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林芝士

    洪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軒轅氏,出自黃帝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路史》中的記載,遠古黃帝的帝號為“帝鴻”,其後裔中有以先祖帝號為姓氏者,稱鴻氏。

    在古代,“鴻”、“洪”二字同義通假,後有假稱洪氏者,世代相傳。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屬於以先祖官稱名字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尚書》等的記載,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後裔,在黃帝時期世襲為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史書中描述:“共工,人面,蛇身,朱發……”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種美好描繪。古代共工氏部族的活動中心,在大河(黃河)中游地區,以及伊水、洛河流域。據古史記載,到了顓頊帝時期,共工起兵與顓頊爭天下,後失敗。傳說共工在失敗後,一怒之下一頭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造成了天塌地裂,引發了大洪水時代,因此被逐出中原。

    共工氏為了不讓自己的後代子孫忘記自己是水神,便在自己名字“共”的旁邊加上“氵”偏旁,成“洪”字,留給後世子孫為氏,因此其後裔中有以之為姓氏者,稱洪氏,世代相傳。洪氏族人多尊共工為洪氏的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姬姓

    ①出自西周時期古洪洞國之子民,屬於以國名為姓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將兄長、周文王庶子伯僑(姬肸)封於楊邑(今山西長冶、洪洞一帶),候爵,因稱楊肸,史稱楊候,建有楊侯國。因楊候將都城建於洪洞(今山西洪洞曲亭鎮範村一帶),後又稱其為洪洞國。

    在楊候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國都名稱為姓氏者,稱洪氏,世代相傳。

    ②出自春秋初期鄭國君主鄭武公次子共叔段,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共叔段,是鄭武公姬掘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在生長子姬寤生時受到驚嚇,從此便厭惡公子寤生,而偏愛二兒子姬叔段,因此曾多次請求鄭武公立姬叔段為太子。姬叔段雖然長的英俊瀟灑,但鄭武公並未同意改立太子。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二十七年(鄭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鄭武公逝世,姬寤生繼位,是為鄭莊公。姬叔段帶著零丁隨從逃奔於共邑小城(今河南輝縣),再也沒本錢與哥哥爭天下了。鄭莊公放過了這個反叛的弟弟,令其居於共邑,後死於斯地,史稱其為共叔段。

    在共叔段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共氏、京氏、段氏。該支共氏後裔後來因避禍,加“氵”偏旁改稱洪氏,世代相傳。

    在慶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共仲氏,在慶父被殺之後,為避殺伐,多改“共”為“洪”稱單姓洪氏,世代相傳。

    源流四

    源自古代共國之子民,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西周初期,姬姓族人有被封於共(今河南輝縣),為伯爵,稱共伯,建有共國。

    到了春秋時期,共國被衛國所滅。亡國之後,共國王族子孫和國民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加“水“字偏旁成洪氏,世代相傳。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齊官吏洪贊,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洪贊,亦稱鴻贊,就是秦朝時期的典客,漢朝時期的行令,在漢武帝時期改為鴻臚寺官吏。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改設其為洪贊,為鴻臚寺官署吏員。鴻臚寺的最高行政長官為鴻臚寺卿,副長官為鴻臚寺少卿。洪贊專職負責掌管傳宣贊禮,到唐朝時期按通義字改稱鴻贊。後歷朝歷代鴻臚寺皆設此官,直到後來的明朝時期,改為禮部侍郎。

    在洪贊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文稱洪氏,世代相傳。

    源流六

    源於改姓,屬於避諱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獻文帝名拓跋弘,北魏孝文帝名元宏,當時北方的宏(弘)氏為避其字諱,多改為諧音漢字“洪”氏。據史籍《百家姓考略》記載,豫章宏氏(今江西南昌)、常州弘氏(今江蘇常州)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李弘(李宏)之名諱,多改為諧音字“洪”氏。

    據史籍《姓源韻譜》記載,五代時期有劉弘昌、劉弘果二族,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宋宣祖趙弘殷的字諱,而改諧音字“洪”氏。

    源流七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洪鄂羅特氏,亦稱璜郭羅特氏、黃烏羅特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ongel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洪氏、黃氏。

    ⑵.蒙古族烏蘭氏,世居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黑龍江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 Hala,漢義“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洪氏、紅氏。

    ⑶.蒙古族洪吉哩氏,亦稱洪伊哩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弘吉刺部,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囊伊烏喇之伊藍蜚兒塔哈村(今黑龍江富裕塔哈村)。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onggir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洪氏。

    源流八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洪氏,是元、明兩朝時期入中原的西域回回人,為隨漢俗,借用發音相近的漢字漢化原名為姓氏。據文獻《臨清洪氏宗譜》記載,回族洪氏始祖是元朝大臣“贍思丁”,其後裔洪巴丹是回族洪氏的先祖。古西域人(今烏茲別克)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賽義德·舍姆斯丁·歐麥爾,Al-Sayyid Shams al-Din’Umar),在成吉思汗西征時率千騎迎降,後隨大汗西征,立有大功。隨返中原後就任元廷財政官員,後出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洪巴丹是贍思丁的後裔,曾有回族大阿訇之教職,其後代子孫以其教職的諧音漢字“洪”為漢姓,世代相傳。洪巴丹是贍思丁的第幾世孫,還有待進一步詳細考證,其在山東臨清的生息繁衍之所,就稱作洪官營(現歸河北省臨西縣老官寨管轄)很著名。

    洪巴丹的後代建有清真北寺,史稱“洪家寺”,系山東臨清回族洪氏家族捐銀所建,有記刻古碑為證。該寺已被列為全國十大清真寺之一,列第七位,規模和建築十分壯觀。

    源流九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記載:

    ⑴.滿族宏義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霍域部,以部為姓,滿語為Hongyi Hala,世居洪揚子溝(今寧夏賀蘭山汝箕溝),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洪氏、鴻氏。

    ⑵.滿族洪鄂氏,滿語為Honge Hala,亦稱洪峨氏,以地為氏,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洪氏、鄂氏、關氏。

    ⑶.滿族洪袞氏,亦稱洪果氏,源出唐朝時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在金國時期稱女真黃幗部,以部為姓,滿語為Honggon Hala,漢義“槐”,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洪氏、淮氏。

    ⑷.滿族洪佳氏,滿語為H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長白山區,後多冠漢姓為洪氏、宏氏、關氏。

    ⑸.滿族洪羅氏,亦稱洪駱氏、候勒氏、霍羅氏、洪克羅氏,滿語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何氏、石氏。

    ⑹.滿族洪達哩氏,滿語為Hongdari Hala,世居嘉拉庫(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一稱在遼寧撫順東南部),所冠漢姓待考。

    ⑺.滿族洪鄂春氏,亦稱洪厄春氏、洪鄂綽氏,滿語為Hongecun Hala,世居伊漢阿拉屯(阿勒巴金,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尼布楚)、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洪氏、關氏。

    ⑻.滿族洪果奇氏,滿語為Honggoci Hala,世居長白山區,所冠漢姓待考。

    源流十

    源於裕固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裕固族洪氏,源出裕固族克孜勒氏,在明朝初期迎合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多改漢字單姓為洪氏。

    源於高麗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清朝時期,北韓族人有洪氏,主源出四個支派:

    ⑴.唐朝時期,文化使節洪肋悅至高句麗定居,從第十二代孫開始分為十三派,是為北韓南陽洪氏。

    ⑵.公元九世紀末,王氏北韓高麗國太祖王建(왕건,公元918~943年在位)乘後新羅國王弓裔衰敗之機,有唐人洪奎輔佐打江山,因功賜海豐府尹(郡王),是王氏北韓的開國功臣,海豐府後因此稱洪州,是為南韓本道洪州洪氏。

    ⑶.王氏高麗北韓高宗王皞(王昊)執政時期(公元1213~1259年),有宋朝使者洪誌慶出使高麗,留任國學直學,後居於平山繁衍,是為北韓黃海北道平山洪氏。

    ⑷.高麗的侍仲中有一洪蘭,自明朝中期的外使,後留居北韓,出任侍仲(禮部尚書),後居富溪繁衍,是為吉林富溪洪氏。

    明、清時期,有高麗洪氏被編入三衛、滿洲八旗,將該姓氏又帶回中國,成為今北韓族洪氏的主源。

    源流十一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 2 # 大農谷

    姓氏起源

    為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的後代。共工本姓共氏,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後失敗。傳說他失敗後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時,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鎮壓了他們後,就把他們放逐到了江南蠻荒之地,共工氏的後人在江南定居後,為了讓後世子孫記住他們的祖先作過水神,就給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形成了洪姓。

      以國為姓。西周時,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國,稱為共伯。春秋時,共國被衛國所滅。共伯的後代就用國名"共"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因為避仇改為洪姓。以國為姓。西周時,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國,稱為共伯。春秋時,共國被衛國所滅。共伯的後代就用國名"共"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因為避仇改為洪姓。

      為避諱改姓洪。如豫章宏氏,為避唐明皇忌諱,改姓洪。五代時參知政事劉弘昌、劉弘果二人,為避宋太祖之父趙弘殷之諱,遂改"弘"為"洪",並改劉姓為洪姓。

  • 3 # 雜筐少女

    中國的洪姓最早的一支發源於四千兩百多年前的幽州地區。在山西、江西等地也發現了洪姓先民的足跡。儘管洪姓起源各異,但他們都逐漸匯聚到江南地區,並發展為當地的望族。泉州洪姓於清咸豐年間從江西遷入福建泉州,因世代做官而生活殷實、繁衍昌盛,很快就在泉州擁有了顯赫的地位和聲望。為了紀念洪姓老祖宗,百餘年前的洪姓傳人在泉州選擇了這塊臨海望山的好地方,建起了這座洪姓大宗祠。

    洪氏後裔:洪氏宗祠建在清同治七年,當時在我們當地有一個比較傑出計程車紳,他叫洪團老,這個人他牽頭髮起建造洪氏大宗祠,當時各地的洪氏子弟都來響應。

    史書上記載,“洪氏系承三支”。也就是說,今天各地的洪姓起源於三支不同的宗流。一支是上古水官的後代,而另兩支則都是因避諱改字而來的。

    公元780年,正值唐德宗在位期間,一支久居於江蘇丹陽一帶的弘氏,因避諱而改姓洪姓。在山西洪洞縣,原來也有一些以地名為姓氏的人。

    歷史最為久遠的一支洪姓當屬起源於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氏的後代。堯舜時代,掌管著民間水利的共工氏因辦事不利,被舜發配流放到了幽州,即今天河北遼寧一帶。在幽州發展的共工氏將姓氏省略為一個“共”字,以後又為了避仇,在“共”字旁邊加上三點水。變為洪姓。南北朝時期,由於中原戰亂導致了民族大遷移,大批洪氏後代隨之南遷至今天江西等地,而泉州洪姓的老祖宗正是這支起源於遠古共工氏的後代。

    洪氏後裔:這個房子到我已經是第五代了。是我的高祖留下的。我原來老家是河市的。我們是從河南搬到江西,江西后來到了惠安,惠安到了河市。我高祖原來是清朝的恩科舉人,他在家裡心心念念想著以後有出頭之日,一定要給老祖宗蓋一座祠堂。

    雖然現代化的城市建設早已使洪氏大宗祠難見全貌,但透過現存宗祠的遺蹟和博物館裡收藏的資料,我們不難想見洪家當年的興旺之勢。隨著洪姓的不斷髮展,這支起源於北方的姓氏,如今在北方卻相對少見了。遷移到南方的洪姓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經開始向東南亞地區繼續播遷了。

    洪氏後裔:我高祖當了舉人以後,就在金門當了知縣,管轄東陽那個地方。他在那開辦私塾,很多學生知道老師要蓋房子,都來贊助。

    在明永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74年,一個叫洪應興的福建人與其他七人從福建遷往臺灣,以捕魚為生。並在這裡修建了媽祖宮。以後,來自福建的洪姓人氏不斷增多,足跡也遍佈臺中、南投等地,並最終成為臺灣島上的望族之一。

    歷史的風雨滄桑造就著一代又一代洪姓英傑。清康熙七年,浙江錢塘人、國子監生洪昇創作的古典文學作品《長生殿》用歷史影射現實,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佳作。太平天國運動領袖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廣東花縣人,是農民家庭出身的知識分子。於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舉行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此外,清乾隆時期進士洪亮吉在1793年提出的人口學觀點,比西方的《人口原理》早了5年。如今,洪姓後人們,繼續譜寫著洪姓人家的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可以,你願意回到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