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王解史
-
2 # 貓眼觀史
其一:最主要的怪李淵,給了李世民當太子的希望,就是在劉武周大舉南下的時候,李淵趕緊讓秦王李世民出戰,還許下諾言得勝歸來時就立他為太子,可是等李世民回來李淵卻沒有兌現,這就直接導致兄弟倆不合;
其二:是李淵後期不問政事,整天在歡歌豔舞中度過,沒有及時把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明爭暗鬥扼殺在萌芽狀態;
其三: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爭奪太子之爭已經上升到了雙方集團的利益爭奪了。
(李世民劇照)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已經沒有選擇的路了,只有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才能有一條生路,否則就會被殺死,換句話說不是玄武門之變還會有其他之變,總之就是必須要有一方輸才能平息,到了這種地步李淵也很難控制了,再者如果李世民不及時逼宮恐怕後面也會生出事端,這裡不得不說李世民身邊能文能武的人才太多。如果李世民有其他方案選擇的話就不會改寫歷史了,而且改寫歷史就是李世民開了先例後世皇帝才效仿。總體來說,能造福百姓是最好的。
-
3 # 有得觀史
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是否有機會當皇帝,我試著分析一下。
第一種方法,讓李淵廢了李建成立李世民為太子。李建成是李淵的大兒子,按照嫡長子繼承製,被立為太子沒毛病。而且李建成跟隨李淵從晉陽起兵到建立大唐,立下了大功。李建成本人從治國才能到軍事才能都不錯。李淵沒有理由廢掉李建成。這條路似不可行。
第二種方法,下毒毒死李建成。李建成是太子,李淵的法定繼承人,未來的皇帝,安全飲食方面一定是有一套嚴格制度和措施的,隨隨便便就給下點毒,這可能性不大。
第三種方法,帶兵造反。李世民在李建成當太子後,東征西討,不但建立了功勳,也增強了自己的政治實力和軍事實力。但是要造反,名不正言不順,和李建成明鬥,實際也是和李淵明鬥,畢竟李淵是皇帝,真打起來,李世民未必能贏,就是贏了也必然付出巨大代價。
第四種方法,發動政變。這一招相當於突然襲擊,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斬首行動,效果最好,損失最小。殺了李建成李元吉,李淵就失去了迴旋餘地,除了李世民再沒有兒子可繼承皇位,只好乖乖就範,最後把皇位讓給李世民。
所以,以上四種方法,發動政變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最好的選擇。
-
4 # 滿月尋桂子
歷史學家寫史慣用“春秋筆法”,本著諱尊、諱賢的原則,“玄武門”之變是不會說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的不是!
但“玄武門之變”就是一場手足相殘,血淋淋的政治事變!造成這次事變的罪魁禍首就是李淵,因為他亂禮、亂分、亂制。
在李淵的這幾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中,李世民功勞最大!李淵太原起事時,李世民就是主要的參與與策劃者,太原起事後,在討平群雄的過程中,能征慣戰、智勇兼備,成為唐軍事實上的最重要的領導人!
李淵建立唐朝後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李淵生性豁達,認為天下只要是李家的,這幾個兒子都是一樣的,因此他讓秦王府、齊王府和太子府相通無阻隔,而這幾個兒子見父皇時也可以騎馬、佩刀劍,這就亂禮、亂分、亂制,忘了皇權是至高無上的,太子是君,而李世民與元吉為臣,雖然情連手足,但分屬君臣。這已經埋下了禍根!
因李世民功勳卓著,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位在諸王之上,並詔令在秦王府設定官屬。而李世民自恃有才、功高,在府中設立文學館,延攬四方文學之士,這些都成了他的謀臣策士,此外,他南征北戰多年,在府中網羅了大量的勇士良將,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集團!這些都讓太子李建成感到了強有力的威脅,只有聯手齊王元吉,準備搞倒李世民!李世民本就蓄謀已久,發動政變的血腥一刻終於來到了!
而李淵在這場政變從醞釀到爆發的過程中,一直是聽之任之的放流態度!如果他按照君臣禮制,加強太子名分地位的重要性、李世民不致早有謀太子位的想法,再者李世民政治勢力強大時就應該削弱,外放而不是駐京!
再退一步說,如果李淵確實認為李世民才能勝李建成,是更合適的接班人,那麼就應該果斷地廢掉李建成,立李世民!這樣慘劇就不會發生!
但歷史沒有如果,李世民也終為一代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
-
5 # 麻辣一加一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發生的“玄武門之變”,是唐代政治史上的著名事件,對於這次軍事政變,舊時史家認為“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而李建成、李元吉嫉賢妒能,妄圖加害李世民,李世民被迫自衛,他所扮演的角色和“周公誅管、蔡”可以相提並論。近代治史者也大都因襲這一說法,認為唐太宗殺李建成、李元吉是必要的自衛,對國家來說是有利於大局的行動。
但是這種史論,也是可以值得再思考的。
李氏父子利用隋末大起義的形勢建立了新王朝,在他們父子中,李淵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其三子所起的作用卻難分伯仲,只是起了輔佐李淵的配角作用。
陳寅恪先生對此評價說,“然高祖起兵太原,建成即與太宗各領一軍。及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後來佐成貞觀之治的名臣,可知建成亦為才智之人。至於元吉者,尤以勇著聞,故太宗當日相與競爭之人決非庸懦無能者”,這是比較公允的評價。
那麼正史記載為什麼把李世民寫得那麼鶴立雞群呢?這是因為正史據房玄齡、許敬宗等撰修的《高祖實錄》寫成,為了把創業的功勞歸於李世民,難免加了很多潤色。
正史關於由李建成、李元吉發動政變的理由有矛盾之處。照正史記載,李建成、李元吉狼狽為奸,時刻想除掉功大才高的李世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李世民才殺死了罪有應得的兄弟倆。我們知道,立長不立賢是封建社會的傳統,李建成身系嫡長子,為唐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又不見其有失德之事,由他繼承皇位,應說無可爭議。這樣一來,若透過正當途徑,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是沒有希望的,而他又不甘居人之下,無可奈何,只能用殺兄戮弟進而逼父的手段達到目的,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要給這種做法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只有嫁禍於人,顛倒真相。實際上,李建成並無除掉世民的打算,他以自己得天獨厚的條件而掉以輕心了。當魏徵勸他對李世民下手以除後顧之憂時,他卻遲遲不行動。李元吉自告奮勇地出來想除掉李世民,也被他制止了。就在李世民佈置了重重包圍圈後,李建成、李元吉不曾料到他竟會下毒手,還是率人坦然而顧,最後死於李世民彀中。對於李建成,連司馬光評價他“性頗仁厚”。
六月四日殺兄戮弟後,意味著李世民奪取皇位完成了緊要的一步,下面該輪到逼父皇讓位了。為了緩和社會輿論,先讓高祖當傀儡皇帝,兩月後竟演起了“內禪”劇。“內禪”,無非是將高祖軟禁後進而逼其退位的代名詞而已。早在六月四日,尉遲敬德請求李世民,“請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上從之。”也就是說,玄武門政變那天,秦王李世民已經成了實際上的皇帝,“內禪”只待履行手續而已。
因此,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的所謂正義性是值得質疑的,當然對歷史上任何人物的評價,主要看他的活動是否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因素,對唐太宗一生的評價也不例外。唐太宗打敗突厥,一度以“天可汗”的面貌出現在世界舞臺上,歷史上呈現了少有的“貞觀之治”,所有這些,都應予以足夠的肯定,也是唐太宗一生中的主流。所以我們對玄武門之變真相的質疑,並無全盤否定唐太宗之意。
回覆列表
作為太原起義的功臣,李世民和李建成在起兵之初還是親密無間的,他們兩兄弟聯手,為太原起義的成功,李唐皇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在起義之初,他們的關係是相當好的。
李唐定都關中長安以後,接下來就面臨著四處征戰,打天下的歷史過程。由於嫡長子繼承製,李建成以嫡長子的身份被封為太子,留守長安。而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東征西討。李世民戰無不勝,在他的手下,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將,文臣以房玄齡,杜如晦為代表,武將以尉遲敬德,秦叔寶為代表。形成了以李世民為中心的秦王府集團,他們東征西討,為大唐一統天下立下了不世功勳。
武德四年,大唐一統天下,作為功臣,秦王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尚書令,天策上將可開天策府。這讓太子李建成感受到了秦王李世民對其太子之位的巨大威脅。而楊文幹事件又成為了這一矛盾激化的導火索。
楊文幹作為太子親信,被告協助太子謀反。李世民秦王府集團希望藉助這件事敦促李淵廢掉太子李建成。而為了平定楊文幹叛亂。李淵面許李世民為太子。楊文幹叛亂平定以後,李淵發現了這件事背後有李世民秦王府集團的陰謀。遂不再提廢太子的事情。可以說楊文幹叛亂是李世民距離太子之位最近的一次。這次事件的失敗,讓李世民意識到依靠其父李淵主動廢掉太子李建成達到登上皇位的目的是不太可能實現的。這一事件也使太子李建成的太子府和秦王李世民的秦王府之間矛盾公開化了。
楊文幹事件以後,太子李建成和其四弟齊王李元吉聯手對付李世民。雙方矛盾越來越激化,甚至迫使李淵有了劃國為家,讓李世民到洛陽建天子旌旗的想法。
武德九年,北方突厥犯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打算趁此機會調走李世民秦王府武將,讓他們歸齊王李元吉指揮,最後釜底抽薪,殺掉秦王李世民。這一計劃被李世民知道以後。李世民利用早朝的機會,在宮城北門玄武門設下埋伏,殺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兄弟之間的太子紛爭以這樣血腥的方式收場,可以說是雙方矛盾積累,爆發的最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