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歸云何處

    西漢建立之初,因為多年的戰亂,人口稀少,百業凋零,為了恢復國力,漢高祖劉邦時期就開始實行“黃老無為之治”。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在漢武帝時期,整個國家呈現的是人口充實,百業復甦,錢糧豐盈的富強局面,但此時西漢面臨兩大挑戰,外患匈奴和內患世家豪強,而無為之治已經無法應對這兩大挑戰,必須找到一種新的治國之策。

    漢武帝劉徹即位,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顯然和這位有著大抱負的君主已經格格不入。他需要一個可以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學說。元光元年,漢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文學之士到長安策問。董仲舒在與武帝的對策中指出:儒家的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而百家之言的宗旨卻讓思想不一致。若要加強中央集權,就必須統一思想,“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與漢武帝的加強集權和君主權力的思想不謀而合。於是,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意見,一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改革拉開帷幕。

    元光元年,漢武帝將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全部罷黜,將黃老學說的官員也貶謫辭退,啟用儒生公孫弘為丞相,召集大量儒生入太常寺,入朝為官。從此,人們如果想入朝為官,就必須學習儒家思想,成了此後兩千年間華夏民族的正統思想。

  • 2 # ZSI看庭前花開花落

    春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的大變革時期,政治、經濟領域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社會大變革促進了科學文化的大繁榮。到了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開始確立。面對大變革的社會,各種思想流派紛呈,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不同的主張,產生了道家、儒家、法家等諸子百家。

    孔子把西周以來奴隸主貴族的思想文化改造成以“仁”和“禮”為核心的社會政治、倫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思想體系,創立了儒學。

    孟子在孔子思想主張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性善論”“仁政”學說,五倫學說,儒學思想得到了發展。

    荀子在天人關係上提出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論思想,認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提出了“性惡論”。儒學思想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

    西漢前期,王國問題威脅中央集權,漢武帝最終解除了王國的威脅。為適應政治的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採用儒生董仲舒“大一統”的學說,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 3 # 萊駒為右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有眾多的國家,為不同的思想流派提供了實踐場所,諸子百家為了自己的學說得到國君的採納,奔走於不同的諸侯國,當自己的學說獲得認可被國君採納時就在該國進行實踐用自己的學說治國。如春秋時期孔子奔走於諸侯之間,墨子主張非攻兼愛常解諸侯危難。到了戰國不同的學說有了更多表現甚至辯論的機會,戰國初期,在魏國的安邑魏文侯請來了孔子的弟子子夏,居住在安邑的西邊,西河之地,並拜子夏為師。於是天下的思想家都來到這裡,也就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孟子·梁惠王》就是孟子到魏國與魏惠王的對話。魏國衰弱後,齊國的稷下學宮,彙集了天下的思想家,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農家、陰陽家在一起議論天下大事。孟子曾在此養浩然正氣,荀子曾在此擔任學宮祭酒,公孫龍在此立論白馬非馬,慎到在此提出了重視法律,鄒衍在此談天說地論五行……

    秦國統一,法家定於一尊

    到後來,秦國採納了法家的思想,變法成功,最終統一六國。戰亂結束,國家進入建設時期,不同流派有了爭執,就有了赫赫有名的“焚書”、“坑儒”事件,透過焚書坑儒,秦王朝統一了思想,行政上實行郡縣制,思想上實行法家學說,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統一思想。

    漢朝初立,黃老包容治世

    然而,強秦不過二十年,猝然而亡,令人不勝唏噓,同時也引發人們思考,法家是不是適合治國。所以,戰亂後建立的漢朝在原來秦國地方採用郡縣制,在原東方六國區域採用郡縣制加封國制的二元方式,可謂最早的一國兩制實踐了。同時戰亂後,統治階級的治國理念卻發生了變化,採取了黃老思想,實際上黃老學派兼採陰陽、儒、法、墨等諸家觀點而成。後人只看到了黃老思想的清靜無為,卻沒有看到他包容永珍,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暴秦已滅,但秦朝很多的法律儲存了下來,統治階級高層無為而治,儒生也可以出來做官。可以說黃老思想在漢初促進了社會發展,為國家積蓄了力量。

    申公傳經,儒學開始復興

    經過焚書坑儒後,儒家的經典被焚燬,到漢朝發現了被偷偷儲存下的經典,經歷了申公傳經,儒學開始復興,到武帝時有王臧趙綰兩個儒生得到重用,但是與太皇太后竇氏的主張發生了衝突,竇主張黃老治世,無為而治,於是找了王、趙二人的過錯,逼迫漢武帝處分他們,二人自殺。但是,儒學的發展已經無法阻止,年輕的儒生開始嶄露頭角,他們在帝國的郡縣擔任官職,孔安國後來官至臨淮太守,周霸官至膠西內史,夏寬官至城陽內史,碭郡的魯賜官至東海太守,蘭陵的繆生官至長沙內史,徐偃官至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官至膠東內史,他們管理官吏和百姓都廉潔有節操。他們擔任地方主要官職,並且為官清正、能力好、積極進取希望看到帝國的強大,為以後獨尊儒家打下了基礎。

    至漢武帝,儒術始得獨尊

    漢武帝即位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但法家已經被秦始皇玩兒殘了,而儒家的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建元六年,唯一能掣肘漢武帝的竇太后去世,儒家勢力迅速崛起。大儒董仲舒提出了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思想統治政策,很受武帝賞識。儒術完全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而黃老等諸子學說則在政治上遭到貶黜,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自此,儒家思想得到了官方認可,成為中國曆代王朝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 4 # 未鳴讀史

    春秋戰國時期思維活躍,百家爭鳴,思想大爆發,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思想財富。

    諸子百家在秦朝的時候非常活躍,墨家宣揚仁愛非攻,但是秦始皇攻伐天下,統一六國;儒家宣揚民重君輕,但是秦始皇藐視眾生;道家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但是秦始皇自詡始皇帝,要創千秋偉業。所以秦始皇非常欣賞法家富國強兵,依法治國。

    真正的罷黜百家是在漢武帝時候。那時的儒家敏銳的察覺到皇帝需要加強中央極權和皇權,所以董仲舒等儒家代表,適時推出了”三鋼五常”“君君臣臣”“君權神授”等新的儒家思想,正中漢武帝的下懷,所以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影響了後世2000多年。

  • 5 # 有話少說

    一般認為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其實有誤。漢武帝與秦始皇相似,好大喜功,興辟雍,行巡視,封禪,求仙等。漢代儒學興起,是當時要振興教化,而教化之事,儒家擅長。董仲舒學孔子辦學,廣收弟子。《史記儒林列傳》,董仲舒以治《春秋》為孝景帝時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受業,學士皆師尊之。今上即位,為江都相。中廢為大夫,居舍,作《災異之記》。

    是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赦之。

    董仲舒雖提出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史記孝武帝本紀》,沒有有關董仲舒的文字記載。

    《史記外戚世家》,竇太后好黃老子之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之術。

    老子的道為天下母,對母系十分有利。宮廷內,外戚即母系與父系爭權奪利,導致內亂,王莽篡漢,外戚奪權。直到東漢,外戚何進專權,導致董卓之亂,於是漢亡。

    事實上,儒在漢代並沒得到獨尊地位。

  • 6 # 莊姐讀史

    謝謝邀請。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思維非常活躍,白花齊放,百家爭鳴,思想空前大爆發,祖先們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很珍貴的思維財富。 諸子百家在秦始皇時期表現異常熱烈,先有墨家宣揚仁愛非攻理念,但是秦始皇進攻六國,統一天下;不會聽墨家的,儒家宣揚民為重君為輕,但是秦始皇傲視群雄也不會聽的;再有道家主張無為而治,但是秦始皇自詡豐功偉績要創千秋偉業。所以秦始皇很欣賞法家富國強兵依法治國的理念。但是真正的實行罷黜百家是在漢武帝時候。那時的新儒家察覺到皇帝需要加強極權統治,所以儒家代表適時推出了”三鋼五常”“君君臣臣”“君權神授”等新的儒家思想,正中漢武帝的下懷,所以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影響了後世二千多年。

  • 7 # 秀才說歷史

    從漢武帝時期,歷代統治者都採用了獨道儒術,罷除百家的治國策略。對帝王管理國家,天下穩定起了積極作用!因為儒家思想必較和緩,重視因果報應!把人性的善面發揚出來。少了抗爭與造反的雄心。對統治者維持皇權天大,起了很大的作用!被歷代當權者推崇。這就成全了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國民心中的靈魂。成全了儒術獨尊的地位。而華人心中從戰國時期,就永駐的帝王將相寧有種乎的進取精神,被嚴重淡代!漢民族血性氣質的降低,也於儒學脫不了關係。有得必有失,有利必有壁。儒家思想對我中華禍福與否,智者自有評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兒童自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