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愉快的童年
-
2 # LaoHuang188
什麼是手足口病?
有一個偷錢的“壞孩子”叫豆豆
這是關於豆豆的一則小故事:
“早上,豆豆媽發現口袋裡少了50塊錢,那本來是昨晚去超市回來找的錢。豆豆媽翻了好幾遍還是少了這50。
豆豆媽有些納悶兒:家裡一共就三個人,豆豆爸不會拿,難道是豆豆偷了錢?
豆豆媽決定等豆豆放學時好好觀察他。
果然到了放學時,豆豆媽就看到,豆豆和幾個同學走向便利店。和同學們一起買這個買那個,結賬時拿出來的錢竟然就是一張50元錢。
豆豆媽先是大吃一驚,覺得自己一直教育孩子溫良恭儉讓,怎麼孩子就學會偷錢了呢?
豆豆媽沒有衝上前對豆豆進行打罵,而是默默走回了家,一邊走一邊反思自己的教育...”
進入學校後的豆豆,在自我意識的背後,似乎更容易受到同輩群體的影響,他的所作所為已經偏離了父母認為的正常孩子的成長軌跡。那麼,在0—6歲這個黃金階段,面對孩子的偏差行為,家長能做些什麼呢?
關於偏差行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偏差行為和這個孩子成長的環境有著莫大的關係。由於環境的刺激和影響,或者生活中一些有意無意的強化,導致了偏差行為的產生。
孩子的大多數的偏差行為都是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在幼兒時期,其行為發展剛剛開始,通常會採用各種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如果一些好的行為父母會認為理所當然而忽略,那麼他就會去尋求另一種可能的途徑來滿足他的需求,潛意識中孩子告訴自己:“既然乖巧的行為無效,何不來個破壞性的行為試試看?”一旦成功的達到目的了,孩子就會繼續用這種方法來吸引父母的注意。
孩子常見的偏差行為有哪些
亂髮脾氣
淘氣,亂扔東西
一言不合就動手
依賴性強
孩子在有自我意識後出現的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拉、喜歡和家長對著幹等等,這些在家長看來是小毛病的行為舉止,其實正是孩子在與父母親相處期間偏差行為未及時得到糾正的後遺症。的確,愛玩淘氣是孩子的天性,但同樣的學習環境,為何孩子的表現不盡相同?其實這根源不在學校,在於家庭,在於孩子0—6歲期間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心理營養”是否充足。
一個健康優秀的孩子,心理營養的滿足,比物質方面的滿足更為重要(婚姻親子專家林文采博士)。而這“心理營養”,便是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引導。
面對孩子的偏差行為,家長該怎麼辦
當孩子出現這些偏差行為時,家長們的一些不當措施如:過分關注孩子偏差行為,向孩子特別強調需要改正這些行為或者放大後果對孩子進行恫嚇都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以下豆豆媽媽的做法,或許可以為各位家長作些參考:
……
經過一番思考,豆豆媽取消了豆豆現有的零花錢,並告訴豆豆,每週會在書房的某個地方放上20元,你找到後就是你的,沒找到就沒零花錢了。
豆豆媽的行為,讓本來“偷錢被媽媽打”的劇情,換成了,豆豆透過自己的努力,合理從媽媽那裡賺錢的遊戲……
起初的幾個星期,豆豆完全找不到,後來熟了,基本一天就找到了錢,過了一陣子之後找到的就不僅僅只是錢了。
找到了一些父母小時候玩的玩具,找到了一個望遠鏡,找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圖書...
自此豆豆再也沒有偷拿過錢,偶爾看到落在茶几上的錢還會主動交給爸爸媽媽。
在這件事情中,豆豆媽媽刻意忽略豆豆的偷錢行為,更沒有對豆豆批評指責甚至嚴肅處理,而是透過行動,培養豆豆的好行為,並給予表揚與讚賞成功糾正了豆豆“偷錢”這一偏差行為。這是因為此時已經上學的豆豆,已經有了自己的意識和選擇,此時更需要的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非糾正偷錢這一行為。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為,是由於接收到錯誤的行為觀念,並且加之自己的行為目的綜合而成的,而這些錯誤的訊息是孩子自己意識不到的!家長要對其有足夠的認識才能有效的幫助孩子。
1、家長正確看待孩子的偏差行為:正常但不正確
家長應意識到孩子的偏差行為是其在發育成長過程中常見的行為問題,是一種偏離了正常軌跡且潛伏著某些隱患的習慣養成。家長應理性看待,及時幫助孩子糾正,切勿對孩子進行言語上的斥責或過分誇大偏差行為的後果。
2、不帶有色眼鏡看待,不給孩子打標籤
孩子的世界是一張白紙,而家長才是決定這張白紙色彩的第一人。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左右。對待有偏差行為的孩子,切忌帶著有色眼鏡看孩子並處處提防,甚至給孩子貼上“壞小孩”“小偷”等標籤,這樣只會將孩子推入深淵。
3、保持冷靜,瞭解孩子想法
當發現孩子的偏差行為時,家長切勿慌張並第一時間指責孩子。應明確孩子行為背後的深層需求,如此,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4、行為引導勝於言語教育
在案例中,豆豆媽媽看似曲線救國的行動在無意識中就使豆豆的偏差行為得到糾正。或許有的家長會疑惑:為什麼不直接指出孩子的行為問題呢?指出問題當然需要,也很重要!然而行為引導才是關鍵。
5、積極覺察同輩群體帶來的影響
在孩子離開家庭進入學校後,學校環境就成為了影響孩子行為的另一重要因素。這時,孩子已經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在這種意識的驅使下,孩子的許多行為便有了自我能動性。這時,家長應經常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學習和交友情況,時刻關注孩子的行為,及時幫助孩子自查和糾正。
回覆列表
養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孩子出現一些不太適宜的偏差行為,比如啃手指甲、動人打人、說髒話等。尤其是這些行為比較固著以後,很是讓家長頭疼。偏差行為偶而也算是常見的,如是慣性經常出現,家長就需要注意孩子多次出現的不良行為及瞭解其背後隱藏的動機,想法彌補孩子反映出的缺失,糾正孩子的偏差。孩子愈小愈容易調整,而且偏差行為不重視也會隨年紀愈演愈烈,父母要引起重視,從娃娃重視抓起,小時候父母養育愈得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的機率愈小。
家長通常的做法是:糾偏。也就是當孩子一出現這些行為,就不斷地提醒“不能這樣做”、“這樣做了會怎麼樣(不好的後果)”,等等。
以上這樣的方法,稱之為直面問題的解決方法。這樣的方法如果用在孩子第一次、第二次出現偏差行為的時候還是管用的,可能之後就會沒效果了。面對孩子偏差行為該怎麼辦呢?
首先,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關係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家長和孩子之間只有建立了融洽、和諧的關係,孩子才願意向家長說真話,才願意向家長開啟心門,家長要介入一些東西才有可能,幫助孩子才有機會。親子關係不好的家庭,家長再好的招兒都進不去,家長認為非常適用的幫助也實施不了。一切的一切,都以“關係”為前提。
其次,要做好長期應對的準備。家長要正確認識到孩子的偏差行為並非短時間導致,而是一個長期的形成過程,因而改起來也絕非一朝一夕。即便當下已在採取正確的方法,孩子的狀態已進入到改變的軌道上,但問題可能會仍然不斷地發生,這個時候,家長容易犯的問題是“急”。感覺到自己也採取了措施,怎麼問題還存在呢?面對改變,家長一定要有耐心,耐心地給孩子時間。
再次,要儘量保持平和的心態。孩子出現偏差行為後,有時會招惹較多的麻煩,也許會有家長投訴、也許會有老師晤談,甚至會不斷地為孩子的行為“買單”,總之,“善後”和“補鍋”是難免的,家長會因此傷心,這是可以理解的。可孩子是自己的孩子,越是這個樣子,越是表明孩子急需要家長的幫助,而不是家長的批評指責。不管周遭如何評價孩子,作為孩子的家長,要永遠對自己的孩子滿懷信心,這一點至關重要。
最後,要聚焦孩子的優勢並放大。要跳出問題解決問題,著眼於擴大孩子的優勢。著眼於問題本身來解決問題,其實並不可取。最好的辦法是跳出問題來尋求解決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努力找尋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因為問題總有不發生的時候,這就是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中的核心技術之一“探尋例外”。找到孩子不犯問題的時候和事件進行正面強化,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做好的,是可以不犯問題的,近而讓孩子產生自信。
針對孩子引起注意的偏差行為,家長可以這樣做:
忽視孩子用偏差行為引起家長“注意”的做法,讓孩子意識到透過這種方式是無效。弱化偏差行為。引導孩子正確的引起注意的行為和習慣。
抓住“正向行為”給予“注意”,積極關注。
給孩子任務,及和孩子創造獨特親子時光。
對於孩子報復動機導致的偏差行為應該這樣做:
無論孩子怎樣報復父母,父母不能去報復孩子,真誠地與孩子平等溝通處理信任的問題,讓孩子相信父母,同時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面對“逃避動機”導致的偏差行為應該這樣做:
道法自然,讓孩子按規律成長,不缺失、不代替、不包辦、不溺愛。
面對“自暴自棄動機”導致的偏差行為應該這樣做
積極教育孩子,多發現孩子的長處,欣賞孩子的優點,多鼓勵多讚美,少批評、少否定、少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