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銀文彩匯
-
2 # 阿偉閒侃
德國的“工匠精神”是耳聞目睹的,這種精神也是最值得華人借鑑的。在德華人眼裡,事無鉅細,精益求精,對他們安裝一個馬桶或陰井蓋,都是精心操作,有很強的工藝要求和規範的,絕不能馬虎操作,這是一種民族素養。那麼這種“工匠精神”,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呢?我想與他們的文化有莫大的關係,文化精神本是一體。德國的文化,強調嚴謹和認真,重視規則與秩序,做事總是考慮周全,要求一絲不苟。另外德國還被稱作“詩人與思想家的國家”,在德華人的生活中,文學、音樂、藝術不可或缺,究其底是對生活的熱愛,鑄造了他們這種“工匠精神”。所以說,華人要培養“工匠精神”還得在文化上入手,這是鍥點。中華民族有燦爛亦有優秀的傳統文化,如果再吸收德國或其它民族優秀的文化精粹,相信中國當不缺“工匠精神”。
-
3 # 見證滄海桑田
真正的工匠是不以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的,而是以精益求精為從業基本準則的,不然,所謂的“工匠精神”都是欺世盜名。
-
4 # 知行瑾瑜阿東
工匠精神,一直都是熱度很高的關鍵詞。朋友圈的很多介紹德國企業的文章中,對德中國產品的優異品質、員工的踏實感、態度的精益求精等方面甚所嘉許,有篇文章提及:“我看了生產線,和幾個工人攀談,一個油漆工已經幹了27年,一個螺絲工也年過半百了,一個負責中國市場的經理的兒子也在這裡當工人。他們彷彿都有一顆不跳槽的安靜的心”這引起我極大好奇心。我很想知道,德國企業到底有什麼魔力,令它的員工終身相許。
我們來了解一些有關德國工業的背景。瞭解完了我想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
1、德國工業崛起
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開始搞工業化的,英、法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國。進入工業化後也經歷過“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在1887年8月23日透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註明“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
德國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初,大學的科學研究是與生產領域完全脫節的。儘管那時“世界科學中心”在德國,但是美華人很聰明,他們在德國拿到學位回國後,不是一味地跑到大專院校裡做研究工作,而是進入到市場裡去辦企業。
19世紀9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跑到美國一看,發現美國工業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這才明確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並開始大力促進應用科學的發展。由於德國有基礎科學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學理論與工業實踐之間的聯絡,從而在半個世紀時間裡將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工程師隊伍和技術工人的隊伍結合在一起,領導了“內燃機和電氣化革命”,使德國工業經濟獲得了跳躍式的發展。此後,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都成為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德國製造”成為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德國最有名的公司,幾乎都是從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它們直到今天都維持著世界性的聲譽。
2、高度強調責任感的企業文化
德國工人的責任心非常強,如果操作規程上要求一個螺絲要擰12圈,他絕對不會只擰11圈。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培養良好的企業文化是德國企業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企業對企業的品牌和產品的質量極為看重。並特別注重培養企業和職工對社會的責任感,使企業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展示給社會的是美好的東西。對內則主要培養團隊精神。
“責任”二字,在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同樣受到高度重視。在戴姆勒,銷售把個人責任、企業責任和社會責任緊密聯絡在一起,公司的每一名工人都在本職工作崗位上為成功賣掉每一輛汽車而儘自己的責任。
像這樣透過企業文化潛移默化,極大增強了企業的凝集力和感召力。
3、獨特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
德國員工把企業看做家,一家幾代都在一個企業工作,這是非常普遍的。 “德國製造最強的地方,就是‘雙元制’的職業教育體系,企業和學校共同培育職業工人,在企業類似學徒制,老師手把手教,很多德國孩子從高中起就上職業學校,一小半時間讀書一多半時間在企業實習。‘雙元制’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培養學生在多個崗位實習,提高綜合素質,同時企業也支付一定的報酬,但遠沒有正式工高,主要是培養人。”
德國是世界上進行職業培訓教育最好的國家之一,其法律規定的有3項:一是帶職到高等學校學習,二是企業內部進修,三是由勞動總署組織並付費的專項職業技能培訓。第三項主要是針對失業人員。在德國,要想找到一份工作,除了必備的文憑外,沒有經過3 年專業職業教育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一個傳統經營農業生產的家庭,如果其子女沒有經過專業農業訓練教育,也不可能繼承家業來從事農業生產。除了成年人在上崗前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外,就是對口學校畢業出來的高中學生,一旦被企業錄為學徒,首先得進行3 年的雙軌制教育培訓:每週三天半到四天在企業學習實際操作技巧,一天到兩天去職業學校學習理論知識,這期間的培訓費用和學徒工資全部由企業負擔。
德國的大型客貨車生產廠家慢營車輛股份公司是個有100 多年曆史的老企業,1999 年年營業收入100 多億馬克,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把各級各層人員的培訓當作系統工程來抓。培訓部經理麥希先生說,該公司1988年以前,80%的領導人是由外面培訓的,或者是招聘來的,而現在80%是由公司自己培訓出來的。
能夠系統地學習到相關知識和技能,加上企業對員工的悉心培養,跳槽現象少也就不難理解了。
回到開始的問題,德國的“工匠精神”是怎樣煉成的?一個工人願意27年甘當一名油漆工?
原因有以下幾點:
歷史因素
“工程師文化”基因對於德國企業的重要意義。從這些歷史可以看到,德國的企業界有著鮮明的“工程師文化“特徵,工程師的性格、處事做派與利益至上的純粹商人文化是不同的。由工程師主導起家的企業自然會打上深刻的“工程師”烙印。這一點像基因一般對德國企業踏實穩健性格的形成,以及整個國家對製造業的重視方面都產生著具有決定性、非常深遠的影響。
地理因素
德國的國土面積雖然不是很小,但是畢竟資源和人口有限,限制了它的市場規模,造成激烈的競爭。面對這種局面,如果是中國企業,大部份會透過價格戰來消滅對手。但是德國沒有價格戰的概念,激烈的競爭就促使德國企業朝著不斷提升技術能力、服務能力來鍛造核心優勢、贏得客戶的方向發展。工匠精神就是對設計、加工等能力的持續深度化的追求。
另一方面,到1918年統一之前,德國都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只是一群小國的集合。這種情況下,任何想要成長的企業都必須國際化。到國際市場上拼殺,不擅長、不屑於價格戰的德企,也只有在提升質量、技術和服務能力形成差異化優勢的路上走下去。
國家發展戰略因素
德國對製造業的重視舉世皆知。在經濟危機前幾年,德國還曾因為過度依賴生產行業,不能足夠快的過渡到服務業而飽受批評,甚至被嘲笑。然而到現在,美、日、英等經濟強國不但紛紛將製造業迴流國內,還在努力研究德國工業4.0。
最後還要說一句,在市場競爭中,從來沒有金剛不壞之身。“工匠精神”並不是萬能的。“工匠精神”的長處,是能夠激發企業做出優質的產品。做企業,優良的產品質量只是其中一個相對優勢,雖然很重要,但並不是包打天下的絕對優勢。
2013年,全球前五大消防及救援車輛及器材供應商之一、德國最大的消防車企業、百年老店齊格勒被中國中集集團收購。近幾年被收購的其它德企並不在少數。中國的製造業,經過改革開放後的粗放式發展,搭著資訊網路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到當下製造升級、消費升級的階段,呼喚“工匠精神”正應其時。但是,過份強調“工匠精神”,忽視生產成本、效率、市場需求、資本運營等方面的話,任何一家企業,很難不會淪落到被收購的命運。這是要深以為戒的。
回覆列表
“工匠精神”越來越被企業、商界、藝術、技術等多領域所認識,接受和推行。
“工匠精神”在全世界迅速傳播。
德國“工匠精神”的練成分為以下幾個特點:
1,藝人、技師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理念德國從事技術行業的藝人技師,有著卓越永續的產品質量理念。
2,藝人、技師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著業精於勤,於專的精神他們對自己的產品有著成百上千次的模擬試驗,並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從不輕言放棄,只有不斷進取,創新,做到人有我精的高度。
3,把技術看作是條件,把知識看作是生命,把最適合客戶要求的產品視作自己生存的根源他們注重學習,注重客戶需求,把自己的技術提高看成自己的畢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