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秉燭讀春秋
-
2 # 密探零零發
漢代的帝王金縷玉衣下葬,這一切都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大家都知道傳說是美麗的,但現實卻是殘酷。正是由於這個美麗的傳說,給這些大佬們招來了一群不速之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漢朝的帝王夢為何如此鍾愛穿金縷玉衣下葬。
千百年來,古人特別是帝王們費盡心思地希望死後,自己可以身體不腐,可以羽化成仙,繼續各種浪。在漢代人們認為玉是“山嶽精英”,將金玉置於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洩,就能使屍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於是,漢朝很具有發明創造精神,在前人地基礎上,發明了金縷玉衣和銀縷玉衣,因死者的級別不同,其死後穿著的玉衣也有所不同。
漢朝的帝王們迷信“玉能寒屍,死後穿著玉衣下葬,勞民傷財,費盡心思。但事與願違,正由於玉衣的昂貴,而招來了大量的盜墓賊,導致“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即使哪些沒有盜墓賊光顧的墓葬,墓主人的玉衣完好,但裡面的屍骨早就是一捧黃土,這是多麼大的一個諷刺呀!
-
3 # 瞧這小子真帥
“金縷衣”這個名字,是唐朝時期的一首樂府詩,這個詞一般也就用來指代富貴榮華,然而這些畢竟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沒有必要太過於執著。不過在歷史上,倒是真的存在“金縷玉衣”的,尤其是劉備先祖中山靖王劉勝,他與妻子都是身穿金縷玉衣下葬的。這就令人很好奇了,金縷玉衣到底是什麼,有什麼作用,為什麼漢朝時期很多皇帝或貴族都想要穿著它下葬呢?
1.金縷玉衣的來歷
“金縷玉衣”其實只是玉衣當中的一種,而玉衣一般都是在漢朝才出現,大約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出現,到漢末三國初期消失,但是往前卻能夠追溯到東周時期綴玉的喪服。西漢與東漢時期都有玉衣出土,而不僅僅是玉質,有一些還有琉璃、石質的,而又根據串聯玉片所使用材質的不同,分為金縷、銀縷、銅縷、絲縷、鎏金銅縷等,當然還有一些暫時還辨別不出是什麼材質的玉衣。
如果你看到過玉衣的照片,就會知道,一件玉衣一定是極其珍貴而又難得的,整件玉衣自然全部都是用玉製作而成,就拿中山靖王劉勝的玉衣來說,全長1.88米,用到的玉片多達2498片,金絲約有1100克而且不同位置的玉片還會根據人體不同的形狀製作而成,有各種形狀,從外表看起來,就能知道玉衣裡面人的大致體型。
2.誰能使用金縷玉衣?
金銀銅,向來都是一種身份象徵的劃分,因此,金縷玉衣也就是漢朝時期最高規格的喪葬殮服,一般用於皇帝以及部分近臣,高階貴族,而銀縷玉衣與金縷玉衣則是根據貴族們不同身份地位的高低而使用的,地位越低,能夠用得上的自然就比較“劣質”了。不過再怎麼“劣質”,那也是很多普通人不敢想象的富貴豪華。
3.金縷玉衣真的能保證屍體不腐嗎?
實際上,這當然是不可能的,這樣豪華的玉衣,並沒有當時人們想象中那樣神奇的功效,在被發現之前,可能只有一個作用,那就是招來盜墓賊。玉衣極其珍貴,每一片都是經過精心製作的,盜墓賊自然不會放過,一直到曹丕時期,才終於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不然還會出現多少被盜的現象,可就難說了。
-
4 # 看星星和大海
歷代帝王都渴望長生不老、靈魂不滅,這是他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帝王們生前就費盡心機尋找長生不老藥,或者命人煉製丹丸用以養生。即使死了,他們也不放棄這種求生的慾望,希望繼續維持死前的生活。依古人的觀點,人死之後會魂魄分離,魂氣昇天,形魄歸地
-
5 # 球弟盤地球
為何漢朝皇室死後要穿一層金縷玉衣呢?
網上有很多文章說是因為漢朝對玉這種物質的崇拜,認為用玉衣保護,可以令屍身不腐,甚至達到重生的目的。
這種說法是不全面的!
我認為比較貼切的原因是先漢時期超度法事尚不完善,而當時的人認為玉有吸附怨氣的功效。所以王公貴族開始在死後著玉衣入葬,認為這樣就可達到早日散盡怨氣投胎轉世的目的,後來更演變為金縷玉衣只有皇室專用的地步。
而比較成熟的超度法事相傳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為其妻所制,道士也被作為了專職的道教神職人員,其主要工作被定義為祭祀、祈福、超度、法事、驅邪震鬼等!
另外,金縷玉衣為什麼只在漢代短期存在呢?
這是因為隨著道教超度法事的完善,人們認為玉衣的散怨效果非常有限,一件價值連城的玉衣,其散怨效果甚至不如後世的一個三流道士在喝醉酒的情況下做的一場夢遊級的法事效果好。有鑑於此,到了魏晉時期,玉衣這種勞民傷財且效果一般的入殮方式便被逐漸淘汰了,因為在此時,超度法事已經日趨成熟完善,玉衣所能發揮的那點散怨效果已經完全能夠透過前期的超度法事加以彌補,倘若死者的怨氣已經不能靠法事解決了,那就算是把棺材扔到玉礦裡也是沒有用的。
-
6 # 眨眼的木偶人
所謂的“金縷玉衣”其實就是漢朝時期的最高級別壽衣,當然只聽名字就可以想象到這種喪葬殮服用品可不是尋常百姓用的,它是漢代最高規格的壽衣,是穿戴者身份地位的象徵。《西京雜記》中曾有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線。”足以見得這金縷玉衣的珍貴,在那個年代也只有帝王,重要的皇室成員以及一些大臣才能有資格使用,而到了東漢時期更是隻有皇帝才能使用的物件。除了“金縷玉衣”外,還有“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和“絲縷玉衣”,分別對應著穿戴者的身份地位。
再說說這“金縷玉衣”的製作,是由細長的金線串連四角皆有小孔的玉片而成,完整的一件“金縷玉衣”需要用兩千塊左右的小玉片以及大量的金線。“玉衣”按照人體部位為別有頭套、面罩、上衣、袖套、褲、膠套等。雖然是由玉塊做成的,但是從外觀上來看,“金縷玉衣”和人體近乎是一模一樣,臉罩上還有眼睛、鼻子和嘴巴的模樣,惟妙惟肖,令人驚歎不已。
我們知道古代很多帝王都夢想著能長生不老,妄圖所謂的皇權永存,於是歷史上開爐煉丹、尋找仙人求取不老藥的事情層出不窮,當然這種強烈的求生欲也寄託到了死活身上的那件裹屍布上。而在漢代,玉不僅僅是一種高貴的器物和身份的象徵,也被認為是“山嶽精英”,如果把金玉放置於人的九竅之中,就能防止人的精氣外洩,令屍身不朽,可求來世再生。所以,除了“金縷玉衣”外,還有“九塞制”,就是用玉塞住死人的九竅(包括雙耳、雙眼、鼻子、嘴巴、生殖器、肛門)。
目前為止,中國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金縷玉衣”是1968年在河北滿城漢墓發掘的,墓主是漢景帝庶子——中山靖王劉勝和他的妻子竇綰。這兩件玉衣是中國目前考古出土中,時間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兩套“金縷玉衣”。
李賀曾有詩句寫道:“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就是秦皇、漢武這樣厲害的人物死後該腐爛還是會腐爛。耗費大量人力、財力打造的“金縷玉衣”並不能保這些帝王永生不朽,反而會招致盜墓賊去偷盜,真正永垂不朽的是那些為國為民的英雄先烈們!
回覆列表
題主說的並不正確,漢代帝王目前我不知道誰穿著金縷玉衣下葬的。至少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沒有穿著這東西下葬吧?漢武帝劉徹沒有吧?漢宣帝劉詢沒有吧?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沒有吧?
所有這些有能力的帝王都沒有如此奢華下葬,反而是劉邦的後世子孫、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穿著金縷玉衣下葬的,還有就是目前發現的8座漢墓都不是帝王陵墓,其中據說有中山懷王劉修、南煬侯劉遷、東昌侯劉祖等二十多套"金縷玉衣。"不過最屬劉勝的那套儲存完好也最豪華。
劉勝是漢武帝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劉備就是這一脈的後世子孫,劉備也沒有穿著金縷玉衣下葬吧?劉勝是漢景帝劉啟之子,看到了吧,開創基業的祖先都沒有穿金縷玉衣下葬,反而是籍籍無名的後代卻大肆揮霍。這正是“孫賣爺田不心疼”的真實寫照,劉勝因金縷玉衣而蜚聲中外,否則誰知道劉勝何許人也!
劉勝及一些王侯為什麼穿著金縷玉衣下葬呢?主要原因是想保護屍身永遠不腐爛,想等以後有可能復活,這有點像埃及金字塔裡的儲存的木乃伊。想法很美,現實很殘酷,劉勝的屍體被人拋棄了,金縷玉衣卻儲存了下來,真是莫大的諷刺。恐怕這不是劉勝的初衷吧。
在漢代,帝王和王侯認為玉石有防腐的作用,於是活著時候,就用金絲把事先打磨好的玉串聯起來,做成像盔甲一樣的衣服,死時穿戴好,認為這樣做屍體就不會腐爛。
古代人們發現玉能養人,比如說君子溫如玉,活著時喜歡佩戴玉,死了口裡含著玉,玉文化源遠流長,據說從周代就有“玉衣”的雛形。那時叫“綴玉面飾”。所謂“綴玉面飾”,即是將玉串聯成眉、眼、鼻、口形狀,輾附在織物上,再掩蓋在死者臉部。這就是縮小版的玉衣。
到了漢代,經濟發展了物資豐富了,玉衣逐漸做大做豪華,耗費也越來越高,形成了完整的“金縷玉衣。”
正如現代詩人臧克家寫的《有的人》這首詩一樣: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
同樣,穿金縷玉衣的人想永久不腐,但他們的屍骨早就蕩然無存了,劉勝如此,清朝的慈禧也如此,慈禧穿著的“金縷玉衣”讓軍閥孫殿英扒的精光,口裡玉被撬開嘴巴拿走了。假如劉勝和慈禧在天有靈,看到這一切會做何感想呢?
說實話,金縷玉衣不可能發揮屍首不腐敗的作用。直到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做了魏國的皇帝,他認為使用玉衣是“愚俗所為也”,於是下令廢除陪葬用“玉衣”的陋習。從此之後,金縷玉衣絕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