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怯之

    要弄清楚老子《道德經》所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究竟何意,首先必須弄清楚《道德經》中"道"的概念。

    拋開學者專家們對"道"的諸多講解及諸種定義,若不想被弄昏頭,我以為最簡單直白的理解,老子的道,其實就是宇宙時空。

    所以若將2500年前"道"這個詞,轉換成當今通行的"宇宙時空","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這段話,其實是老子在講述宇宙時空是由三種最基本的東西構成。這三種東西是什麼,老子沒有明講,用今天的知識結構來理解,我們方才明白原來是資訊、能量和質量。這當然會令我們十分震驚:老子是透過何種方式得到這一結論?

    只需仔細閱讀,其實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交待得再明白不過。為便於對照解讀,我將原文分為四小段,譯解也對應分為四小段,分別用阿拉伯數字作標識。

    現在讓我們一字一句再重讀一遍四十二章的原文: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3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4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對四十二章,我在即將出版的新書《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一書中作如下譯解:

    1、道(時空)首先創造出第一種東西(比如能量),之後轉化為第二種東西(比如質量),再之後形成了第三種東西(比如資訊),這三種東西組成了萬物。

    2、萬物揹負著陰懷抱著陽,虛空中充盈著看不見的氣(氣,也由這三種東西構成,因資訊不同形成陰性和陽性)是支撐宇宙世界平衡(和)的基礎力量。

    3、人人厭惡的,最不想沾上的就是孤、寡、不穀等晦氣的字眼,但領袖人物卻用以自稱。所以事情的發展有時先損後益,有時先益後損。

    4、弘揚道學思想的前輩們將道(宇宙知識及其規律法則)傳承給我,我理應要完整傳揚下去。用強者最終都無好結果,這是我要強調的首要原則。

    由是可知,老子傳揚的道,即宇宙時空的知識,並非老子的發現,老子僅只是道學思想的傳承者。但令我們震驚的是,《道德經》中載明的宇宙萬物的知識體系系統而完整,老子的前輩們(遠古和上古道學思想的傳承者們)是如何獲得的?是什麼時候什麼方式獲得的?老子又是如何系統而完整地承接下這一知識體系的?

    這才是謎!一個又一個謎!不可思議!

  • 2 # 我是一片雲666999

    紫陽真人《悟真篇》一首詩可以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

    道自虛無生一氣

    便從一氣產陰陽

    陰陽再合成三體

    三體重生萬物昌

  • 3 # 楓林紅素

    其實這一切都是跟曆法相關的!學中醫的人或者玩周易的人,都知道冬至一陽生,用卦來表達就是地雷復卦!用時間來表達就是夜裡的11點到一點,這個時間是頭一天的,終結也是第二天的開始!是陰陽的過度,交替與對沖。陽氣,在這個時間從,北方坎1宮,往左傳直至南方離9宮,這個過程就是陽升的過程。到離9宮後,即夏至,陰下行。我們也就順利地看到了陰陽二面。於是從一至二。

    或者我講的再簡單形象一點,離九宮為天,坎一宮為地,這就是天地之分,也是一分為二。

    再或者說當天地定位,南北定位,我們剩下的就是東西定位了,即春秋定位。所以我們有一個節氣叫春分和秋分。這也是一分為二。也是道生一一生二。

    當然,我這樣的解釋只不過是為了力求與形象的表達!這個話題可以無限的延伸,但是延伸下去就需要有一定的專業基礎了。

    但是我們都知道當兩種物質具備相同能量的時候,那麼它往往是靜止不變的,或者相對而言是靜止不變的。比如說兩個人在,兩條平衡的跑道上跑步並且速度是一樣的,那麼我們去看這兩個人的時候,那麼他們處於靜止的狀態。而當有第三種力量進入,又或者說是兩者力量出現一定的懸殊或差別的時候,就會有了變化。比如說我們會說誰跑得快一點,誰跑的慢一點?在化學當中,兩種物質在一起不起變化的時候,我們還會使用催化劑,於是原本兩種並沒有變化的物質,就開始產生了變化。這也是第三種物質!

    所以預測學當中有一句話叫做,天開於子,地開於醜,人生於寅。人就是陰陽二氣不停地交替變化所產生的。所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這個道理!

    或者還有一個例子,也能說明這個問題,我們知道一圈是360度。而一年365天,而周天也是365,人身上的竊穴也是365。如果所有的一切就剛好,如同畫一個圓一樣,剛剛360,那麼就沒有辦法推進,而多出去的那一部分就剛好是推進,也就是生萬物。

    不知道怎麼回答,是不是會越看越迷糊?但我也盡力了。語音輸入法,可能有錯別字。

  • 4 # 漢字真好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聽起來很玄乎,專家給出的解釋中也多是“太極、陰陽、八卦”等一堆術語,讓人莫名所以。

       艮人從漢字字源角度解釋一下這句話,儘量使它不再那麼玄乎,大家都能看得懂。

       《說文解字》釋“一”字為:“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此解說與《道德經》中那句話是一脈相承的,意思基本相同。雖然還是有些玄乎,但它提到了天地兩種實物,相對要好理解一點。

       什麼東西可以“造分天地”呢?

       答案只有一個:地平線!

         

       天和地都沒有具體的形狀,很難用圖畫出來,但因為天地相交形成的地平線呈“一”字形,中國古人便借用“一”這個簡單的形符來替代表示天或地。這種替代表示的做法,從時間上來說,應該始自早期八卦記事符號,遠遠早於漢字的產生。時間一長,大家便只記得其結論,忘記了成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後果呢,就是很多人覺得它玄乎,它是偽科學,甚至將此作為攻擊中國傳統文化的證據。其實,結合地平線想象一下,用“一”替代表示天地是非常形象的,一點都不玄乎。

       確認“一”是地平線後,我們便可進一步確定:

       “一生二”是指由地平線延伸出天和地兩個平面;

       “二生三”是指天、地分開後,形成中間的“空”;

       “三生萬物”則是指萬物生長於天地之間的“空”。

        因此,古人觀察地平線、天地和萬物的存在狀態,總結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最初很直觀,很具象,也一點不玄乎。

       

       “一”為地平線之形,多用於表示天,有時也用於表示地。例如“天”字,上面一橫表示天,下面的“大”字為人體展開四肢之形,兩部分合起來表示人的頭頂上是天。如“立”字,下面一橫表示地,上面的“六”字為人體展開四肢之形,兩部分合起來表示人腳下踩的是大地。

       “二”為陰數,一般用於表示“地”。例如“土”字,為草木長出地面之形。

       漢字中,數目三多用於虛指萬物,表示眾多之意。例如“山、水、火、眾、森”等字形中都含有三個相同實物之形,都表示眾多之意。有時,“三”字也用於實指天、空、地三個層面,如“王”字。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道”是什麼?

       在黑夜裡,人類什麼都看不到,所有一切都變成相對不存在。只有等黎明到來,人類才能再次看到地平線、天地和萬物構成的具象場景。據此,中國古人“想象”出世界的起源過程:最初,世界像黑夜一樣處於混沌的狀態,“無”的狀態;然後,像黎明到來時有光照亮地平線一樣,由無生有,即所謂的“道生一”;接著,盤古開天闢地,將世界一分為二,即“一生二”,由地平線延伸出天和地兩個平面來;再接著,盤古頂天立地,將天、地分開,形成中間的“空”,即“二生三”;最後,處於“空”中的盤古化為萬物,即“三生萬物”。

       從具象場景角度來說,“道生一”是指黎明到來時Sunny照亮地平線,所謂“道”是指日夜變化這一自然規律。

       從世界起源角度來說,“道立於一”是指地平線將天地分開,為萬物生存提供空間,所謂“道”是指客觀世界整體變化的規律。

       總之,所謂的“道”就是天地萬物執行變化的規律,即自然發展變化的規律。

       

       中國古人受刻木記事和結繩記事的啟發,用陽爻“一”替代表示天,用陰爻“--”替代表示地(包括陸地和水面兩部分)。基於天、空、地三個層面,古人將陽爻和陰爻按不同順序排列成三層,從而形成八卦符號體系,用於記載古人基於長期觀察而發現的一些自然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但是,和刻木、結繩記事一樣,這些符號替代表示的內容是約定俗成的,符號本身實際上只起提示記憶的作用,具體內容還是靠口耳相傳。隨著人類認知到的事物發展規律不斷增多,八卦符號體系在用於記載事物發展規律的同時,也逐漸用於根據規律預測事物發展的結果。因此,八卦最初產生是有現實依據的,一點都不神秘。

       在文字產生後,八卦符號體系逐漸失去記事的功能,只剩下卜筮的功能。流傳下來的,也主要是用於卜筮的內容,由於記載簡略,加上有些人故意將它神化,後人理解起來多有歧義。但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作為中國古人的世界觀,經儒家、道家先賢吸納並大力宣揚後,成為五千年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原點,深深地影響了華人的認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領克02好還是逍客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