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土翡

    這個問題首先搞清楚兩黨是如何興起的;第一東林黨當然是來自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也叫龜山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書院之一,位於現在江蘇省無錫市解放東路867號。據說北宋政和元年,無錫官員李夔陪同著名學者楊時遊覽無錫南門保安寺時,楊時無意間來到這裡,只見臨伯瀆港,前臨清流,周圍古木森天與鬱鬱蔥蔥的廬山東林寺很相似,是研究和傳授學問的聖地,就像留在此地講學。李夔贊同並支援,就這樣,一個名為“東林”的學社就這樣誕生了。

    時間到了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朝廷開始選任內閣大學士。此時,顧憲成開始提名一些人的名單上去,沒想到明神宗一直都很討厭這些人,現在看見顧憲成還要為他們提名,就十分氣憤,立即削去他官籍,讓他回老家。罷官歸裡的顧憲成、顧允成等人在廢址上開始重建書院,別看顧憲成被罷了官,好歹人家也是在中央做過官的,常州知府歐陽東鳳和無錫知縣林宰巴不得結交呢。兩人開始贊助顧憲成等人在廢址上重建書院,仍以“東林”名之,從此東林“諷議朝政、裁量人物”。

    同年十月,顧憲成會同顧允成、高攀龍、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等人,發起東林大會,制定《東林會約》,這就是時稱東林八君子的那幾個人。自此,東林書院裡經常可以看見顧憲成等人在講學,不過他們不僅僅只限制於做學問,還經常諷議朝政,長此以往逐漸形成一個政治集團“東林黨”。之後,顧憲成又為書院撰寫了千古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在心。至今仍懸於書院依庸堂內。

    實際上,早期的東林黨還是個有信仰的集團,其中不乏信仰儒家仁道的真君子。高攀龍曾說過:“此時民不聊生,大亂即將來臨。”顧憲成也感到,危機四伏的政治形勢已如同“抱柴於烈火之上”。他們將做學問與關心國事緊緊地聯絡在一起。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集團發生了嚴重變異。尤其是明朝亡國之際,一些東林黨人士,逐漸為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代言,對明末饑荒災民的悲慘現實當做沒看見,還極力阻撓對款賑災。

    第二:閹黨,

    閹黨的出現應該算是一個必然的產物。因為它開始的時候,是作為皇帝的幫手存在的。我們要知道,士大夫這個階層在明朝時又有非常非常大的權力的。可以說明朝是一個對文人來說比較理想的,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的朝代。這種局面非常考驗皇帝本身的執政能力。在朱元璋朱棣的時代,由於皇帝本身強勢,文官集團並沒有掌握在朝堂上的絕對話語權。皇帝才是朝堂上權利的最高者。但是他們的繼任者並沒有他們這樣的魄力。他們無法承受文官集團所施加的壓力,但又不甘心把自己皇帝的權力拱手讓人,所以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找一個幫手來幫他。

    這個幫手就是內廷宦官,明朝的宦官其實權力還是很大的。我們著名的遠遠洋Nautilus鄭和,其實就是朱棣內廷的宦官。明朝的宦官相當一部分是成年以後才淨身入宮的,所以他們很多都識字會武,甚至是做過小官。而且朱棣的孫子朱瞻基在繼任之後,還頒佈了一項法令,教導內廷的太監們讀書識字。掃除了太監參政的最後一道障礙。從這一點上來看,太監的參政其實也是有人為的推手在裡面的。

    所以說為什麼東林黨和閹黨會鬧到水火不容的地步,首先就是皇帝失去了對兩黨的絕對控制權,再次就是兩黨爭鬥到最後誰都想搞死誰

  • 2 # 小宋史趣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來了解一下當時的大背景。

    萬曆朝初期,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掌朝政,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他在明朝政治、農業、軍事上的一系列措施使得明朝一轉自嘉靖後期以來的頹勢,國力慢慢恢復,並一度呈現出中興的跡象。 然而隨著張居正的逝世,萬曆皇帝開始執政,張居正改革的政策措施,樁樁件件都被一一廢除,本來呈現中興氣象的大明徹底開始走下坡路。這時期農業中土地兼併現象越來越嚴重,吏治、官場腐敗,軍備邊防鬆弛,再加上萬歷皇帝后期長期不理朝政,致使朝廷內宦官專權。而此時身處朝廷正義之流的官員們對此等現象深惡痛絕,經常諫言呈上,直言利弊。

    其中,東林黨的發起人物顧憲成就是其中的代表。由於他的直言不諱惹怒了萬曆皇帝,被革職回鄉。然而,顧憲成回到家鄉並沒有因此而沉淪,他開始用講學來喚醒當時的人們,慢慢的後來逐漸形成了影響力,於是他就把講學的地方移了當時的東林書院,聯合當時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們,定期在東林書院講學論道,由於他們講的都是現今國家及朝政之事,自然吸引了很多人來聽講,甚至在朝廷中擔任重要職位的官員也慕名前來,大家都被這樣的氣氛和內容所感染,逐漸形成了這樣的一種學術派別,姑且就叫做東林學派。同時也可以稱之為一種政治團體。至於東林黨的叫法,是當時他們的反對者提出來的並被後世沿用。

    當時東林黨的思想對朝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不僅官員在處理政事的時候會受到東林學派思想的影響,就連皇帝在決定一些國家大事的時候,也會受到當時已經加入東林黨的官員的進言和諫言。 至於為什麼東林學派和宦官集團扯上關係,還得說說他的三大主張。

    他們主張,第一廣開言路,使朝廷形成從諫如流的好風氣。第二反對宦官干政,這也是明朝後期朝政的真實反饋。第三反對工商稅,因為所收的工商稅大多數都出自他們貴族大地主階級的,這是根據他們的階級屬性提出來的。 其中第二條是於真真切切地向當時的宦官干政直接宣戰。自此,東林黨和宦官是徹底幹上了。

    而且在萬曆皇帝死後,明熹宗即位之後,這種鬥爭現象變得尤為嚴重。 明熹宗即位之後,效仿後期的萬曆,深居後宮,不理朝政,使得當時的大宦官魏忠賢大權在握,權傾朝野。掌權之後,魏忠賢開始對東林黨進行反擊,他先是一一罷免在朝中的東林黨人士,逐步剷除東林黨的羽翼。甚至在他們被革職拿辦之後,魏忠賢還不罷休,還令錦衣衛繼續進行迫害,當時朝中東林黨遭受牽連、罷職、迫害的十之七八。不僅如此,東林黨強烈反對加收的工商稅,在明熹宗一朝也由魏忠賢重新提出並實施,由於東林黨人士中大多為地主階級和工商階級,加收工商稅就相當於掠奪自己的財產,他們豈能容魏忠賢這樣做?

    熹宗去世後,崇禎皇帝即位。由於崇禎未即位時便對魏忠賢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在探得新皇帝的心思之後,朝中大臣紛紛上奏彈劾魏忠賢,崇禎皇帝正好藉此機會除掉了魏忠賢,黨閹之爭似乎以東林黨的勝利而結束了。 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人士便開始在朝中得勢,他們上言崇禎使崇禎取消工商稅,維護了自己階級的私利。但同時也斷了大明最重要的一項經濟來源,使得繁重的賦稅都加到了農民的頭上,導致階級矛盾日益增大,變相的斷了大明王朝的命運。同時,政治上的上位,並未讓他們就此收勢。反而更加肆無忌憚地打擊反對派,造成朝政混亂,成為了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

    自古以來,黨爭誤國,在明朝末年體現的淋漓盡致。

  • 3 # 古今烽火臺

    東林黨和閹黨是明朝兩大官僚集團,東林黨代表的是中下級官員和知識份子,而閹黨是以大太監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因為政治主張及各自的利益問題,兩黨勢力的鬥爭,一直持續到南明滅亡時才結束。

    東林黨的形成

    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明朝後期,封建統治者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政治日趨腐朽。1605年(萬曆二十三年),吏部郎中顧憲成因“建儲”等問題與神宗意見相忤,被革職還鄉,顧便同原住行人高攀龍、御史錢一本等,在原宋時楊時講學的無錫東林書院(今江蘇無錫縣城東)講學,評論朝政,抨擊權奸,逐漸形成一個頗有影響的政治集團。

    這個集團被稱為“東林黨”。該黨代表了中下級官員、中小地主及知識分子的利益和要求,參加者亦多是在政治鬥爭中失意的官僚士大夫、文人等。顧在講學中力闢王守仁“無善無噁心之體”之說,“每歲一大會,每月一小會”,鼓勵學者應志在“民生”、“君文”、“世道”;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一時“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形成“學舍至不能容”的局面。

    東林黨反對王公、勳戚、權臣等掠奪土地,反對礦監稅的橫徵暴斂,主張廣開言路,改革弊政,任用賢能,澄清吏治等。凡此皆遭王公權臣等的忌恨。

    閹黨的成立

    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擅權,“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手下又有所謂“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親信爪牙,直接同東林黨作對。至天啟時,“自內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一時東林黨的反對派,浙、齊、楚、宣、崑等黨派都依附於魏忠賢,統稱“閹黨”。

    兩黨的鬥爭

    1624年(天啟四年)6月,東林黨首領之一、左副都御史楊漣劾魏忠賢24罪,黃尊素等也群起劾魏。次年,魏所統閹黨瘋狂反撲,楊漣、左光斗、黃尊素、周順昌等東林黨人遭捕殺。1625年(天啟五年)12月後,御史盧承欽求媚於魏,把東林黨已罪未罪者,列榜告示天下;魏之黨羽顧秉謙等修《三朝會要》,誣陷東林黨人。於是,東林黨受到閹黨借“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為題的嚴厲報復。1627年(天啟七年)8月,崇禎皇帝繼位,因東林黨派官員擁立其為帝,魏忠賢被逮治,大批閹黨分子被定為“逆案”,分別受懲,東林黨亦被恢復名譽。此後,東林黨同閹黨殘餘鬥爭時起時伏,持續達50年之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西交大醫學部臨床醫學專業錄取了,就業前途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