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壯鄉旅拍探路者

    你好,我的答是這樣的,一位母親拿回來一筐蘋果,她每天給兒子、丈夫和自己各分一個。時間一天天過去,筐裡的蘋果一天天減少了,最後筐裡只剩下一個蘋果了。吃罷晚飯,這位母親把蘋果交給兒子說:“孩子,這最後一個蘋果就由你來分吧!”兒子接過蘋果,拿來水果刀,一分為三,爸爸、媽媽和他自己各一份。這位母親笑了,說:“孩子,你學會了公平--這正是我希望於你的。”後來,這位孩子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法官。他就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第一任首席法官約翰.傑伊。

    一個蘋果,既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這雖然是個“個案”,但是其中蘊涵的道理卻有普遍意義,那就是母親的引導和教育對孩子的未來起著關鍵的作用。

    一位教育家說:“播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收穫什麼樣的果實,人的行為,習慣,品質將形成人的最終命運。”而母親的引導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品質的形成有著相當大的影響。有一些眾所周知的偉人----孟子、柳宗元、徐霞客、林肯、愛因斯坦、比爾蓋茨等等,他們的成功顯然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尤其是母親的正確引導。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可以教孩子說第一句謊言,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公正的人。每個人的生命直接來源於母親,母親的素質直接關係到子女素質之高低,品行之優劣,事業之成敗。從十月懷胎到嬰兒的哺乳,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一個人身體素質如何,取決於母親的精心照顧;一個人智力的高低,取決於母親啟蒙教育;一個人品德的好壞,取決於母親的教誨;一個人的為人處世,更取決於母親的言傳身教。

    儘管男孩和女孩的性格、成長狀態以及情感與身體需求各不相同,但是養育兒子和養育女兒之間的相似之處大大超過了不同之處。母親給予孩子的很多東西,與其說反應了孩子的個性,不如說反映了她的個性和人格。

    母親喜歡肢體接觸,由於男嬰、幼年或青少年男孩都需要肢體接觸,這種做法大有好處,母親的擁抱讓兒子知道,母親愛他。母親對兒子的愛還會透過第二種常見的方式體現出來,那就是食物。消化道與母愛之間有種奇特的聯絡。如果兒子飲食不調沒有健康成長,母親會下意識地覺得自己這個母親做得很失敗;如果兒子長得高大健壯,母親就會對自己的養育能力非常滿意,因為她們能夠親眼看到兒子的力量。母愛還是自我犧牲的愛,她們會付出行動,只要能夠讓兒子健康成長,她們願意捨棄任何東西,不管這是否是直覺,母親就是這樣的。母親可能不接受兒子的行為、女友、體育運動或音樂,但她會始終愛他。

    對男孩來說,健康的吸收母愛至為重要,因為他對母親的感情為他此後與所有其他女性的交往確定了範例。如果他與母親有積極的互動,他就會更加信任姐妹、女友和女性老師。反過來,如果他不相信母親的愛,或者對母愛感到捉摸不透,就會影響他對其他異性之愛的看法。

    人類最自然的,基因裡自帶著的一種愛。就是母愛。不是因為你是聰明,帥,美,活潑,外向我才愛你。不管你是怎樣的,只要你是我的孩子,我就是愛你的。我就會把我的愛傾注在你的身上,照顧你的身體,給予你我的情感。幫助你慢慢地成長。

    母愛不需要人類社會的教化,她自然就可以去愛。而被愛的物件,會享受一種無條件的愛。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受到一種感覺。無論他再怎麼不好,他都能感覺到有人愛的,他是值得被愛的。他是有價值的。而他有價值感,不出於他是個多麼厲害的人。而是出於他從母親這裡拿到的無條件的愛和信任。真正的母愛是可以達到這種效果的。

    但是母愛也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就是既然母親完全接納孩子,就不需要付出努力做什麼,就可以得到愛。那孩子就不需要改變和超越,不需要進步,享受生活就可以了。光有母愛,只能讓一個人有安全感,有自信,但是無法讓他持續的獲得成長。要怎麼才能讓孩子自覺自發的去成長,補充的力量呢?就是父愛,有條件的父愛。父愛是你必須要達到我的條件和要求,我才愛你。你必須透過努力才能配得上我的愛。你不可能什麼都不做,就贏得我的愛的。你要是好學生,以後有好工作,成為一個好的人,我才是愛你的。

    這種愛,會給孩子塑造自卑感。看似自卑感是個不好的東西,但是它有非常積極正面的地方。那就是因為有自卑感,才會無形促進孩子不斷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讓孩子一步一步的成長,成為一個不斷追求自我實現的人。

    著名的心理學家格爾曾說:“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殊的力量。”中國的傳統家庭教育中,父親一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三字經》中曰:“養不教,父之過”,可見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父親在教育子女方面便肩負著巨大的責任。

    縱觀歷史長河,父親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發生著些微變化,從最初作為一家之主的“嚴父”,到權威逐步瓦解的“慈父”,親子之間由“上下級的權威”關係慢慢走向“民主平等”的關係。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當今社會對父親這一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父親的職能也由單純的“精神領袖”或者“養家餬口”走向了全方位、多功能的有著重要意義和價值的角色。

    男孩子可以在父親身上學習到男性的基本行為模式,有利於培養男孩子堅強剛毅、進取和拼搏之心。在兒子眼中,父親是所有正確答案的來源,他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他比其他人更聰明、強壯、堅韌。父親為人處世的方式塑造了男孩的世界。父親就是權威,由於他們瞭解規則,所以他們也會制定規則。兒子會觀察父親的言行,下意識地將父親的每種品質融入自己的性格當中。這樣,他也可以成長為男子漢。但它也會產生消極作用,如果男孩看到父親每晚醉醺醺地回家,等到他們長大成人後,和其他男孩相比,就更有可能酗酒。不管好壞如何,有其父必有其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布森指出:“讓一個孩子和一個合適的男人在一起,這個孩子永遠不會走上邪路”。父子關係的奇妙之處就在於,雙方都在不知不覺地朝某個相同的目標努力。父親希望兒子能夠汲取自己的優點,這樣他就能變得“不朽”;而兒子則希望他的個性融入父親的個性。這兩種願望都源於每個男人所固有的男性驕傲。

    如果父親表明他樂意陪伴孩子,這比任何其他東西都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的自尊。兒子需要放心地意識到,他對父親來說是珍貴的,值得父親的關注。如果父親不珍愛孩子,兒子就會覺得也無法珍愛自己。父愛會讓男孩受益無窮。如果父親具有同情和愛,那麼他的兒子也會如此;如果父親堅強、慈愛,父子關係親密,男孩就不太可能在學校收到欺負;如果父子感情始終非常親密,男孩長大以後就會更加自尊,獲得更好的教育,並在此獲得更好的工作。孩子獲得父親的陪伴和關愛越多,他的整體心理就可能越健康,也越可能在學業和社交中取得成功。

    父親和母親一樣,同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員,角色扮演可以稍有不同,但大體要一樣。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父愛和母愛都非常重要,缺失任何一種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良影響。兩者一樣重要,但教育的作用不同,不可互相代替。

    在交往的內容上,母親常花較多的時間照顧孩子的生活或輔導孩子學習;父親則花較多的時間與孩子游戲。在交往的方式上,母親更多地摟抱孩子,與孩子進行一些溫和的活動;父親則更多地透過身體運動與孩子玩耍,做一些較劇烈的、冒險性的活動等。

    母親和父親通常用不同的方式養育孩子,並不存在哪個好、哪個壞的問題,只是不同而已。如果能明智地加以利用,這種差異對孩子們是有好處的。父母養育方式的不同實際上是一個平衡問題。有的家長明白這些差異,並努力地使這些差異成為他們家庭的一種財富。他們意識到他們需要彼此的平衡,孩子們也同樣需要這種平衡。

    教育子女的責任,要由父母共同承擔,哪一位都不能輕棄自己的責任,同時,父親和母親要為對方承擔教育責任創造條件,不應單方獨攬“大權”。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擔教育責任,對子女的教育影響力和諧互補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全方位發揮家庭的教育功能。最好的家庭氛圍是成長的氛圍,全家人共同成長,學會相互尊重,看誰的意見最合理。一定要共同商量,形成合力,教育孩子不能只成為父母其中一方的事情。教育的有效性依賴於教育的一致性。

    父親和母親在教育孩子上要有分工有合作。父母在性格特點、智慧特點、興趣愛好、行為方式等方面各有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在教育孩子中,每個人儘量揚長補短,夫妻之間優勢互補。教育孩子的事情主要涉及學習、生活、勞動、體育、文娛和其他活動。父母按教育內容分工也好,按時間分工也好,要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都在關心他、教育他。就好像父母帶孩子上街遊玩,孩子最願意走在中間,一手被父親領著,一手被母親領著,他會充滿歡樂、倍感幸福地往前走。分工合作,不要怕麻煩,不合適時可以隨時調整。

    臺灣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彭懷真說:“父親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愛母親。”當孩子看到父親和母親之間存在差異性,並且可以互補、合作、協商、和平共處時,孩子就會逐漸懂得:人與人之間是可以存在差異的,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是可以得到尊重和欣賞的。這會促使孩子達到“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父母密切合作的。

  • 2 # 玖月晞靈

    如果可以選,母愛更重要。在孩子們眼中,寧舍當官的爹,不捨要飯的娘。母親是生養我們的最重要最親的人,是母親給了我們生命和一個健全的身體。母親的恩情似海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培育辣椒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