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慕容樵
-
2 # 樵夫影院
個人覺得德國如果主要發展海軍肯定能打敗英國,但是陸軍和空軍得不到扶持,德國的戰線就拉不了那麼大,他的希特勒的雄心計劃泡湯的可能性比他發動閃電戰還大!
德國也曾計劃發展海軍,但是由於戰爭的提前爆發和經費的不足,導致了德國沒有重視海軍,大力支援了空軍和陸軍!
雷德爾的海軍z計劃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預計時間要到1948年左右才能達到英國海軍的百分之60左右,結果戰爭於1939年提前爆發了!
-
3 # 千騎營卍首席司號員
二戰期間,德國的軍工事業發展迅速,整個二戰時期,德國研製出多種先進武器,比如v-1飛彈以及虎式坦克等,這些武器在當時處於世界絕對領先水平。不過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德國的先進武器都是配發給陸軍和空軍的,海軍很少有新型武器,唯一有點名氣的也就只有德國的U型潛艇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因為當時的德國,希望以一己之力橫掃歐洲,而橫掃歐洲需要的是強大的陸軍和空軍,海軍的作用不大。而且德國認為,如果大力發展海軍,會分散德國有限的戰爭資源,所以德國一直在發展陸軍和空軍。當然這樣的發展思路其實也是有成果的,二戰初期德國能夠佔領大半個歐洲,憑藉的就是強大的陸軍裝甲部隊。
不過德國偏執的思想其實也有弊端,那就是海軍實力薄弱,面對英美等國的海軍,毫無還手之力。以至於後期盟軍從海上登陸的時候,德國沒有像樣的戰艦能夠抵擋,只能讓潛艇去撞擊敵人的軍艦。結局大家也都知道,盟軍登陸成功,之後東西夾擊,擊敗了不可一世的德軍。
那麼,如果當時德國也有強大的海軍,戰爭的結局是不是會改寫呢?其實德國即使擁有像樣的海軍,戰爭結局也不會改變,但是至少可以堅持的更久一點。
因為在戰爭後期,德國其實是在以一己之力同時對抗多個國家,所以哪怕德國的武器裝備再好,單兵作戰能力再強,德國計程車兵總是有限的,根本扛不住多國部隊一波接一波的消耗。
據史料記載,戰爭後期,東線的德軍,損失依舊要小於蘇軍,蘇軍大概需要數名士兵才能換走1名德軍士兵。不過德軍還是經不住打,後期蘇軍往往集結幾倍於德軍的兵力與德軍交戰,單兵實力再強,也終究耗不過蘇軍。而且,美英蘇等國的軍隊還在源源不斷地湧向戰場。
不過強大的海軍還是可以讓德國堅持的久一點,首先在盟軍登陸作戰的時候,如果德國有大型戰艦,完全可以在英國沿海地區牽制住登陸部隊。要知道盟軍當時都是以英國為跳板進攻德國的,如果在英國沿海牽制住英美等國的登陸部隊。德國就不用抽調東線的兵力,東線戰場也不至於迅速落敗。那麼蘇軍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一路挺進柏林。
不過非正義的戰爭終將失敗,即使德軍有像美國一樣的強大海軍,失敗也是遲早的事。
-
4 # 使用者54848153303
答案非常明顯:不能
首先是設計思想和水平的極度落後,浪費噸位現象就是最好說明,俾斯麥,滿載5萬噸級和衣阿華相近的排水量,裝380毫米炮,要知道衣阿華裝的是406,比俾斯麥少近一萬噸的納爾遜也是406;沙恩霍斯特,裝280炮,和它噸位類似的聲望裝的是381;H39,和大和類似的噸位,裝406炮,大和已經裝上460了,每個噸級,主炮口徑都比其他海軍強國低一個級別。
德棍或許會拿俾斯麥擊沉胡德來說事,俾斯麥的結局是什麼?還不是被羅德尼擊沉了麼?沙恩霍斯特姐妹兩艘被聲望一艘擊退,留下“29節納爾遜”的戲虐,H39看似強大,防護只有戰巡級別(頂多和俾斯麥類似),也不必提炮塔開天窗的老毛病,6萬噸級戰列艦的設定居然是破交艦,這種海軍思路,真不愧對於提爾皮茨“德華人不懂海洋”的定論。
再來說說航空母艦,有人說是戈林阻撓了德國航母的發展,那試問是誰提出優先建造俾斯麥的呢?難道不是雷德爾嗎?這暫且不提,即使齊柏林真的建成,其42架的常規載機數,也就和光輝一個水平,然而光輝有4艘,除此之外英國皇家海軍還擁有6艘航母(1940年前)與日本海軍相比或許有所欠缺,對付只有一艘航母的德國海軍完全夠用。
最後單純說說技術方面的差距,英國裝甲鋼好於德國是不爭的事實,德國SK C/34 15英寸艦炮和英國Mark1 15英寸艦炮相比不分伯仲,Mark1在近距內更具優勢,而SK C/34勝在遠距離,但都遜於義大利的Model1934和法國的Model1935(單指遠距離,近距離英國Mark1穿深更高)
-
5 # DingdingCat
沒戲, 一戰以後出現的技術斷層非常可怕, 直接導致了一大票軍艦的設計問題。同時, 重整軍備重點發展的是陸軍和空軍, 沒有那麼多資源投到海軍身上,甚至陸軍空軍裝備也都注了水, 比如空軍實際就是用來戰術支援, 戰鬥機航程短,轟炸機也沒好哪去, 毫無戰略轟炸能力。 最後假如真有天頂星人一下弄出一堆軍艦, 相當程度上也是廢鐵一堆, 沒有油, 德國那點油陸軍空軍都不夠,
-
6 # 黎塞留的野望
當然不能,雖說要打敗英國,自然要在海軍方面能夠戰勝英國皇家海軍,這樣才有機會去登陸英國本土,進而擊敗英國。但是無論從哪方面看也不可能,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受一戰戰敗條約的束縛,無力在二戰前放開手腳大力發展海軍受一戰戰敗的影響,德國受到戰勝國的軍事束縛。其中《凡爾賽條約》非常嚴格的限制了德國海軍的規模和實力。根據條約,德國只能擁有一萬五千名左右的海軍人員(不過精簡下來的海軍人員都是比較優秀的)、艦船排水量不得超過一萬噸、艦炮口徑不得超過11吋。並且協約國還對德國更新戰艦也做了限制。可以說在一戰結束後德國海軍一度退化為一支只能用於近海防禦的艦隊。
當1933年,納粹主導德國以後,德國海軍開始擴軍,為了擺脫戰敗條約的束縛,希特勒在1935年單方面撕毀《凡爾賽條約》,並且在當年與英國達成了《英德海軍協定》,這使德國海軍被允許高速發展,而此時距離二戰爆發尚有4年。但是,根據《英德海軍協定》規定,納粹德國海軍艦船總噸位不得超過此前《華盛頓海軍條約》與《倫敦海軍條約》中所確立的英聯邦國軍海軍水面艦船總噸位的35%,在潛艇這塊,德國也不得超過英國的45%。就這樣直到二戰爆發。
納粹德國的有限軍事資源不允許德國海軍在二戰前大力發展在一戰戰敗以後,德國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本土面積也被割掉一部分。為防止德國東山再起,戰後協約國各大國在軍事建設所需的資源上對德國進行禁運。
以至於在希特勒上臺以後,甚至與東方的中國進行貿易往來,以獲取軍事資源。在這種情況下縱使希特勒想在二戰前大力發展海軍也不得不因現實而妥協。二戰前德國的現有軍事資源主要投入到對德國陸軍與空軍的建設。
最後另外,要想透過大力發展海軍來擊敗英國,首先要明白一點,強大的海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特別是在短期內建立一支能夠擊敗英國的海軍。
早在威廉二世時期,德意志第二帝國在19世紀末大力擴建海軍,並打造了一支實力強勁的公海艦隊。到一戰期間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海軍實力已經達到世界第二的水平。海軍噸位一度達到英國皇家海軍的三分之二。但是在戰爭期間,卻打成了獵人與獵物的追逐。最後世界第二的海軍力量被英國皇家海軍堵在港口成為存在艦隊。
何況德國又是典型的陸權國家,而希特勒等人又要著手對外擴張,考慮德國地緣環境和自身資源問題,德國也不會在二戰前大力發展海軍。儘管在1938年希特勒擬定了針對英國而大力擴充海軍的Z計劃,意圖在六年時間打造一支能夠和英國皇家海軍匹敵的艦隊。但最後卻也因形勢的變化而無限期擱置。
另外,納粹德國海軍即便不考慮各種戰敗條約的束縛,要大力發展海軍,就不得不放慢德國陸軍與空軍的發展。屆時,到二戰爆發,德國海軍實力也無法對英國皇家穩操勝券。而且,德國還要面臨陸地上的對手,由於主要軍事資源都被用於海軍建設,導致海軍與陸軍發展緩慢,那納粹德國有可能在1940年就會被英法各國在陸地上擊敗。
並且在二戰前德國大力發展海軍,也就意味著不考慮任何條約限制,那麼此舉將引發英國的再度警惕。極有可能會使英國對德國的綏靖政策停止。那樣就不會出現德國在中歐的“為所欲為”。
回覆列表
科技的進步,固然可以增加國力,海軍的強大固然可以有助於戰爭目的的實現。但是未看清世界格局,未把握好戰略機遇,未規劃好戰略的方向,未採取實現戰略的正確手段,一切最終只是徒勞。
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德華人濫殺無辜,希特勒的統治方式絕不會長久。英國作為守成的大國,雖然日益衰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德國作為新興大國,快速崛起,力求取代英國,但卻以發動不義的戰爭來實現,結果可想而知。
德國以自己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幫助歐洲各國發展,引領他們取得工業大發展的進步,與他們分享工業發展的成果,把歐洲大陸各國聚攏在自己周圍,處理好與俄國這個傳統帝國之間的利益,處理好與美國這個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適時攻擊英國的殖民政策和各種霸凌行為,不需要戰爭,只要透過戰略上的遏制,在歐洲大陸就有可能取代英國號令群倫。不過這需要像俾斯麥那樣的人才來掌握國家的方向,才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