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軍一號
-
2 # 雪松書畫
作為奮鬥在中小學書法教學一線的我,願意來分享我的理解和看法。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出現於殷商時期。
在後來的,商周,有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鐘鼎文”,也叫“金文”。
到了秦朝,以“小篆”為主。
漢朝時期,流行的是隸書。
晉代,就是行書。
到唐代,以楷書為主。
總結中國書法的“五體”: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在書法藝術的世界裡,評價一個書者有這樣一句話:五體皆能。
很多不瞭解書法的人不太明白這裡的“五體”指的是哪五體,今天就“五體”來給大家一一道來。
“五體”,指的是書法裡的五種書體,分別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學過歷史通識課的都知道中國傳統書法的演變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甲骨文開始,經秦漢,歷唐宋,一直到元明清現。
-篆書-
篆書有大、小之分,稱大篆、小篆。
小篆:
一般認為小篆是秦代李斯等人創造的,但是根據現代出土的文物來看,小篆的成熟是在戰國後期。
諸如戰國後期的《秦公大墓石磐銘文》和戰國秦《新郪虎符》,它們都已經是十分成熟的小篆了。
秦統一六國後在春秋戰國的秦文基礎上做了進一步改造、規範和整理,稱小篆。
小篆作為秦代的標準官書,主要運用於官方文書、紀功刻石、印章等嚴肅場合,這種習慣,以後一直延續下去。秦代小篆的代表之作,傳至今日的可見於《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以及大量的秦詔銘文。此外虎符、印章、磚瓦上也留有許多精美的小篆。
大篆:
廣義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稱"鐘鼎文")與籀文(金文之繁化),大篆為小篆的母體這一論斷在文學界是公認的。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可見,大篆顯然是指戰國時代秦系文字中的遺留文字,大篆孕育出了官體文字“小篆”,同樣也孕育出了民間俗體“古隸”。
我們可以從《雲夢睡虎地秦簡》中所夾雜的部分未隸變的篆書中,看到當時大篆的書寫面貌。其主要特徵是還保留著環狀和斜向運動的用筆,同時結構也未得到充分簡化。
現在能看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大篆有《石鼓文》《毛公鼎》《散氏盤》等等。
-隸書-
“秦篆漢隸”的論述延續了幾千年,一般人們以為到了漢代才有了隸書,實則不然,歷史告訴我們,秦代是隸書形成的重要時期。
隸書在戰國中後期就開始有了萌芽,以官體文字作為隸變的物件。秦統一全國後,小篆成為唯一的官體文字,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隸變物件。
民間有一種說法稱,隸變的原因是因為篆書太紛繁,而當時“官獄職務繁”,故而對官體篆書進行了簡化,產生隸變。
到了漢代,隸書已經趨於成熟,有了一套完整的書寫體系和字型特徵。漢代成熟的隸書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最重要的筆法是波挑。
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中說:“在拋棄了正規篆文的筆法之後,如果把字寫得很快,收筆時迅速提筆,橫畫和向下方的斜筆很容易出現尖端偏在上方的尾巴。”這就是波挑的形成。
隸書典型代表有《張遷碑》《西狹頌》《曹全碑》《禮器碑》《史晨碑》《乙瑛碑》《石門頌》等等。
-楷書-
楷書,又稱正楷、真書、正書。應該是對我們現代人來講最熟悉的一種字型了,從上學開始就被要求寫字“橫平豎直、方方正正”,這正是楷書的一大特點。
歷史上,楷書是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之所以稱“楷”,《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
楷書是中國封建社會魏晉南北朝一直到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它的發展可分為四個時期:即萌芽期--秦漢,發展期--魏、晉、南北朝,繁榮期--隋、唐、五代,守成期--宋、元、明、清。
就目前而言,大多數人只知唐楷而不知晉楷,只聞“顏筋柳骨”而未聞“二王鍾繇”。
文字的演變離不開歷史的發展。
魏晉時期的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如鍾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鐘王為法"。
然而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楷書,不宜先學太大的字,應該從中楷入手比較適合。
-行書-
行書一體,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簡易手寫體,早期的行書應該產生於早期的楷書於草書之間,楷書快寫加上部分草法就形成了行書的特點。
也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
行書萌芽於東漢,但在漢末,行書並沒有得到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我們都知道王羲之,一代書聖,其代表作《蘭亭序》不僅是文學史上的名篇,更是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
董其昌曾評價說:“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行書中的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在王羲之筆下體現地淋漓盡致。梁武帝說:“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型,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同樣是文字演變“以趣約易”的產物。
廣義的草書可以泛指任何一種書體的草率寫法,狹義的草書則專指一種書體。在草書這一書體的門類中,又有章草、今草、狂草的區別。
最早出現的是章草,約在漢隸成熟的西漢中晚期形成,並漸趨成熟,至東漢蔚然成風。它的用筆,是沿著隸書的筆法發展的,在摒棄了結構嚴整的隸體的同時,仍舊在結束時採用波挑法。在“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連急就”之中,豐富了筆法。
章草又孕育出今草。今草打破了字字獨立的形式,將視角放大到全篇的佈局,“如流水速,撥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若懸猿飲澗之象,鉤鎖連環之狀,神化自若,變態不窮。”
草書作為一種書體,在歷史上始終沒有登上官體文字的寶座,但這並不妨礙它為歷代書家所青睞,可見其蘊含的美學價值。
需要澄清的一點是,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畫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主要特徵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