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anfengkd
-
2 # 電影出品葉震華
電視劇《大江大河》中,3位男主角是那個時代典型的代表,所以劇情讓人感覺真實。
那個年代的人們眼神清澈,純的都很真實。
該劇根據阿耐所著小說《大江東去》改編,講述了1978到1992年間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以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為代表的先行者們在變革浪潮中不斷探索和突圍的浮沉故事。
先來講由王凱扮演的宋運輝,儘管出生不好,但他把握住了1978年恢復高考的機會,抓住機遇,勤學苦幹,當上了國企的技術人員,一步步晉升,奠定了成功人生的基礎,但也在新時代的變革中逐漸迷失。也是一代國企工人的縮影。
再來說楊爍扮演的雷東寶,小雷家的發家致富,也代表了那個年代,從大鍋飯、集體飯改製為多勞多得的體質,也是集體經濟改革的縮影。出身貧寒、屬於苗正根紅的“大老粗”,行動力十足。在鄉村改革的浪潮中帶領村民緊跟政策,一直走在時代的前沿。但由於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眼界不夠開闊,最終絆倒在新事物腳下。
董子健飾演的個體戶楊巡,無疑就是個體經濟的典型代表,在翻滾向前的時代中,他手忙腳亂抓住過商機,也踩踏過陷阱,生意場上幾經波折,最終擁有了自己的產業,成為了那個時代個體經濟的典型代表。
正是因為這三位男主的經歷,國企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鮮明的代表的那個時代,只要是經過過那個時段的人,一定會覺得非常真實,很高程度的還原了當時的社會情況。 包括腳踏車娶親、村辦磚窯廠、高考改革、小到一桌菜,所以,《大江大河》這部劇不“張牙舞爪”,而是用無數細小的東西堆積上去,最後成為一個有力量的整體。
-
3 # 騎著小毛驢帶你去環遊
《大江大河》的“真實感”來自於對各個時代的故事進行了濃縮和選擇,將現實中本來很長的故事改編的“真真假假”了。不過,編劇和劇作方能如此認真的講我們過去的四十年,也算是用心之作了。相信用心是《大江大河》的劇情給觀眾以真實感的重要原因吧。
首先,個案來寫群體,引起熱議,真是選了一個好角度。
1977年恢復高考是一件很有魄力的事情。《大江大河》正是從男主高考入手的,這個節點本就相當有爆點,能戳中很多人的痛點吧。如果僅如此“戲劇性”可能沒那麼強,劇作從“高考政審”入手,就有“爆點”了。很多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都對因“高考政審不透過不能上大學”這件事感觸不深,何況沒有經歷那個“老三屆”的觀眾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去查了一下資料,1977年冬季高考的時候,確實有些人因為“成分”問題,遇到了“高考政審”通不過的情況,而且1978年,1979年的高考都存在這樣的情況。這個教育部考試中心前主任楊學為老師和中科院院士潘際鑾老師,在2009年的一個採訪中說過。不過他們也說了,當年政審不合格經過教育部的干預與努力又重新進入大學的情況也很多,而且是教育部直接干預政審。所以,這一段引起一定的網路熱議無可厚非。不能說沒有“高考政審”卡人的情況,但是絕不是大部分群體行為。以個案切入點為爆點,確實佩服編劇對於“戲劇性”敏感度的捕捉能力。
其次,高度濃縮“改革事件時間線”,增加電視劇的故事性。
如果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話,那麼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應該算是最早嘗試併成功的,也是相當具有戲劇性的。這本來是一個相當長時間形成的一個故事,從嘗試到形成穩定製度形式,歷史事件時間跨度能從1978年到1991年。只說這部劇是如何濃縮的吧。從1975年開始,農村就已經出現了自留地的生產,到1978年11月,才有了小崗村土地承包到組的實踐,等到1979年出了成果才爆出來,全國通報的時候已經到1980年以後了,1982年的時候,才有檔案決定正式在農村實行各種責任制,到1984年才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形成這種制度。《大江大河》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時間程序整個提速了,而且相當於一步到位。東寶書記在1980年底,承包到戶,包工計酬,個體戶養殖,上任三把火燒齊全了。將這麼長的一個時間過程中形成的歷史事件,高度濃縮到一個年輕的農村書記身上,戲劇衝突,想不強烈都難吧。
最後,來講點“瑕疵”,算是觀劇過程中搏人一笑的彩蛋。
作為觀眾也許是太認真了點,但是當可口可樂出現的時候,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啊。小女孩送給宋運輝的可口可樂也“太現代”了點,而且“可口可樂添歡樂”的廣告詞是近幾年才有的啊(大概從劉翔才有的)。於是,又去認真的查了一下可口可樂進入中國的歷史。不得不佩服劇作方的一點是,可口可樂再次進入中國市場的起點確實在1978年啊!真是細緻!1979年1月,中美恢復邦交,首批瓶裝(是瓶裝啊)可口可樂就由香港發到北京了。而此時劇作的故事時間線也不會超過1980年啊!到1981年4月份,才在北京五里店廠正式投產,0.45元一瓶。所以,小女孩送給宋運輝的易拉罐式的可口可樂,雖然是從美國帶回來的,也實在是讓我“眼前一亮”。一方面為劇作方能夠尋找到如此細節,以可口可樂來啟開改開四十年,佩服。一方面又覺得這種讓人眼前一亮的“穿越”實在搏眼球啊,確實高!
《大江大河》這部劇,即佩服編劇對於“戲劇性”敏感度的捕捉,也佩服劇宣方對於觀眾“爆點”敏感度的捕捉。劇還在熱播中,後續內容應該有更精彩的內容吧。不得不說,如此一部有質量,有內容,又有宣傳的劇,很值得大家一起來欣賞啊。
-
4 # 佳話22
大江大河最重要的是演員演的真實,比如王凱的宋運輝,為了貼近7,80年代的農村少年體態,王凱減了14斤,加上王凱眼神清澈,氣質,神態,動作非常像那個年代的人,然後一點點的經歷了大學,青工,技術骨幹階段,氣質氣場也隨之變化,這樣的潤物細無聲的表演就讓觀眾相信了宋運輝是真實存在的,觀眾尤其是同年代的觀眾感同身受。在加上符合年代的服化道,就是一部精品劇了。
-
5 # 善良但有鋒芒
《大江大河》原著是最真實,最感同身受的中國現實主義題材,因為它不是一個作家坐在書房裡閉門造車可以寫出來的,它是作者阿耐本人的豐富經歷和真實的社會變遷的記錄。電視劇又是國劇門面正午Sunny接手,格局、製作、導演、高度還原原境、演員實力、都是精品和質量的保證。對於有幸經歷了這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的很多人尤其當今社會中流砥柱的一代人都表示感同身受,非常真實。
回覆列表
《大江大河》作為一部獻禮劇,劇中的主人公作為四十年來改革開放的典型代表,其實本身是很有傳奇性的,但其劇情之所以看起來很真實的原因在於細節的真實。
首先是場景、服道化這些表層的細節,劇中很多場景尤其是村莊是劇組特意照著當年的相似村落蓋的,人物穿著、使用的道具都可以尋到當年的痕跡,不僅看起來真實,更重要的是區分性。不同的出身以及從事的職業、以及個人性格都有適合其身份的居住場景、服裝風格。比加徐書記作為一個京城有背景的官員住的是北京老四合院,穿著是白襯衫,而宋運輝同宿舍好友大尋則喜歡穿喇叭褲花襯衫戴墨鏡,這些不僅體現了身份,也體現了性格。
其次,是事件本身的細節。這些主人公放在今天來看,都是當年的先鋒、風雲人物,其本身是很有傳奇性的,而為了選出三種經濟的代表人物,編劇又將眾多人物的經歷與矛盾放到一個人身上,這就註定了這個人是傳奇的,不接地氣的。但是劇中的人物並沒有浮於表面,反而很落地。這都得益於事件的細節真實,比如宋運輝和宋運萍高考因為政審問題差點上不了大學這個事情,說起來就是一句話的事,但是編劇寫的很細緻,詳細地展示了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轉折點,寫的很透徹很到位。
而且一件事從發生發展到高潮,都不突兀,有著很完整的鋪墊和程序,比如宋運輝對金州廠引進先進裝置這件事的態度,其實佔據了很長的時間,但是貫穿在整個劇中,鋪到了很多集,每一步宋運輝是如何改變想法的都寫的很透徹,這就是細節真實。
最後,語言的真實。全劇是真正做到了臺詞具有個性化區分性的,劇中每個人的臺詞都有其特色與個性,基本符合其出身、成長經歷、接受教育程度等等。比如大尋和宋運輝在對話,即使是看劇本,蓋上了人物也可以區分出誰在說話。再比如,宋運輝一家人和小雷村的人都有著明顯的區別,因為宋家是屬於早期的知識分子,因此行事說話都有嫻雅文靜,態度溫和,經過深思熟慮再開口。而雷東寶的出身加上當兵的經歷則明顯的粗人一個,說話做事隨心所欲想啥說啥。所以劇中的臺詞看起來才非常的真實,而不是一句話誰說都行,哪部劇說都行。
另外劇中的臺詞還很有年代感與時效性,話中出現的大量資訊都具有當年的特色,沒有出現當下的網路語言和穿越的話,可以看出編劇的確功力不俗,而且閱歷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