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難得小醉
-
2 # 草原baihong
諸葛亮算得上一位一流的軍事家。北伐屢戰屢敗的原因並不在於諸葛亮本人,而是兩國政治經濟軍事綜合國力導致的。政治上魏國實行屯田制,國富民強,蜀國除成都平原外,多荒涼之地,資源匱乏。軍事上魏國有大將司馬懿,兵強馬壯,司馬懿老練穩成,善於堅守,消耗蜀軍兵力,而後再戰,使得供給不足的蜀軍,半途而廢,所以才有了:“六出岐山而不會”的感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無論天時地利,都不是諸葛亮憑藉一己之力,所能為的。司馬懿有謀反之心,他的兒子取而代之,而諸葛亮忠於皇室,劉嬋又是一個阿斗,讓諸葛亮耗盡心血,沒有鞏固的大後方,支援北伐,反而前後夾擊,險阻重重,左右為難,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評價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以成敗論英雄,所以才有了“出生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慨嘆。
關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確實是有爭議的。但至今為止,大多數人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共識,爭議並不是太大的。
一、 在演義小說和民間傳說中,諸葛亮被神化了,但諸葛亮並非沒有軍事才能,不能否定他是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
二、 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提出異議,主要是來源於《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幾句評語。一則曰:“然亮才,於治戎為長(治理軍隊是他長處),奇謀為短;理民之幹(治理百姓的能力),優於將略。”一則曰:“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對此,很多學者認為:陳壽是晉國的大臣,晉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的祖父司馬懿是諸葛亮伐魏時在戰場上遇到的主要對手。陳壽如果稱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就是貶低司馬懿,所以陳壽只能唱低調。
三,、吳人張儼說(以下是譯文):
“孔明起於巴,蜀之地,佔有一州的土地,與魏國這個大國相比,他的戰士和人民,僅僅有九分之一。卻向我大吳進貢,對抗北方的敵人。至使農業與軍事井然有序,刑法整齊,率領步卒數萬,長驅直入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的志向。仲達(司馬懿)據有天下十倍的土地,憑藉他兼併而來計程車卒,據守堅固的城池,擁有強盛的軍事力量,卻沒有打敗敵人的意向,僅僅想要保全自己而已,使得那諸葛亮來去自如。若是諸葛亮不死,用盡機謀,尅日進兵,則涼,雍二州(主要指今甘肅,陝西地區)就會兵不解甲,中原地區馬不離鞍,勝敗的局勢,也就決定了。昔日子產(春秋時人)治理鄭國,諸侯不敢加兵,蜀相諸葛亮和這是相似的。”(《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引《默記·述佐篇》)
又:清代學者黃恩彤,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有一個全面的論述,摘要譯述如下:
“建興六年(公元228),武侯進攻祁山(今甘肅西和東北),因為馬謖違反節度而失敗,但還是乘機遷移西縣(今甘肅天水西南)百姓千餘家於漢中。這年冬天,又出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因為糧盡而退兵,斬了魏將王雙。九年(公元231),又出祁山,因為糧盡退兵,射殺了魏將張郃。可見自從出師以來,多因為軍糧不繼,以至挫傷了軍隊的鋒芒。但每次退兵,往往能擒斬敵人的上將,全軍振旅而還,不能說他短於用兵啊。”(引自《三國志旁證》22卷)
四、 諸葛亮一生謹慎,治軍也謹慎。不打沒有準備的仗,不走險棋,不出險招,但根據具體情況,出奇制勝的情況也不少。這隻能說諸葛亮用兵屬於這種風格,而並非不善用兵。形成這種風格的原因有二:一是和他縝密審慎的性格分不開的。二是形勢使然。蜀國國小勢弱,和強大的魏國抗衡,不能出差錯,也拼不起。
諸葛亮不僅僅是傑出的政治家,也是傑出的軍事家。他以小勝大,以弱勝強,軍紀嚴明,愛民如子,深受蜀華人民愛戴,發明了眾多強弩,木馬等軍事武器,常出奇兵,出奇謀,變不可能為可能,輔助劉備使得弱小的蜀國成為三國鼎立的一傑,如果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劉備的天下。他死後,蜀國逐漸走向敗落,並被魏國吞滅。
-
3 # 嶽宗恆岱
軍事家不是以結果論的,要是唯結果論,首先不符合的唯物辯證法,而且還會得出很多可笑的結論。這裡可以舉個例子,曹操是公認的軍事家,這點無人懷疑,但是當我們套上為結果論的套路,就會發現,他也不能成為軍事家,因為曹操的願望是統一全國,而且赤壁大敗。目標也未實現,那麼他不是軍事家嗎?結論難道不慌繆嗎?
現在回到諸葛亮的身上,那麼他是軍事家嗎?結果先暫且放下,我們看看諸葛亮面對的形式或者是大勢。北伐之前先有關羽失荊州,關羽也戰死,後有劉備夷陵大敗,軍事將領損失殆盡。然後又有南中反叛,再加上與東吳聯盟破裂,蜀國可謂是內憂外困。所以才有諸葛亮出師表所說的益州疲弊。
再來看諸葛亮面對的魏國,北方基本統一,國君不昏庸,手下人才也遠非蜀國可比。並且魏國也沒有大變,可以說沒有諸葛亮隆中對的前提條件,而且人口魏國是蜀國的5倍,去掉守衛北部和東吳的兵力,單雍涼兵力也得十幾萬。好幾次還有中軍相救。反觀諸葛亮能帶多少呢?去掉南中與江州的兵力,北伐最多的兵力是第一次與最後一次,也不過十萬上下,而且由於蜀道難走運糧極不方便,客觀上也制約了北伐的效果!
最後,我們再看看北伐的戰果。一伐先勝後敗,諸葛亮未能實現預定目標,僅僅只是遷餘家到漢中。但是歷史記載蜀國君臣對此興高采烈,因為這一戰蜀國得到了實惠,唯有諸葛亮心有愧疚,引責自疚。這時蜀國君臣“始知諸葛有吞魏之志也!”所以第一次北伐按照諸葛亮的看法絕對是失敗的。
二伐僅一月,以諸葛亮之謹慎不會如此輕率,並且還只帶了一月軍糧。我的理解是這次北伐並非真打,而是策應東吳。但是很多人說這次北伐連1000人的陳倉都打不贏可以說諸葛亮軍事不行!這裡很多人也只是看結果,所得結論當然不準確。首先魏國早有準備,其次古代攻城打個一年兩年也不少見。就以大家熟悉的周瑜為例,打江陵花了一年時間,而且還是在關羽絕北道的情況下,那麼周瑜軍事也不行嗎?
三伐,是在曹爽走子午古大舉進攻蜀國時因大雨撤退派魏延追擊時發生的。這次打敗郭淮,收武都陰平。蜀國勝利。
四伐,司馬懿與諸葛亮的首次對戰!具體經過太過冗長,我不想贅述。只說關於此次大戰的結果。晉書說司馬懿戰俘萬計,而魏晉春秋,資治通鑑等書確卻是諸葛亮甲首3000,這裡按照歷史研究的孤證不立的原則,大多數史學家是傾向於甲首3000的。而且如果真是戰俘萬計以蜀國最多十萬兵力的推測,這可是大敗,可以說是傷筋動骨了,私以為不可信!這裡留給大家評判,我不多說。
五伐,相持百日,以諸葛亮病逝結束!期間以屯田解決糧食問題,但是以結果看蜀國敗了。
回到諸葛亮是不是一流軍事家的問題。大家根據我以上的回答自行判斷吧!至於古人對諸葛亮軍事才能得評價我就不說了,老掉牙了,遠不如自己判斷!
-
4 # 一貳一橙
諸葛亮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算是出色的軍事家,因為他不敢弄險。我們都知道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根本就不能一招一式地打,歷史上勝利的戰爭或多或少都會有點弄險的因素在裡面,哪有這麼多“十全必克”的戰果啊!
可如果要把諸葛亮來個歸類的話,他應該算得上是位戰略家和理論家,就是他能給出個大方向,如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但實際戰場情況就必須交給各路將領,如彭越,曹參等,事必躬親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該做的。
諸葛亮和劉邦的不同之處劉邦自己也說過,論出謀劃策他不如張良,論帶兵打仗他不如韓信,論保證後勤他不如蕭何,可最後卻能掃蕩群雄,逼死項羽。就是因為他能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即有自己的想法又能放手讓屬下人去辦,才能取得最後勝利。
諸葛亮可就不同了,魏延的子午谷他不敢用,馬謖守街亭他要死規定當道紮營。結果最有希望成功的第一次北伐就損兵折將,還得殺了馬謖來向天下人謝罪,這就證明了諸葛亮即想當戰略家,又想做軍事家,弄得其他將領都出不了頭。馬謖被殺,魏延和楊儀不和這些都和諸葛亮這種大包大攬的性格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諸葛亮長於內政,短於軍事諸葛亮的戰略眼光那是毋庸置疑的,在新野能投靠什麼都沒有的劉備,《隆中對》甚至是劉備集團後幾十年的鐵打政策,這就能說明諸葛亮的眼光準,心思細膩,敏感,能鋪劃大方面的戰略規劃。而在軍事方面他雖然顯得不足了,但也不是一無是處。
南征南中不就嬴了嗎?至於五次北伐,雖說沒大的勝利,但第一次得姜維,拔西縣千餘家回漢中,第二次擊殺魏將王雙,第三次得武都,陰平二郡,殺敵數千,第四次伏殺張郃,第五次嚇退司馬懿,都是有成果的。所以我本人不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只能說在他的內政能力和戰略規劃面前,他的軍事能力要小一個檔次。
要是他能把這個關中戰場直接放權給魏延,馬謖,趙雲他們,那鹿死誰手還真不一定。曹真就被趙雲的疑兵之計騙過,如果他們三人聯手,曹魏的損失還真不至於這麼小。
回覆列表
是不是要看對手啊!魏國文臣武將數不勝數,蜀國偏於一隅,人才和中原無法媲美!
打個比方,東北地區想要獨立,並且統一全國,就是戰神阿瑞斯也不能做到!而諸葛亮做到的,已經是歷史上無人能做到!
不要說韓信,劉邦和韓信的對手是驕傲自滿的楚霸王!想想,如果劉邦和韓信的對手如果是曹操,會如何!恐怕早就四海歸一了,劉邦韓信只能是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