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球百科故事會
-
2 # 兔哥哨位
謝謝邀請,兔哥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早期航母安裝大口徑的艦炮原於當時人們對航母的使用理念和航母所處的海戰環境。就像今天我們看到的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面就安裝有反艦導彈,以及眾多的防空導彈,比一般的驅逐艦都利害。總的來講,早期航母安裝艦炮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原於人們傳統的海戰理念和思想。傳統的海戰是火炮間的較量。火炮是艦船的武器。船堅炮利在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而火炮又是能提供自衛火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如果航母上不安裝火炮到顯得有些另類了。早期航母上的火炮也能為航母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特別是當時的航母編隊作戰形式並未成熟,航母同樣面臨陷入敵陣的風險。安裝火炮是其必要的自衛手段。(二)早期航母的使用定位。航母並不是一下子就產生的,有一個過程,這也是所有具有革命性的武器產生的必須的過程。飛機用於軍事鬥爭後,其較遠的航程,和方便快捷的偵察作用顯現出來。在過去的海戰中,都是要派出偵察艦,去巡航,發現敵艦,然後打擊,因此受航速的影響跑不快也跑不遠,飛機改變了這一切。於是開始在巡洋艦上搭載飛機,用於隨巡洋艦前出偵察,後逐步演變成了“飛機運輸巡洋艦”。主要任務就是帶著飛機到處偵察。因此,形單力孤的“準航母”難免會與敵遭遇,這時的艦炮就有用了。後來有了用於轟炸,攻擊的對艦作戰飛機,也有了運載這些飛機的航母。(三)航母編隊的概念還不完備,護航保護及武器裝備的發展滯後。航母出現後,對航母的保護理念並不完善,同時期的武器也不先進,如護航飛機無法有效的保證航母不受打擊,其它戰艦也都是各自為戰,相互間缺少戰時必要的協同。這在二戰時的海戰中就能看出來,敵機來了,直奔航母。航母開始“霹靂啪啦”的亂打一氣。其它的戰艦也都是個打個的。個個處於“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的境地。這個主要是沒有形成以航母為中心的護航編隊體制,另外,武器條件也無法滿足,保護航母不受打擊的先進成度。正是基於二戰時期航空母艦所受到的威脅,後來才逐步建立起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方空反潛,防空反艦的立體防禦體系,並有了防禦的區域範圍。因此,早期的航母由於無法依賴其它戰艦,飛機保障自身的安全,所以都裝備有大量的火炮,用於自衛,和防空。(個人觀點,歡迎指正,關注兔哥)(圖片來源於網路,一併謝過!)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並沒有什麼很特殊的原因,僅僅是因為這些航母都太早了,還處於航母第一、二批次的實驗性處境中。
赤城、加賀、列克星頓級早年根本都是戰列巡洋艦,後來才紛紛改成了航母。又由於早期航母的一些實驗性和不確定性,再加上海軍守舊派和海軍作戰理論的影響,所以也就留了不少火炮,用以進行有可能發生的艦隊海戰。
說起這波巡洋艦的改造潮,不得不提一下《華盛頓條約》,這個條約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交戰各國在戰後讓畸形發展的軍備拖得疲憊不堪,特別是那些海軍的主力艦,為各國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各國在1922年簽訂了條約,限制軍備競賽和大型艦船的發展。
從1922年開始,一直到1936年,這15年被稱為“海軍假日時代”,所有大型戰列艦統統下馬,戰艦噸位和火炮口徑統統被限制。因此像列剋星敦以及天城級這樣的戰巡都無法發展了。又由於條約對航母的限制相對較松,所以閒著也是閒著,已經動工的戰列巡洋艦們便被改成了航母。
根據《華盛頓條約》規定:
·簽約各國的非主力艦不得裝備超過203mm的火炮。
·簽約各國的航空母艦不得裝備超過203mm的火炮。
·簽約各國的航空母艦裝備艦炮超過152mm口徑,數量將被限制為10門。
那個年代的航空母艦並不是什麼主流戰艦,整體也沒有任何大的作戰經驗和軍事支撐理論,完全屬於一種邊緣化的船隻。海軍的潮流仍然是大炮鉅艦,尤其是各國高層海軍將領中帶有這種頑固頭腦的人不在少數,航空母艦被認為只是一種“湊數的”或“廉價的”海軍解決方案,它們的唯一任務就是給戰列艦提供防空與偵查。既然如此,處於戰列艦編隊中巡洋艦位的航母當然得操起火炮參戰。
美軍的航母也是在這段時間研究並發展來的,他們在1913年拿一艘名叫“木星”的運煤船改裝成了自己的第一艘航母“蘭利號”(CV-1)。蘭利號在1922年改裝完畢並服役,但它的司令官多伊爾上校居然連入役儀式都懶得參加,因為他是個傳統的火炮黨,只相信火炮即是正義。
蘭利號以後,海軍正好因為《華盛頓條約》進入了“假日時代”,他們乾脆就拿未完成“列剋星敦戰列巡洋艦”改造了自己的第二艘航母CV-2。
但改造是改造了,戰巡原有的4x2雙聯裝203mm大炮可不敢隨意丟棄。位高權重的大炮鉅艦主義者們根本看不上飛機,而他們也不知道該怎樣使用航母,留著大炮是最後一道底線。
日本的赤城號也是一樣,它屬於“天城級戰列巡洋艦”,屬於日軍“長門級戰列艦”的升級發展型,是日軍本來企望的海軍主力,直接對應作戰物件就是美國的“列克星頓級戰巡”,《條約》以後,未完成建造的戰巡們便也跟著變成了航母。
上圖是1937年的“長門”
不過“天城號”命運多舛,作為首艦,它雖然是最早鋪設龍骨的,也是最早開始航母改造的,卻因為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而遭遇龍骨扭斷。日本人無奈的放棄了對“天城”的修復,將結構與炮位高度雷同的“加賀號戰列艦”拉出來做了替代品。而“天城”的同級姊妹艦“赤城號”也被改成了航母。
“加賀”與“赤城”其實差別不是很大,雖然一艘是戰列艦,一艘是戰巡,但火炮位根本是一樣的,艦體設計高度雷同,僅在裝甲和航速以及工藝用料上有區別。所以二者的航母改裝設計也是高度重合,很多改造理念都差不多。
不過當年航母派的一切行為都得看戰艦派的臉色,加賀號在1934年也進行了改裝,他在1935年拆掉了一些200mm炮,但隨後又因為老頑固們的阻撓而又把炮安了上去,最大的努力也就是把雙聯裝換單管,維持10門炮的數量。
30年代“赤城號航母”也在“加賀號航母”的經驗上進行了現代化改裝,拆除更換了200mm炮,取消了雙層飛行甲板。
說到底,這些早期的航母並非直接從航母建造圖上建設而來,它們都是“戰列巡洋艦”改裝的試驗產物。受到海軍頑固派的影響,它們被放在了錯誤的定義上,因此在編制上它們仍然是“戰艦”,守舊的老爺們還指望它們能與戰列艦湊合搭配在一起,與敵人炮戰呢。
-
4 # 陳悅漫步海邊
並不是早期航母都安裝有艦炮,而是部分航母出現了這種特殊的情況。
之所以如此,與相關國家對航空母艦的運用理念有很大關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等一些海軍強國雖然已經在發展航空母艦,但是對於未來海戰的樣式還停留在鉅艦大炮的思維中。
(舊日本海軍“加賀”號航空母艦,從下方的截圖可以看到,中層甲板前方有兩座主炮)
在此背景下,航空母艦的作用雖然受到了注意,但只被視作是一種輔助性的艦種,有關航母作戰群的理念更是無從談起。當時,日本考慮到在缺乏必要軍艦護航的情況下,使航母自身也能擁有和敵方巡洋艦作戰的考量,所以給航母配置了相當於巡洋艦級別的艦炮,以“赤城”“加賀”為典型。幾乎同一時期,美國海軍也是在航母運用思路尚未定型的情況下,也做出了建造裝備有大口徑火炮的航空母艦的決策。
(美國早期航母“列剋星敦”裝備的主炮)
外需要一說的是,這種考慮到航空母艦同時具有海戰和航空兩種能力的思路,並不侷限於早期航母。前蘇聯時代,因為其地緣的特殊性,尤其是考慮到蘇聯海軍進入地中海活動時的特殊性,蘇聯的航空母艦即是基於缺乏必要護衛軍艦的前提下,能夠獨立遂行航空、反艦、反潛、防空等綜合任務。
不過從現代的航母作戰發展趨勢來看,航空母艦已經越來越成為偏重航空平臺功能的軍艦。由於航母自身的容量、有效載重等非常珍貴,一些非必要的,可以有其他隨扈軍艦執行的功能從航母上排除,是主流的趨勢所在。
-
5 # Culaccinogold
為了自衛,到了後來,各國海軍意識到,讓航母單獨執行偵察任務是非常危險了,需要安排包括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在內的各種軍艦為航母提供護航。於是航母戰鬥群這個東西就出現了,航母也就沒必要再裝備大炮了。
回覆列表
早期的航母作戰思想跟現代完全不同,之前的艦艇作戰區域都是在可視距離,沒有導彈艦炮是主要的進攻武器,艦炮射程近炮彈威力不夠火力當然需要密集,所以不管是航母還是其它戰列艦,艦炮儘量的要多口徑儘量的要大。
航母增加艦炮即是增加進攻能力又是加強防禦能力,站在當時看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敵方炮彈打過來,沒有速射炮或密集陣攔截,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炮彈在甲板上爆炸,所以與其被動挨打不如搶佔先機加大火力進行打擊。
後來有了導彈的裝備,但鑑於導彈攜帶數量的限制,艦炮作為打擊輔助裝備沿用到今天,看看不論是護衛艦還是驅逐艦或登陸艦等。航母因為有了諸多艦艇的協同防護作戰能力,區域防空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普通的艦炮炮彈被拒止在了射程之外,而導彈射程遠就註定了超視距作戰的思想模式。航母艦載機將制海權和制空權推向了幾百公里之外,航母基本不存在被打擊的威脅了,所以幹它專職工作為主,多承載和多起降艦載機,做到各盡其職各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