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月二十

    直面冷對,苦口良藥利身心。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留客。

    人生苦短,無須事事精明。

    小節不計,落得逍遙自在。

    大道看開,一切自盆合理?

    長話短說,心心相印。

    牛皮勁吹,終會破爆?

  • 2 # 鑑水漁翁

    難道郭老那首天上的街市比得上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一首狗屁詩一首千古名篇!什麼叫詩歌?言詞要高度凝練,意蘊要優美深邃。無聊!

  • 3 # 純鈞LHGR

    過於直白的話,詩就不能稱其為詩了。

    詩這種文學載體,正是在限定的音律下,以最凝練的詞語來表達最多的涵義。過於直白,一句詩只有一個字面意思,甚至整首詩都只有一個字面意思,那這樣的作品不配稱之為詩。

    直白和凝練,根本就是兩個對立面。直白只能表達字面的意思,失去了深層的涵義,這樣的話,它就喪失了藝術性。僅僅押韻,卻沒有藝術性,那這種東西連特意記錄下來的必要都沒有,更不用談美與不美。

    沒有藝術性,它美在哪?

    所以說到底,詩美不美,就是看詩中詞語的運用藝術。失去了這個基本因素,也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 4 # 阿山的詩和遠方

    難道直白的詩真的比不上有意境的詩美嗎?

    我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答案當然是不一定。先要弄清楚幾個概念。

    詩是什麼?一種文學體裁,是反映生活,抒發情感的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

    什麼是詩歌?是一種文學體裁,是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高度凝練的語言。詩和詩歌有時混用。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古代有“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之說。古代合樂的就叫詞,不合樂的叫詩。後來統稱為詩歌。

    什麼是意境?對意境的解釋眾說不一,這裡列出三種。

    1、意境,指文藝作品藉助形象傳達出的意蘊和境界。

    2、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

    意境不光詩歌有,散文詩和散文也有。

    什麼是直白,直白得象白開水嗎?口渴的時候,白開水也有滋味。人多喝點白開水有好處。但當今有的所謂詩人,寫得像大白話,沒有點味道,有人以為寫幾句大白話,分行排列就是詩,大錯特錯。

    李白的《靜夜思》看上去就很直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語言淺顯易懂,顯得直白,但卻是有意境的。這首詩用了襯托、比喻、對仗的修辭手法,有節奏,有韻律,情景交融,給人美感,韻味無窮,透過如霜的月光寄託思念故鄉的真摯感情。白居易的詩《夜雨》:“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全詩明白如話,卻有韻味,有真情實感,把思念遠方親人的刻骨銘心之痛寫得淋漓盡致。白居易的詩老嫗能解,夠直白的吧,卻都有意境,都寄託了豐富的感情。王維的詩《青溪》,其中兩句“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裡”。 一動一靜相對比,讓人彷彿聽到小溪水在亂石中衝擊而下的聲音,惹人聯想。具像與意像結合,讓人沉醉,流連忘返。詩歌的託物言志,在王維詩中體現得很充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是詩畫雙絕。“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等等,聲情並茂,情景交融,意境優美,誘人遐思,看似明白如話,實質意蘊深厚。都說詩貴含蓄,但直白卻有韻味有意境,非大家不能為也。

  • 5 # 甲天下I讀易學

    直白和意境的區別在於,直白是直接了當的把意思強硬丟擲來你去理解接受吧,而意境是描述的一種感覺每個讀者可能想象的不一樣得到的感覺也不一樣,如果直白的詩句所表達的意思和讀者的思想吻合的話可能直接發生強烈共振效果會更好更直接,然意境可能會因人而已各有所感,有的人喜歡哪種長驅直入的感覺,有的人喜歡一夜的春風帶雨,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大部分人喜歡哪種花前月下唧唧我我,喜歡哪種柔美的意境,這個時候讀者會想象出千萬種場面千萬種面孔,千萬種帥哥千萬種美女。如果直白的話可能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想象,直白能不能描述成二鍋頭,意境能不能描述成紅酒也許比喻不太恰當。總之我會喜歡哪種意境的感覺喜歡哪種春風一夜的感覺,偶爾會喜歡及時雨。(你喜歡直爽的人還是喜歡委婉的人?)

  • 6 # 本人大白

    詩言志。詩分格律詩和現代自由詩,古詩一般都是格律詩,押一定的韻腳,語言凝鍊,意象萬千,意境深遠,讀起來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琅琅上口,可唱和吟哦,給人以美感。現代自由詩,產生於白話文之後,無需押韻,句子長短不一,沒有固定格式,直白為主,意象上的廣度和意境上的深度都與格律詩相去甚遠。特別是現在的網路自媒體,許多人以新寫法為標榜,認為現代自由詩就是口語大白話,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結果是把自由詩寫成了分行的口語,直白庸俗,詞語堆砌華麗,空洞無物,無病呻吟,讀起來象隔夜的白滾水,淡而無味。

  • 7 # 亦有所思

    直白,是美的最高境界,一般人終其一生也達不到。比如下面幾首

    早看鴛鴦飛,暮看鴛鴦宿。

    鴛鴦有時飛,鴛鴦有時宿。

    如果論直白,真的是有夠簡易,甚至絮絮叨叨地不停重複,彷彿一個女人想要表達什麼,卻偏偏沒有什麼更多的詞彙。第三句第四句和敘述沒有任何區別,甚至只是幼兒園學生寫日記的水平。短話長說,廢話多說,真真是毫無詩意。

    可是,這一首越讀越美,簡直可以蓋過所有閨怨詩,是的,所有的閨怨詩都比不過這一句。尤其是第三句第四句的囉嗦與重複,簡直美絕人寰,所有的含蓄和意韻都被挑拔到一乾二淨,留下了整個空間讓女人把自己的閨怨一一填滿。

    暮發黃牛,暮宿黃牛。

    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這四句起先不是詩,可是在它面前,百分之九十滄桑詩作都失去了成為詩的資格。而所謂的雄渾開闊在這十六個字面前都被壓得抬不起頭來!

    它好在哪裡?就是簡簡單單的陳述,可是你會發現每一個字都是天地之間的唯一可選,一個也換不了,一寸也移動不了。彷彿江邊的那座山,在有詩歌之前,有人類之前就已經聳立在那裡了,看著變遷,看著烽火,看著漁船裡少女長成白髮蒼蒼的老人,這十六個字什麼都沒說,卻彷彿說盡了一切。雄渾可以用它表達,憤恨可以用它表達,孤獨可以用它表達,甚至相思也可以用它表達,真的想問一下,還有哪一種心情是這四句話所概括不了的?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翻譯成現代話簡直平淡如隔夜的白開水,我走的時候楊柳綠了,我來的時候雨雪飄了。這分明是不通文墨的高衙內在故作優雅。這樣的表述能美到哪兒去?是啊,偏偏美了三千多年。簡單,乾淨,清澈,毫無雜念,可偏偏就是讓人發呆,發痴,發暈。

    《詩經》裡的大部分“風”都是民歌,都是直白到底的吟唱,可是隨便挑出來一首,不就是孔伯伯所說的“思無邪”麼?

    直白,是藝術最高級別的境界。這個門檻,李白好像有過《靜夜思》,杜甫好像有過《石壕吏》,白居易好像有過《問劉十九》,李義山好像有過《樂遊原》、杜牧好像有過《清明》、李清照有過好像《如夢令》、辛棄疾好像有過《醜奴兒》。

    這些名振千古站在最高處的詩人,一生也就只有那麼一兩首。

    可憐巴巴的一兩首!

    因為太難了!沒有貫通天地的才氣,所謂的直白就等於淺顯,庸俗,虛浮。

    直白之美,前生今世,今生來世,都可遇不可求!

  • 8 # 狼煙一九三一

    支援現代通俗口語化的人現在佔下風,而主張詩具有格律韻律的佔上風,這樣會一面倒的現象出現,把詩詞帶入一個狹小的空間。本來詩詞在商品大潮的打壓下,己經邊緣化了,也很難溶入當今的快節奏生活,多虧網際網路的出現,才為文藝帶來一絲生機,夲來白話現代詩,與古代格律詩,韻律詩攜手共謀發展,不幸的很,兩方又搞開了論戰,現代詩被批的一塌糊塗,這不但沒有引起人們欣賞詩,歌詠詩,從而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反而因為惡鬥,而導至了人們的審美廢勞感,而使很難得的文藝春天成了芸花一現。連成為白話現代詩的經典都入不了大雅之堂,何來文藝復興?

    從古到今,言之有物,不管是何種藝術形式的作品,都應值得肯定,這點不會有錯吧?

  • 9 # 坦兒tt

    還是那句話,藝術水平的高低和直白與否沒啥關係,主要看作品是否讓讀者共鳴。

    李白的《靜夜思》就很樸素直白,信手拈來,自然流暢,寥寥幾句把時間、地點、氛圍、思緒交代和渲染得自然而深沉,俯仰之間把思鄉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能引起讀者強烈共鳴。

    你要說《靜夜思》還不夠直白,那就再舉個例子:《十五從軍徵》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這首樂府詩集中的古詩,敘事直白自然,語言樸實真切,但全詩瀰漫的哀怨情緒能讓讀者沉浸其中,感受到徹骨的悲涼。它不是給你一下子的感動讓你熱淚盈眶,而是像源源不斷的溪流,將哀傷注滿你的心靈,這種緩慢而執著的共鳴,將在你讀完詩後,長時間在你的情感世界中震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一年是太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