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雯臣

    一句話把孔丘的反動本質與惡毒心理,表現的淋漓盡致的,怎麼掩蓋都掩蓋不了。呲牙的人心性不好,看孔子的像就能看出來,門牙呲在外面,暴躁而心地歹毒。想想也是,長年殺人牲和人殉,那麼血淋淋的悲慘場面,一般善良的人受不了。孔子卻對比津津樂道,給自己學生說殺人牲最多的周禮,才是最莊嚴的祭祀禮儀。

    東周社會走向文明進步,開始出現用草人代替人牲祭祀,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社會進步帶來的新習俗,祭祀和喪葬活動不在血淋淋的殺害奴隸,這讓作為司儀的孔子感到儒者的利益受到侵犯,儒術失去了用武之地。憤怒的孔子怒吼:始作俑者無其後乎!意思是你們用草人代替人牲欺騙鬼神,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是對祖先的欺騙。

    孔子後半生都在為恢復奴隸制奔走嚎叫,可惜,人類社會走向文明是必然的,野蠻必然會被淘汰,雖然他編造上古多麼的美好,可是誰也不會傻到相信原始狀態能夠美好到哪裡。

  • 2 # 潘龍江悔恨寫紅塵情歌

    他說的是事實,並不能說是歧視,我們現在的人哪,越來越嬌氣,越來越小氣,說哪個地方的人如何如何,就是歧視,說好可以,說壞就不行。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難道大家都忘記了嗎?某個省出騙子,罵某個省是騙子,你不理他們就得了嗎?不可能一個省都是騙子呀。有必要這麼小氣嗎?郭某剛的粉絲天天在網上罵我,我根本都不理,我又不是壞人,怕什麼呢?

  • 3 # 好說文學

    先說結論:這句話並不是表達孔子對女性的歧視,但是當時的時代,“男女平等”的思想也沒有出現,故而孔子這句話只是他認為自己所感受到的一種現象,在他自己看來,這是一句實話,未有歧視之觀念。

    這句話出自《論語.陽貨》。原文如下:“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這句話出現了兩種人,一種是女子,一種是小人。關於小人,這邊有必要提一下筆者的觀點,在《論語》中出現了多次“君子”“小人”對舉、並提的情況,其實《論語》中的“小人”與現在我們所說的“小人”含義是不完全相同的,《論語》中的小人並不是都指心地不善的壞人,而多數是指那些安於現狀、默默無聞、心無大志的庸人。所以“庸人”與“女子”並舉,從物件來看,並不是一種對女性的歧視。

    《論語》相關注本的說法

    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中認為女子、小人是指家中的僕人、媵妾。這種註解沿自朱熹《論語集註》:“此小人,亦謂僕隸下人也。君子之於臣妾,莊以?之,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患矣。”

    《論語註疏》中說:“此章言女子與小人皆無定性難畜養。所以難養者,以其親近之則多不孫順,疏遠之則好生怨恨。此言女子,舉其大率耳。若其秉性賢明,若文明之類,則非所論也。”意思是這裡所說的女子只是小部分女子,並非全部女子,與前面所說的“媵妾”又有不同。

    如何理解這句話

    這句話中有幾個關鍵的字:“唯”、“養”。關於這兩個字許多學者寫了相當多的論文論述此不贅引。而筆者認為,“唯”只是句首語氣詞,並無實義,而“養”則可以引申為相處的意思。因而這句話可以解釋為“女子和小人是很難相處的,親近了,他們就會不遜無禮,疏遠了,他們又心生怨言。 ”

    但是看待歷史人物的任何話語都不能與其所在的時代脫節,因而我們該將其置於當時的時代背景中來理解。

    在春秋時期,女子不像男子有機會受到教育,因而在學養教育這一塊,男女比例是不均衡的,也就是說,不排除有教養有學識的女子出現,但是大多數女子是遊離於知識之外的。而小人,則是指男性群體中未受到教養薰陶,目光短淺,庸碌無為甚至有些野蠻的那一群人。

    這樣看來,孔子說這句話只是道出了一個現象和事實。孔子的觀點主要是“仁”和“禮”,而女子與小人在“禮教”相對缺失的情況下,與“君子”相比,確實會顯得難以相處,孔子自然是個“君子”,若站在他的角度來看,具有“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特徵的“女子”和“小人”確實顯得難以共處。

    筆者淺見

    時隔兩千多年,孔子說這句話時究竟懷著怎樣的心思,我們不得而知,只能憑著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註釋資料進行自我理解與考證。

    但筆者認為,今人不應揪著孔子這句話,將其解讀成“孔子歧視女性”的發端,以此斷言孔子思想的漏失處。聖人並不是完人,聖人也無法預知時代會發展成今日之狀況,孔子只是說出的他以為的現象,未對女性有批駁之言,即便在今日看來,當時的現象已有所變化,那我們也該對這句話有包容的能力。

    也許這只是孔子遭到某女子無禮對待的感慨之言,若真如此,我們何不為能看到聖人“接地氣”的一面而莞爾呢?

    感謝看過評過贊過的你~

  • 4 # 讀一世界

    第一部分(疑問由來)

    孔子是否輕視婦女?長期以來,這個問題似乎十分清楚,因為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被視為孔子“輕視婦女”的鐵證。

    在這裡,有兩個問題必須清楚:

    其一,“女子”與“小人”並言,容易產生誤解。以前視“小人”為“德性不高的人”,這裡將“女子”與“小人”並言,當然是對女子的輕蔑。其實,西周春秋時,“小人”一般指地位低下的人,它本來是與作為“為政”者的“君子”相對的概念。

    其二,周初就有“小人難保”的觀念,與孔子所說“小人難養”一致,都是周初以來敬德保民的傳統觀念。

    孔子的話見於《論語·陽貨》。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孔子此語可謂影響極大。這裡將“女子”與“小人”並言,皆被視之為“難養”。何以“難養”?“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句話便被認為是孔子“輕視婦女”的根據。乍讀此語,我們感到詫異:孔子輕視婦女?他竟然將佔人口半數的女性給一口否定了?有人會說這可以理解,因為孔子處在父權家長制時代的春秋之末,女性的地位已經很低了,被歧視也很正常,孔子無法超越歷史的侷限。然而,早期儒家特別是孔子的思想具有濃重的人本主義色彩,孔子說“仁者愛人”,難道不包括女性在內?現實中,還真有不少人認為事實正是如此。孔子的話也影響到人們對孔子思想的整體認知,近代以來,它被視為傳統中國婦女地位低下的根源,是“男尊女卑”觀念的始作俑者,這也當然成為孔子難以推卸的“歷史罪狀”。第二部分(事實)

    但事實卻不是如此!

    他晚年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周公在孔子那裡可謂魂牽夢繞。他的言論應與文、武、周公的言論屬於同一“話語系統”。

    周初有“小人難保”的觀念值得十分注意!西周初年,周武王曾說:“嗚呼,敬之哉!無競惟人,人允忠。惟事惟敬,小人難保。”(《逸周書·和寤解》)這裡的“小人”同樣指小民、百姓。

    周武王將滅商,在商郊“明德於眾”。武王要求眾人重視小民,不能與小民爭利。因為“小人難保”,故應“惟事惟敬”。小民很難護養,就要事事施之以敬,這正是周人傳統的“敬德保民”思想的體現。

    無獨有偶,周公分封衛國時也說“小人難保”。他說:“嗚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小人難保。往盡乃心,無康好逸豫,乃其乂民。”(《尚書·康誥》)當時,周公剛剛平定管叔、蔡叔與殷人勾結的叛亂,在這種背景下,周公囑告康叔,認為“小民不易安”,應當在治理時保持敬畏之心。欲安其民,就應當重視他們,就要盡心盡誠,而不能苟安逸樂。因為“小人難保”,就應當重視“小人”。所謂“小人難保”其實就是“小人難養”。《說文解字》明確解釋說:“保,養也。”周代文獻中,“小人”的基本意義是相對於為政者、大人、君子等的統稱,指從事農業等體力勞作、地位較低的平民,也就是普通百姓。顯然,孔子強調“小人難養”,其中的“小人”並不指我們慣常所言“道德低下的人”,實際是他秉承周人思想,針對各級統治者而言。在《論語》等書中,“小人”當然有與“道德高尚的君子”相對的意義,但其中有很多卻正是指“平民”或“普通百姓”。如孔子說:“小人哉,樊須也。”(《論語·子路》)就不是對弟子的道德譴責。第三部分(總結)

    周初文、武、周公主張“敬德保民”影響了整個周代,也影響了孔子。孔子思想與文、武、周公一脈相承。

    孔子說“小人難養”不僅不含有輕視“小人”的意義,反而是對這一群體的重視,那麼孔子說“女子難養”,應該也不是什麼“輕視”女子。

    在孔子的表述中,無論“女子”還是“小人”,其所謂“難養”,具體在於“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這是說,在管理中,對“女子”“小人”應當把握好分寸、尺度。“不遜”,就是不馴順;“怨”則是埋怨、怨憤。

    孔子曾說:“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習其情,然後民乃從其命矣。故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孔子家語·入官》)

    孔子的弟子曾子也說:“狎甚則相簡,莊甚則不親,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歡,其莊足以成禮。”(《孔子家語·好生》)

    為政者應當盡力做到“政均”,其管理就像君子之交,不能過分親近,也不能過分莊重,過分親近就會簡慢,過分莊重就顯得疏遠。

    孔子此語,或許正包含有對“女子”和“小人”的重視、關注與深切體察。

  • 5 # 魯中居士

    提這樣的問題說明根本沒有讀懂《易經》,也不知現代生物學科學原理!孔子是從社會現象上說的,而《易經》和《現代生物學》則幫你明白他為什麼要這麼說!

  • 6 # 超自然調查六組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女人和那些小人真的太難相處了,你跟他們親近吧,就顯的不檢點,不夠莊重。你躲他們遠遠的,他們又會怨恨你,覺得你討厭他們。

    那孔子作為聖人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的這種話呢?

    是一次孔子帶著自己的學生,去衛國宣講自己的儒家思想,但是卻被衛國國君處處為難,搞得全國很排斥他的這種儒家思想。而衛國國君之所以為難孔子,完全是因為衛國後宮的嬪妃和一些奸佞小人為了避免被到的立法約束,在衛國國君面前不斷地說孔子的壞話。所以孔子衛國宣講失敗,臨走的時候發出了這句感嘆。

    其實孔子這句話中說的”女子“及”小人“都是有特指的,並不是以偏概全單指某類人群。就算孔子是聖人,也不可能每句話都不帶著情緒,都字字斟酌。

    但是後人只記得了這句話,忘記了當時孔子身處的環境和當時說這句話時候的情況,就按字面理解成為女人和小人太難相處,於是就有了這種帶著極其偏見色彩的誤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九月十一日上午,泊頭兩歲男童被捲入收割玉米機器中,受傷身亡,這倒底是誰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