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的名字一叫真
-
2 # 李貳的快樂生活
相聲在舊社會被認為是”下九流“的行來,演出場所不固定,表現形式比較輕賤。所以在舊社會相聲藝人為了餬口,相聲藝人之間自然而然就形成抱團的心理,為了維護已方相聲藝人之間的利益,慢慢的就產生了”門戶“概念。對自已人要維護,對外人排擠這也是早期相聲界的一景。
相聲在經過了百年的發展,現在相聲已不是當年的下九流的行業了,相聲界人才濟濟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但是原來的門戶概念也被保留下來,想要說相聲還是得先拜師,成為門裡人,這就是相聲百年來的規矩要不然你就是”海清“
說到拜師那麼就引來了上面的問題,相聲拜師程式要有引師、保師和代師,這是相聲界延續至今的傳統。”所謂引師,就是介紹你入了師門的人“,像郭德綱拜侯耀文為師,引師的就是常貴田老先生,常先生跟侯先生是同門師兄弟關係,他們的師傅都是相聲大師趙佩茹。
其實傳統拜師徒弟還要向師傅送拜師禮,之後呢師傅要送給徒弟本行當的道具一套,然後徒弟磕頭正式成為師徒關係。最後撰寫師徒盟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
3 # 曲藝聊齋
先說引師、保師、代師的起始。始於相聲行業第一位收徒者朱紹文。由於此人曾在京劇科班坐科,他收徒借鑑了京劇界收徒的一些做法,如籤師徒合約。當然合約是保證師徒雙方利益的。但,絕大部分是有利於師父的,可以認為是霸王條款。引、保、代三師也是為了執行合約的內容。
引師,為師徒的引薦人,搭橋牽線。因拆唱八角鼓為相聲的出現做了鋪墊,因此,早期的引師多是單絃藝人,後有評書、戲法藝人做引師。
保師,保證師徒按合約辦事,實際是維護雙方利益的。可由圈外人擔任。
代師,師父不在時,由代師教授。代師必須是相聲藝人,而且,必須與師父同一輩分。
如楊振華先生收徒,引師是原墜子演員史豔芳。我是保師。揚先生的師弟李成和袁闊成的女兒袁田是代師。
多說兩句:包括帶藝投師,代拉師弟,都要有引、保、代三師。
-
4 # 抗體妞
什麼是“引、保、代”上面幾位老師都回答了,那我就說點別的吧。論戲劇演員拜師學藝的要求,都說好角兒是打出來的,而且學藝期間生死不論,相聲門可能還達不到那麼嚴苛。舊時候基本也都是窮人家的孩子才肯從小學吃開口飯的本事,是讓人看不起的行當。所以,出徒後就成了現在所說的科班出身的“專業演員”,除非實在不行,基本都是終身職業。所謂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師傅教了你賺錢的本事,如何強制要求徒弟回報師傅,光靠“義”可不成,就還必須要有規矩,要有證人。現在時代不同了,世家傳承都成了問題,侯家、馬家、常家,第四代還有幾個說相聲的?為嘛?壓力大唄!賺錢少不說,說的好,那是應該的;說的不好,丟先輩的臉,裡外不討好。咱不是門裡人,也看不懂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收徒弟?自己本就半路出家才說了幾年,還不咋滴,卻已經“徒弟滿天下了”,這是“揚”還是“毀”?給他們做“引、保、代”的人,是出於什麼目的?我也明白,現在很多行業玩兒的都是“形式大於內容”那套,流行語叫“儀式感”,所以都跟著感覺走吧!
-
5 # 老郭
我來回答一下正規的傳統
相聲界屬於江湖八大門之一,也遵巡很多共同的規矩。在正式收徒開香堂進行擺知儀式時,是需要幾大師的,有執堂師,引薦師,保靈師,執筆師,見證師……大一點會有齊全的四梁八柱……在此之前,可以先有一個象徵性的拜師儀式,就是口盟,先師父徒弟相處,三年之後,雙方可以自由解約。拜師以後,跟師三年,這個階段就是拎包,掃地,幹雜活,自己看師父說藝,自己領悟。然後師父開始正式教徒弟功課,這個階段是學師三年。由於從小跟師父,不交學費,也不交生活費,就逢年過節給師父買點禮品,有的家裡窮禮品也不用買,學成以後要孝師三年,就是給師父掙錢。當然這個是解放以前的傳統,現在基本上不這樣了。在郭德綱之前,主流相聲演員拜師都不是為了學功課,只是利用師父的名氣好走穴演出,所以慢慢形成一個行情,需要向師父交十萬至五十萬左右的拜師費用。
保師:也稱保靈師或保代師,是對師徒雙方的權利義務作個擔保,師父對徒弟過份,保師可以為徒弟要個說法,徒弟違反行規,保師可以收拾。
代師:指代筆師,就是在舉行拜師儀式時,徒弟需要給師父寫拜師貼,但是不知道怎麼寫,代筆師先寫一份後,徒弟照著寫一份,也有的是代筆師寫好,徒弟簽字畫押,交給師父留存。
-
6 # 蕭陶
相聲演員拜師時有引師、保師和代師。引師指的是師徒之間的介紹人,保師是師徒雙方的保證人。代師,顧名思義,可以代替師父授業。過去,引師多由單絃藝人,或者評書、戲法藝人擔任,保師由圈外人擔任,唯有代師必須是相聲藝人,而且得跟師父是同一輩的。
郭德綱拜侯耀文時的引師是常貴田,保師是石富寬,代師是師勝傑。郭德綱認識侯耀文並不是常貴田介紹的,石富寬是侯耀文的搭檔,不是圈外的,由他倆當引師和保師,只能說是突破了傳統。
其實,拜師擺知的傳統早就被突破了。如今,恢復的只是形式,內容並沒恢復,也恢復不了。
馬三立拜周德山的時候,在擺知儀式上,保師李四說過這麼有段話:”今天邀請各位光臨,是為馬德祿的三兒子馬三立拜周德山為師,又算拜門,又算授業。言明滿師以後,給周老師效力一年。授業期間,衣、食、住、行概由師父承擔,出師後自理。三節兩壽,拜望師父,禮有厚薄,各憑天良......授業期間,死走逃亡,業師概不負責。中途輟學,賠償三年膳費。”這些話,現在哪位保師敢說?
在擺知儀式上,馬三立還寫了份字據,交給周德山,裡面就有保師李四說的這些內容。輟學要賠償,滿師後要給師父白乾一年,以後三節兩壽還要孝敬師父。如果把這看成是一份契約,顯然這是一份不平等的契約。
田立禾拜張壽臣是在解放初期。不過,田立禾也寫過字據,但內容不是過去的那些老詞了。田立禾後來回憶說,字據寫的都是新詞,還有“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這樣的新詞語。
後來,拜師乾脆被取消了,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恢復。恢復後,徒弟不用再寫字據了,也沒有寫啥不寫啥的煩惱。當然,也不是所有相聲演員拜師都擺知,即便擺知,有沒有三師,也沒硬性規定。一句話,傳統是可以突破的。
回覆列表
謝邀。相聲起源於清代,為了找一個有名望的人撐門面,就尊稱漢朝能說會道的東方朔為相聲的祖師爺。其實,相聲真正開山收徒,把相聲發揚光大的,是“窮不怕”朱紹文先生,後來有的“相聲八德”,相聲八德之一馬德祿先生是馬三立的父親。相聲發展至今也就有二百來年的歷史。
相聲發展年頭不長,規矩不少。相聲也是江湖手藝之一,當年興盛於北京天橋一帶。既然是江湖,就得有江湖的規矩,包括行話、行情、行規等,收徒也是行規,是有一套繁文縟節的。其中,最重要的儀式,就是“擺知”,就是擺上幾桌酒席,讓人們知道這事。這相當於結婚前的“訂婚”儀式。在相聲界,有了“擺知”的程式,師徒關係就算確定下來了。少了這一項,一般是不承認師徒關係的。在擺知的時候,為了程式的需要,還得有“引保代”,即引師、保師、代師等人作證。引師,就是引領、引薦之人,相當於婚姻過程中的“媒婆”。保師,既是“保人”,相當於合同法律簽約中的“擔保人”。代師,當然不是代表師父授藝之人,而是因為早些年的藝人都是從小沒念過書的,識字不多,收徒時,要找個私塾先生或者識字之人代師父寫下“收徒文書”,久而久之,稱為“代師”了,相當於現在的“代筆人”,當然是和“槍手”有著天壤之別的。
當今社會,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相聲以電視相聲大獎賽和郭德綱等人為代表的小劇場為媒介,出現了再度繁榮,收徒依然延續了祖師爺收徒的規矩,要擺知,要有“引保代”見證。比如,李文華先生一直想拜馬三立先生為師,馬三立先生去世後,由少馬爺馬志明代表他父親,收李文華為徒,當時姜昆就是做的引薦人。我們知道,德雲社成立後,也是廣開大門,收了很多學生,但是,學生是學校辦班兒收的人,真正拜師,是要磕頭的。我們知道相聲演員張康在參加歡樂喜劇人電視節目看到評委郭德綱,稱“師父”,不過是張康在德雲社學習過相聲,是德雲社學生,但是並沒有“擺知”,拜在郭德綱門下。也就是說,張康並不是郭德綱真正意義上的“徒弟”。郭德綱的徒弟,按照張文順先生給起的名號“雲鶴九霄,龍騰四海”,共分八科徒弟,郭德綱在收“九”字科學員的時候,引師是于謙,保師是史愛東,還有一位,就是代師。
當然,是不是徒弟,和師傅之間有無師承關係,“擺知”也只是一個形式,沒有這個儀式,如果傳授了相聲技藝,也是要承認是師父的。相聲界有很多公案,就是師承關係的問題。比如“蔫哏”代表楊少華,究竟是不是馬三立的徒弟?再有,郭德綱和楊志剛之間的恩怨,就涉及到師承關係。郭德綱就是不承認楊志剛是他師父但是按照“文字輩”代表,“文哏”大師蘇文茂講,楊志剛是郭德綱的師父那在天津相聲界都知道。不過,是不是擺過知,坊間就不好定論了,恐怕只有郭德綱最清楚。
“引保代”只是相聲老傳統中“擺知”中的人員而已。相聲發展到今天,該不該還要“引保代”?要我看,必要的儀式還是要有的,無規矩不成方圓,把話放到桌面上,也是好事,省的過後犯僥倖!至於發生在德雲社,要收回曹雲金的“雲”字,恐不知道當時見證了拜師儀式的“引保代”們會是什麼心情。那就是題外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