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花小龍

    朱元璋贏得天下而張士城沒有,陳友諒也沒有,只在於一是朱元璋的軍事天賦高於兩者外,手下能人眾多,徐達,劉基都是百年不出的天才。但是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朱元璋能滅元朝是他把自己的利益與元朝直接的階級鬥爭轉化成漢族與外組直接的民族鬥爭。民族鬥爭一直是你死我活的,所以他拉全天下的漢族來幫他實現自己的目標,這一招很高明。

    朱元璋,應該說是個很有些狡猾的人物,他能夠從元末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軍中脫穎而出,建立明朝數百年基業,其中兼具被動、主動性質――明朝,其實可說是各方面因由作用的結果。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五月,元末農民起義戰爭拉開序幕,此時的朱元璋正做個僧侶遊食四方,對“人物貧富不均,多樂從亂”及“貧者從亂如歸”等嗤之以鼻。從這一點來看,朱元璋雖然出身貧民,當過乞丐,“兼職”和尚,卻有著相當的冷靜和理智。百姓大多時候是有著從眾心理的,“棄農業,執刃器”,“民人盡亂,巾衣皆絳,赤幟蔽野”,百姓當然也很有熱血,“齒木為把”,“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朱元璋有的只是冷靜和冷血。當然,他還是很有腦子,他不但看不起農民軍,更知道推翻一個王朝不是這樣簡單,貿然加入造反的行列,當炮灰也是大有可能。只是世事不盡如人意,他回憶加入起義軍的經過,“至正十二年,天下大亂,諸兄皆亡。淮兵大起,掠入行伍。”這個“掠”就很有考究,說明他不是主動加入,也是對起義軍不看好的態度。

    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興病死,朱元璋成為郭子興舊部的首腦。這對朱元璋很關鍵,可說是他的原始資本,從朱元璋入明後仍為郭立碑建廟可見一斑,“有明基業,實肇於滁陽一旅”。朱元璋這原始股買得很有心機,因為其附近的起義軍首領,全部都是農民,就郭子興一個富戶。換句話說,郭子興部德高望重,很有威望,這對朱元璋兼併周圍較弱勢力極為有利。

    朱元璋雖然有了原始資本,其實還是弱得可以,不僅元朝政府看不上眼,就算劉福通、陳壽輝、張士誠、方國珍之流,對他亦不甚上心。這些起義軍與元軍打得如火如荼,讓朱元璋鑽了空子。

    朱元璋很會收買人心。以至正十四年為例,元軍糾集四十萬大軍,強攻高郵張士誠部,力壓六合起義軍,朱元璋率所部馳援,不僅救出六合起義軍,順帶削了元軍追兵一頓,他“具牛酒,斂所獲馬,遣父老送還”,得人稱讚,“非良民豈肯還馬!”當然,這個“人”是元軍,他把繳獲的馬匹還回去,得了個“良民”之贊,雖有對元朝搖尾乞憐之嫌,卻不失為儲存實力的辦法。他救六合軍,敗元軍,統帥之力可說牛刀小試,對六合眾人又有救命之恩,在外人看來,可說是勇、謀、仁、勢兼具的人物。

    元朝倒下後,便是勢力兼併,也無外乎合縱、連橫,攻心、伐謀――朱元璋對這些伎倆可謂熟極而流。“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朱元璋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但他的確是一個擁有進取天下潛質的人物――他的確做到了這一點。

  • 2 # 歷史大人物

    朱元璋之所以能奪天下,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漢族人受到的壓迫太嚴重了,在元的統治下,將人分為三六九等,其中漢人的地位最低,而漢人的人數是最多的,這樣的階級分層,導致了漢人的大規模起義。

    二:朱元璋有人才支援,正是因為元對漢人的壓迫,所以有能力的漢人紛紛投身起義軍,導致起義軍勢力慢慢變大,而朱元璋手下也匯聚了一大批能臣武將。

    三:朱元璋採取了正確的政治道路,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優先發展勢力,然後再去追求虛名,一可更好發展自己,二可以將元的注意力引向別的地方。

    四:朱元璋有一顆上進的心和好的機遇,作為一個從放牛娃到開國皇帝,少了這兩項是萬萬不能成功的。

  • 3 # 西門不帶刀

    少校柳下惠,白話說歷史。

    太祖朱元璋能夠白手起家,成為開國皇帝,除了他自己的雄才大略,手下文臣的運籌帷幄,武將的決勝千里,士兵的英勇善戰,百姓的鐵桿支援,對手的生不逢時外,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而這個因素,古往今來,430多位皇帝中沒有一個擁有。那就是朱元璋有一位好妻子,一位好皇后——馬秀英。

    一位好妻子,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在開國的時候都沒有,而朱元璋能夠稱帝,馬皇后的功勞至少要佔一半。如果有不信的,請聽少校娓娓道來。

    1.朱元璋的政治軍事上第1桶金是馬秀英皇后幫他拿到的。

    放牛娃,要飯的,行腳僧,這9個字是朱元璋前半生的標籤。他命運轉折點應該從他到了義軍郭子興軍中,當上了副統帥開始的。他憑什麼當副統帥?除了自己作戰英勇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郭子興將自己的義女馬秀英嫁給了朱元璋,有了這層關係,淮西軍團才能認朱元璋這個人。

    2.湯和,徐達,常遇春,這些大明開國時的勳貴武將,能夠死心塌地的跟隨朱元璋。一方面是朱元璋確實身上有王霸之氣外,還有個詞叫潤物細無聲。

    這些將領們的父母,妻兒,老小,平常都是朱元璋的妻子馬秀英在照顧,有一個細節:無論戰事多麼緊迫,馬秀英都會記得這些老人,女人和孩子的生日,每到他們過生日的時候,她都會帶著禮物去看他們,有時只是一袋米,有時只是一件衣服。可就是這些不起眼的細節,能夠讓這些武將們的家眷死心塌地的追隨馬秀英,而他們的兒子,丈夫,父親也就能夠死心塌地的追隨朱元璋。

    3.劉伯溫。這個幾百年才出一個的智慧近似於妖的文人謀士,他不愛財, 也不怕死,就靠朱元璋這個大老粗能收服他嗎?別忘了劉伯溫開始時骨子裡是瞧不起朱元璋的。

    所以劉伯溫第1次輔佐朱元璋,過了幾個月就離開了。是馬秀英親自出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把劉伯溫請回來的。才讓劉伯溫死心塌地的跟著朱元璋,為他出謀劃策。可以說如果不是馬皇后。劉伯溫絕對不會追隨朱元璋。

    4.朱元璋的義子沐英——就是永世鎮守雲南的沐王府的那位,在洪武年間立下赫赫戰功。聽說馬皇后去世後,悲痛之下吐血,一病不起,數月之後病死。

    從這個細節裡我們可以看出,馬皇后與她和朱元璋的義子們的感情是多麼深厚。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那些義子們對朱元璋忠心耿耿。

    5.馬皇后去世後,朱元璋一生再沒有立過皇后,直到朱元璋去世。

    都說男人如山,女人如水,山高千尺,壁立萬丈,但都不如大海能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妻賢夫禍少。朱元璋正是在馬皇后的悉心幫助下。才能夠鎮住那幫驕兵悍將,才能籠絡住文臣士子,才能夠稱帝統御萬方,成就不世之基業。

  • 4 # 見證的回憶

    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這種不可逆的歷史週期迴圈之中,元帝國像一位曾經精力充沛的年輕壯漢隨著時間的推移已是日暮西山,垂垂老矣。而接替它的下一個新興王朝正在母腹的胚胎中醞釀著,那麼它的締造者——朱元璋是怎樣從乞丐最終煉成皇帝的呢?

    此時的朱元璋正在經歷著人生三不幸之一的少年喪父,痛失雙親之中,孤苦無依的他在投親靠戚失敗的境況下無奈出家做了和尚,十幾歲的小孩自然不會四大皆空,潛心研習佛法,寺廟成了他的衣食父母,一連串的痛苦與磨難正在折磨著朱元璋幼小的心靈,在一個本應享受父慈母愛的年齡段,苦難成了他的導師,憂患成了他學校,朱元璋在這種環境變著成熟隱忍,堅韌頑強,不畏艱險。

    朱元璋沒有讀過什麼書,也沒什麼文憑,但他有豐富的社會閱歷。逆境幫助了他的生存,危機提高了他的警惕,困境刺激了他的思維,他知道自己沒有可依靠的人,只能依靠自己。開始參加義軍時,由於他出身卑微不怕吃苦,很快從人群中脫穎而出;在軍帳中他察言觀色,靈機應變,很快受到義軍統領郭子興的青睞和器重;在與元朝當局的作戰中朱元璋足智多謀,常常以少勝多,而等到論功行賞時他總是將功績歸於領導,歸於眾人,因此在軍中朱元璋的威望如日中天,等郭子興死之後,朱元璋成了這支起義軍實際統帥。

    雖然朱元璋的事業和前途在蒸蒸日上,但他沒有被勝利衝暈頭腦,還是時刻保持清醒,他禮賢下幹,廣攬人才,常遇春,徐達,劉基,藍玉,李善長等人分別被他收入麾下,朱元璋在逐漸形成自己勢力集團, 而其他起義軍將領就要遜色很多,他們要麼驕傲自滿,要麼奢侈腐化,更重要的是元朝還沒被推翻,義軍內部反到出現分化瓦解和彼此攻斗的局面。朱元璋此時高瞻遠矚,審時度勢,面對其他義軍的拉攏和挑釁,採取謀士的“廣聚糧,高恐牆,緩稱王”的韜晦之計,避開了鋒芒,儲存了實力,發展壯大了自身的集團,等其他諸候爭的你死我活,兩敗俱傷時,此時厚積薄發的朱元璋出來收拾殘局,以最小的代價換得最大的利益。

    上天降大任於朱洪武,推倒元朝的重任最終由他來完成,在“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政治檄文中,號召所有受元朝壓迫,剝削的民眾武裝起來,將蒙古統治者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從而一雪漢民族被外族欺凌蹂躪的百年屈辱史,這在歷史上也是可歌可泣,彪炳千秋的豐功偉績!

    從一個早年喪父,乞討街頭的朱重八到一個讓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洪武大帝;從一個禮賢下士,求賢若渴以仁德謙遜示人的青年朱元璋,到一個猜忌多疑,嗜殺成性的大明開國皇帝,是非功過任憑後世去評價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有兩百多平的彩鋼搭的棚子,適合養殖點什麼,自己沒有養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