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凱王戈

    一個無論在經濟文化軍事實力都處於弱勢的政治集團,他想征服另一個強者,任誰也都挑不起,即使能者如諸葛孔明也枉然,何況區區姜維。

    在中國古代,基本都是北方政權都在政治文化軍事實力強過南方政權,統一的規劃部署基本也都是由北方政權發起並完成的,對於類似蜀漢這樣的一隅政權,搞所謂的北伐,只不過是為了延續政權生命以攻代守的無奈罷了。

  • 2 # 嶽劍

    因為姜維雖然被諸葛亮指定為接班人,但姜維卻沒有諸葛亮的威望和能力。

    首先,姜維是後來投奔蜀漢的,所以沒有諸葛亮有威望,不管他怎麼努力,始終得不到蜀漢同僚的支援,並且還多方面限制他。

    其次,姜維是從曹魏投降而來,所以劉禪對對他並不信任,同時他還被同僚排擠。因此為了避禍,姜維覺得留在成都凶多吉少,保好到漢中去屯田。

    第三,蜀漢在劉備,諸葛亮死後,問題諸多,尤其是即位的劉禪並不像他的前任那樣有爭奪天下的雄心,他只是偏安於西南一角之地,對朝中鬥爭莫不關心。

    總之,姜維對蜀漢的方針同有一個全域性的策劃,同時還要面對領導不信任,同僚不支援,所以很很難挑起北伐的大梁。

  • 3 # 野草的沉思

    姜維是蜀漢後期最主要的將領,也是三國後期一顆耀眼的將星。

    姜維是天水冀縣人,原是魏將,助理天水郡軍事。諸葛亮初次伐魏時,姜維因受郡太守的猜忌,排擠,投於蜀漢。受到諸葛亮的器重。

    諸葛亮死後,姜維分管軍事,但因受制於大將軍尚書令蔣琬和費禕,未能有大作為。

    費禕死後,姜維任大將軍,開始北伐。他曾九伐中原,與曹魏名將郭淮、司馬緒、陳泰、鍾會、鄧艾等屢屢交鋒,有勝有負。無論勝負,姜維鬥志彌堅,矢志不渝。

    後鍾會、鄧艾兩路伐蜀。姜維拒鍾會於劍閣,迫鍾會幾欲退兵。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後主劉禪投降。姜維假裝投鍾會,意欲重複蜀漢。卻因洩秘,與鍾會一起,被亂軍所殺,並及妻屬。

    就三國後期形勢而言,曹魏比蜀漢實力強大數倍。蜀伐魏,成功機率甚微。然無論諸葛亮還是姜維,都堅持北伐,前赴後繼,雖然是為了實向志向,其實也是形勢所迫。正如蜀滅的情況表明,如果不主動出擊,只取守勢,蜀漢是很難在劉備死後,還能維持四十年之久的。

    精衛填海,精神可嘉。姜維北伐雖然失敗了,但他的忠肝義膽,傑出的軍事才能,卻彪炳史冊,熠熠生輝,令人讚歎!

  • 4 # 國史雜說

    首先需要說明一點的是諸葛亮的北伐策略並非是為了平定中原,因為諸葛亮也很清楚,自蜀漢夷陵之敗後,蜀漢已經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實力,北方的曹魏則經過曹操、曹丕的屯田、發展民生一系列舉措,國力已經遠遠的超過了蜀漢和東吳,只有曹魏具有統一天下的實力,其之所以發動北伐,乃是以攻為守的策略,在在北伐中掠奪人口充實蜀漢乃是其根本目的,同時在戰爭中鍛鍊蜀漢的將領和軍隊作戰能力,這樣能推遲蜀漢滅亡的進度,因為他很清楚,偏安政權不可能長久的道理,再來說姜維為什麼不能挑起北伐大業,因為北伐的目的如上所說,諸葛亮尚且不能完成平定中原的目標,何況姜維,後來者姜維在蜀漢掌權之時,蜀漢已經人才凋零,國勢已衰,滅亡只是時間,所以再歸咎於其乃是魏國投降將領不能取得劉禪信任等次要原因沒有什麼意義。

  • 5 # 韶華傾夢

    姜維,本是魏國天水郡的參事,因為受到太守等人的猜疑和隔離,不得不投降於諸葛亮。而諸葛亮看到姜維的軍事才能後,便時常把姜維帶在身邊,想把他培養成接班人。在諸葛亮逝世後,姜維也被提拔為衛將軍,成為蜀漢的軍權的重要話事人。

    期間,姜維展開了對魏的多次北伐。但是,皆不得以成功。原因如下。

    其一,姜維在蜀漢的基礎太過薄弱。

    公元220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然後把其身邊的一些元老人物都一一封了官。可以說,在蜀漢前期的重要官員裡,一大部分都是很劉備有著過硬關係的武將和文臣。

    在夷陵之戰後,劉備薨於白帝城,丞相諸葛亮成功掌握蜀漢的實際權力。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儘管諸葛亮無心登至尊之位,但是其手中的權力,卻很大一部分的任用一些他認為可以勝任的官員。

    姜維,原本就是魏將。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姜維受到天水郡太守等官員的猜忌,被迫投降於諸葛亮,而後被諸葛亮所重用。雖然姜維深受諸葛亮的賞識,但是他在蜀漢的根基薄弱,加上降將的身份,其與蜀漢官僚的結交程度又不深。因此,儘管後來姜維手握大權,但是其權力的運用總會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

    其二,費禕和諸葛瞻等人對其的轄制。

    如上一點所說,姜維以諸葛亮接班人的身份成為蜀漢軍隊的主要話事人。但是,其降將的身份或多或少都會令人有所防備。

    再加上,新一任繼承相位的蔣琬和費禕等人和諸葛亮不同,他們沒有諸葛亮那種絕對的威望和掌控力,所以在一些政策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其他世家的影響。這很大程度上,也會波及到姜維的權力自由

    因此,蔣琬曾有過發展水軍的想法,但被其他官員聯合起來所抗拒。而費禕和諸葛瞻等人,卻不曾有發展軍隊的想法,反而是覺得軍隊在姜維的手中有一定的危險性,更是有分權和裁軍等隱約想法。

    直到費禕被人刺殺後,姜維才有了真正的權力自由,才最大限度的發揮其軍隊話事人的身份,從而展開前後就此北伐的計劃。

    其三,真正的戰爭絕不是一個人所能力挽狂瀾的。

    蜀漢的武將,在後期已經凋零無幾,年輕的一代又扛不起重任。因此,姜維所率領的北伐軍,能任用的武將就這麼一兩個,根本無法和人才輩出的魏國軍隊相比。比如說,魏國後期有才能的將帥之才,不僅有司馬兄弟這種相對年長的,還有鄧艾和鍾會這等新生代的。相對而言,蜀漢能真正稱得上將帥之才的,就靠姜維一人在支撐著。

    另外,魏國雖然經歷高平陵之變等政變,可是這場政變卻沒有波及到其他層面。司馬氏成功的在魏國權力中心站穩跟腳後,魏國的大部分軍隊也在司馬氏的手中。司馬氏掌控了魏軍後,除了個別將領的更換,其餘的時間都是在發展和操練士兵。

    而蜀漢不同,蜀漢儘管沒有政變的發生。但是,蜀漢的君主劉禪卻不思進取,朝政和軍隊等方面的事情不僅不顧,反而在軍隊上還把諸葛亮之前設立的一些軍營都撤掉了。而且,蜀漢的很多官員,都是拼命的想在內部撈取更多的利益,而不是一致對外。

    因此,姜維這位儘管是諸葛亮愛徒的軍事話事人,不但沒能插手蜀漢的朝政政策,在軍事方面也是捉襟見肘,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 6 # 小程看歷史

    北伐的目的

    對於蜀漢北伐要有一個客觀的認識,首先北伐是諸葛亮為了保住蜀漢政權,而採取的一種以攻為守的戰略方式。

    但是北伐能不能成功,不是憑姜維一人之力能左右的,早在諸葛亮執政的時候,他都說過北伐的成功與否,並不是他能決定的。

    諸葛亮主政時期

    因為自從荊州丟失以後,原先所制定的北伐大計已經不復存在,荊州的丟失也讓蜀漢政權失去了重要的戰略依託,蜀漢政權也只能偏安一隅的固守在川蜀之地,諸葛亮知道偏安定不能長久,但是再想圖伐中原也是非常困難,在諸葛亮的理念中北伐是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他知道蜀不去伐魏,魏一定會來伐蜀。所以說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因此在這種狀態之下,諸葛亮拼盡蜀國國力發動了曠日之久的北伐戰爭。然而諸葛亮的北伐行動並沒有得到蜀漢內部百分之百的支援,就拿蜀漢重臣李嚴來說,他就是極力反對諸葛亮的北伐的,因為他們這些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卻看不到長久存在的隱患,所以導致了諸葛亮執政期間顯得特別的孤立無援。

    但是諸葛亮畢竟是蜀漢政權的主要奠基人,又是劉備的託孤大臣,所以在蜀漢內部還是具有相當高的威望,無論是誰都會敬重他幾分,因此諸葛亮的北伐還是有一部分是站在他這邊的。

    至於說諸葛亮六次北伐尚未成功,那是因為有諸多的因素在裡面,比如說交通問題,後勤保障問題最主要的還是蜀漢的國力問題,致使諸葛亮的北伐無法成功。

    姜維時期

    所以對比諸葛亮,我們再來看姜維,姜維可以說是繼諸葛亮以後,蜀漢政權主要的維穩者,在諸葛亮去世後,蜀漢軍隊退回漢中和蜀中堅守政權,這個裡面蜀漢內部沒有出現任何波動,外部也沒有遇到曹魏和東吳的侵擾,政權還算穩定,此時姜維一隻是擔任著守疆的重任,駐守在漢中前線。可以說此時的蜀漢政權在軍事上主要以姜維為主,姜維也一直銘記諸葛亮的教誨,不忘北伐的重任所以在修整數十年後,姜維繼續率領蜀漢軍隊發動了九次的北伐戰爭,然而此時蜀漢內部朝政腐敗奸臣當道,皇帝劉禪也是昏庸無能,所以駐守在前方的姜維,只能憑藉著自己的一己之力,擔負著蜀漢的安危。雖然姜維的才能比諸葛亮要稍遜一籌,但是他也是一個非常有抱負的人,蜀漢在諸葛亮之後還能堅守三十多年,姜維的功不可磨,至於說他什麼九次北伐沒能成功,還是因為內部的原因。

    所以說姜維沒能挑起北伐的大梁有點太冤枉他了,面對蜀漢後期這種雜亂無章的局面,他自己也非常想把國家治理好,但是姜維在蜀漢內部並沒有像諸葛亮一樣擁有絕對的權力,所以他也顯得非常孤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西餐好找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