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牽手教育

    避免孩子走向“取悅症”,教育應該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應該思維的危害。

    本期內容來自作者閱讀《取悅症》的觀點,剛好對應昨天的內容。我們需要培養目標是,獨立的孩子,不想要取悅症的孩子。

    應該思維是我們上次簡單說過,我們每個人的人際關係,成長要跨過去的障礙。

    什麼是取悅症,它是病嗎?

    答案是,它不是病。書的作者雖然起的這個名字,帶了一個症字,其實不是一種病,它只是一種心理傾向,有點像拖延症。它肯定不是病,它又沒有讓我們的身體產生病變。但是我們自己,包括養育孩子的時候不注意,就容易陷入一個怪圈出不來,這個就是取悅症的一大危害。

    取悅症的三種類型都是什麼,我們該怎麼分辨?

    第一種,認知型取悅症。

    認知型取悅症在孩子身上,是正常的現象。因為孩子的認知,在一定的年齡階段內處於學習階段。但如果是成年人還有這樣的表現就要注意了。這種錯誤觀念就是,只要我當個好人,我對別人好,那麼別人就應該對我好,如果別人對我不好,那麼就是我自己的不對。

    這個奇怪的思維模式是怎麼樣發生的呢?它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模式。常發生在兒童時候,電視劇裡經常用於感動人的橋段,父母鬧離婚,小孩不想讓父母離開,他又沒辦法控制,這時候他就會想,只要我很乖,只要我什麼都聽父母的話,那麼他們就不會分開。

    其實這種有條件的思維模式一般在七八歲的時候就會自然消解,一個孩子在七八歲的時候,就會認識到願望和現實是有差距的。

    第二種,習慣型取悅症。

    這種型別的人討好別人、取悅別人已經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了,是帶有某種強迫性的。他們對別人的需求和認可特別強烈,如果他們為別人做了哪件事,結果別人沒有及時地表達感謝,他們就受不了了,覺得自己立馬被冷落了,對別人的稱讚和認可已經到了非要不可的地步,只能透過取悅別人,透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第三種,逃避型取悅症。

    逃避型的取悅型好人,因為以前受到過某種傷害,在受到傷害的時候,他們發現,可以透過取悅別人,讓別人高興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這就是他們用來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從來不讓自己陷入衝突當中。每當覺得別人快要生氣的時候,他們會立馬示弱,首先討好,讓別人壓根兒就沒有發飆的理由。這樣造成了一個結果就是,他們永遠不會處理和別人的衝突。

    簡單說了本書說的取悅症的三種類型和危害,分別是認知型、習慣型和逃避型。這些好老人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極度地想要別人的認可。為了獲得別人的喜歡,或是避免被別人討厭就,他們就會花全部的時間和精力去滿足所有人,對別人都特別好,但是對自己特別狠,一點都不好,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他們發現別人並不買帳,別人還覺得這些人特別煩。

    如何避免自己和孩子陷入取悅症,簡單來說去除自己思維中的應該思維,讓自己和孩子更順利的走向人際關係的,獨立性階段。只有當認可來自於自己的內心,而不是他人的時候,真正的自信才能建立起來。而說一個人內心強大,實際上就是說他有堅不可摧的自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歌唱中怎麼樣更好的掌握節奏,由其跟伴奏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