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隨後的兩次工業革命英國都很好的把握了科技革命的浪潮,在制度上革新,在科技上引領,英國藉助制度優勢以及科技優勢的雙重保證下妥妥的建立起來了輝煌的業績,也就是所謂的“日不落”大英帝國,最輝煌時,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只要有太陽昇起的地方,就有大英帝國的殖民地!

  • 4 # 張丹楓9700315

    近代英國伴隨著地理大發現,開啟了瘋狂的搶佔世界殖民地的活動。為什麼是英國而不是其它國家呢?實際上首先開展然民活動的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它們也曾經輝煌一時,但英國在這場海上競爭中最終打敗了它們,確立了自己海上霸主主的地位。葡萄牙和荷蘭國家太小了,人力資源有限,雖然佔了一些地方,但消化吸收的能力有限。西班牙國家大人口多,但它是一個封建君主制國家,政治腐敗,制度落後,最終1688年英國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西班牙僅保住了前期殖民成果,佔據了除巴西外的拉美地區。而英國從此再無對手。而同期世界上其它的人口大國,海如中國印度伊朗奧斯曼帝國都處在腐朽的舊制度桎梏下,人民處在矇昧之中。它們不僅不能而且自身也成為被英國直民物件!而此時,英國透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展現了強大生命力。此時英國就像一頭飢餓的雄獅,而它的而前是一群昏睡中的綿羊。更重要一點是,英國章先開始並完成了工業革命,強大的生產能力使英國工業成品源源不斷地湧入到了這些搶佔來的殖民地,摧毀了當地的經濟,同時也把自己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語言等植入了當地,這些殖民地真正成了英國的附庸。英國是當時唯一一個既有能力搶佔,也有能力消化的殖民國家!到18世紀中期,英國建立了世界上最龐大的殖民帝國,整個非洲的三分之一,亞洲的印巴地區,西亞部分地區,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等成為英國殖民地。英華人驕傲地宣稱,一天二十四小時太陽都能照到英國領土,所以號稱日不落帝國,今天有很多國家講英語,是因為它曾經都是英國的殖民地。英華人在世界轉型的關鍵時期,把握住了機會,給自己攫取了難以想象的利益!當然,隨著其它大國的崛起,搶佔殖民地變得困難,並且使列強三間產生了深刻的矛盾,最終釀成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列強在這場內耗中元氣喪失殆盡,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把握住機會一舉獨立。大國興衰史告訴我們:世界在轉型演變的關鍵時期,誰把握住了機會,主動變革順勢而為,誰就贏得了世界!

  • 5 # 不正經鳩摩智

    巔峰時期的日不落帝國,是一個世界史奇蹟,它的領土橫跨歐亞非北美,,統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陸地(2500萬平方公里),全球四分之三的港口和海洋,90%的航海線,想去哪裡去哪裡,橫著走都不怕。

    為了維護自己的霸權,英國不斷提高自己的軍事實力,尤其是海軍。它的標準是,英國海軍實力必須比其他六大強國海軍實力總和還要多,必須能面對多個強國的挑戰,能打多場戰爭。這個標準一直用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戰英國海軍)

    二戰開始時期,大英帝國海軍主力軍艦是美國的兩倍,德國的三倍,日本的五倍,這麼強大海軍實力,也就難怪希特勒無力進攻英國本土了。而且德國驕傲的空軍,始終沒法打垮皇家空軍。(威爾士親王號)

    英國為何最終走向沒落,和兩次世界大戰有著直接關係,一戰以後,尚能艱難維持龐大帝國,二戰以後,殖民體系開始奔潰,逐漸走向沒落。可以說,英國是兩次世界大戰最大的輸家,兩次大戰,透支了自己的國力和影響力,幾乎快把日不落帝國的家底打光。而在它身後,一直站著一個猥瑣小弟,給它發信用卡,讓它透支透支,直到債臺高築,總是等到這個大哥和人打得兩敗俱傷時候出現,這個國家,就是後來的“民主國家兵工廠”美利堅。於是,藉著兩次世界大戰,小弟上位,大哥淪落為跟班。

  • 6 # 南懷禮

    如果說20世紀以前的西歐是世界的中心,那麼英國可以說是中心的“核心”。在1750年到1900年期間,不論是在國土,還是在經濟領域,英國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國。英國雖側居海島,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卻能威懾整個世界。從1588年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輝煌勝利到20世紀初建立了“日不落帝國”,人口只有4000萬的英國佔有50塊殖民地,統轄人口超過3億,人口和陸地面積佔整個世界的1/4。一位駐英使節曾經這樣評價英華人: “ 他們認為除了他們就沒有別人,除了英格蘭之外就沒有別的世界,每當他們看到一個瀟灑的外華人,他們就說“他看起來像個英華人”或者 “很遺憾他不是英華人”。英華人為什麼如此自信?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是英國率先實現了工業革命,不僅使其結束了蠻荒的歷史,成為世界最先進的國家,而且對整個世界步入工業經濟時代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英國首創的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兩黨制和責任內閣制,為世界資本主義國家樹立了一種新型政治制度的樣板; 英國科學巨匠牛頓在經典力學體系、達爾文在進化論等方面的傑出貢獻,為現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可以想象,當中國的道光皇帝第一次看到英國地圖時,是何等的詫異:如此彈丸之地,竟能如此放肆!

    是的,甚至連英華人自己都沒有想到…

    英國在完成光榮革命後,政治局勢十分穩定, 老百姓們終於在自己的祖國找到了歸屬感和安全感,而這種信賴使得他們願意慷慨解囊,透過納稅為國家的對外戰爭買單。隨著殖民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成熟,英華人發現手工能力已經趕不上時代的步伐,於是一個接著一個的發明,讓英國在“工業革命”的起跑線上首先起跑,最終引領人類走向工業文明,也為自己的“日不落”大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工業革命最先在紡織業中開展。為了和印度的棉紡織品競爭,英國的工人們被逼上梁山,挖空腦筋提高織布技術。1733年,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地提高了織布速度,節省了大量勞動力。飛梭的普及又產生了一個新問題: 織布是織得快了,但紗還沒紡出來,拿什麼來織?這個問題被一名紡織工哈格里斯夫解決了,據說這個哈格里斯夫有天回家,不小心踢翻了女兒的紡織機,也許是因為懶,他沒有及時扶起紡織機, 而是對著它發呆,這一呆就呆出來著名的“珍妮紡織機”。這臺新機器能同時紡出16根紗,使紡紗速度提高了8倍,成為棉紡織業發明中的突破性發明,具有里程碑意義,因此也有一種說法認為“珍妮紡織機”誕生的那年1765年是工業革命的開端之年。接著問題又來了,紡紗機發明出來了,但紡出來的紗比較粗糙,於是又有人發明了水力紡織機。紡紗 速度的加快,在紡紗和織布間又造成了新的不衡,織布機用不掉那麼多紗,於是又有人發明了水力織布機。接著1779年,又發明了“騾機”,棉紡織業進入了機械化的時代。紡紗機的改進使棉紗生產量迅速增加,而手工織布機就顯得落後了。1785年,英華人又研製出“動力織布機”,把工人的織布效率提高了40倍!就這樣一個接著一個發明,工業革命在英國踏出了第一步。英國成為當時世界 上唯一的機器裝置出口國,英國就此成為當時主導工業生產的世界工廠。正是利用這引領世界的工業優勢,英國開始在全世界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政策,因為工廠要建,要有原料,要有工人,製造出商品要有人買,要有市場, 所以英國踏出了邪惡的一步——殖民擴張。 “英國製造”從此在更大的世界市場里長驅直入,用武力迫使一個又一個國家打開了大門,迅速擴張成為一個“日不落帝國”對外殖民擴張成為國家關注的重點,在此後近一個世紀中,英國積極參與了同歐洲各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到1763年英法戰爭結束時,英國已經建立了以北美殖民地為中心的龐大的第一帝國。第一帝國的建立表明英國已成為世界最主要的殖民帝國,為以後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提供了廣闊的外部市場。7年戰爭是英國走出歐洲、與法國爭奪世界霸權的一場決定性戰爭。戰爭的目標非常明確, 即全力爭奪海外殖民地,並對殖民地的貿易實行壟斷。英軍主要在北美、印度和海上作戰。戰爭開始後,英國的軍事優勢尤其是海軍力量的優勢逐漸顯露出來。在北美、 加勒比以及印度的陸戰中, 英軍取得勝利; 海戰方面,從1759年起,英軍先後擊敗法國地中海艦隊與大西洋艦隊,法國的海上軍事力量基本被消滅。到1763年戰爭結束時,英國以勝利者的姿態與法國簽訂了《巴黎和約》。和約奠定了英帝國的基礎,英國牢固樹立了全球殖民霸權和商業霸權。大英殖民帝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地形成了。 它在大洋洲、非洲、亞洲和美洲都霸佔了廣闊的土地,到1914年,英國的殖民地共計55塊,人口破四億, 面積破 2000萬平方公里,成為當時乃至人類史上的第一大帝國。誇張到什麼程度?無論在什麼時候,總有一片英國的殖民地在太陽的照耀之下。這也是英國有 “日不落帝國”這個稱號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沒結婚就稱呼老公老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