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甄成83880053

    白圭: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運謀,孫子,吳起之用兵

    尉繚子:有提三萬之眾天下莫當者武子也!

    韓非: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

    司馬遷: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

    韓信:兵法不曰:置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然後存

    曹操: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

    太宗: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李靖:孫子之法,萬代不刊

    劉勰:孫武兵經,辭如珠玉,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

    杜佑:孫武所著十三篇,旨極斯道,故知往昔行師制勝,誠當皆精其理

    杜牧:孫子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後凡千歲將兵者,勘其事蹟,皆與武書一一相抵,猶印圈模刻!

    蘇軾:古之言兵者,無出於孫子矣

    陳直中:自六經之道散而諸子作,而知兵未有過孫子者!

    戚繼光:乃知孫武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矣

  • 2 # 村東頭一帥哥

    孫子兵法之定謀設計,力求先計而後戰

        孫子所提出的“多算勝,少算不勝”思想的核心就是計要先謀、慮要早決,就是要打“算定戰”,而不能打“捨命戰”和“糊塗戰”。現代軍事鬥爭中,運用孫子“先勝而後求戰”的思想,尤其應將定謀設計、先計後戰、不戰而屈敵之兵,作為現代軍事鬥爭指導的追求點。只有以謀為本,才能在現代軍事鬥爭中從容應對、進退有度。

        定謀設計的基本要求:一是定謀要有依據,要緊緊抓住現代軍事鬥爭全域性性的問題,視遠慮大,由因求情,使所定之謀能夠因敵而生,因己而生,因古而生,因天地萬物而生,因法而生;二是設計要萬全周密,且關照軍事鬥爭的全過程,要有多手準備,多套計劃和方案,將戰爭勝敗、得失、順逆、優劣、強弱、進退、攻守等方面的情況考慮周全、細微,真正做到算無遺策、計無漏計;三是要“任天下之智力”,廣納博採一切有利於軍事鬥爭的建議,使所定之謀和所設之計更具針對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孫子兵法之知彼知己,力求知敵勢、熟己情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孫子提出的一條極其重要的軍事原則,這一原則作為實現“先勝而後求戰”思想的一條重要途徑,對於指導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軍事鬥爭都有著真理性的主導作用。

        軍事鬥爭中,最細緻的工作莫過於對敵政、經、軍、地情和人氣的掌握和了解,因此,應透過各種渠道,運用各種措施手段,全方位地認知敵情、摸透敵情。透過深入分析,爭取做到見敵陰陽知其心,見敵內外知其意,見敵疏親知其情,以便為定謀決策、先勝後戰打下堅實的資訊基礎。

        現代軍事鬥爭,一切情況均處在不斷流動和高速變化發展之中,這決定了知彼的不完全性,即我們不可能對敵情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入認識,能做到的只有知敵情之大略。因此,應將重點放在那些最具動態影響力和制約力的敵情上,如:敵人兵力的調動、部署和使用情況,作戰進攻和防禦部署,敵人武器裝備的數量及技戰術特點,敵反制的手段和措施情況,以及敵作戰企圖和謀劃訓練情況等。要沿著敵我對抗方向的主要矛盾去摸情況。要圍繞著孫子所提出的“五事”、“七計”進行反覆衡量、對比和研究,從而增大知己知彼的客觀性和透徹性。

       孫子兵法之伐謀伐交,力求攻敵心、絕敵援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是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對實現先勝而後戰也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與古代相比,現代軍事鬥爭所發生的環境已發生巨大變化。首先,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和道德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戰爭所受的制約因素越來越多;其次,競爭重點和觀念的轉移使各國把戰略眼光不約而同地轉向綜合國力的競爭上來;再次,戰爭的成本提高,即使是一場區域性戰爭,也會使交戰國經濟遭受重創、不堪重負。這些變化決定了現代軍事鬥爭中智戰的地位在上升,而力戰的地位在下降,也可以說現代戰爭的制勝之道不在於伐兵,關鍵是伐謀和伐交。因此,伐謀伐交作為現代軍事鬥爭的著力點,理所當然地成為各國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必然選擇。

        伐交,重點應在有效防止強敵介入上下功夫,透過增加接觸、利益讓步、經貿優先、建立信任機制、增加軍事往來和透明度等,必要時也可利用友好國家對敵國進行政治、經濟和軍事牽制,想方設法使強敵保持中立。伐謀伐交,核心的問題就是破敵人的謀略鏈和關係鏈,從而使外交謀略在現代軍事鬥爭中得以更好地貫徹和應用。

       孫子兵法之威懾造勢,力求以威懾敵、以勢迫敵

        威懾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很早就有運用。如《孫子》中“不戰而屈人之兵”,“威加於敵”等思想,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威懾可以遏敵、抑戰、屈人、制勝的基本思想。

        在現代軍事鬥爭中,威懾造勢是一種重要的鬥爭形式。簡單而言就是選擇有利時機,針對不同的軍事鬥爭物件,打擊敵心理防線的脆弱處,以達成一定政治目的軍事行動。從歷史經驗以及現實情況看,威懾造勢是一種理想的遏敵和制敵之道。

        對敵實施威懾,必須充分運用現有或將有的多種威懾資源,透過多樣化的威懾手段,影響於敵,加懾於敵。要進行威懾,關鍵在於造勢,就是在一定的實力基礎上,敢於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和條件,積極主動地營造出一種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態勢,使敵在相形之下望而生畏。要實現理想的軍事威懾造勢,一是要把握威懾的物件和重點,既要有對直接之敵的威懾,也要有對間接之敵的威懾或強敵的威懾,要始終針對敵方的領導層和決策層進行威懾,使之在他們的腦海中發揮作用,產生震懾效力。二是要遵循一定的威懾造勢的思路和原則,體現出威懾造勢的持續性、層次性、靈活性、可控性和效益性。三是奇正威懾,多角度造勢,應將軟威懾與硬威懾、靜威懾與動威懾、直接威懾與間接威懾、獨立威懾與多重威懾、定向威懾與輻射威懾、對上威懾與對下威懾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四是要摸清敵人的威懾係數,即弄清敵在什麼時機、什麼情況下會產生什麼樣的心態反應,掌握這一點,對進行合理威懾調控將非常有益。五是要適時地進行威懾效應評估。

       孫子兵法之準備戰爭,力求兵精器利

        中國古代軍事家歷來重視戰備的重要性,提出了諸如“備者,國之重也”,“國之大務莫先於戒備”,“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徵無義”等思想,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戰爭準備程度與國家安危的正向關係。在現代軍事鬥爭中,戰爭準備既是為了應對有可能突如其來的戰爭困擾,化解因戰爭帶來的各類風險和危機,又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威懾資源對戰爭進行有效遏止。因此,戰爭準備在現代軍事鬥爭中的雙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依據“先勝而後求戰”的思想,做好軍事鬥爭準備,應側重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一是做好鬥爭的心理準備,透過普遍深入的國防教育和戰爭教育,堅定打贏的信念與決心,凝聚人心士氣,從心理上和意志上壓倒敵人。二是做好鬥爭的手段準備,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優先發展敵無我有、敵有我優,能夠有效地克敵、制敵、滅敵的殺手鐧武器,從武器的數量、質量和精度上滿足不同條件下軍事鬥爭的需要。三是做好鬥爭的戰場準備,採取軍民結合、軍地結合、新舊結合的方法,構建起點位多、機動性強、隱蔽度高、功能齊全的作戰陣地。四是做好鬥爭的動員準備,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快速動員體系,積極發展預備役力量和民兵武裝力量,提高預備役兵員和民兵人員快速徵召和補充能力。五是做好鬥爭的理論準備,加大作戰理論研究的組織力和創造力,在認真剖析敵情我情的基礎上,依據不同作戰對手情況和戰時的複雜情況,制定出系統有效的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孫子提出的“先勝而後求戰”思想是諸多戰爭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謀法、戰法、意志和藝術的結晶,他所揭示出的備戰律、正戰律、謀戰律和勝戰律,無論過去、現在或未來都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因此,在新世紀初葉將“先勝而後求戰”的思想運用於現代軍事鬥爭之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極為可行的,理應成為現代軍事鬥爭的重要戰略指導。面對西方霸權主義的多重威脅,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期盼穩定、渴望發展的國家和人民,唯有憑藉自身諸多“先勝而後求戰”的有利條件,進行充分的利用、籌劃和發揮,才有能力、有辦法在變幻莫測的國際軍事鬥爭中保持正義、立於主動。   

  • 3 # 雅語

    《孫子兵法》是現存中國和世界軍事理論史上最早形成戰略體系的一部兵學專著,共分十三篇,雖然只有五千餘言,但內容包羅永珍、博大精深,涉及到戰爭規律、哲理、謀略、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內容,堪稱古代兵學理論的寶庫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廣為傳播。

    孫中山曾經說過:“ 就中國歷史來考究,兩千多年的兵書,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中國的軍事哲學。所以照那十三篇兵書講,是先有戰鬥的事實,然後才成那本兵書。”

    毛澤東評價《孫子兵法》:"中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子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說的,包括認識世界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的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輕看這句話。"又說:"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乃至今天仍是科學真理"。

    郭泰納夫評價:孫子確實可以算是世界第一流的軍事學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轉型升級,應如何轉,遇到哪些困難,需要怎樣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