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搞笑的另一種方式
-
2 # 回憶深處影音
一、渺小與浩瀚 物理學家,數學家,思想家帕斯卡曾說過: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人就像蘆葦一樣脆弱,但因有思想而偉大。人的價值在於思,用馬克思主義思想表述人是在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中實現人的價值。地球距離太空大約370千米,在這無垠的太空,在浩瀚的星辰,面對著失重的考驗,沒有氧氣沒有水,人的生存之地侷限於太空艙之中。失去親情,愛情,友情等人的情感的陪伴,剩下的只有窒息的恐懼與無垠的黑暗,面臨者巨大的孤獨的煎熬。人在太空之中只是滄海一粟而已,瞬間感到東坡所言: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漸漸的當電影的序幕漸漸拉開,當導演獎鏡頭緩緩推進,逐漸聚焦在我們的地球母親的面紗之上,瞬間感覺到驚訝極了!山川、河流,高原,平原白色的漩渦和蔥鬱的綠色的熱帶雨林繪畫成壯闊魅力的地球母親的樣子。隨著女主斯通的視角凝視著地球母親的樣子,感覺到地球母親是如此的充滿魅力,如此的美麗。多麼無私的哺育這她的孩子們。瞬間感覺到與地球母親休慼與共如此的曼妙多彩。人的渺茫與太空的浩瀚與地球母親的寬廣,感恩自然母親對我們無私大愛的恩澤。人類在體積與重量雖然是渺小的如九牛之一毛,但是人類的思想的深邃確是可以穿透密佈的雲城,無垠的星際,直達蒼穹同樣是浩瀚的,無邊無際。
二、生存與毀滅 就如同哈姆雷特對生命的追問“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Tobeornottobe”的問題一再困擾著哈姆雷特,當然這裡所述不僅僅是生存與死亡的問題,而是連帶著每件事的價值評判,到底做還是不做,去還是不去,犧牲還是不犧牲?理性的思維能夠指導行動,但是過多的思慮就會延誤時機,多慮的人內心往往是懦弱的,對後果太多的顧慮導致其不願作出重大決定。就如同女主斯通面臨的掙扎時,最直接簡單的就是放棄自己生命,選擇毀滅遠遠比生存更加的簡易,毀滅是確定性的。確定性的死亡讓自己不用在忍受未知的前途可能更加具有誘惑力。但是當人們選擇直接的死亡時是最為簡單也是最為懦弱的(電影到這裡也就結束了)。但人們選擇生存,就是為自己的生存拼勁權利直至死亡也在所不惜(就如同哈姆雷特最後決戰而死,但是選擇是在復仇之中選擇低下高傲的額頭的是崇高的)。這是導演表達對人的終極價值的思索,也是導演對人的生命態度的宣揚。
三、未知與探索 在電影《攀登者》中,有學生問老師(方五洲中國第一代登上珠穆朗瑪峰之一),“我們為什麼攀登族穆朗瑪峰”老師說:“我們人類是要面向未來的。”面向未來就意味著,人類是不斷前進的人的永不止息的前進的動力就是人類不斷實現創新,不斷在科技方面實現突破,人類價值的不斷得到肯定,人類的潛力不斷突破的源頭。當斯通逐漸要被太空吞噬的時候,這種對自己接下來是否存活保持未知時,個體的自我能夠做的就是扼住命運的咽喉。斯通也完全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毫無掙扎的湮沒在這太空之中。他的隊友也不用犧牲自己去換的斯通的得救。但是人面對未知時也是人類面對未來的挑戰人類不屈服現在困境,而是要緊緊抓住一切可以活下去的機會。這是人類對待生命的態度,這也是人類得以探索宇宙,探索海洋,探索高原等等一切人類在延伸人類智慧深度,不斷飛躍的過程。這就是人的本來的不安分,我們人類對自然崇高的敬佩以及人類就為本質的不安分與冒險,好奇這些特質鑄就人類。先民們對“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暢想,對“嫦娥奔月”願望。如今都已實現,不在是夢想,因為人類對未知的好奇與孜孜不倦的探尋,得以實現。
四、原始與現代 康德曾說過:位我頭上之星空,實則心中道德之律令。仰望浩瀚的星空,而激起的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價值。當馬特為了救斯通而選擇自我犧牲時,這一刻看到人性最為原始的樸素情感的偉大。當一個人面臨巨大的生死考驗中,我們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輝。康德在《論優美感和崇高感》中說,悟性是崇高的,機智是優美的。勇敢是崇高而偉大的,巧妙是渺小的但是優美的。當人類不斷實現太空探索的突破時,人們可以遨遊於太空之間並且可以在太空中漫步,這一切我們無不慨嘆人類悟性的極大智慧與機智的潛能激發,但這些都是智慧層面的昇華。但是卡隆並沒有僅僅將敘事的內容停留在慨嘆人類的智慧的成就,而是突出人類最為原始的情感。這可以“捨身取義”“殺身成仁”“犧牲自己成就他人”的最為樸素的人根本性情感。使是在科技如此先進,人類的理性價值的如此深入基於自然科學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今天,導演並沒有將人類最為原始樸素的情感掩埋。相反,導演著力將馬特用力一推,將斯通推向太空艙,而自己緩緩遠去,直至淹沒在太空無盡的黑暗之中,是何等的偉大。接下來卡隆就著力進行描寫人類最原始的求生欲,刻畫人類最本真的對自然的抗爭與不屈的鬥志。藉助現代技術進行迴歸到地球。其中卡隆專門將斯通最為重要求生的一站安排中國的太空站(這是多麼的讓我們自豪呀,感受到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最後女主那對生命不息的的追求以及堅韌不拔的意志力終於實現得救。就如同中國哲學所具有的“人定勝天”的氣魄,在浩瀚的天空有人類的情感與抗爭融入。
-
3 # 小蝦米小遊戲
好看。
技術上影片全程都營造了十分真實的宇宙場景,你雖然看不到任何大型特效場景,但是這種以假亂真的宇宙實景,以我們目前的特效水平是很難做到的。
故事情節上,每一次情節轉變都能牢牢的抓住觀影人的情緒,該哭的時候能讓你哭,該絕望的時候你也能感受到絕望。
演技上,全片僅靠女主一人的演技撐起了整部電影,這種單人出演的影視劇型別,中國少之又少。
回覆列表
老實說,看過之後會有一點失望,這種失望來自於幾乎“完全感受不到”的特效。以特效為主要敘事手段的電影來舉例對比,《阿凡達》不得不提。但是《阿》中潘多拉星球的一草一木我們都心知肚明那是CG,不需要什麼思考就能產生“我擦這特效好逼真”的感嘆。再對比《2001太空漫遊》,這部被譽為不可超越的太空電影因為大規模的飛船展示鏡頭再加上清晰的科幻片定位,特效本身也變得很“明顯”。
本片中,虛構的“Explorer”號太空梭執行的是編號STS-157的哈勃空間望遠鏡維修任務。真實世界中,美國最後一艘太空梭“亞特蘭蒂斯”號已經退役,執行的最後一次任務國際空間站建設任務STS-135。而哈勃空間望遠鏡的最後一次維護任務STS-125則是由“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2009年5月11號執行完畢。
也正因為本片非常偏向寫實的題材,讓它看起來不像是電影,倒像是紀錄片。無線電噪音,真空中的靜默,失重狀態下成球形的火苗等等細節有“炫技”的成分,但非常真實。IMAX影廳看完全片,非常震撼。
以下是《地心引力》不完美的原因:
首先是軌道高度的問題。哈勃空間望遠鏡的軌道高度大約為590千米,太空梭執行維修計劃時是主動靠近,完畢後離開。也就是說影片開始時太空梭被軌道碎片擊中時的軌道高度大約在590千米。
問題是,出事之後兩位主角僅靠噴氣太空行走揹包就從590千米的高軌道轉移到了國際空間站所在的320到350千米軌道?國際空間站的最大尺寸大約有100米左右,至少250公里以上能夠目測瞄準100米左右的物體?更何況航天器與赤道的軌道交角不同,他們之間的相對速度也不能忽略不計。總之,成功抵達ISS的可能性太小了。
第二,在國際空間站男主角因為擔心纜繩不夠結實就放開手犧牲自己救下女主的橋段有點匪夷所思。當時ISS基本上還是正常飛行,女主和男主被纜繩掛住之後已經處於了一個相對靜止的狀態,與ISS平行飛行。這時候只要輕輕一拉兩人就能接觸,可是電影裡男主似乎受了一個非常大的力量,一鬆手整個人就沿切線飛走,離心力哪來的?還有,聯盟號在軌道上,著陸艙沒有分離怎麼可能開啟降落傘?
第三,女主抵達中國空間站時,已經沒有成員。想來是因為太空碎片,宇航員已經撤離了。剩下一艘神舟飛船。但實際上,未來60噸左右規模的中國空間站可能不會保持兩艘神舟飛船的長期對接。當然,這裡又出現了同樣的問題,片中所說的100英里瞄準了100米以下的中國空間站同樣不可能。
最後是最大的問題:片中男主說到,航天器環繞地球一週大約90分鐘,這個沒問題。但依此推斷每90分鐘就遭遇一次太空碎片這不打大科學。電影中多次太空碎片襲來的背景都是黑色的星空,處在穩定軌道上的ISS怎麼會與下降軌道上的碎片再次相遇?更何況ISS執行軌道並不平行於赤道,每執行一圈也並不會處在與地面相對同樣的位置,怎麼會再次與碎片相遇?哈勃遭遇碎片之後ISS也遭遇,然後天宮也遭遇,這怎麼說機率都太低了。
還有,主角們從哈勃飛到ISS再飛到天宮這根本就沒考慮到不同軌道的相對速度啊,簡直太豁出去了。如果這樣真的活了下來,那確實是“傳奇經歷”了。
還有一些細節問題,比如眼淚不會四散飛出,女主的頭髮失重中“巋然不動”等等。
但是,最後我想說,雖然仔細考察一下問題挺多,但是《地心引力》作為一部太空冒險電影還是非常精彩的,尤其在IMAX影院裡跟隨主角一起上下翻飛,第一人稱的觀感非常好。雖然有硬傷,但是評價為目前最好的太空電影也確實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