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傲翔鷹
-
2 # 紅色微平臺
要登陸月球后返回地球,先在月球軌道留一個指令艙,月球登月艙有兩大部分,一個是月球登月工作艙,一個是返回艙,就是一個小型火箭,小型火箭發射,把返回艙推到月球軌道,與在月球軌道運轉的指令艙對接,然後加速,返回地球軌道,減速,返回地球!
-
3 # 艾伯史密斯
答:阿波羅計劃歷時11年,耗資255億美元,幾乎是舉全國之力把宇航員送上了月球,關於登月返回的細節網上有很多。
我補充幾點阿波羅計劃中,經常被人忽略的資訊;因為關於阿波羅登月,一直以來都有陰謀論的說法,有人懷疑美國登月後是怎麼返回地球的,也有人質疑美國登月一次後,為什麼就不再登月了!
其實這些質疑點,很多都是懷疑者獲取資訊的不全,比如下面幾點:
(1)阿波羅計劃
阿波羅計劃中,有阿波羅1號~17號,一共17次重要計劃,其中阿波羅1號~6號,是地面任務或者無人飛行任務,阿波羅7號~17號是載人飛行任務。
(2)登月次數
阿波羅11號~17號是載人登月任務,一共七次,但是阿波羅13號在地月轉移軌道中服務艙發生爆炸,宇航員緊急轉移到登月艙,飛到月球繞一圈後才回到地球,所以阿波羅13號登月任務是失敗的。
只有阿波羅11號、12號、14號、15號、16號和17號,成功完成了登月任務,一共把12位宇航員送上月球。
(3)死亡人數
登月計劃並非一帆風順,比如在阿波羅1號的地面任務中,三位宇航員就因為指令倉失火而喪生;而阿波羅13號的宇航員,差點就沒能回到地球。
(4)結束登月
美國完成六次載人登月後,NASA原本計劃進行阿波羅18號的登月計劃,但是美國ZF認為他們已經在太空爭霸中戰勝了蘇聯,而且六次登月已經對美國民眾成為常態,說白了就是民眾對登月失去了興趣。
於是美國ZF削減了NASA的預算,阿波羅18號的登月計劃也因此被取消。
技術條件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1/6,理論上同樣質量的飛行器,脫離月球引力只是脫離地球引力所需燃料的1/22,所以登月後從月球返回地球並不是什麼難事。
關鍵還是在於,是否有足夠運載能力的火箭,把如此巨大的登月裝置送到月球軌道,當年美國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近地運載能力是118噸,月球軌道運載能力為45噸。
而阿波羅11飛船總質量大約就是45噸,其中登月艙14.7噸,指令倉6噸,服務艙25噸;宇航員就是靠著登月艙,完成了登月任務。
-
4 # 變臉影帝
以美國阿波羅探月計劃為例子。
登月太空器將包括兩個主要部分:指揮/服務艙以及登月小艇。
指揮艙(Command Module,CM)呈錐形,用於搭載太空人從地面一直到月球軌道,是唯一在任務完成時返回地球的部分。指揮艙的裝置包括反應控制推進器、對介面、導航系統以及太陽神導航計算機。服務艙(Service Module,SM)中儲存了太空人需要的各種裝置,例如服務推動系統、燃料、氧氣罐、機動噴口和通訊天線。在太陽神15號任務中,太空器進入月球軌道時的推進器也位於服務艙的末尾。指揮艙與服務艙被稱為指揮/服務艙(CSM)。服務艙還攜帶了科學儀器模組。返回大氣層前,服務艙被丟棄。只有指揮艙外層有隔熱板,能夠抵擋進入大氣層時的高溫。進入大氣層後,指揮艙開啟降落傘,逐漸減速並降落在海面等待救援。
阿波羅登月艇(Apollo Lunar Module)是太陽神宇宙飛船登月直接登月的部分,由美國的太陽神計劃為達到登月併成功返回而建。登月艇又被其製造商稱作「LM」(月面模組),也叫做「LEM」(登月模組)。
完整流程大致是:地球發射火箭(捆綁著登月太空器)-進入近地軌道-飛向月球軌道-登月太空器抵達月球軌道並釋放登月小艇-月球勘察任務完成後人員進入登月小艇-登月小艇直衝雲霄與月球軌道指揮/服務艙對接-人員返回軌道/服務艙-登月太空器再度點火返回地球-進入大氣層前拋棄服務艙-指揮艙抵達地球。在登月器抵達月球時候,火箭基本消耗了燃料,實現與登月器完全分離,所以返程階段基本依靠登月器自身燃料返航,在大氣層實現減速降落。
-
5 #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最近正值人類登月五十年紀念,有很多人對其中的細節興趣,特別是登月之後的宇航員到底是怎麼返回地球的,更是讓很多人非常費解。其實關於登月的宇航員怎麼回地球這件事,答案非常簡單:宇航員就是坐著火箭回來的呀。
如下圖所示,土星五號火箭大家可能非常熟悉,但是土星五號到底運載了什麼東西,大家就不一定清楚了。其實土星五號的頂部最終會分離出來兩個飛船,分別是登月艙和指揮艙——宇航員就是在這兩個飛船中飛向月球、登陸月球然後又返回地球的。
如下圖所示,左邊就是指揮艙,右邊就是登月艙。當兩名宇航員登陸月球的時候,指揮艙就飛行在月球的軌道上。而且大家應該也看到這兩艘飛船裡面有圓柱形/球狀的罐子,這些罐子裡面裝滿了燃料,指揮艙、登月艙就是憑藉這些燃料飛行、登陸的。
當登月艙降落到月球上之後,就是下面這個樣子的。實際上基本是登月艙,也不是一個完整的結構,而是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其中上面的那個部分就是所謂的“上升級”。
如下圖所示,就是登月艙的分解圖,其中上面的半個就是“上升級”。而在這張圖片裡面我們也看到了上升級中也含有大量的燃料罐,裡面儲存著上升級飛出月球所需要的燃料。
下面這幅動圖就展示了上升級是如何飛出月球的。有人會問了,上升級的燃料怎麼可能把宇航員送出月球,難道不需要巨大的火箭嗎?確實,從地球上發射衛星需要巨大的火箭,這是因為地球的質量遠遠超過月球,所以需要把衛星加速到更大的速度才能夠讓衛星進入太空(地球的逃逸速度是11.2公里/秒,而月球的逃逸速度只有2.4公里/秒左右,差別巨大),同時地球上有空氣阻力的作用,所以需要把火箭造成細長的形狀,以最大程度上減小空氣阻力。
但是這兩個問題在月球上都不存在,因此飛船很容易就可以進入到月球軌道了。
事實上,決定衛星能不能夠飛到太空的,最重要的一個引數就是燃料佔整個發射系統的重量。不要看“上升級”個頭小(總重4.7噸),但是其中居然有超過2.3噸的高效能燃料(偏二甲肼),所以在如此多的燃料的加持下,上升級進入月球軌道自然就不是什麼難事兒了。
那麼,上升級飛到太空中之後,又是怎麼回到地球的呢?不要忘了,月球軌道上還執行著指揮艙呢。在月球軌道上,宇航員手動操縱上升級和指揮艙對接,然後兩個飛船就一起飛回地球了。
有人質疑,說那個時代怎麼可能有衛星的對接技術?實際上早在1966年的雙子星計劃中美國就實現了手動對接技術。阿波羅計劃中的月球軌道對接也是宇航員手動完成的。
阿波羅計劃中的月球軌道對接具體過程可以見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寫的《深空探測器自主導航原理與技術》,不服氣可以去噴他。
最後,在指揮艙的燃料的推動下,宇航員就可以回地球了——這樣解答了你的疑問了嗎? -
6 # 寒蕭99
最近這個問題比較多,其實這是個比較簡單的問題,很多網站上都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只要找些正規的科普網站搜尋一下,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但問題是很多裝睡的人根本不理會那些科普和資料,他們一貫是為了黑而黑,為了不信而不信。所以,相信科學的人就會用科學的方法去判斷真假,而不信科學的人說什麼都沒有用。
登月飛船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本身就具有飛到月球,降落月面,返回地球的所有功能。而不是某些人簡單的頭腦認為的去了就無法回來了。
登月艙由兩部分組成,下降部分和上升部分,顧名思義,就是一個為了下降用的,一個為了返回上升用的。他們各自都攜帶著火箭發動機和燃料,其中上升部分總重4670千克,其中燃料2353千克。這些燃料完全可以讓上升部分達到1.6千米/秒,而進入環月軌道。
進入軌道後與等在那裡的指令艙匯合,匯合後宇航員和需帶回的物資進入指令艙,這時將上升部分拋棄。指令艙後面還有一個服務艙,這裡有返回的燃料和火箭發動機。
利用服務艙的燃料將飛船加速到2.4千米/秒,飛船進入返回地球的軌道,中途還需要幾次修正軌道。大約60個小時後,飛船回到地球附近。
進入地球軌道後,服務倉被拋棄,墜入大氣層燒燬,而指令艙則按照預定姿態進入地球大氣,進入大氣層後會先後利用姿態和兩道降落傘減速,最終濺落到海洋上。
-
7 # 梁勇10866
登月飛船從地球起飛,再從地球軌道進入月球軌道,在月球軌道向月球發射登月艙,可以載人,工作完成後,登月艙起飛返回飛船,飛船再從月球軌道轉入地球軌道,再向地面發射返回艙,就這個過程。
-
8 # 龍一歐
要離開地球進入太空,需要發射太空火箭,人類登陸月亮後,要離開月亮時,同樣需要發射太空火箭,兩者差別只是,月亮質量小,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月亮的太空火箭比地球的太空火箭小很多,兩者就是這些差別。
-
9 # 泰然177574220
談甚麼美國登月怎麼回到家地球的?看看我們登月後怎麼回到地球的不就全清楚了嗎!我們的衛星都已到達月球的背面穩當當落在上面!何談美國。
-
10 # 春情雨默159
美國在航天領域的科學技術,可以算得上當今世界的霸主,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超越。
美國當年的登月工程,是不是帶有虛擬性?我們先不說他!登月飛船可以看作是一個大型返回式的航天器,在進入地球軌道後,登月飛船與其它返回式航天器,在工作原理上應該是一樣的。
應該說美國當年給登月返回艙加裝了一個推力足夠大的火箭。在拋棄月球艙後開啟服務舵發動機,脫離月球軌道,奔向地球軌道。
阿波羅從落月到返回地球,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如何精確掌控返回艙,落入地球時的速度時間和地點,都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明白的。
-
11 # 大偉140797056
美國登月時使用了土星五號火箭,這是一種威力巨大的火箭,起飛時地動山揺,一百多公里外都看到一團巨大的火焰在冉冉升起,這種巨型火箭目的是保證登月的宇航員的人身安全,火箭為此裝載著生命保障系統。
宇航員登月前先要放棄已經完成任務的大火箭而駕駛著中火箭,中火箭提供動力掙脫地球引力來來到月球軌道,在設定的時間和設定的高度進行環月飛行,這時候三個宇航員作出分工,一個人仍然駕駛著指令艙作環月飛行,另外兩個人登上一支小火箭,小火箭上有登月時使用的月球車和必要的器械和攝影工具,當小火箭平穩降落在月面時,宇航員穿著宇航服離開小火箭,宇航員此時開始在月面上工作。
駕駛指令倉的指令長仍然作環月飛行,當設定的時間和設定的地月之間的運動態勢來臨時,指令艙發出訊號,在月面工作的兩個人就帶齊所有必要的物品登上小火箭,登月車是要放棄的,因為小火箭的動力有限,當然小火箭在月面上起飛,因為月球引力比較於地球小,所以掙脫月球引力就比在地球上起飛容易得多,小火箭在環月飛行軌道上與中火箭匯合後,宇航員透過閥門回到指令倉,小火箭此時已經完成任務就被放棄,中小火箭分離後,中火箭擺正方向伺機奔向地球,在環繞地球軌道飛行一段時間後擇機降落。
美國的登月迴歸技術是非常先進的,這得益於當時的計算機技術上的重大突破,美國宇航局使用這種技術設計了奔月,繞月,登月並返回的程式,程式充分考慮了地球與月球之間的運動態勢才能導致宇航員登月的成功的同時又能安全地返回。
美國的登月技術和返回技術是相當先進的。
-
12 # 天儒文化
登月比登火星更難,至今美國宇航員沒登上火星,怎麼可能登月?再說月球表面真空,物體千年不腐,現在裝置完全可以拍攝到當年登月足跡,至今沒看到。
-
13 # 棲雁林
美囯載人登月是依靠阿波羅11號飛船上的登月艙降落月球進行探測工作,待到完成作業後 乘登月艙進入返回艙內上升段依靠火箭發動機與繞月飛行的阿波羅11號飛船對接後宇航員透過介面通道進入阿波羅11後拋掉登月艙返往地球。
-
14 # 靚灬nan
利用火箭返回艙回到地球的,據說的當時飛行器就出現了問題,把問題反饋到地面上也沒有辦法解決,當時聽說宇航局都要準備後事了,你們知道麼?
回覆列表
月球引力是地球六分之一,不需要很大推力就能離開。在月球發射登月返回艙,與月球軌道繞飛等待的指令艙對接,然後利用引力彈弓加速,回到地球軌道,乘員進入返回艙,拋棄登月艙和裝置艙,進入大氣層,用降落傘濺落海洋,巡洋艦回收,隔離宇航員確定沒有地外病菌,然後全國狂歡迎接英雄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