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飛熊騎士
-
2 # 孟替非
不要忽略了女人——呂后和戚夫人,絕對是死對頭
一、
明代詩人王象春《書項王廟壁》詩曰: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關又縱阿房炬,漢王真龍項王虎。玉玦三提王不語,鼎上杯羹棄翁姥,項王真龍漢王鼠。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龍亦鼠虎亦鼠。
詩中的垓下美人,是項羽的愛妾虞姬;定陶美人,則是劉邦的愛妃戚夫人。
劉邦晚年,非常寵愛戚夫人,一度打算廢掉呂后的兒子劉盈的太子之為,改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呂后找到張良出謀劃策,請出了商山四皓輔佐太子。
《史記•留侯世家》載:
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甪里先生,綺裡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闢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遊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柰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歌數闋,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定陶美人泣楚舞”,說的就是這件事了。
二、
劉邦對戚夫人說“呂后真而主矣”時,已經料到戚夫人將來的結局會不太妙,呂后當主子,戚夫人作奴才,後者少不了受折磨。
劉邦之所以考慮換掉太子,倒不完全是寵愛戚夫人,而是覺得太子劉盈性格柔懦,怕他掌控不了天下,而趙王如意更像自己,就個人素質來說,更適合做自己的繼承人。
但當他看到,自己都請不來的商山四皓,都出來輔佐太子,就意識到,支援太子的勢力,可能要超出自己的預估,這就意味著換太子引發的政治動盪,也需要他重新考量了。
從戚夫人後來的表現看,她缺乏基本的政治手腕,劉邦這樣的梟雄,不會看不清這一點,至於趙王如意,他畢竟還是個孩子。
也就是說,如果一定要換掉太子,劉邦必須親自為戚夫人母子倆,把支援太子的政治勢力掃蕩個乾淨,這還不夠,他還要在自己死前,打造一個輔佐趙王如意的忠誠且有能力的班底。
劉邦已經老了。
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他必須考慮,他能不能做到這一切。
如果做不到,即使廢掉劉盈,徹底肅清支援呂后的勢力,他也不敢相信,趙王如意能坐穩皇帝的位子。
無論是為戚夫人母子考慮,還是為他辛辛苦苦締造的漢家天下考慮,要不要冒這個險?
三、
“煩公幸卒調護太子。”
劉邦終於決定,還是維持現狀吧,就讓這些人,好好輔佐太子,維護好我的漢家天下。
很可能,四皓的一番陳說,也讓劉邦意識到,不類自己的太子,也有他自己的優點,“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人更樂意為這樣的太子效力。
統治天下,未必只有梟雄才可以。
做出這個決定是艱難的,因為這意味著他心愛的人,在自己死後,命運將完全被呂后所操控。
“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
戚夫人噓唏流涕,劉邦罷酒而去。悲歌之後,夫復何言!
只是,劉邦怎麼也不會想到,戚夫人的命運,其慘酷將遠遠超出他的預料。
如果能猜到,他又該如何決定呢?
四、
劉邦死後,呂后第一時間,囚禁了戚夫人。
《漢書》載:
高祖崩,惠帝立,呂后為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鉗衣赭衣,令舂。戚夫人舂且歌曰:“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太后聞之大怒,曰:“乃欲倚汝子耶?”乃召趙王,欲誅之。使者三反,趙相周昌不遣。太后召趙相,相至長安。使人復召趙王,王來。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趙王霸上,入挾赴王與起居飲食。數月,帝晨出射,趙王不能早起,太后伺其獨居,使人持鴆飲之。迨帝還,趙王死。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燻耳,飲喑藥,使居鞠域中,名曰:“人彘”。居數月,召惠帝視人彘。帝視而問,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復治天下!”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七年而崩。
戚夫人確實不夠聰明,居然還幻想趙王如意能拯救自己。但以呂后的脾性,恐怕誅殺趙王,是她早有的計劃。即使先後受到周昌和皇帝的保護,趙王如意還是被呂后毒死了。
僅僅讓戚夫人死,還無法渲洩呂后對她長久以來的怨毒,必須砍掉四肢、挖掉眼睛、燻聾耳朵、灌啞喉嚨,再扔到最汙穢骯髒的廁所裡,讓她生不如死。
沒有記載說戚夫人到底還苟活了多久。
這才是最殘酷的爭鬥,最激烈的死敵,不是劉項,而是兩個女人。
-
3 # 是小二不是掌櫃
謝謝邀請!秦末漢初劉邦除了與項羽是死對頭老冤家外還與一人是死對頭,只不過這人與項羽比起來有點微不足道了,所以往往被大家忽略了,這人就是劉邦的同鄉…………雍齒。雍齒這個人雖然和劉邦是同鄉但算不上好友,雍齒家族在沛縣屬於大家族的存在,向來看不起流氓出身的劉邦,劉邦也瞧不上身為土豪的雍齒,可以說兩人從小就不對付。公元209年秦二世胡亥繼位,胡亥這個人比起他老爹可差遠了要能力沒能力就知道玩,昏庸無道貪圖享樂,搞得天下是民不聊生,很快導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在沛縣的劉邦最先在沛縣造反稱沛公,而此時為了生存的雍齒不得不在劉邦手下做事,就算在劉邦手下混,這個雍齒也還不老實總想給劉邦搞點事出來。劉邦率眾攻打豐邑,在打下豐邑後劉邦想都沒想就把豐邑交給雍齒把守了,這個雍齒也不含糊劉邦前腳走雍齒後腳就把豐邑獻給魏華人周市了,這可把劉邦氣壞了,劉邦在項梁處借兵才把豐邑又打下來了,這雍齒又成了劉邦小弟可是劉邦早對他恨之入骨了。劉邦在成功奪取天下後大封有功之臣,但是劉邦這個人畢竟是混混出身,眼光看的不遠,只封自己的同鄉好友關係好的人,其餘的人都不封。這些人心裡不爽,都商量著要搞事情,劉邦怕他們造反就問計張良,張良說:陛下平日最恨誰?就封誰做侯;劉邦說:我平日最恨雍齒,這小子屢次反叛於我,若不念及軍功早殺百回了”張良道:那就封雍齒為侯穩定人心”這個雍齒對劉邦是向來不睦,劉邦對雍齒也是深恨至,可是劉邦從大局出發還是封了他為侯,只能說雍齒的命好。
回覆列表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原六國紛紛復國。但是,由於局勢的混亂,使得各地六國起義的“領袖”或者重要人士,常常以為權力的爭鬥或者其他原因而改變。項羽大封十八路諸侯後,其實更是加劇了局勢的混亂和矛盾。由此,其實諸侯內外部的“死對頭”很多,有些是因為認為項羽“分封不公”,成了項羽的對頭。
張耳和陳餘。張耳和陳餘可以說是除了劉邦和項羽之外,最著名的一對從“兄弟”到“死敵”的例子了,而且《史記》為他們做了並傳。要說起他們分裂的原因,其實有些讓人惋惜,一切因為一個“誤會”。
張耳和陳餘是原趙國義軍裡的風雲人物,同時入趙輔助前趙王武臣和後來趙王歇。在輔助趙王歇不久,章邯派王離包圍了趙國的鉅鹿,鉅鹿城裡是吃力的張耳和趙王歇,鉅鹿北面是陳餘帶著幾萬人,卻不敢援救張耳。但是,張耳派人去找陳餘要援兵,陳餘還是答應了,派了五千人隨兩名將軍去解圍,結果還沒進城就全軍覆沒。由此,張耳和陳餘解下心結,直到鉅鹿解圍,張耳不斷逼問陳餘,最終陳餘一生氣,交出兵權,徹底和張耳決裂。
日後,當劉邦要和陳餘合作攻打項羽時,陳餘一度要求劉邦交出張耳。過了沒多久,陳餘敗在韓信和張耳的軍隊下,張耳在河邊誅殺了陳餘。
田榮和田假。田榮和田儋是最早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的齊國貴族,田氏兄弟還打敗了陳勝派來的周市,田儋自立為齊王,這算是根正苗紅的王了。但是,不久後,田儋親自率軍援救魏國,卻被章邯打得大敗,田儋戰死。齊華人聽說後,又立了田假為王,作為田儋的堂弟和親密戰友的田榮不幹了。於是,憤怒的田榮帶著軍隊趕走了田假等人,立田儋子田市為王。當日後項梁要求齊國合作攻打章邯,田榮就以交出田假為由來要挾,最終合作不了了之。因此,齊楚也結下樑子。
項羽和田榮兄弟。(圈中既是項羽分封的三齊)
因為田榮以“交出田假”為由,沒有和楚國合作,由此,項羽對田榮是意見的。等到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把齊國分為三塊,封三王,就是沒田榮的份。同時,張耳因為人際關係不錯,也被封“中山王”,這也引起陳餘對項羽和張耳的不滿。
於是,田榮和陳餘合作,田榮幫助陳餘打跑張耳做了趙王。田榮自己也平定了“三齊”,自立趙王。於是,項羽開始北伐齊國之路,打敗了田榮,田榮也被平原百姓殺死。但是,項羽卻陷入了齊國的泥潭,田榮之弟田橫又帶著齊華人抵抗項羽。而楚齊的戰爭,卻給了劉邦從漢中東出,發展壯大的時機。
(田榮)
所以,亂世之中,個人的際遇和各個勢力的發展都帶著一些微妙,也可以說這是必然中偶然,偶然中必然的互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