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進入幼兒園以後,隨著熟悉,關係增進,小孩子之間開始贈送禮物、交換玩具,以加深彼此的友誼,有些孩子的玩具貴,會把貴的與其他孩子便宜的交換,父母會讓孩子再換回來嗎?
5
回覆列表
  • 1 # 伍小凱的成長日記

    大部分幼兒園都會明確規定,小朋友是不可以帶玩具之類的物品到幼兒園。原因之一是,在老師不知道的情況之下拿出來玩,如果東西比較小,被其他小朋友拿到,可能還會被放進嘴巴、鼻子、耳朵裡面,產生安全隱患。還有一個原因是小朋友如果從家裡帶玩具到幼兒園,小朋友之間可能還會進行一個攀比,“這個玩具我沒有,我也要叫媽媽買”、“這個玩具好好玩,我也想要”,這不利於小朋友的健康教育。所以老師會事先告訴小朋友,如果有從家裡帶玩具到班裡,一定要叫老師幫忙保管,或是讓小朋友放進書包,不可以拿出來,然後再把資訊反饋給家長,讓家長注意檢查小朋友的書包。至於互送東西,家長應該跟小朋友事先進行溝通,如果交到好朋友要送東西給他,一定要跟爸爸媽媽商量,經過爸爸媽媽的同意,才可以送,要從小培養孩子和家長溝通的習慣,這樣很多不必要的事情都可以避免。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 2 # 菈媽親子

    幼兒園不允許孩子帶玩具去上學,所以孩子是沒辦法在幼兒園換玩具,或者互贈禮物的。那麼這種情況,應該是小朋友或者幾個家庭私下接觸的時候發生的。

    三歲以上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物權意識,知道哪個是自己的哪個是別人的。但是他們通常對物品的價值,是沒有概念的,所以會出現用貴的東西去換別人便宜東西的行為。但這樣做,會讓家長覺得不值。

    那麼當孩子與關係好的同學互換玩具的時候,需要阻止嗎?

    首先,家長應該肯定孩子的這種想法。孩子能夠互換玩具互贈禮物,說明他們對待友誼是非常真誠的。孩子希望和別人交朋友,也有社交需求。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一味的否定,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

    其次,家長應該跟孩子說明贈送的概念。贈送,意味著這件物品就歸對方了,即使你以後想玩了,也不能直接拿回來,要徵得對方的同意。因為有的孩子並不清楚這一點,所以家長一定要提前告知他們。如果孩子還是堅持要互換或贈送,那就尊重他的想法。

    最後,如果孩子比較動搖,那就不妨提議他請好朋友一起分享著玩。這樣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會覺得很開心,過後也不會因為物權的轉移而心情不好。總之,在送還是不送,換還是不換這件事情上,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見。

  • 3 # 木蓮媽媽

    孩子上幼兒園之後,社交圈子變大了,朋友也變多了。這個時期交的朋友和以前是不同的,以前孩子們遇見的朋友基本上是爸爸媽媽朋友的孩子,不需要孩子進行挑選。而在幼兒園裡,有許許多多的小孩子,孩子根據性格、取向的不同,找到合自己心意的小夥伴。這是一個認識自我的過程,一個自主選擇的過程,也是孩子邁向社交的第一步。

    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之後,也有了自己的小世界,和朋友有自己的空間。像提問中講到的那樣,“進入幼兒園以後,隨著熟悉,關係增進,小孩子之間開始贈送禮物、交換玩具,以加深彼此的友誼”,這種事情也會時有發生。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以積極的想法來看。

    1、懂得分享

    “分享”這件事情對於小孩子來說,是很難的。因為通常家裡只有一個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裡,他們已經習慣了周圍的一切屬於自己。大人和孩子的需求不同,又對孩子充滿關愛,自然不會爭搶孩子的東西,也不會要求孩子把東西分出來給自己。因此,我們時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孩子在外面和別人玩耍,本來玩得好好的,卻總是因為爭搶玩具鬧得不歡而散。

    發生類似的事情時,家長覺得面上無光,只會批評孩子“太自私”。但是卻忽略了“分享”不是天生的本能,而要靠後天的培養。有了朋友之後,孩子自然而然地想要與他一起擁有美好的事物,懂得了“分享”。

    2、不再浪費

    孩子不會壓制自己的慾望,他想要什麼就會主動向大人提出。當然,不是所有的需求,家長都會滿足。孩子喜歡玩具,遇見喜歡的就要買回家,可是在家長眼裡,這是一種浪費。明明買回家也不會稀罕幾天,家裡一樣的東西又一大堆,買了又買實在是浪費金錢。

    但是孩子在交了朋友之後,遇見喜歡的玩具,第一反應不再是“媽媽,我要這個”,而是“朋友,我要和你換”。雖然不是在主動節約,但客觀上,確實是不再浪費。此時,家長再進行引導,相信可以幫助小朋友養成節約的好習慣。

    3、有同理心

    朋友,是讓孩子珍惜的存在。在孩子的眼裡,喜愛的玩具大概是他最珍貴的東西,他願意拿出他的珍藏和朋友分享。這說明孩子已經知道朋友是什麼了,已經長大了。願意交換,也說明孩子知道不能奪人所愛,不能白白地拿別人東西,需要進行等價交換。不再像以前一樣,隨意佔為己有。在家長看來,這是多麼令人欣慰。

    提問中也說到“有些孩子的玩具貴,會把貴的與其他孩子便宜的交換”,問“父母會讓孩子再換回來嗎”?

    我想說,如果是我的話,是不會要求孩子這樣做的。因為在孩子的眼裡,這些玩具的價值不是按照價格來界定的,而是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家長可能會很心疼,但孩子對這些是不理解的,如果強制讓孩子換回來,孩子可能會認為交換這個舉動是不被父母認可的、是不對的,也就不再交換了。

    當然,家長用辛辛苦苦賺的錢,給孩子買的昂貴玩具,完全有理由不讓孩子送給別人。但是要講究方式方法。比如,提前將玩具區分好,哪些可以帶去幼兒園,哪些只能在家玩,或者是,哪些是可以用於分享的,哪些是需要珍藏的。再比如,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樹立金錢觀,讓孩子明辨這些玩具的價格,在贈送和交換的時候,要有所選擇。

  • 4 # 知食說

    寶寶對於玩具的價格的認知,往往來源於寶寶的日常照料人,比如說爺爺奶奶、粑粑麻麻。在寶寶的世界,玩具無外乎“好玩或不好玩”、“喜歡或不喜歡”;貴或便宜,並不在寶寶早期的認知裡。因此,寶寶跟幼兒園裡關係好的小夥伴交換玩具,並不會考慮:“自己的玩具的價格,是否跟小夥伴的玩具的價格相等”。

    粑粑麻麻如果因為“價格原因”而心裡感到彆扭的話,不妨從以下的角度思考問題:

    玩具未得寶寶“歡心”?

    當粑粑麻麻知道自己的寶寶跟其他小夥伴交換了玩具,應該先了解一下,寶寶喜歡新玩具的哪些方面。有時候自己寶寶的玩具看似價格更昂貴,但未必能得到寶寶的“歡心”,所以寶寶才會跟小夥伴交換一個自己更喜歡的玩具。如果是因為這個原因,粑粑麻麻可以進一步瞭解:“寶寶喜歡這個玩具的顏色?造型?會發聲?還是其它的元素。”當粑粑麻麻對寶寶有更深入的瞭解後,下次買玩具時就能更加有方向性了。

    玩樂雖重要,友誼“價更高”?

    “分享”,是寶寶在幼兒園學習的一個重點,也應該成為粑粑麻麻在日常生活中,對寶寶的常規家庭教育內容。因此,寶寶在幼兒園跟其他小夥伴交換玩具,可能是希望在交換的過程中,獲得友誼與感情的的提升。甚至,“交換玩具”本身就是幼兒園裡安排的一項特別教學內容。所以,粑粑麻麻不妨在寶寶跟小夥伴交換玩具後,多問問寶寶是否獲得更多的開心,跟小夥伴的關係是否更好,等等。粑粑麻麻在跟寶寶的一問一答,也是梳理自身情緒與心理的重要過程----跟寶寶一起重溫,“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更進一步地,粑粑麻麻可以將此成為一次特別的“家庭教育課”。

    差異太大,讓孩子再換回來?

    有的玩具價格昂貴又趣味十足,也有的玩具價格低廉但同樣樂趣無限。玩具的意義在於:寶寶從玩具中獲得的快樂。因此,“把玩具再換回來”的決定權,應該留給寶寶。如果兩位交換了禮物的寶寶,再玩幾天後就感覺膩了,就會“自動自覺”地再次交換禮物;如果兩位交換了禮物的寶寶,在得到“新玩具”後樂此不疲,那作為寶爸寶媽,為什麼要剝奪寶寶的樂趣呢?寶寶快樂成長,更加自尊自信自愛,遠比一個“昂貴的玩具”,更有價值。

  • 5 # 因為是麻麻

    一、幼兒園很多孩子會交換玩具,為此我們設立了玩具分享日和跳蚤市場

    幼兒園裡每週有一天是玩具分享日 小朋友可以帶自己心愛的玩具和小朋友交換著玩,放學之前再換回來。

    每學期有兩次跳蚤市場,小朋友可以把 自己不想要的書或者玩具標上價格拿到跳蚤市場賣掉,再用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孩子樂此不疲,家長也很開心。這次活動不僅處理了家裡不合適的物品,還讓孩子認識和貨幣和等價代換。在生活中學習和進步。

    二、當孩子換回來的玩具價值不對等,家長該怎麼辦?

    比如孩子今天用一把新買的鐳射器換了小朋友一顆掉了的牙,用最新款的機器人,換回來一把廢棄的毛筆,還煞有介事地說:“媽媽,你看!這支筆還可以在沙子裡畫畫耶!”

    經常有這種讓人忍俊不禁的事情,也經常能遇到家長過來求救。

    那要怎麼辦呢?

    中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孫瑞雪說過:“成人用社會系統的價值觀念來評判生命系統的價值取向,就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在成長的生命階段,兒童需要的是交換背後的秘密和感受。”

    大人有大人的得失標準,孩子有孩子的取捨理由。孩子只是在發現物與物原來可以交換,發現交換過來的物原來可以有其他的使用功能,這是透過交換獲得的喜悅。

    老師常要安撫家長,要儘可能保護孩子之間的這種交易關係,直到他們的敏感期順利度過。實際上,青春期到來前,孩子已經創造和建構好了自己,開始用已經創造好的自己面對社會,這時候自然就會領悟社會系統的規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裝防水怎麼做才規範?哪些地方又需要做好防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