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漢朝許多統治者在位期間都採取了和親政策,是漢朝勢弱不得不採取和親政策還是其它緣故?
6
回覆列表
  • 1 # 香酥辣

    因為對於漢王朝來說穩定東部比打擊匈奴更重要!!!

    匈之戰是從漢朝自漢高祖到漢元帝,歷經惠帝,少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大漢朝湧現出了周亞夫,李廣,衛青,霍去病等一眾名將,隨著消藩與中央集權的進行,漢朝的控制疆域也越來越大,那麼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深深影響著中國的戰爭是怎樣進行的?為何直至漢武帝時期,才出現大規模的反擊動作?

    漢匈之戰的開始是白登之戰,而白登之戰的結果使得漢朝走上和親的道路,不得不說和親是穩定當時中國的最好辦法,因為當時的劉邦面對不止有匈奴,還有自己手下(老夥計)們的叛亂,匈奴不要命,要命的是大漢朝內部叛亂,因此面對關東不斷地叛亂,他只能將地方封給自己放心的兒子們,所以漢朝出現了封建封國並行的情況。

    非劉不王與非功不候:為了保障帝國的穩定,劉邦與他剩下的親信形成了一個具有政治效力的約定,這個約定直到漢朝正式滅亡之前的幾年才被打破,這句話的原意是為了限制勳貴,將諸侯王與勳貴們的特權繫結,勳貴的特權是建立在非劉不王的基礎之上的,一旦前者不成立,那麼後者的特權就沒有任何保障,至此漢朝終於擺脫了關東地區打了叛,叛了打的圈子。

    諸呂之亂:他身邊的人終於登上權力的巔峰,為了壓制勳貴與加強皇權,劉邦走上了用身邊人的路子,在劉邦死後,已經沒有人能壓制呂后,上臺之後,首先打破了她老公留下的約定,這樣不止諸侯王有怨氣,連勳貴們也難免有兔死狐悲之感,因為呂后的身份與手段,很多人敢怒不敢言,但是呂后一死,勳貴代表喜迎諸侯王,所有違背約定的事情一律廢除。

    迎立天子:如果說這是迎立,還不如說是選擇天子,文帝一看該殺的不該殺的都殺了,自己就一個作用走進去當皇帝,首先將自己的繼承先合法化了,來人將還在位置上的皇帝誣告成非惠帝親生子,我是正義的,你們以前遭奸人矇蔽,不知者無罪,既然惠帝的兒子不行了,那麼就讓我這個弟弟代勞吧,恢復一些過去有益於國家的法令吧。

    !!!公元前177年:這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事濟北王劉興叛亂,這標誌著漢朝的一些諸侯王已經不服皇帝了,文帝畢竟曾經是諸侯王的一員,憑什麼你做的了皇帝,你我誰還不是劉邦的子孫?對於漢朝皇帝來說就有消藩的必要,另一件這是匈奴復居漢南地,這河南地不是今天的河南而是河套地區,佔據了這裡也就意味者匈奴可以打擊漢朝的心臟——關中地區.

    白登之圍到公元前166年這是漢朝對匈奴的態度是放任,此時的漢朝的目標是如何安定中原地區,擁有了河套地區的匈奴,對漢帝國的首都實施打擊,在擁有河套地區的匈奴為什麼沒有馬上打擊漢朝,因為匈奴的側翼還是有月氏這個國家,但隨著匈奴的實力增加,而在這一年單于已經打到了陝西隴縣西,漢朝不得不用更大的代價安撫越來越強的匈奴,漢朝的主要威脅也由關東叛亂變成了匈奴,次年匈奴消滅月氏,月氏西遷。

    約定的漏洞:對於漢文帝來說,一是缺錢,二是壓制這幫勳貴,可是諸侯王與勳貴是在約定中,是一體的。可是這個約定有一個漏洞,那就是我讓原來的爵位白菜化,用錢可以換爵位,在不違反約定的條件下,打擊勳貴的影響力,還能增加收入,還可以加強這幫勳貴的子女們的戰鬥力,讓他們渴望戰功,而不是安逸而眼前的生活,有底線的賣官賣爵還賣出文景之治。

    消藩與勳貴:漢景帝的上臺加速了七王之亂的爆發,七王的目標是複製文帝的上位法,但是這場戰爭的關鍵之處不在叛軍強,而是在這幫勳貴手上,如果勳貴選擇七王,這戰不用打了,殺晁錯,有三點,一使得叛軍無名,二是穩定其他的諸侯王,三是保證這個約定,讓勳貴們安心打仗。但是那麼多的人頭穩定了局勢,卻沒有解決問題,身為臣子,為國家解決問題有什麼錯?太急!

    太子與梁王:漢景帝面對這個弟弟的心情很是複雜,一方面他在七王之亂的功勞的確高,另一方面決定了他的太子之位,又會導致下一代的七王之亂,為了自己的兒子也為了漢朝的穩定,就委屈你了弟弟。太子能不能活的決定權在梁王而不是在皇帝之手,而梁王的行動告訴景帝,不能給下一任再製造一個新的梁王,所以越求助自己的奶奶死的越快。

    文帝與景帝留下的不僅僅是國庫充盈的國家,還有減少了很多皇權的敵人,穩定的關東,至此一個擁有巴蜀,中原,山西,中原,關中,楚地,政令出一門,同時漢朝的主要問題就只有外部的軍事威脅,漢帝國的主要威脅也已經由匈奴威脅與諸侯王的雙威脅變成只有匈奴威脅,漢帝國在這時候也已經有精力面對匈奴的進攻,有限防禦依舊是漢王朝的國策,但是漢朝已經擁有了反擊的實力。

  • 2 # 苦茶庵

    漢朝與匈奴和親的目的在不同時期而各不相同。前期主要是被動,武力不及,被迫無奈;漢武帝以後的和親則出於聯絡,居於主動地位,而這些都和漢與匈奴之間的國力對比緊密相關。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時,匈奴在其首領冒頓單于統治下,實力正處於上升時期。冒頓單于是頭曼單于的長子,既有遠大抱負又工於心計,是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高後呂雉以及漢文帝的強大對手。公元前209年,冒頓率部下射殺其父,自立為單于。隨後他輕易消滅了東面勁敵東胡,又乘勝西進驅逐大月氏,南下兼併樓煩、白羊,接著出兵燕、代,全部收復了秦朝蒙恬所佔領的匈奴故地。此後,又征服了渾庾、屈射、丁零、鬲昆和薪犁,對西漢造成了嚴重的軍事威脅。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率32萬大軍出擊匈奴這是西漢首次與匈奴正面接觸。最終劉邦及大軍被冒頓單于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長達七天七夜,史稱“白登之圍”或“平城之圍”。據應劭記載,為解圍困,陳平令畫工繪製美畫像送給冒頓閼氏,稱願以此女相贈以解圍困,閼氏害怕漢女奪其寵愛,遣使勸說冒頓撤軍。美人計率先在這裡登場,為漢代和親拉開了序幕。“白登之圍”雖然得以解決,但匈奴對西漢的威脅並沒有絲毫解除,強大的遊牧民族帶來的威脅,始終像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西漢統治者頭頂。球劉邦脫困後採納劉敬的建議,與匈奴和親,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以和親為外交手段的先河。由此可見,西漢與匈奴的和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進行的,劉邦希望藉助於和親避免匈奴的進攻,而“白登之圍”成為這次和親的契機。

    從當時和親背景看,這一舉措是有利於西漢的,為西漢國力發展贏得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故和親在這時是具有一定必要性的,原因有三:第一,從漢初到漢武帝時期匈奴正處於蓬勃發展的上升階段,冒頓單于短時間內統一整個北方草原,兵力強盛,而經過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建立起來的漢帝國,則滿目瘡痍,在無法抵禦的情況下,暫時的隱忍為自己贏得發展的時間,無疑是明智的。第二,匈奴處於相對落後的社會階段,需要的是肥沃的牧場和眾多的奴隸,相對貧瘠的北方草原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其南下進攻漢朝的慾望十分強烈。第三,歷史證明“和親協定”對匈奴的約束力量不可小覷。以往人們都是關注漢朝的卑躬屈膝,事實證明在和親協議簽訂後,匈奴雖然屢有擾邊,但相對於此前的瘋狂擄掠已較為收斂。由此可見,漢匈和親是漢朝根據自身實力採取的不得已行為,從而儘可能地避免戰爭。

    漢文帝在位時仍然沿襲了這一政策。文帝初年雙方又有了一次和親,從而使劍拔弩張的邊境形勢得以緩和。透過這次和親,一方面漢文帝與匈奴單于約為兄弟,互不侵擾;另一方面漢王朝每年向匈奴進貢大量財物。總之,這次和親既是停戰議和的結果,又是劃定疆域的協定,同時也表現了漢匈以雙方人民的切身利益為重的誠意。公元前174年,匈奴冒頓單于死,其子老上單于即位,漢文帝再次派遣諸侯王之女出嫁老上單于為閼氏,由宦官中行說送親。中行說送親後稽留匈奴不返,此後直至漢武帝時期,他一直住在匈奴充當謀臣,煽動匈奴侵擾漢朝邊境,對整個西漢中前期的邊疆穩定造成極大威脅。除的

    那麼匈奴為何會同意和親甚至主動向漢朝提出和親要求呢?原因有二:一是漢匈戰爭互有勝負,當匈奴在戰場上失利時,和親就自然被提上日程;二是透過和親,匈奴可以不費一兵一卒每年從漢朝獲得大量財物,早在劉邦時與匈奴和親,每年就送給匈奴大量財物此後遂成為定例。匈奴軍隊雖然比漢朝軍隊戰鬥力稍強,卻沒有必勝的把握,千里出征,勞民傷財,又須擔負失利的風險,不如和親坐享其成。

    漢武帝以來,經過漢朝前期數十年的發展,雙方國力對比發生了逆轉,於是漢武帝對匈奴採取了大規模的軍事攻勢。在漢朝長期的軍事打擊下,匈奴騎兵屢遭重創。與此時,其國內政治矛盾日益激化:左賢王、右谷蠡王因未能立為單于而怨恨左谷蠡王,欲率部眾南下歸漢,形勢的發展越來越對漢朝有利。單于為穩定國內局勢,以及突出自身地位的正當性,主動要求與漢朝和親,以漢朝公主為閼氏,以增加其權力的光環。

    總之,漢武帝死後,匈奴由被動的和親轉為主動要求和親,由以和親要挾漢王朝變為好言美語請求和親。這種局面的形成,完全是漢匈雙方實力消長變化所造成的。

    東漢建立以後,匈奴草原發生嚴重自然災害,由此引發的各部落間政治鬥爭愈演愈烈,南匈奴被迫歸附於東漢,匈奴從此分裂為南北兩部,國力進一步衰落。停留在草原的北匈奴頻繁地與南匈奴發生戰爭,多次戰敗。此前以武力征服的烏桓、鮮卑各部在這種情況下也相繼脫離其統治。如果說在劉秀末期東漢政府是懼南北匈奴有二心的話,那麼漢明帝以後不同意北匈奴求婚,則在於防止其借東漢聲威威脅草原上其他民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和聯想最近互懟,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