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強黃不息
-
2 # 老照片
服飾是一個時代特徵、一個社會風氣的反映。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富庶,風氣開放,對於少數民族和外來文化兼收幷蓄,服飾奇異繽紛、華彩昭彰。其中最為惹人注目的就是女子的服飾。
唐代女子的服飾色澤華美,款式新穎,服裝面料具有薄、露、輕、透的特點。襦裙是唐代女子的主要服飾,即上襦下裙,常配以“袖長只齊肘”的半肩或質地輕盈的披帛,肩膀半露,腳穿草履或足登鳳頭絲履或精編草履。唐代襦裙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衣窄而領低,有圓領、方領、雞心領等,顏色以紅色居多,還有白色、青色、黃色等。顏色追求明亮豔麗,常常使用紅綠搭配。
男子服飾尤其是官員的服裝,受其等級有別而有所不同。如《新唐書·車服志》載:“褲褶之制:五品以上,細絞及羅為之,六品以下,刁、絞為之,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絆,七品以上綠,九品以上碧。”常服則“朱紫玄黃,各任所好”。
-
3 # 阿音女俠追娛記
整體來看,唐朝的服飾特點較為開放,不拘一格,兼收幷蓄前朝、域外之服飾特徵,時尚感極強,堪稱唐朝文化繁盛的真實寫照。
(一)空前絕後的袒胸裝
唐朝許多服飾往往先在宮廷流行,後經過貴族婦女的帶動,為民間女子仿效,成為一種時興服飾。從這個角度來說,唐朝服飾一定程度上體現的是統治階級的審美思想。唐朝宮廷貴族婦女的很多服飾都大膽開放,極具時尚感。其中袒胸裝最具代表性,是當時婦女思想解放程度極高的真實反映。袒胸裝的主要特點是:領口低,袒露頸部和半露胸部,能夠很好地展現女性的形體豐腴美。但袒胸裝在唐朝社會上的
流行,也經過了初唐至盛唐、晚唐的發展流變,其普適性與日常性逐漸增強。
唐朝婦女服裝的發展演化與時代的變遷緊密相關,由初唐至盛唐,整體呈現保守——開放的趨勢。初唐時,婦女服飾的領口較小,衣領較高,穿著較為保守。到了盛唐,襦服的領口變大且開得低,但袒胸裝仍不是常服,只有在特定節日或庭院嬉戲、賞花遊玩時才穿著。盛唐後期,袒胸裝流行開來,並可作為常服穿著。中唐及晚唐時期,袒胸裝的普適性更廣,下層勞動婦女也經常穿著。如敦煌初唐壁畫第329窟,女供養人上穿袒胸大圓領窄袖紗羅孺,下穿高腰長裙,綰椎髻,敷粉面,黛眉、朱唇,項飾金玉寶鏈。
(二)另類的女著男裝
唐朝婦女服飾的不拘一格還體現在女著男裝上,也反映了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也是女裝中最具時代特徵的款式。圓領袍服是唐朝最典型的胡服之一,是當時男性服飾中最具代表性、普適性最強的款式。這類男裝,曾一度成為唐朝婦女的服裝,風靡一時,成為中國服飾史上一道別致的風景。由於盛唐婦女的社交活動十分廣泛,經常參與騎馬出遊、打馬球、打獵等競技娛樂運動,以此來豐富生活、擴大交遊。因此女著男裝帶來的方便與極強的適應性,較好地契合了這些大運動量的活動需求。如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供養像中,其身後的9名婢女有8名身著圓領長袍式男裝,腰間帶。
進入盛唐,婦女在社會中也愈加活躍,甚至可以參政議政,由此可見當時社會的開明與解放程度。唐朝女裝的不拘一格離不開社會的高度開明,又與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密切相關,體現的是高度的國家自信與海納百川的氣量。
服飾的融合與博採眾長
(一)盛行一時的胡服
可以說,胡化風氣是唐朝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主要來自絲綢之路上的西域、中亞、西亞,包括龜茲、日本、北韓、吐蕃等地,尤其以高昌回鶻最盛。唐朝開元、天寶年間非常流行胡服,當時的民間女子多著胡服:窄袖、多為具有薩珊波斯風格的條紋或獸紋褲子,褲腳口收緊,著靴、頭戴高頂胡帽,腰間束帶。在民間與宮廷女子中,均一度流行胡服裝扮。
胡帽是由北方民族傳入中原的一種皮帽或氈帽,又稱蕃帽。唐朝婦女們常用胡帽與面紗組合遮蓋頭部,再搭配類似披風的外套。初唐321窟壁畫中的女子所戴面帽,莫高窟第217窟壁畫中便畫了一個頭戴胡帽的女子,騎馬穿紅色披風行進在山間。而盛唐第217窟觀音普門品中的人物,便著改良後的胡服,頭戴幞頭,身穿駁領窄袖袍服,腰繫帶,腳穿烏靴。
幞頭是唐朝典型的冠式,而駁領窄袖袍是胡服的特徵。
(二)異邦舞蹈服飾的影響
異域舞蹈的傳入對唐朝服飾的影響也十分深遠,裙糯、長袖、雲冠、錦展式舞服均有了很大的改良。“異國的舞服隨著歌舞百戲一起湧入唐朝首都長安,先是影響中原的舞服,繼而以迅疾的速度在日常服飾中流行開來。”敦煌第66窟、108窟的“伎樂天”舞服便是中原服飾與印度服飾相融合的呈現。另外,唐朝女子佩戴的纓絡,也是由印度傳入西北地區,繼而傳入中原,發展成為深受婦女喜愛的飾物,並一直延續至五代時期。胡服流行於中原大地時,胡舞(胡旋舞)也同樣風靡,兩者可謂相互影響。
-
4 # 尋景記漢服
我是尋景記九醬,今天就來跟大家聊一聊唐朝服飾的特點。
由隋入唐,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來的頻繁等,促進服飾空前繁榮,服飾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200餘年的女子服飾形象可主要分為襦裙服,男裝護膚三種配套服飾下面。下面藉助古籍詩畫,分而述之。
一 襦裙服
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的傳統裝束。從燕京五月歌中可見,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盛裝女兒染紅裙。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拖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二 女裝男裝
女裝男裝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是較為罕見的現象。 根據《新唐書》記,“吾聞禁中有金鳥錦袍二,昔玄宗幸溫泉與楊貴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女子仿製男裝穿著男裝相當普遍。
三 胡服
初唐到盛唐,北方遊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鶴與中原交往甚多,加之絲綢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對唐代服飾影響極大,所謂湖人是漢族人對北方民族的一種泛稱,我們這裡講述全切保留當時的稱呼。 姚汝能《安祿山事蹟》記載,“天寶初,貴遊士庶好衣胡帽,婦人則簪步搖,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關於女子著胡服的形象或見於石刻線畫等古蹟。較典型者,即為上戴渾脫帽,身著窄袖緊身翻領長袍,下著長褲,足登高腰靴。
唐代服飾之所以絢麗多彩,有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礎,隋王朝統治年代雖短,但絲織業有長足的發展,文獻中記隋煬帝他不僅使臣下嬪妃著華麗衣冠,甚至連出遊運河時大船牽繩均為絲綢所制,兩岸樹木以綠絲飾其柳,以彩絲綢扎其花,足以見絲綢產量之驚人,至唐代絲織品產量遍及全國,無論產量質量均超過前代,從而為唐代服飾的吸引富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加之於各國各族人民廣泛交往。對各國文化採取廣叔博彩的態度,使之於本國服裝融會貫通,嬰兒得以推出無數新奇美妙的冠幅唐代服飾,特別是女子裝束,不光為當時人們所崇尚,甚至於今日人們觀賞唐代服飾一絕興奮異常,這裡沒有矯揉造作之態,也沒有扭捏矜持之太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充滿朝氣,令人振奮又使人心醉的服飾,其色彩也非農機不取,各種鮮豔的顏色爭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銀雜之,愈顯炫人眼目。
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啦,九醬跟大家說拜拜啦~
回覆列表
唐代服飾特點:第一胡服盛行。紅衫薄錦靴豔,羅衫紫帽繡珠,胡衫袖小帽頂尖,垂帶安鈿花要重。
唐代開創者李淵出於蕃族,原本也是少數民族,加上社會開放,西域少數民族以及波斯等外華人紛紛來到唐代都城長安。元稹《法曲》有云:“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羶滿鹹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火風聲沉多咽絕,春鶯囀罷長蕭索。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蹀躞帶,皆為胡服。此外還有回鶻裝、胡帽、冪離【此字是錯字】等。
第二,明確品官制度,以服色區別官員職位高低。黃色為尊貴之色,專屬皇帝使用。
《唐會要》記載:“貞觀四年八月十四日,詔曰:‘冠冕制度,以備令文,尋常服飾,未為差等。於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緋,六品七品以綠,八品九品以青。婦人從夫之色。仍通服黃。’至五年八月十一日,敕七品以上,服龜甲雙巨十花綾,其色綠。九品以上,服絲布及雜小綾,其色青。”
唐高宗總章元年,禁止官民穿黃,從此黃色成為皇帝的象徵。
第三,唐代女裝有襦、襖、衫、裙、披帛、半臂、背子,裙子、襖、衫是唐代婦女的常用之服,並以襦裙、披帛為代表。
裙子在唐時穿戴範圍很廣,普及率甚高,不僅皇室成員穿戴,民間婦女也穿裙子。我們從《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遊春圖》等繪畫以及歷史文獻記載中,都可以看出裙子在唐代服飾中的重要作用,猶如我們現在的褲子、外褂。
第四,唐代服飾,尤其是女裝,呈現開放風格。
唐代的社會風尚,鼓勵開放,深受胡服影響,唐代女裝有低胸裝、透視裝、袒露裝。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所繪婦女皆披帔。透明大衫穿在宮女身上,宛如籠罩了一層輕霧,朦朧中又有那麼一份剔透,含而不露,露而不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