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加菲貓與小丸子來啦
-
2 # 小王子愛上狐狸
高質量的親子互動
三歲到六歲,是孩子從家庭走入幼兒園,再從幼兒園走入小學的兩個不同的過渡期。離開了原本成天都圍著他轉的親人,要開始學著去融入集體,孩子其實更需要父母親的用心陪伴。
雖然我在孩子上幼兒園以後就已經重返職場,但是每天的睡前時光,我都會帶著孩子一起閱讀或者遊戲;週末或者節假日,我都會帶著他去郊遊、旅行,儘可能地把休息的時間安排得豐富多彩。因為,我自己的童年裡是非常缺乏與爸爸媽媽這種互動的,仍然記得當時內心的那種渴望,所以當然會盡我所能讓孩子的童年感受到濃濃的愛與陪伴。
做好榜樣,才是最正確引導為人父母,對於孩子都是充滿了希望的,當然也就免不了對孩子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根據我的實際育兒生活來看,其實任何一件事情、一個習慣,榜樣的力量都是無窮的,會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和帶動孩子。
比如孩子閱讀習慣培養這件事,我覺得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榜樣,並且堅持不懈,才會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孩子已經把閱讀和寫作,當成了一種本能。即使是出門旅行,他也會自覺在旅行箱裡給自己帶上心愛的書。除了我運用了好的方法來啟迪,去激發他的興趣,逐漸養成好習慣之外,我身體力行地為他詮釋了閱讀和寫作帶給我的美好與幸福。我本就是一個愛書之人,無論是結婚前,還是結婚後,都是如此,從未改變過。最好的教育,是榜樣。
尊重孩子,激發他的潛能我們一直都教育孩子要尊重別人,卻很少有家長能夠做到去尊重孩子。尤其是在面對孩子學習才藝這件事情上,有的家長基本上是用自己的夢想來“綁架”了孩子,並美其名曰“我都是為了你好”。事實上,尊重孩子,比你強迫孩子更加重要。我們培養孩子,是希望他們能夠有獨立自主的能力,而絕非讓他們成為一個聽話的機器人。
我家孩子喜歡畫畫,我也一直都有一個畫畫夢,曾經幾度想過要讓他去學習繪畫,可是他跟我說:“媽媽,我不想學畫畫,我想學架子鼓,想打籃球。”因為他說得無比真誠,所以我同意了,順帶著自己重拾了繪畫夢,並沒有要求他去幫我實現。真正愛孩子,就必須尊重他,去激發他身體裡的潛能,培養他成為為一個真正優秀的少年。
不斷學習,提升自我孩子在不斷進步時,作為家長同樣不能停下腳步。否則,親子關係會越來越疏遠,你們之間會越來越缺乏可以交流的共同話題。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認知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我也越來越認識到自己急需學習的迫切。本來就沒有一勞永逸的育兒方法,任何一個優秀的家長,都是靠自己一步步去實踐和總結摸索出來的方法,來讓自己和孩子一起進步的。所以,我從未放棄過學習,因為我知道做一個好媽媽,就必須不斷提升自我。
總結:家長的育兒態度,決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滿腔教育熱情,一定要落實到行動上,和孩子一起成長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
3 # 凱瑞心理說
孩子從兩歲多就開始出現“自我意識”,他們雖然還不能夠用完整的句子清晰和有邏輯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已經知道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也試圖讓全世界明白和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和感受。這也是孩子早期人格的萌芽。
艾裡克森在其著名的生命週期理論中也提出,孩子在2歲左右就開始建立了希望和信任的人格,如果孩子在這個時侯得到心理和生理的充分滿足,就會在3歲左右表現出對人和事主動探索的慾望和興趣,這個時侯也是意志品質培養的關鍵。當孩子能夠主動去做一件事,並且不為自己做得不好而過分難過,他們會積極的尋找做的理好的方法時就進入到了“目標品質”階段。許多孩子缺乏正向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計劃,多數從小在6歲之前沒有從日常事件中獲得到為目標而努力的動力和成就感。
所以,其實人從一出生下來,就表現出了與同齡寶寶之間的差異性。只不過在三歲時,孩子會透過他的語言和行為表現出來。所以許多人又把三歲叫做“潮溼的水泥期”。這時剛看到孩子的人格萌芽,只要家長用心,許多好的習慣可以逐漸培養起來。
具體到家長到底該如何做?
如果用現在比較火的一種方式來說,就是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
如要硬要把它總結幾點,我覺得應該是:
1.清楚孩子先天氣質。瞭解兒童先天性格與氣質因子,做個順勢而為的家長,讓孩子在個性天賦和興趣愛好中發現成長的樂趣和參悟人生的意義;
3.懂得親子溝通的藝術。學習因材施教的親子溝通技巧,尊重孩子價值評判標準 ;
4.看到孩子的真正需求。瞭解兒童行為背後的真正問題,這個也是我的文章中經常出現的字眼,我發現太多家長本位思想很嚴重,總從“自以為是”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問題;
5.瞭解兒童的認知和學習特點—充分發掘孩子潛能,使我們的期望與孩子能力相適應。
回覆列表
3~6歲是塑造孩子人格的關鍵期,家長可以怎麼做?1000個人會有1000個不同的答案,有人會說習慣培養很重要,有人說品質培養最優先,也有人會說,我希望孩子有一個幸福快樂健康的童年。這些都沒有錯,也都寄託了家長對孩子的美好期望,可是這些答案都沒有觸到本質。
育兒的本質,一方面是孩子:瞭解孩子長成發育的科學規律,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需求,用孩子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另一方面是家長自己: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給到孩子的就是什麼樣的教育,育兒即育己,育己比育兒的優先順序更高。
可以怎麼做?《無條件養育》這本書,給出了13條非常具體的建議:
1.在吼孩子之前,請深思熟慮
丹麥詩人兼科學家皮亞特·海恩曾經說過:“在別人身上最難以原諒的錯誤,其實就是你自己的錯誤。”面對孩子,同樣如此。孩子最讓你生氣的行為,本質上,最可能是你自己無法接受的那部分自己,是你最不喜歡的那部分特質。處理好自己的問題,你才能心平氣和、公正地面對孩子的行為。
2.家長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要求
很多家長都自覺不自覺地希望孩子“聽話”“服從”,因為這樣能省很多麻煩。但是你想過嗎?從小就學會“聽話”的孩子,長大之後也會“聽話”“服從”,你希望將來孩子是這樣的人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真的需要好好考慮我們對孩子的要求,長遠來看,能把孩子帶到何方。
3.良好的親子關係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
無論是孩子的行為問題、習慣問題,還是品格問題,良好而親密的親子關係,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父母和孩子之間有良性的溝通互動,有信任和相互的支援,你對孩子的影響,才是有效的。
4.改變視角
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不是我們實施懲罰的時候,而是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請不要忘記,我們和孩子才是統一戰線。
5.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感受,也尊重孩子的需要。孩子行為的背後,其實都在反應他的某種心理需求,有這一點認知的改變,才能讓孩子知道,他的情緒、感受、需要,都很重要。他這個人本身,很重要。
6.做個真實的父母
父母也會犯錯,也會尷尬,也會有做不到的事情,也會有喜歡和不喜歡的事情。父母不是完人,讓孩子看到這一點,我們和孩子之間才會有真實的聯結。
7.少說、多問
“說教”是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可也是被我們用的最多的方式。放下這個執念吧,真正放下姿態,去聽聽孩子說了什麼,他的想法究竟是什麼。上一條我們說看到真實的自己,這一條,是看到真實的孩子。
8.考慮孩子的年齡
我們都知道要求一個6個月的孩子說話不正常,卻經常要求四五歲的孩子“控制好情緒”,要求3歲的孩子“說到做到”。太多在父母眼裡孩子的“搗亂”的行為,其實只是孩子符合年齡的正常表現而已。
9.不必過於教條和死板
每天都必須刷牙、玩完玩具必須歸位,孩子做不到就是“習慣不好”;父母要統一戰線,否則孩子就會鑽空子,品質不好……真的有這麼嚴重中?生活本省就是充滿彈性的,靈活變通,也是必備技能啊。
10.不要太匆忙
“孩子磨蹭”這個問題,各個年齡段的家長都會頭疼。但是其實,孩子可能只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在生活。不慌不忙,才是做孩子的樂趣啊~
11.不說沒必要的“不”
放棄那些無緣無故的對孩子的約束和你的過度擔心吧,我們對孩子說的“不行”裡,有一半是擔心過度,剩下一半的90%,也都是多餘的。
12.在符合事實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動機
“自我實現預言”是非常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用在孩子身上,會有更神奇的功效。當你相信孩子是好的,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這一點。
13.專注於長遠目標
你現在對孩子的要求、培養,長遠地來說,目標是什麼?就像作者在書中所說:
你慣常對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應該根據你的最終養育目標加以評估。這就是《無條件養育》這本書中提到的13點養育原則。然而,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面對真實的孩子,看到孩子的需求,是每個做父母應該修煉的功課,做更好的自己,更是父母應該樹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