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打call啦

    幽琴   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闌。   飀飀青絲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   晚桃   四月深澗底,桃花方欲然。   寧知地勢下,遂使春風偏。   此意頗堪惜,無言誰為傳。   過時君未賞,空媚幽林前。   疲馬   玄黃一疲馬,筋力盡胡塵。   驤首北風夕,徘徊鳴向人。   誰憐棄置久,欲與駑駘親。   猶戀長城外,青青寒草春。   春鏡   寶鏡凌曙開,含虛淨如水。   獨懸秦臺上,永珍清光裡。   豈慮高鑑偏,但防流塵委。   不知娉婷色,回照今何似。   古劍   龍泉閒古匣,苔蘚淪此地。   何意久藏鋒,翻令世人棄。   鐵衣今正澀,寶刃猶可試。   儻遇拂拭恩,應知剸犀利。   舊井   舊井依舊城,寒水深洞徹。   下看百餘尺,一鏡光不滅。   素綆久未垂,清涼尚含潔。   豈能無汲引,長訝君恩絕。   白鷺   亭亭常獨立,川上時延頸。   秋水寒白毛,夕陽吊孤影。   幽姿閒自媚,逸翮思一騁。   如有長風吹,青雲在俄頃。   寒釭   向夕燈稍進,空堂彌寂寞。   光寒對愁人,時復一花落。   但恐明見累,何愁暗難託。   戀君秋夜永,無使蘭膏薄。

    1琴是中國古代傳統民族樂器,由七條弦組成,所以首句以“七絃”作琴的代稱,意象也更具體。“泠泠”形容琴聲的清越,逗起“松風寒”三字。“松風寒”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的悽清,極為形象,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境界。“靜聽”二字描摹出聽琴者入神的情態,可見琴聲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聲,常能喚起聽者水流石上、風來松下的幽清肅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風入松》的調名,一語雙關,用意甚妙。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如今畢竟成了“古調”,又有幾人能懷著高雅情致來欣賞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讚美進入對時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彈”的“多”字,更反襯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謂今人好趨時尚不彈古調,意在表現作者的不合時宜,是很對的。劉長卿清才冠世,一生兩遭遷斥,有一肚皮不合時宜和一種與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調   。“所貴知音難”也正是詩的題旨之所在。“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詠聽琴,只不過藉此寄託一種孤芳自賞的情操罷了   2透過對深澗晚開桃花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因仕途不順而產生的懷才不遇的感慨。唐朝元稹在“平陽池上亞枝紅,悵望山郵事事同。還向萬竿深竹裡,一枝渾臥碧流中。”(《亞枝紅》)中,從兩次所見桃花景觀的對比中,觸景生情,抒發自己懷才不遇,事業無成的感慨,格調深沉凝重。   3 瘦馬、病馬的悲慘境遇寄予了作者對國家、人民的命運以及自身際遇的思考。與初、盛唐詩人對駿馬外形進行熱情洋溢的讚美不同,中、晚唐詩人在這一意象上寄託了更多深沉的悲嘆。   4用水比喻自己的品德高尚,水與鏡相似都可以照人,用以諫君王,只怕汙泥一般的小人遮住鏡面或者汙染淨水,矇蔽君王,使自己不得重用。   5詩人自比為古劍,雖有鋒芒卻被棄置,抒發了懷才不遇的無奈和渴望有所作為的感情   6描寫了百餘尺深,水平如鏡的古井,也是詩人自比,如此好的古井怎麼可以無人汲飲,人也應該同這古井一樣,得到利用,發揮自己的才能。   7描寫了白鷺卓然出眾顧影自憐胸懷逸志的各種神態,也是詩人閒情的自比   8抒發了閨中少婦對離人的思念和孤單寂寞之情,晚上因思念而難以入眠,因而不熄滅明燭,不讓蘭膏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TT湯普森和卡戴珊是如何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