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爾街總督

    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融資難、難融資一直是近幾年來探討的一個老問題。問題持續時間長了就會演變成大問題,演變成關係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商業的多樣性造就了民企的多樣性,民企的多樣性造就了民企的複雜性和美妙的無窮性。時代又把民企推向了風口浪尖,不變的定律在浪尖上又頑強的在生存。一浪一波曲曲折折,時時刻刻處於缺少資金的狀態。其實任何事情本身不難,難得是看不清自己,民企難融資融資難,根本問題就是沒有把自己認識清楚。

    這裡簡單講講民企融資難的根本原因歸納起來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原始積累與產業擴張嚴重背離。曾經有人大膽的講過,有一塊錢的積累一定要幹出十塊錢的大事……。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就是機率問題,如果到了積累1萬要幹出一個億的大事,機率會有,但一定很低。

    二是民企價值觀與社會責任影響對民企的認知度。從根本上講,民企承擔了大量社會責任,但在實際執行中,民企又有了許多的創新和選擇,一些本應力所能及的卻偏偏滯後了,時間久了留給社會的陰影不能突破。

    三是同質化與選擇性的競爭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民企在行業領域的佈局上起點低、技術落後……競爭激烈。從投資的角度來講,一定是優中選優,好的都進化了,弱的融資就難了。

    四是管理思維與突破。也就是競爭的選擇和出路。融資出借方給資金目的很明確,衡量標準直接了當。即風險和收益,他們是為了賺錢而不是幫扶或體驗創新。

    五是先天的流動性不足、又不暢通。也就是東西買了錢收不回來,錢收回來一部分又多借了一部分,拿以前講叫“三角債”,現在鏈條長了,恐怕得看緯度了。

    好在這個問題的解決一直在好轉,而且效果十分明顯,中小企業,民企的希望是可持續的。

  • 2 # 晴天愛自由

    中國的銀行在民營企業成長的過程中首先是個高高在上看得見摸不著的神話,沒有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民營企業根本不可能進入銀行的視野。而當你經過多年奮鬥,終於可以進入銀行貸款的圈子之後,中國的銀行們,如同他們全世界的同行一樣,卻總是在扮演“晴天借傘,雨天收傘”的角色,引導、鼓勵你增加信貸、提高槓杆率的是他們,當你真正需要信貸支援的時候快速變臉抽貸的也是他們,前後反差之大,讓很多民營企業家都悲憤莫名。

    但客觀來說,誰都想和氣生財,銀行並沒有想殺死民營企業的主觀故意。銀行有著自己深刻的內生邏輯鏈條,“晴天借傘,雨天收傘”並不是為了針對民營企業。為什麼“融資難”?大部分民營企業的實力都非常有限,規模小,經營不規範,平均壽命不超過三年,與實力雄厚而且有國家的隱形兜底的國有企業相比完全不能相提並論,銀行家拿著老百姓的存款是不能真的去當慈善家的,無論怎樣的創業理想也不可能對抗真真實實的信貸風險考量。同時,完成一百家民營小企業的信貸交易,其規模可能也比不過一家國企或者大型民營企業,任何一個理性的銀行工作者,毫無疑問都會選擇後者。

    那麼那些已經有規模的民營企業為什麼被抽貸呢?當企業的信貸環境相對寬鬆的時候,銀行自然願意鼓勵企業多使用金融槓桿,因為那對銀行來說意味著利潤,同時更多的信貸本身也意味著企業有更強的償還貸款的能力,這是個可以自我加強的迴圈。而當企業的經營狀況或者信貸環境出現了銀行認為的不好的變化(是否真實並不重要,關鍵是銀行是否相信)時,任何一家銀行都會有快速抽貸的衝動,因為誰都不想做最後的冤大頭。所以,不管企業本身的真實狀況如何,風聲一起,“死道友不死貧道”就變成最正確的選擇。也正因此,我們會發現中國的銀行的行為出現了很明顯的趨同性:如果一個企業得到了某家大銀行的貸款,那麼其他的銀行也會迅速跟進給予授信;如果一家企業被任何一家銀行減少授信、暫停合作或者抽貸,那麼幾乎其他所有的銀行都會快速跟進作出同樣或者類似的選擇,所以每一家因為抽貸倒掉的民營企業背後都是一場醜陋的“跑得快”,事實上,即便是國企也並不能逃脫被抽貸的陰影,只不過近些年來發生得相對較少不為人注意罷了。

  • 3 # 智融聊管理

    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由來已久,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中小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十九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營企業、尤其是製造型企業在融資方面問題,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一系列旨在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政策相繼出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營企業融資困境。但民營企業盈利能力不強、擔保能力不足等導致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在一定規模的民營企業仍然很是突出。

    其原因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金融機構對中小民營企業提供信貸支援的系統不完善,以及金融制度的制約

    現階段中小民營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是銀行貸款,而且多數是流動資金貸款,即便是固定資產投入也很難取得中長期貸款,使企業還款壓力大,倒貸資金成本高,企業苦不堪言。這其中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援系統和金融制度的制約等的缺失,是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因素之一。

    1、各商業銀行總行對省市等各基層銀行的投授權額度受限。商業銀行基本都是按照自己內部標準對中小企業資信進行評價和管理,真正符合銀行標準的中小企業卻很少。各專業行總行對基層行的單筆授權額度很低,而超出該授權的部分就需要到總行審批,總行對企業情況不瞭解,一筆貸款需要在材料補充方面多次往返,費時費力費錢。這一點東北商業銀行體現的更加突出,特別是固定資產貸款基層行基本沒有許可權,只能多次往返上級行,待透過貸審會具備貸款條件時,企業專案投入或是錯過了最佳的投資時期,或是用流動資金墊付導致資金緊張加劇,甚至導致資金流斷裂。

    2、現行企業資信評估評價制度標準對中小民營企業來講很難獲得高級別。目前對企業的資信評估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各商業銀行內部評價系統,該系統的標準很高,中小民營企業很少有達到AA級以上的資信等級,多數都在B級徘徊,好一些的企業可以達到BBB級;二是資信評估的中介機構,專業度不同,評價的結果亦不同,關鍵看指定金融機構的認可度。

    3、現行貸款擔保制存在許多不合理因素,即造成中小民營企業融資成本高,也導致貸款額度受壓嚴重。如信用擔保保費高、反擔保條件苛刻,在提供反擔保條件的前提下擔保費率也在2%--4%之間(應該說已經不是信用貸款了);抵押貸款抵押資產抵押率低,個別固定資產的抵押率低於30%,對輕資產模式的中小民營企業來說,若想申請貸款的難度可想而知;還有擔保手續繁雜,評估費、資產登記費、公證費、查封費各種費用繁多。

    4、貸款利率上浮比例較大,導致企業資金成本高。現實中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很高,其主要原因是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行絕大多數是城商行、或村鎮銀行等,該類銀行提供銀行貸款的上浮率最低在50%以上,甚至更高。這麼高的資金成本如果沒有高毛利的產品和專案企業很難持續經營下去。

    二、直接融資門檻較高,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通道較窄。

    直接融資是以股票、債券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種融資機制。其融資工具主要為股票、債券和商業票據等。直接融資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資信程度要求很高,大多數的中小民營企業很難達到,只能望塵莫及。而商業票據同樣是以商業信用為前提的融資行為。

    三、中小民營企業自身的問題

    1、資金管理能力差。中小民營企業在資金管理和使用上存在著先天不足,導致企業投入的流動資金越滾越小,資金週轉速度越來越慢。如某公司假如初始投入流動資金1000萬元,其中用於購買原輔材料400萬元,人工和其他費用200萬元,合計800萬元的應付款全部現款支付;該部分產品生產加工後全部出售後應收貨款1000萬元,但由於該公司採用賒銷的銷售策略,允許客戶2個月後回款。那麼問題來了,公司第一次投入的資金沒有收回,也就談不上資金迴圈週轉,導致第二次應投入的資金總量不夠。

    因此在資金管理上,一方面要控制各種應付款項的付款額度和付款時間,以買方市場的優勢最大可能的延長付款時間,且採用零庫存戰略,減少這部分資金佔用,我們知道應付供應商客戶的資金是企業的資金來源之一,而且是無息的。另一方面應收賬款的放賬時間要短、放賬額度要小,應收賬款回收的速度要快;有的時候為加速資金回款可以採用現金折扣的方式督促客戶回款。

    2、中小民營企業經營業績差,資信普遍不高。由於有些中小民營企業的經營狀況不佳,企業管理不善,導致企業因資金鍊斷掉而倒閉的情況時有發生,使得商業銀行壞賬多,不良率不斷攀升,中小民營企業借貸業務的風險性明顯高於大中型企業,因而很多商業銀行不願給予中小民營企業更多的融資支援。

    3、中小民營企業管理差,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基礎薄弱,資訊不透明。有些中小民營企業的會計報表不止一套,內賬、外賬等核算賬套,有的時候將企業自身都搞糊塗了。當專案啟動外部審計機構進場盡職調查的時候,這類企業往往經不起外部審計的審查,專案就中途夭折了。這也是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不願意介入中小民營企業的原因之一。

    因此,要解決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需要政府、商業銀行、資本市場和中小民營企業共同發力,否則很難從根本上解決。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需要中小民營企業自身的良性迴圈,規範經營、重視管理,方能得到商業銀行和資本方的青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茶發酵嗎?