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人的歷史
-
2 # 扒一扒歷史o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
第一次遷都就是因為打敗了夏朝,當然要選一個能輻射所有領地的地方當首都,不能還在原來那個小地方。
第二,三,四次遷都則是因為自然災害的原因,因為他們這幾次的首都都在黃河流域附近,經常受到洪水氾濫的影響。《尚書》·《盤庚》中寫到"古我先王將多於前功,適於山。用降我兇,德嘉績於朕邦。"
就是說他們的先王搬到山地,躲避了洪水。
《尚書》·《盤庚》騙又有盤庚指責不願遷都的人道"乃不畏戎毒於遠邇,惰農自安",那應該就是考慮到會有某種災禍。
至於遷移到殷後也遷移到朝歌了的
-
3 # 浩中一內
商王朝頻繁遷都,歷來史學界都有不同看法,是一個存有爭議的話題,今天我來談談個人看法(與史學研究派系無關)!
第一、商王朝建立以前,商是一個遊牧民族的部落,他們以遊牧為主要生活方式,故而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導致了他們居無定所,常常搬遷住所的行為習慣。
第二、商湯滅夏,建立商王朝以後,為了能統治更多領地上的百姓,自然需要選擇一個有利於管理其它部落的城市、同時土地、資源都比較富裕、經濟繁榮的城市來作為都城,這是他們遷離原始部落後建立新都城的必然客觀的原因。
第三、商王朝統治前期,遭遇多次洪水、乾旱、蟲災……等自然災害,不懂自然科學,無法有效抵禦自然災害的他們,為了迴避自然災害,躲避自然災害,而選擇多次遷都。
第四、商王朝內部權利爭奪極為激烈,王室貴族之間相互奪權殺伐鬥爭,勝利的一方就希望將都城遷往自己的屬地,自己的權利中心、擁護自己的百姓所在的城市,以此為根據地來穩固和捍衛自己的權利。
-
4 # 農夫說歷史
商王朝頻繁遷都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話說商王朝共5次遷都,第一次是因為打敗了夏朝,地方大了要管理,原有的地方已經不太合適做首都,那就遷都吧,後來發現遷都都水患頻繁,當然當權者要顯示國力,就一再遷都,真的很佩服商朝的君王,一句話說遷就遷了,在他們看來遷都跟現在的搬家似得容易,可是受苦的就是無辜百姓了,既然是最高統治者定下來的,那就遵照執行吧,於是就有了第二,第三次,第四次,只到第五次遷都。
到了第五次遷都國君是盤庚,盤庚遷殷後,發揚商湯的政治傳統,使商王朝再度興盛,出現了百姓安寧、諸侯皈依的局面,長期以來威脅著商北部、西部邊界的那些部族,也在商王朝的打擊下退縮、收斂,有的重又向商表示臣服。盤庚開創的中興局面,到了武丁時得到進一步發展。武丁對西方、北方的少數部族發動了一系列的征伐戰爭,消除了北方、西方的威脅,商的勢力範圍大大擴充套件。武丁以後,商王朝進入了一個持續發展的時期,於是直到商王朝滅亡。
-
5 # 君山話史
在盤庚之前,商帝國已經遷都四次,遷都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要耗盡大量的人力物力,令民眾苦不堪言。為什麼盤庚還要第五次遷都呢?
我們看看盤庚登基時的歷史背景。
《史記》中寫道:“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在盤庚之前,商王朝歷經“九世之亂”,內部政治混亂,派系鬥爭激烈,也失去諸侯國的支援。擺在盤庚面前的,是先王留下的一個爛攤子。
在原始文獻《盤庚》第一篇說到遷都的理由是:“重我民,無盡劉。”意思就是說,為了重視民眾的生命,免得遭遇滅頂之災。在第二篇中又說到:“殷降大虐。”就是說商帝國遭遇到巨大的災難。
什麼災難呢?蠻族的威脅。
西部的戎人勢力正在不斷地增強,對商帝國的威脅越來越大。盤庚所面臨的困境:西部蠻族的勢力正迅猛擴張;原本拱衛中央的諸侯不再聽從調遣;國內政局混亂,商帝國已經陷入到空前的危機之中。
此時盤庚的最佳選擇,是把帝國首都遷移到東部,以避開西部蠻族的兵鋒。盤庚的策略是以退為進,先建立起一個穩固而牢靠的大後方,然後重振商帝國的雄風。如《盤庚》第一篇所說:“紹復先王之大業,厎(zhǐ,平定)綏四方。”
盤庚遷都的背後,是懷抱著偉大的理想,這個理想就是復興先王的偉大事業,安定四方。所謂安定四方,就是消除帝國內部的紛爭,重新得到諸侯的支援,降伏蠻族部落,這是三位一體的事業。
為了遷都,盤庚一再向民眾宣傳::第一,遷都是為了保護民眾的利益,免受巨大災難的威脅。第二,占卜的結果顯示舊都不適合居住,得遷新都。這裡之所以要強調占卜的結果,是因為商代乃是最為迷信的時代,什麼事都得占卜。第三,援引商代遷都的歷史,說明這是順應天命。第四,只有遷都才能重振先王的偉大的事業,才能安定四方。
在政府執著不懈的耐心勸導之下,多數民眾最後還是服從盤庚的命令,陸續渡過黃河遷往新都殷城。
他還對民眾說過一段話,大意是:
“我的先王為了開拓事業,曾經遷徙到山上,以消除災難,振興國家。如今我的百姓流離失所,沒有一個永久的居住地。你們也許會責備我說,為什麼要擾動萬千民眾來遷都呢?我必須明確地回答你們,這是因為上帝要重振我高祖的事業,恢復我家族的榮光。我抱著篤敬之心,順天承命,要把這個新的都城建成永久的居住地。”
從盤庚的講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雄心壯志。遷都對他來說,是重振商帝國雄風的第一步。他曾多次強調,這次遷都乃是一勞永逸,這裡將成為永久的居住地。
在遷都這樣事上,盤庚在首都選址上是非常理想的,對帝國的未來是有長遠規劃的。因此,從盤庚遷都到殷,一直到殷商滅亡,帝國之都再也沒有變更過。這也使得政府有了更大的精力放在治理國家上,解決各種危機與隱患。
根據《史記》的說法,盤庚遷都後,“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繼太戊與祖丁之後,盤庚實現商帝國的第三次中興。商都東遷到殷,確實是商代的一大重要事件。正是因為政治中心穩固下來了,才有了商代後期燦爛的文明。
-
6 # 東方黎明先生隨筆
遠古時代的盤庚遷殷,是當時十分重大的歷史事件,有大量的甲骨文記載,盤庚是從亳遷都到殷,也就是從今天河南的商丘,轉移到河南的安陽,大約距離是800華里,經過輾轉黃河渡口與太行山脈,實際行程應該不少於2000華里,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可謂是長途跋涉,困難重重,但是,盤庚和他的支持者們都堅持遷都,這想必是有多方面的重要因素。
歷史的第一手材料既不豐富也不詳實,在已經破解的甲骨文中,更多的是占卜性質的文字,但是,研究歷史最重要的條件是時間、地點、人物三要素,這些價值連城的遠古文字,經過專家破解與推算後,不斷有新的發現思路。
首先,盤庚遷殷是由於政治方面的原因,他是祖丁的兒子,是陽甲的弟弟,祖丁以子承父業的規則將王位傳給了陽甲,陽甲又以兄終弟及的方式交給了盤庚,到此為止,盤庚是商代的第二十位國王。
我個人認為,盤庚在接手哥哥的王位時並不順利,他的血親子侄很可能有爭搶王位的行為或輿論。當時的國家結構就是一種部落聯盟,在大家爭論國王繼承的規則時,盤庚感覺會發生諸王爭儲的局面,於是號召他所能調動的群體渡過黃河,到環境更加優越的殷地發展開拓,這就是盤庚遷都的歷史初衷。
談到北渡黃河,是出於政治因素與地理原因,眾所周知的黃河改道,會讓百姓與國王頭痛不已,就像是躲避王位紛爭一樣,躲避自然災害也是遷都的原因,到一個新的地方更好的發展,這一定是盤庚揣摩已久的大政方針。在此之前的五次遷都,在此之後的兩個半世紀的穩定,充分證明了這個偉大決定的正確性與必要性!
另外,盤庚遷都的原因還有氣候因素、占卜因素等等,千頭萬緒,相互牽扯。僅僅是東方黎明的一家之言,僅供朋友們參考。
回覆列表
歷史上商王朝頻繁前遷都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都淹了,因此不得不搬家。
遷都的理由盤庚遷都最主要的目的是躲避天災,除此之外遷都到殷還有三個好處:
第一 殷地的土地肥沃,自然環境和現在的都城比起來都是和監督和發展農業生產。
第二 遷都之後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王室、貴族都會受到限制,這樣階級矛盾就可以得到緩和,自己的統治就可以得到加強。
第三 遷都之後可以避開那些叛亂勢力的攻擊,殷的位置比較安全,不受到干擾,統治就可以穩定。
盤庚是商王朝一位強有力的君主,在完成遷都後,他在那裡整頓政治,發展農業生產,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商朝成為了實力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定都的原因商朝以前的國君遷都是因為內亂和天災,盤庚遷殷之後新的國都很少遇到天災,自然環境上風調雨順,政治統治上穩定而很少紛爭,王位傳承有序。階級矛盾弱化,各方都對自己的現狀感到很滿意,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沒有人會去遷都。況且遷都是需要勇氣和魄力的,需要面對無數的反對意見和解決一系列棘手的問題。盤庚之後的商朝君王確實難以和盤庚的能力相提並論,他們作為守業之人尚且不夠格,就不要說去開拓創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