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巴兔

    想達到“知”的狀態就很難,你要知道,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在這個情況下,想要了解我們的世界,就必須不斷學習。

    “行”是踐行,精進“知”的過程。

    知是行的根本,行包含知,精進知。

  • 2 # 且將北斗酌美酒

    我這個版本應該很簡約!

    心即理,心外無物,天理流心;

    致良知,致自性良知,致良知於物;

    知行合一,於日用倫常而言,知之篤厚行之明察即一而二二而一;

    把成聖賢之道完全安立在自心自性之上!

    這個很顯然是援釋入儒,充滿禪宗旨趣。

    是以名之心學。

    大學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

    再看後面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王陽明似乎把前四個的順序顛倒了吧。若原以物、理出發是理學,而從心出發姑稱之為心學,皆是成聖賢成君子之學。

    最重要的是致良知打通了聞見之知和德性之知,

    徹底恢復了儒學的心性之源, 強調德行踐履的重要性,

    以知行合一指歸天人合一!

    換言之,

    王陽明最激動人心的有兩點: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由此而得以人生的自覺自為,

    回到了人人皆可成聖賢的本原。

    但恰恰少了客觀有效的勘念,

    往往又容易自以為是,未得為德,

    狂簡而無所裁,

    終了掉入狂禪野狐窟窿裡去,

    為人詬病其來有自。

    看他的學問,須要徹頭徹尾。

  • 3 # 窗外的白楊

    王陽明心學兩個主要內容,一個是“致良知”,另一個就是“知行合一”;其實他的思想並不複雜,都很好理解,不然就不會流傳那麼廣;因為一個學說或者思想要想廣為流傳,必須讓受眾能夠理解與接受。

    “致良知”是說每個人都有良知,就看你能否真誠面對自己的內心。

    那些所謂泯滅良知的人,只是不敢叩問自己的內心罷了。所以,我們經常說一個惡人快死的時候,他說的話叫“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之初,性本善,惡人只是後來因為環境與人生的際遇一時改變了他的本性罷了;但是,在他了無牽掛的時候,他也會回到自己內心最真實一。

    “知行合一”是說每個人要言行一致,不能說一套再做一套。

    正如孔子所說,考察一個人,不但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王陽明這個學說之所以受到大家廣為推崇,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很全面,很有操作性;都說王陽明心學是唯心學說,但這一思想就很辯證與客觀,從理論到實踐都有了。

    王陽明心學擺脫了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窠臼,轉向了人的內心觀照,因為那些空洞的思想學說,連自己都說服不了,又怎麼能說服別人?更不能解決當時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陽明心學,正在抓住人這個根本,解決的是人思想這個總開關,必將萬古流芳!

  • 4 # 順勢而為2020

    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三點:

    1、心即理

    2、知行合一

    3、致良知

    一、心即理

    陽明心學講求以心照世界,何為心即理?其實說的就是心外無物,我們的內心就是一切喜怒哀樂的根源。外物的好壞取決於我們內心對事物的看法,我們遇到的所有問題,都取決於我們內心不同的看法,外物沒好惡之分。

    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識,也不是知道,而是說良知,知行合一就是要用良知去驅動行為,讓自己的行為符合良知,遵循良知的指引去做正確的事。比如良知告訴我們偷盜是不正確的事那我們就不要去偷盜,良知告訴我們說謊是不對的,我們就不要去說謊。每個人都有讓我們辨別對錯的良知,只是很多人有時候不遵循良知的指引做事而已!

    三、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要時刻提醒自己光明自己的良知,摒棄內心的私心雜念,不好的想法!

  • 5 # 知識整理

    拿生氣舉個例子。

    生氣了,自己本身能感知到自己正在生氣。這叫“有知”。

    生氣好不好?如果能感知生氣這種體驗很不好,這是有“良知”。

    知道生氣“不好”,那就選擇不要生氣,控制不要生氣。這叫“為善去惡是格物”。

    真的知道不好就不做了,知道好就做到了。這叫“知行合一”,“真知篤行,認知與行為統一,知道即能做到”,這是非常理性化的,也是非常理想化的,只有去除“人性弱點”的人,才能做得到。

    又舉一例子,許多人知道抽菸不好,但戒不掉。這不是“知行合一”,也不是真的知道抽菸不好,是假的知道,真知道抽菸不好,當下就能戒掉煙,不管煙齡多久,並輕易戒掉,不再復抽。

    顯然,世上存在許多假知,就像你拿著棍子,問他知道了嗎,他嘴裡說知道,實際哪懂,還不是害怕那棍子。

    皇帝的新衣裡,大家都看裸體的皇帝在街上走貓步。小時候看這故事,覺得很搞笑,覺得這是搞笑笑話。而現在覺得,這些是現實,時時發些,人不敢講真話,很多時候是怕,有怕被皇上捉起來的,有怕被人嘲笑自己沒見識的,面子重要,事關利益。

    經常打坐的人,心更平靜一些,感覺會更靈敏一些。好與不好微細情緒或想法產生,都能發覺。並能理性思考善或不善,然後簡單到極致,善就去做,惡的就停止別做了。

    反而,人年紀大了,思想越複雜了,考慮的因素更多了,到底做還是不做,一團懞,關鍵有利益因素在影響。就做不到知行合一。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心會告訴自己,而不是一種社會道德標準,套在自己頭上。

    簡單總結:活得簡單點,傻點也行,知道好的就堅持去做,不好的就別做,類似像許三多那樣子。

  • 6 # 德雨50926495

    “知行合一”,知指人的認識,行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並知,認為行便是知。客體順應主體,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人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這是古代中國哲學中,關於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命題。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它是由王守仁先生提出來的。王守仁,字陽明,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乃是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儒學集大成者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齊名的一代聖哲,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多年來,華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

    “知行合一”經常理解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其實二者並不是一回事。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就是將知與行合作一處,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這裡的知,指知善知惡的良知。良知人人都具有,人與其他動物,重要的區別,就是人可以意識,並且判斷自己的行為,能夠辨別善惡,並做出合理的選擇,而不是單純的本能所驅使。

    人們正當的慾望,被看作天理,飲食是天理,鋪張浪費、公款吃喝,就是“私慾”,當私慾存在時,對善惡也變得麻木,如同鏡面蒙塵,不能照物。當良知不為私慾,所矇蔽的時候,在王陽明看來,這便是行了。當你看到一個遇到困難的人,產生去幫助他的念頭,這便已經是行了,你又沒有去幫助他,便是良知被遮蔽了,也是行了。從小人們便接受很多的道理,但是,這些道理並沒有體現,在他們的行為當中,這並不是真知。像將百科全書儲存在電腦裡,電腦並不因此而“博學”。

    我的理解“良心良知”是什麼?是人先天的本性,就是人性格,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本性會隨著受教育的程度而改變,但與其說這是一種改變,更不如說是一種包裝,就如同人穿衣服是一樣一樣的,本質的東西是不會改變的。人容易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有時自己也搞不清楚為什麼,這就是本性在發生作用。

    這就是“有行必有知,有知必有行”,可以理解成“知與行”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讓知和行成為統一體,這就是心學的核心內容。不知說清楚了沒有。

  • 7 # 使用者819579888379

    知行合一就是做真人。做一個和諧的人,做一個平衡的人,做一個純粹的人。心地坦蕩,光明磊落,心中能容大千,目中能觀三世。

  • 8 # 生物起源及生物形態結

    【太陽內部是空的黑子是無底空洞 】

    ☞☞♥♥♥{太陽黑子是太Sunny球層斷裂開縫口與地球天空的濃雲裂開的洞一樣的道理}。光球層裂開的大型洞口上方……近距離向太陽內部觀測觀看……能看見內部一朵一朵的光球層雲……向太陽內部能看多深就能看見多少光球層雲(雲朵)。太陽內部是徹底的空的。

    太Sunny球層以下太陽內部是空的,光球層的斷裂開縫口就是太陽黑子。太陽的光球層是一層蓋在太陽表層的物質是我們可以看見的,但在它的下層是其它物質是不會反光的看不見的物質光子、電子及其它一些物質子,所以我們看見光球層就是太陽的表面。光球層的斷裂開縫口就會出現太陽黑子黑子其實是空洞。因為太陽一直都在接受來自空間的能量它是會膨脹的,又因光球層物質有限會出現斷裂開縫口來釋放熱能量,所以就會出現黑子(空洞)。 

    光球層到處都會出現黑子空洞,有些地方我們觀測不到。如果望遠鏡或者飛行器可以更接近太陽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多的黑子空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箭打勇士,客觀評價能贏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