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浪30636993

    老子的思想來源於《周易》和上古文化,特別是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聖賢先的智慧,再加上老子自己對宇宙人生的理解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寫出了《道德經》。老子的哲學思想非常深邃,兩千多年來對老子哲學《道德經》的解讀有上千種,對後世的影響非常之大,被稱為中國的哲學之父。就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不是那麼好理解,也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核心。就像佛家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宇宙的第一因,一元論作出了論點,這是非常偉大的。道生萬物,生生不息,週而復始,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誰要說已經完全理解老子的意思了,應該是不太可能的。因為真正的道是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的,道只能是悟,可知不可說,和佛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可說!不可說!這也就是東西方哲學家共同的奧妙吧!

  • 2 # 青史本紀

    (一)關於道家思想的起源。一直以來人們都以老子(老聃[dan])為道家的創始人,其實道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太古二皇時期(即伏羲與神農),在《淮南子·原道訓》中就有 :"泰古二皇,得道之柄"論述;在漢代班固的《藝文志》中對道家的起源有如下描述"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班固認為道家源來於記錄歷史的史官;而且據《藝文志》記載:道家思想最早出現在《黃帝四經》以及《太公》、《伊尹》等著作,並非《道德經》。

    我們知道在作《道德經》之前,老子曾在周王朝的國家圖書管任職,在那裡他一定接觸到了很多史料及遠古先民的文化思想。結合這幾點,我們可以得出:道家思想是老子總結古聖先賢修身治國之術,完善而成的一門學派。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與評價。《老子》認為人生正確的生活方式是遵循自然法則的"無為",他認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人只有順應自然之道,不逆勢而為,才可善勝。道家的思想淵源來自古聖先賢,所以我們可以推斷,在遠古時期,人們已經意識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必定是順應自然之道。可笑我們現代人經過"工業革命",就以為可以征服自然。豈不知當人類過度掠奪自然資源打破平衡之時,我們的一切努力,在頃刻之間便可灰飛煙滅。

    《老子》教導我們要以"有無相生,禍福相依"的動態思維看待事物,認為天地間除了"道",沒有事物是一成不變的。人生的最高境是"致虛極,守靜篤"。人生在要世放空心態,不生妄念,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比如古代的堯、舜聖王,他們垂拱而治天下,順應天道,不求私利,功成之後又禪讓全身而退,這便是人生至高境界。

    其思想內涵博大精深,是許多流派發展的起源,在當時及現在都有其深遠的意義。

    關於道家思想拾遺君正在寫《諸子百家簡史》其中有專門關於道家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加個關注,看一下。

  • 3 # 流著萬條永遠的河

    老子的思想源於哪裡?不知道你們有木有聽過一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後面的不用管的!有時候,某種事物的出現於世間的時機到了,它就該出來了,在外人看來,這是一顆蛋,突然就孵化出來了一個神獸!於是乎,很驚異,不可置信的!彷彿神話!其實對於蛋本身而言,它只是遵循自然規律,宇宙的基本法則,然後它就出現了!只不過外人來看,很是厲害!每個時代,都在培養著時代產物的,該出現的時候,它就會出現,然後有了一個身份,比如喬布斯,比如牛頓之類的!自然以天成,只是少了一個鍥機假借他人它物之手,展示在世間的!

    老子的出現,源於上古時候的那種大自然與人還處於互相爭鬥狀態,而同時人與人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穩定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前期,各種思想都在萌芽,這個怎麼說呢,只能說明,當時的自然外在有很多可觸發性的啟發因子,而且當時的人們思想都很森嚴壁壘的,就是沒有現在這樣活躍多元化敢於挑戰破壞信念,今天立的flag,明天自己就打臉了!那時候的人,幾乎很容易赤子之心,然後知行合一,覺得很對,很有道理的話,他們都會運用到生活中,方方面面地指導行為舉止的!這才是最根本的源泉的!

    忘了寫如何評價他的思想了,現在補上!他的思想在於哲學層面去論述事物發展的科學規律,傾向於論述,而不是論證或者應用啟發,就好像是自然規律的執行記錄一樣的,是個很好的研究資料,對於當代的我們來說,是瞭解事物本質在哲學層面的反應的參考的!但是不能作為至理名言來背書的,它只是記錄了古代的自然規律執行的,而不是分析了執行,加以論證,推出來一個永恆的真理!我們需要的是,把它作為參考,啟發我們!

  • 4 # 白這個顏色

    老子行走在道上,發現了什麼呢?他說的【道可道非常道】的含義是什麼?幾千年的文人學者恐怕沒有真正領會老子的精神。老子的意思是說,我們行走的道,並不是我們能發現人生哲理的路,真正的道是需要下道,離開前人走出來的路,自己去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離開原來的道,去找小路。老子不愧為老子,指明瞭以後幾千年的發展規律,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真正寓意。

    老子每日行走在山川河流,田間地頭,又總結出【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開始發現名字不可太講究,昏君,奸臣的名字都很有氣魄,結果一樣幹壞事,一樣早死。他看到種田的農人,個個老當益壯,長壽健康,聽聽他們的名子,有的叫狗蛋,有的叫狗娃,有的叫牛屎…………。雖然不夠高階大氣,可平凡永久,健康快樂。於是老子就說,名字只是個名字,真正的好名字,不是我們平常聽起來,解起來好聽的名字。就有了老子的名言【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古樸厚重,是華夏文化中璀璨的中國紅,古人的思想,有古人時代的侷限,這是允許的,古人也是人,他們的思想能在千年歷史中還能與時俱進,已經證明他們是與眾不同的人。老子思想中的無為,就應該一分為二理解,不能詮釋為明哲保身,這樣就缺乏正能量,無為,應該理解成只要為了公平正義,沒有什麼可怕,沒有什麼不可為的。老子思想來自老子對生活的觀察,是永遠有價值的思想指南,真正理解老子思想,為人類作貢獻,才是繼承和發揚了老子思想。

  • 5 # den_ko

    但周朝的國家圖書館中的竹簡中所記載之內容,今天幾乎不可考,秦始皇焚書坑儒幾乎毀盡官方藏書,幾千年來的盜墓行為又把民間可能倖存而重現天日的古籍毀壞;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自然會在歷史長河留下痕跡,各家之間互碾乃家常便飯,自劉徹獨尊儒術開始,中國帝制皇朝便為儒一家獨大,儒生開始掌控中華大地思想成為正統,而早期儒學所述,無非與人相處之道,人心變,儒學也變,儒學從此脫離學說成為工具,流毒千年,雖漢武罪己詔亦不能變也。

    道德經現存三個版本,個人認為讀通行本即可,其所述最與黃老之學相承,帛書版與馬王堆竹簡版雖為近年考古所得,但竹簡版殘缺,帛書版則頗弔詭,不似道家所著。

    拋開可能的種種,再說說讀道德經心得,最有所獲莫過於深入工作生活並於閒時讀經,總有一兩句於某時醍醐灌頂,悟有所得。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要修善信之果,不在外物,在己心、己行、己所想,此為為己也。舉一反三,即悟於當下。

    世人笑我愚,我嘆世人苦。是以慈,故能勇,無慈悲之心,則終不能放下吃虧嗔怒之心,煩煩惱惱無終日也。

  • 6 # 資料完善度低

    老子的思想:

    一,來自於前人的認知和知識的傳承;

    二,來自於自已對自然宇宙的深入觀察、實踐;

    三,來自於對自然的感悟和思考,這是形成獨立於前人和他同時代的人最重要的一點。

    故而,老子的思想並不是憑空產生的,並不教條地傳承於對前人的認知而拼奏的;更不是坐在家裡意想或無邊的幻想。而是上面三點綜合思維推斷的結果。

    他的思想有些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對後世人們認知世界的觀點和方法產生了積極的意義,也有一些觀點是消極的和不正確的。這是由於人的認知的侷限和時代侷限所決定的,非為老子之過。老子也不是"神",正如莊子所說:"吾生有崖、知也無崖,以有崖而投無崖、貽也"。可見,古人早已認識到,生命的有限性和認知的侷限性與自然宇宙的無限性的矛盾關係。遺憾的是,他們最終選擇了隱身!也給後人帶來消極影響。

  • 7 # 中自然

    老子的思想源於天人合一的境界(即與道和光同塵)中的知見。老子洞察了人的生命的本質,為人類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和諧和發展指明瞭方向,奠基了人類普世的道德觀、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能把人類從相對的真理中解救出來。

  • 8 # 體天地之心

    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下來教化人們要懂得道德,禮義廉恥,《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字,早已說明了宇宙到底是如何生成的,還有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所謂言不在多,大道至簡。

  • 9 # 趙日金141

    老子思想與易經八卦沒一點關係。通讀《道德經》全書沒男女二字,有的是,雌雄,牝牡。道為天下母,母系為大,反對儒家的父權至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手機電池健康度多少需要更換?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