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卿安同學
-
2 # 靜逸堂堂主
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勝利了,劉備要回荊州,三國又會重新取得另一種平衡,不會出現變數。劉備不可能滅掉吳國,如果一旦把吳國滅掉,那麼魏國勢必會攻擊,到時候獲利是魏國。
夷陵之戰假如劉備勝利,那麼劉備有望實現諸葛亮《隆中對》的方略。
歷史記載夷陵之戰發起於公元221年,結束於公元222年。陸遜擊敗劉備。
如果戰爭的結果是劉備勝利呢。依我看,戰爭還是應該結束於222年。劉備出擊的時間是有講究的,並不是無腦進攻。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不久後就篡漢稱帝。此時就算是“天下有變”了,倘若沒有關羽戰死,那就是最好的北伐機會。但是事情出乎了他意料,關羽死,一部分荊州也丟了(荊州並沒有全部在劉備手裡,而是一個三家瓜分的狀態)。劉備更改戰略,打算收復荊州。 事實上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以後就一直按照《隆中對》計劃行事,收回荊州是必要的一環,劉備要是擊敗陸遜就能順勢收回荊州,但是再打下去對劉備就沒有利了。首先戰線極其的長,其次,東吳腹地的反抗情緒更盛,不是速亡之國。
第二,曹丕此時在北方逐漸穩定,會坐收漁翁之利。孫權一向是投機者,他可以為了抵抗劉備向曹丕稱臣,當然也會為了阻擋曹魏和蜀漢結盟,孫權政治一向如此。夷陵之戰後,魏國強,蜀吳弱並沒有改變,孫權完全和曹魏結盟不太現實,最後還是會造成蜀吳聯盟的妥協。 曹魏防禦,蜀國等下個“天下有變”,吳國則繼續等待取巧的機會。一段時間內會很平衡。
不管是打贏還是打敗 夷陵之戰劉備選的時機是非常好的,那個時候曹丕剛剛繼位,內部非常不穩定,所以他無暇顧及這兩個國家。
如果曹丕統治長了或者曹操活著的話,劉備肯定不會去伐吳,所以有人往往拿夷陵之戰批評劉備,頭腦發暈,他不是發暈,他是清醒的很。
荊州對吳國來說那是長江天險的中游,荊州對蜀漢來說,那是進攻中原的橋頭堡,有人說長安也行,巴蜀到長安道路崎嶇運糧絕對成問題,而且當時長安經過李傕等人的戰亂,已經沒有多少人口了,拿下長安也沒用守不住。荊州不同,荊州戰亂很少,北方避難的很多。在荊州人口很多。
對三國來說哪個國家人口多,哪個國家就是最厲害的,因為地非常多,空地很多,所以你千萬不要看三國地圖,你看三國地圖的時候,你會發現吳國其實不小,蜀國也不小。但那會給你一種假象。
-
3 # 明離子
如果劉備贏了,那麼第一個睡覺都會笑醒的一定是曹丕,因為魏國會很快的統一天下。
章武元年,也就是劉備稱帝后的第三個月,為了給關羽報仇,在群臣的反對下,揮兵攻打吳國。
此時的魏國有著三個聲音,分別是:聯蜀滅吳,聯吳滅蜀,靜靜的看吳蜀兩敗俱傷。
不得不說,這三個方案都有道理,各有各的考慮。
聯蜀滅吳首先說聯蜀滅吳,三國若按找實力排名,應該是:魏、吳、蜀,聯合老三滅掉老二,然後再滅掉老三,怎麼看都是個最優解。
但這個方案卻有著不可行的致命缺點:魏和蜀漢的正統性之爭。
首先,魏國曹丕的皇位是從漢獻帝手裡禪讓來的,所以曹丕認為,自己是正統的朝廷。
再看蜀漢,劉備以皇叔自居,當得知曹丕篡漢後,馬上登基稱帝,依舊以漢為國號,雖偏居一隅,卻以正統自居。
所以,魏國和蜀國不可能形成聯盟,因為誰都不會承認對方是正統,而自己不是正統。
聯吳滅蜀吳國不存在正統性的問題,因為孫權自立的理由非常逗比,看到魏和蜀都在有理有據,自己怎麼都找不到一個合理的理由,於是最後找到的方法是:算了一卦。
所以,既然是從神仙那裡問來的帝位,承認你們是正統也不打緊,事實上,孫權也是這麼做的,在得知劉備氣勢洶洶的到來,自降為吳王,要主動歸附魏國。
但這個方案也有它的問題:吳國太強,幫它打很可能把自己也埋進去。
剛才說了,吳國佔據南方,實力僅此魏國,如果幫它滅了蜀,自己消耗兵力,和吳國打起來,鹿死誰手還真不知道,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靜靜的看吳蜀兩敗俱傷分析了上面兩個方案,那麼這個方案看來是最合理的,事實上,曹丕就選了這個方案,表明上接受了吳國的歸附,但卻不給任何實質性的幫助,他希望的結果是:一個被打殘的蜀漢,和一個實力大損的吳國。
但曹丕的如意算盤還是被不冷靜的劉備和極其冷靜的陸遜打亂了,只用了不到八個月時間,劉備便大敗而回,而吳國卻並沒有太多的損失,反而在此次戰役後更加自信了。
曹丕也錯過了最後一次在有生之年統一天下的機會。
劉備打贏彝陵之戰的假設更符合曹丕的意圖假設劉備打贏了吳國守軍,頭一個樂開花的絕對不是劉備本人,而是曹丕。
因為作為實力最弱的劉備,居然走了狗屎運打贏了僅次於自己的吳國,那麼吳國的實力肯定就此大損,再也沒可能。
而劉備雖然勝了吳國,最有可能的是個慘勝。
於是面前玩殘的吳蜀,魏國的統一大業也就指日可待,你說曹丕能不高興麼?
-
4 # 寄暇學宮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贏了,中間會出現幾個變數,三國的形勢會出現有意思的變化。三國曆史上會出現一個不變和三個變數。
一個不變就是,大面上還是會維持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三方勢力的地盤會有所變化。
從東吳奪取了荊州開始,曹魏方面就已經開始密切關注吳蜀的動向。劉曄等人已經預測到了吳蜀必有一戰。當時的曹魏由於剛剛經歷了變動,自己境內還有許多麻煩沒有解決,所以沒有實施和蜀漢一起滅掉東吳的計劃。
東吳一方是由陸遜在指揮作戰,即使劉備打贏了夷陵之戰,也不會出現像長平之戰那樣的結局。東吳只是在夷陵打了一場敗仗而已,實力並沒有遭到毀滅性的重創。
如果沒有曹魏同時對東吳發動滅國的攻擊,單憑蜀漢的力量還不足以滅掉東吳。即使蜀漢能夠滅掉東吳,也勢必會實力大損,最終讓曹魏得漁翁之利。所以蜀漢最大的戰果也就是佔領部分荊州。
三國的形勢基本上又回到了蜀漢跨有荊益的局面。這時候第一個變數來了。
蜀漢的重心是放在益州還是荊州?由於荊州曾經丟失,所以蜀漢必然會研究這個問題。
如果重心還是放在益州,那麼荊州會由誰來鎮守?如果重心轉移到荊州,那麼益州會由誰來坐鎮?
益州和荊州一樣,形勢都是非常嚴峻。這個問題的選擇正確與否,直接決定著蜀漢以後的走向。
如果劉備親自來鎮守荊州,那麼坐鎮益州的最佳人選就是諸葛亮和李嚴。劉備絕不會讓諸葛亮一個人在益州大權獨攬。
如果劉備親自坐鎮益州,那麼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就是魏延。輔佐魏延的人選將會是其他人員,肯定不會是諸葛亮。益州複雜的局勢,只有諸葛亮才能夠把握住。
各方面進行權衡,還是劉備親自鎮守荊州的可能性比較大。
史實上劉備在夷陵失敗之後,很快就去世了。劉備去世的一個很大的誘因就是夷陵戰敗。如果夷陵之戰取勝,這時候就又有了第二個變數。
劉備有可能能夠再多活上幾年!劉備如果能夠再多活幾年,這對於蜀漢的影響可就太大了。
由於吸取了丟失荊州的教訓,蜀漢必然要調整戰略。彷彿又回到當初的局面,這時候第三個變數又來了。
蜀漢能否等來“隆中對”提到的“天下有變”?也就是說諸葛亮的“隆中對”能否繼續實施下去。
司馬氏的崛起,導致了曹魏上層分崩離析。很多原先曹魏的將領投到了蜀漢。如果這時的蜀漢具備了足夠的實力,那麼或許諸葛亮的“隆中對”就能實現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5 # 94310417小云
彝陵之戰蜀國不可能取得重大的勝利,劉備也和曹操一樣乘性而來,確敗亡而逝,首先蜀國凡重大的戰爭無諸葛亮參與多是大敗而歸,如丟失荊州和為關羽報仇,去的多偏將臭將,無幾個知名大將,從大局上著岀師不利必敗無凝。三國中以蜀國最弱,從天時地利人和上看亦不會輕易成功。再看看東吳戰將上百員,各個生龍活虎威風凜凜。豈是幾個川老鼠可以撼動的,,,,,
-
6 # 鷹嘯雲間飛
這個問題原本牽涉到該不該打夷陵之戰或能不能打。無論走哪種角度出發都要有一個衡量基準,走國家安全發展角度是不該打的,走個人恩怨角度來說是非打不可。能不能打是指能不能打贏,是要滅掉東吳還是奪回荊州!如果只一場針對夷陵的區域性戰爭毫無意義,夷陵不過是出川的江口控制權。打贏這場戰爭完全可以,只是得不償失。拿下出江口就必須要攻打江陵,拿下江陵就意味著奪回荊州控制權。荊州是東吳的門戶也是河南的門戶,東伐與北伐。劉備單線作戰東吳目的更多的是報仇而不是為了荊州,失去關羽等同失去荊州,已經失去的東西已經沒有意義了。所以劉備是完全出於個人恩怨準備與東吳兩敗俱傷的思想!這場戰爭是不理性的,所以沒有贏的可能,只有悲劇收場。
回覆列表
夷陵之戰就算贏了,也沒對吳國有太大的問題,因為最多就是拿回荊州一部分,南郡,江夏,長沙等重鎮還是在孫權手裡,畢竟劉備想打仗需要四川的糧草及時供應,陸遜只需要打消耗戰,就算拖也會拖死劉備,正面陸遜,背面樊城的曹仁和徐晃也不會看著劉備從眼皮底下把東吳吃掉,,,所以夷陵之戰只是加速了三國的程序,對結果沒有太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